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超级兴奋药丸
原文|这段33年的婚姻,只相伴6年,却看哭14亿人,他们值得被你知道!
来源|能量君
今年国庆,你有没有为《我和我的祖国》流泪?
我哭了,身边很多人也哭了,不仅是在听到歌曲时,也在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后,特别是《相遇》部分。
影片上映后不久,#张译的眼神戏##任素汐的哭戏#就登上了热搜,不少网友表示戳中泪点。
电影讲述了一段悲情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防科技工作者高远投身祖国核事业,在一次意外中手动关闭反应堆,帮助基地躲过浩劫,自己却因过量辐射,命不久矣。
回京治疗时,他在公交车上偶遇一直等他的恋人,却只能忍痛装作不识,错过终生。
这个故事并非完全虚构,高远的原型,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今天,小编想和你分享,他和妻子许鹿希凄婉的旷世爱情,同样充满着奉献与牺牲......
01
相爱
他们的缘分,要从上一辈说起。
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学大师邓以蛰和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同为北大教授,友情甚笃。
两家人来往密切,各自的孩子邓稼先和许鹿希自然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后来,小邓稼先因将日本国旗撕碎踩在脚下,差点招致祸端,被迫前往昆明求学。
联大物理系毕业后,邓稼先一边准备赴美研究生考试,一边在北大物理系做助教。
巧合的是,那年,许鹿希刚好是他的学生。
一个才华横溢,一个好学进步,两人很快碰撞出了爱的火花。
后来,邓稼先顺利通过考试。
临行前,朋友劝他:“天就要亮了,你先别走。”
邓稼先拍拍他的肩膀,坚定地说:“建设国家需要人才,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到了美国,他开始玩命学习,仅用了23个月,就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邓稼先婉拒导师的挽留,拿到学位9天后就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赵忠尧、钱学森、邓稼先等百名留美学生学成归国,在甲板上集体合影留念)
等到许鹿希毕业,他们就结婚了。那时,他是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她是医学院的教员。家世相当、青梅竹马、彼此爱慕,旁人都说,这是佳偶天成。
婚后,两人琴瑟和鸣。
在儿女接连降生后,甜蜜更甚。
邓稼先很喜欢逗孩子玩。
女儿刚会说话,他就诱导她喊“爸”,一遍一遍逗她,随着她长大,要求就从“爸”升级到“爸爸”、“好爸爸”、“非常好爸爸”、“十分好爸爸”,直到想不出形容词为止。
平日儿子喜欢抓蛐蛐,他亲授经验;年节时,父子俩比赛放甩炮。
这时的他就像个“大孩子”,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许鹿希回忆说:“邓稼先总能有意无意地为家人创造这种幸福感。”
但当紧迫的现实袭来,这对小儿女稳妥的幸福也开始经历风雨。
02
离别
朝鲜战争爆发后,面对美英等国的钳形包围,“中国一定要有原子弹”。
1958年的盛夏,当时的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
“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
“大炮仗?”
邓稼先立刻明白这是原子弹,他点了点头。
一直到回家的路上,34岁的邓稼先才反应过来这意味着什么——他将从此隐姓埋名,不能公开,连父母妻儿也要保密。
他心事重重,
面对妻子,好多次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许鹿希也察觉到了他的不安。两个人躺在床上,谁也睡不着。
月亮到了中天时,邓稼先终于开口了:
“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到哪里呢?”
“干什么工作?”
“不知道,也不能说。”
“给我个通讯地址,好吗?”
“这也不行。”
空气突然沉默。
几分钟后......
“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
又几分钟后,邓稼先的语气变得坚定:
“我的生命就先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许鹿希的心如坠冰窟。女儿4岁,儿子2岁,家里还有4个老人呀。
第二天,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
上任后的邓稼先仿佛变了一个人,当时他压力巨大。
援建的苏方封闭核心技术,后来直接撤走,他要领导手下28个新毕业的大学生,从头摸起。即便在家,他的大脑还在飞速思考计算,常处在游离状态。
他们曾为一个关键参数,在半年内计算了9次,计算的纸带子装进麻包,堆满了屋子。
这一切许鹿希当然不知道,但她理解他,她拼命做家务,让他不为家事分心。
但这样的日子也很快结束了。
有一天,许鹿希回家,发现邓稼先已经收拾好行李。望着妻子,他支支吾吾地说:“要出差了,可能会很久。”
许鹿希无语凝噎,含泪点头。
03
相聚
邓稼先这一走,很长时间没了音信。
起初孩子们问爸爸去哪了,后来邻居们以为邓稼先另寻新欢,抛弃了她们母子,用同情的眼光打量她。
许鹿希有苦难言,只心虚地解释:“他出差了,要很久。”
好在后来邓稼先偶尔也会回趟家。只是,他突然出现,电话响起,又急速离开,“好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虽然聚少离多,但两人的爱却没因距离衰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庆。
许鹿希隐约猜到了丈夫在做什么,她为他骄傲的同时,也暗盼他任务结束回家再也不走了。
她迟迟没有盼到这一天。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距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两年零八个月。
这一时间,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美国七年零四个月,苏联四年。
这是邓稼先们创造的奇迹。
但许鹿希盼望的那天依旧遥遥无期。
直到1985年7月31日,这一次,邓稼先再也不走了,他病了。
在一次核试验中,核弹空投后没有爆炸,也不见踪迹,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在一百多名防化兵找寻无果后,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
找到那一刻,为第一时间弄清事故的原因和影响,确定情况是否可控,他竟然用双手捧起了碎弹片——含有剧毒的放射物。
(从事故区走出的邓稼先和赵敬璞副部长特意合影。左:邓稼先)
这一碰,他的体内吃进了特大剂量的放射物钚,有多可怕呢,一克钚可以毒死100万只鸽子。
随后检查显示,白细胞染色体粉末状破裂,肝脏受损,几乎所有指标异常。他开始加速衰老,不到1年,头发花白。
但就是这样,他还坚持上前线,直到这一次,被部队强行安排住院。
直肠癌中晚期!
许鹿希没想到,千盼万盼,等了28年,两个人终于有机会厮守,却是倒计时的开始。
04
守候
眼睁睁看着癌症晚期丈夫每天疼痛难忍,作为医生的许鹿希却无能为力,那一刻她恨极了自己。
但彼时邓稼先顾不上疼痛,他自知时日无多,决定在临死前,起草一份建议书,指明中国未来的核发展道路。
他的床头堆了两尺高的书籍和资料,治疗时看资料,空隙时坐在橡皮圈上伏案起草和修改建议书,同事们每天进进出出,病房成了新的办公室和会议室。
建议书一点点成型了,他的止疼针也从一天一针,变成一小时一针,出血越来越大。坐在他身旁的许鹿希唯一能做的,就是帮他擦拭满头的虚汗。
她心如刀绞。
终于,邓稼先赶在去世前3个月,完成了这份他和于敏联合署名的,如今保障我们能无惧核威胁,安心发展经济的建议书。
这之后,他终于有机会喘口气了,决定回趟家吃个团圆饭。
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纷纷刊发头条文章《“两弹”元勋——邓稼先》,消息一出,亲朋好友们纷纷打来恭贺电话,电话那头的许鹿希却泪流满面。
一个月后,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逝世。
弥留之际的他躺在许鹿希怀里,望着这个为自己奉献一生的女人,满眼愧疚。
邓稼先虚弱地吐出六个字:
“希希,苦了你了。”
一句话,让许鹿希泣不成声。
这一生,因为爱,她选择了奉献,因为信仰,他选择牺牲。
她没有怨,只有遗憾。遗憾幸福太短,遗憾自己不能代他受苦。
05
尾声
临死前,邓稼先用尽全身力气,留下一句叮咛: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他,还是放不下祖国。
这一天,是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刚刚62岁。
距离他接到任务,28年。
距离邓稼先住院,两人真正团聚,363天,差2天整1年。
“稼先,你的血流尽了......”
握着丈夫渐渐冰冷的双手,许鹿希迟迟不能相信,她痛声哀嚎:
"28年的等待,为何最终相聚的时间又这样短?"
"我们想去那么多地方,最后一个都没去过。"
邓稼先生前心心念念想要出一本理论专著,但死神没给他时间。
后来,当时58岁,原本学医的许鹿希,从零开始学习原子弹知识,将邓稼先留下来的101万字的科学书稿校对出版,完成了他未竟的心愿。
33年过去了,许鹿希拒绝了国家分配的大房子,一直住在他们过去的家里,陈设一如邓稼先生前的样子,甚至连沙发上的毛巾也保持着原样。
今年,有记者采访许鹿希,她说:“我今年91岁了,稼先比我大5岁。他如果在世,应该96岁了。”
说这话时,她语气沉静,眼睛盯着远方,格外出神......
她说,在这里不会孤单,因为每一个角落都有邓稼先的气息,仿佛他从没离开过。
爱是什么?
你守着祖国,我等着你;你为国奉献,我倾情守候。
爱是什么?——是选择了爱,就选择了担当。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