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艺工作者们-德云社大错特错的逻辑

那些文艺工作者们-德云社大错特错的逻辑

看过前篇的都知道,我是相声迷,也是德云社的拥趸,下面说的完全出自爱护之情。

“相声都是假的,怎么我们都是真的呢?”

这是郭老湿最喜欢反复说的,刚刚开始一听,觉得的确有道理,相声演员也是演员,肯定是在演戏啊。这个错误的逻辑被郭老湿反复强调,有一天突然反过劲儿来,被他忽悠了。

郭老湿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反复说,大概在德云社已经上了轨道之后,之前是不这样说的,事实上以前这么多相声演员,几乎没人强调这个事情。

它不通在哪里呢?

在所有的演艺形式里,尤其郭老湿拿来对比的形式里,只要是演员,演的都是别人,如果有本人演自己恐怕只能是纪录片,或者短篇幅短客串,而没有人狂妄到自己演自己的纪录片,最起码我没见过。

只有相声演员,说的是真名真姓,尽管不是真事。

比如最经典的桥段是郭老湿说于老湿某件事,用的是于老师的真名。事情肉耳可听是假的,名字可是不折不扣真的,这和其他形式的表演,完全不是一个性质。

这个属于自己演自己。

别的文艺形式是自己演别人。

为什么这样呢?郭老湿说有利于进入角色,其实这又是一个被反复强加的似是而非的概念。马三立有一个非常高质量的小段,就是走高楼丢钥匙那个,主角就是某某某,无名无姓,丝毫不影响艺术效果。

马老珠玉在前,郭老湿逻辑不攻自破。

那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件事呢?

这恐怕因为郭老湿的段子,荤素搭配,早期籍籍无名还好,有了江湖地位,委实有点自我抹黑,必须理论上把身段抬起来。相声的确只能拿自己开玩笑,这是典型的自嘲艺术,说句不上路的话,只有自我贬损,才能不知不觉的取悦观众,这也是相声最正宗的文化特征,把身段放在尘埃里,才焕发出最蓬勃的生命力,郭老湿深谙个中道理,一句雅俗共赏把相声根子里的逻辑说明白了。

加上相声出身草根,必须有荤有素,甚至荤是其中主料,不是观众趣味问题,而是这门艺术就是这么个样子,我喜欢,大家也喜欢。这不是问题。

问题出在郭老湿日渐显赫的江湖地位。

说句再不上路的话,郭老湿给自己遮羞脸儿呢。

本来也没啥,可是郭老湿明显进入了一个很难自我和解的阶段,也显示在郭老湿对观众的态度上,郭老湿膨胀了,还比较厉害。

小沈阳也好,岳云鹏也好,都是败在这上面,而至今不觉。郭老湿的咖位和业务甩那二位二十条街,但事儿就是一回事。不把观众当回事了,这个事情,绝大多数演员都会在某一个阶段犯这个错误,几乎概莫能外。

天才型演员会自我纠偏,不是出自于修养和理论,而是艺术直觉,本山就是典型。

在这件事上栽跟头的演员,比比皆是。

典型的表演缺陷就是不诚恳,不诚恳就基本入不了活。但是观众还是存在于惯性当中,双方还能将就一段时间,加上如果演员本身技巧高,也会掩盖这一事实,当然是短时间的。

另外就是艺术灵感枯竭。

我反复想过,有钱了成名了就创作不出好作品了?当然不是,这个观点绝对错误。好作品固然由穷和挫折更容易激发,但根本逻辑还是作品的诚恳度和真实感,

由于刻骨铭心的挫折自带诚恳,显不出诚恳的重要性,这和名利没关系,这是人性共有弱点。

不出好作品,是态度没了。压力没了,对观众的敬畏没了。

你啥时候看马三立都是眼睛滴溜乱转,半点也不敢懈怠,不管下面是什么观众和自己的地位有多高,真正在旧社会过来的,懂的不是艺术,而是敬畏生活。真正的敬畏观众,尽管不见得出自于爱观众,但事儿绝对是那么回事。

郭老湿越描,这事儿越黑。本来就是方的,想弄圆了它,怎么也是不行的。这件事,根本就无需强调,无损郭老湿江湖地位,只要您的活儿是真实诚恳的,谁都知道您是演戏呢,自己心不能虚。

甭管您腕儿多大,也得从心里敬畏观众。

为什么大实话是最后的节目,捧观众呢。观众受用。

但不能流于形式,那样到郭麒麟手里的时候,不定咋回事了呢。

也别说,德云社在这方面,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孟鹤堂。这绝对是个聪明人,从来都小心翼翼,千方百计讨观众喜欢。尽管是刻意维护的,但真的用心。这在从上到下都错的德云社真是一股清流,孟鹤堂有强烈的艺术直觉吗?我不敢肯定,但他的个性肯定帮了他大忙。

再说句不好听的,也是观众给惯出来的。台上人损你呢,还捧着乐,这又反作用于演员,互相都是走拧了,最终必然反目。

观众反目就是不买你票了。

衣食父母光用嘴说,早晚是事儿。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k线丛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k线丛林
上一章下一章

那些文艺工作者们-德云社大错特错的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