第卅4章 “外来户”变成了“外援户”
为了做好收秋的准备,金弟把从家门前的大树上剪下来的枝条,利用农闲,编织成收庄稼的箩筐。
午后的阳光,透过大树枝叶的缝隙洒在他的身上,他晒得黑红的脸膛透着庄稼人特有的憨厚和坚毅。
没有建军和红妹的小院子显得各位安静,只有胆子比较大的鸟儿落在院子地面上,叽叽喳喳地欢快觅食。
“建军家是不是在这里啊?”
这问话的声音把金弟吓了一跳,他抬头看看来人,是一身墨绿色,推着二八大杠的邮递员。
金弟站起身来,茫然地看着邮递员。
邮递员递过来一份汇款单,请金弟签收。
金弟幼时家贫,一家逃亡要饭,别看他干起农活儿样样都在行,可写字却是“睁眼瞎”,好在生产队记工分的本子封面上有赵长志写的自己的名字,于是,他比葫芦画瓢地一笔一画地写好了,还蛮有汉字的样子,仔细多看几遍,能分辨出是“金弟”两个字。
邮递员接过去看看,“嗯”了一声,满意地收起来,把汇款单递给金弟。然后又详细地告诉金弟这上面是多少钱。怎么去邮电局领取。
邮递员讲完,骑上二八大杠自行车走了,剩下金弟愣在了当院中。
他紧紧地攥着汇款单,憋得满脸通红,硬是把哭声和眼泪给憋了回去。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
建军寄钱回来的事儿,很快从邮局那里传出来了,说某某生产队某某,从外地给寄回钱了。
这一下子,建军去挖煤的事儿算是坐实在了,并且被生产队扣上了“流窜犯”的帽子。
据讲故事的人说:那时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传达到了公社,对到处流窜的说法已经有了松动,不过这名字还是被生产队明里暗里叫了好久的。
建军每月都会隔一个月寄回100元钱或者150元,金弟怕这么多的钱放家里不安全,天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和玉凤两个人一会放枕头下,一会又放床底下的破木盒子里,天天翻腾啊,老觉得不放心,那年头,谁家会放这么多的钱。他询问了邮电局的人,说可以开个存折存着,这样就不好丢失,而且还月月有利息。
金弟回家和玉凤合计了好久,他们根本不知道钱可以存起来,不过,万一要是人家不承认呢,合计来合计去,最后,两口子又跑了一趟邮电局,才知道,不是存在邮电局,而是存在农村信用社。
夫妻俩办完手续,然后,一前一后地回家。
三年,他们基本上存下来将近3000元,不过,这对旁人来说,是个秘密,是绝对不能对外宣扬的,那是儿子拿命换来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步一步地得到了提高。村里已经有好几个年轻人也大大方方地去山西挖煤了。
最早偷偷去挖煤的建军家,已经从一个“外来户”变成了“外援户”。
“流窜犯”的称号也慢慢地随着政策的改变,再也没有人提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