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 3大起义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唐朝已元气大伤,江河日下。特别是在平乱的过程中,各地的军头、藩镇继续坐大,向朝廷交税越来越少,朝廷对他们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有的地方、藩镇绕开朝廷采取世袭制,首领去世时,直接把位子传给子孙,成了独立王国。唐朝的末年,跟东汉末年差不多了,皇帝名义上虽然还存在,却已名存实亡。天下大乱又来了。
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黄巢部队,成了灭唐的最后一根稻草。
黄巢是落第的举子,起事于山东。他有一首名诗《不第后赋菊》,意思是考试没有及第就咏一下菊花,发泄一下。因此此诗又名《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神奇的是,这诗中的预言最后竟然成真了。
黄巢起事后,不知经历了多少战斗,曾经抛头颅,洒热血,被唐军围追堵截。其间还曾被迫投降,然后复叛。黄巢部队“流窜”路线是这样的:从山东入河南、湖北,沿长江东下,经浙江进入福建,然后到了广东。他曾想将广州作为大本营,后来因为水土不服,士兵大多染了疫疾,又思念故乡,在岭南立不住脚,便再次北上,经湖南、江西、AH打回河南,破洛阳,然后向西攻破潼关,直入长安……
部队进长安的时候,黄巢乘坐金黄色肩舆,将士都披发,身穿锦袍,手执兵器,浩浩荡荡,甲骑如流,千里络绎不绝。果然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但“流寇”的“流”字,倒也不虚。黄巢转战三万里,历十二省,四次渡长江,两次渡黄河,得益于晚唐朝廷的中枢指挥无力。各地藩镇不听朝廷指挥,自扫门前雪,没有任何的战略协作,才让黄巢在大江南北纵横自如。
但这么宽松的条件,黄巢也没意识到要建立起一块坚固的根据地。果然是空前绝后的一支“流寇”。
所以,当被迫逃亡四川的唐帝向沙陀人借兵,黄巢的大将朱温又背叛降唐后,黄巢的人生也就结束了。
话说朱温降唐,成了唐朝的救命稻草,唐帝大喜,赐他命为“全忠”。
可这个朱全忠,在灭了旧主黄巢,自己坐大后,又开始学曹丕、司马炎、杨坚等,上演历史上最熟悉的一幕——“禅让”,逼着新主、唐朝最后一任皇帝把帝位让给了自己,建立梁朝,是为梁太祖。
这时是公元907年。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开始了。
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继位后,只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就轻松扳倒了魏忠贤阉党。崇祯在获得无数赞誉的同时,当皇帝的感觉也出来了。
问题是,仓促清除魏忠贤阉党,造成了权力真空,一时间没人干活了。
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税收上不来了。崇祯帝上任第一年,税收比上一年度直接下降了三分之一。在国库本就空虚的情况下,这个下滑太惊人了,是不可承受之重。
崇祯帝只能在向一部分人加税的同时,历行节俭,节约开支。
关闭全国驿道旁边的驿站,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政府招待所,便是节俭的措施之一。
于是,在陕西,一个驿丞失业了,没饭吃了,后来就起义了。他的名字叫李自成。
李自成的名气,可是比崇祯帝还要大。就像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会引发亚洲的狂风暴雨一样,李自成与努尔哈赤的子孙一起,
成为了明朝真正的掘墓人。
有人说了,如果崇祯帝晚几年关闭全国驿站,明朝就能多活几年。但历史不能假设,那一年,崇祯帝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个叫李自成的人。
李自成参加起义军,完全是被逼的。话说,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朝后,大杀功臣,把开国元勋们基本杀了个精光。他后代的皇帝,大多也继承了他的残暴基因,对文臣武将动辄廷杖、流放、抄家、凌迟、诛九族,甚至是诛十族……
但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们好啊。在世时,他就分封自己的25个儿子为藩王,并制定了制度,要让自己的子孙永世为王,永远吃俸禄。
他的理由是,外人都靠不住。谁对朱氏江山最忠心啊?肯定是朱氏子孙。把自己的子孙们都封为王,封为将军,国家一旦有难,这些皇二代、皇三代、皇十代、皇N代们就会站出来,成为拱卫朱氏江山的栋梁。
这个理由听起来,当然是对的。但后面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了朱元璋的预料。
在优越的环境中,他的子孙繁殖速度太快了。按物理学的语言,那叫裂变;按数学的语言,那叫按几何级数增长;按经济学的语言,那叫增殖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明朝的第九个皇帝,明孝宗在位的时候,分封在山西的庆成王,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子孙了。后来朝廷派人替他查了查,这位王爷已经有94个子女,163个孙子,510个曾孙子。再加上妻妾们,庆成王府中的正式皇族就有1000多位……
差不多同时,另一位王爷,凑够了100个儿子,其中除了一个将继承他的王位外,另外99人将被封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之类,并享受相应的待遇……
这些皇N代们不用干活就能有固定的收入,而且收入远远高于普通人。那他们天天不干活,总要干点什么吧?
除了兼并土地、欺负良民、泡姑娘外,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多娶老婆,多生孩子。因为生的孩子越多,国家给他们的俸禄就越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是无限繁殖,不受约束的。到明朝末年,这些皇族、也就是朱元璋的子孙,已达到了好几十万,有人认为甚至超过了100万。
这些皇二代、皇三代、皇十代、皇N代们越来越多,地方官也不敢惹,老百姓也实在养不起了。
皇N代们比较多的地方,比较典型的,像山西,每年的财政收入为152万石,而山西皇N代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河南地区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皇N代们的是192万石……
那个时候的生产力不像现在这么强。现在吧,有重工业,轻工业,高科技,互联网+,养人多了虽然也累,但辛辛苦苦也能养得起。可那个时候吧,也就种地,种茶,搞点手工产品,烧个瓷器,贩点盐,开个矿什么的,哪养得起这么多人?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朝廷只能不断加税,加赋……
人祸多了,天灾也就挡不住了。旱灾、水灾、风灾、鼠疫、蝗灾在各地出现,尤以陕西、山西等地严重。
普通百姓的收入,连交税赋都不够了,活不下去了,于是起义四起。起义军刚开始时有许多分支,发展到最后,以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势力最强,都有百万之众,对当时、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李自成、张献忠都是陕西人,经历也相似。都生在贫困家庭,当过小吏,当过明军士兵,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起义。
像李自成,欠了一屁股债,被戴上刑具游街,后来一气之下杀了债主;后来听说老婆出轨,又把老婆杀了。身背两条人命,也就只能加入起义军了。
李自成、张献忠的发展也都是经历了千难万险,都几次陷入绝境,被迫接受招安,也就是投降。降后又复叛,直到走上发展的正轨。
李自成和张献忠本来都是高迎祥手下,算是一支队伍的。
1635年,李自成、张献忠率部直指明朝的中都AH凤阳。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是明朝皇帝们的祖坟所在地,被称为中都,有两万官军把守。
李自成、张献忠率部抵达后,只用半天时间就全歼了两万官军,然后掘了皇帝的祖坟,砍光了周边的几十万株松柏,拆除了朱元璋出家时所在的皇觉寺,并把凤阳富户杀得一干二净后,撤走。
在此过程中,因争夺凤阳皇宫的小太监和皇家乐器等,李自成与张献忠结怨,两人分军各奔东西,成为了两支队伍。
崇祯帝听说中都陷落、祖坟被掘后,穿上丧服,跑到太庙放声大哭……但到此时他大概也还没有意识到,皇室、皇N代们被清算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1640年,李自成攻克洛阳,抓住了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朱常洵体重300斤,据说比皇帝还富,平常不顾劝说,对饥民一毛不拔;被起义军抓住后,他可就一毛不剩了。
李自成命人把朱常洵绑起来,去掉毛发,剥去指甲,剥光洗净后,与几头鹿放在一个巨锅中共煮,取名为“福禄宴”,由将士们共享。
福王死于李自成之手,是确定的。但是不是这么死的,有争议。李自成手下的士兵们,搬运福王府中的金银财富、各种物资、粮食等,几天几夜仍没搬完。
李自成开仓放粮,发告示大赈饥民,赢得了民心;再分发金银财宝奖励将士……这一招吸引了大批当地青壮年加入了他的队伍,跟着闯王有前途啊。
这是李自成队伍滚雪球般壮大,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的关键所在。1643年,李自成占领山西平阳,将西河王家族300多位有爵位的贵族全部斩杀;再攻入太原,斩杀晋王一脉1500多人;再攻入大同,杀代王一族4000多人……
与李自成相比,张献忠可能更狠些。他活动的范围是湖北、四川、江西等地,襄王、荣王、蜀王等皇族都被他杀了个干干净净。
在李自成、张献忠的威胁之下,一些皇族开始逃难,逃到江浙、两广、云贵等起义军到不了的地方。
但是没几年,清军南下了。荆王、衡王、周王、晋王、德王、潞王……各种亲王和郡王,被清军杀掉的人数,难以统计了。
明朝宗室中,其中有些隐姓埋名的,才得以幸存下来。到清朝中期,这些人已经和普通的人家没什么区别了。
明朝皇N代们的结局,令人唏嘘。朱元璋当年采用“藩王制”,分封自己的子孙,除了想让自己的子孙永享富贵外,还有一个重要考量,就是觉得自己的子孙才对朱氏江山最忠心,一旦朝廷有难,这些人可成为拱卫江山的柱石。
但后果,肯定是朱元璋当年没想到的。这些皇N代们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学无术,真有事了,哪能成为拱卫江山的柱石?基本只有伸着脖子待宰的份儿,丑态百出。明朝最后几年,崇祯帝和他的文臣武将们,在内要应付李自成、张献忠们的迅速崛起,对外要抗击不断壮大的清军的进攻,两线作战,焦头烂额,束手无策。
当然说他们完全无策也不对,他们也曾提出过几个靠谱的战略,只是完全无法实施。
一个战略是承认李自成,封李自成为王,把陕西和山西划为他的封地,条件是李自成听朝廷指挥,帮朝廷去剿灭其他起义军。但怎么能封“流寇”为王呢?大部分人反对。皇帝和大臣们争来吵去,定不下来。等到李自成拥兵百万、兵临BJ城下的时候,已经没法谈了。
有个大臣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就是与清兵议和,先集中精力收拾掉国内起义军再说。与清议和,是崇祯帝以前坚决反对的,他还把“议和”作为罪名之一,杀了督师袁崇焕。但现在被逼得没办法了,崇祯帝便与兵部尚书一起,偷偷与清军议和。不曾想一不小心走露了消息,许多“爱国贼”大臣们便闹起来,坚决反对。崇祯帝没担当,说此事与他无关,完全是兵部尚书私下干的,把兵部尚书当成替罪羊,杀了平息众怒。
话说,崇祯帝在位17年,杀了两个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相副宰相),杀死或逼死督师、总督11人,杀死逼死巡抚12人。这还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间接杀死、逼死的官员难以统计。
正因为崇祯帝这么刻薄严苛,反复无常,当时整个大明愿意主动担当的,可能只有袁崇焕一个人了。但袁崇焕的遭遇,比当年的岳飞更让人心寒。1644年,李自成兵锋直指BJ。有人提议调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带他的3万关宁铁骑进京守卫。但一调吴三桂,就没人抗击清军了。调还是不调,崇祯和大臣们又议来议去,开了一个月会也没有结果。
然后,李自成就兵临BJ城下了。
守城的明军,很久没领到军饷了。崇祯把皇亲国戚、文臣武将们召集起来,让大家捐款,给士兵发饷。这些人就开始哭穷,各种影帝级的表演。有的说要卖房子筹钱,有的说要上街摆摊赚钱。
结果,内阁首辅魏藻德,只捐了500两银子;其他人捐几十两、几百两的居多。
此时离灭亡只有8天了。崇祯帝派太监到皇后的老爸、也就是他的岳父周国丈那里求捐助白银10万两,他知道周国丈有钱啊。周国丈听到让他出钱,哭得死去活来的,说家里已经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了……在反复劝说之下,他捐出了1万两。
李自成开始攻城。崇祯帝召文武百官议事,没有一个人来。人心散了,队伍没法带了。
李自成很快进入BJ,因为明军已毫无战斗力,很多人不战而降,主动打开了城门。
崇祯帝在逼皇后自尽,然后用剑刺死了几个嫔妃和和自己的孩子后,上了煤山,找了颗歪脖树,上吊了。他死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太监跟着他。
明朝自此灭亡。当然,此后南方的明朝势力,在南京拥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又折腾了一段时间,这个就不算了。
李自成率兵进京后,开始搜刮明朝那些文武百官的钱财。这可不是让他们捐助,李自成没崇祯那么客气,他是强索。
上面提到的只捐了500两银子的内阁首辅魏藻德,在被李自成手下用夹棍夹断了10根手指后,拿出了5万两;那个说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的周国丈,被严刑拷打后又被抄家,光现银就抄出了53万两。
崇祯帝前面求这些人捐助,求爷爷告奶奶后,只求到了20万两银子。
李自成呢,经过对这些人的炮烙挑筋、挖眼割肠之后,轻松得到了7000多万两。
当然,遭殃的不仅是这些官员,普通商户、普通人家,也受到了奸淫掳掠的伤害。军纪败坏,目光短浅,是李自成的败。话说,闯王李自成胆气十足,威猛善战,打仗往往身先士卒,有很强的个人魅力。所以他的起义部队历经百千战,转战万里后,发展成了百万大军,最终进入BJ,灭了明朝,逼得崇祯皇帝上吊。这个时候,李自成手里可以说握着一手好牌。
他有很高的民望。他的“均田免赋”政策很得民心,类似“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民谣到处传唱。
与其他势力相比,他的百万大军是威势最盛、人数最多的。
他最先进入BJ,从BJ弄到了大量金银财宝,仅白银大概就有7000万两,可谓粮饷充足,成了各势力中最富的。
俨然有定鼎天下之势…………
但李自成硬生生将一手好牌打成了烂牌。他在一片石大战被吴三桂和清军联手击败后,从此便一溃千里,所谓的百万大军很快就土崩瓦解……最终李自成在败退到湖北九宫山时,被当地村民杀死(当然也有说他没死当了和尚的)。
对李自成的败因,有各种解读。但公认的最本质的原因,是由于他的个人局限。他太迷信军事胜利和武力的作用,不重视谋划人才、治理人才,全局谋划、地方治理成了他的最大短板。
比如进BJ后,李自成部队各种酷刑搜刮,把明朝旧臣和京城百姓都逼成了敌人。这是战略短视。
比如李自成也知道吴三桂的重要性,派人去招降吴三桂、想合作,但就在谈的时候,抓了吴三桂的家人,没收了他家的财产,睡了他的爱妾,这是合作的态度吗?还能谈下去吗?
比如李自成攻下了很多地方,地盘可以说很大,但由于没有治理人才,所谓的“均田免赋”只是空谈,地方的基本治理连明朝时都不如,民众对他的态度,由充满期望到失望,直至绝望……民心尽失,是李自成一溃千里的根本原因。
作为李自成的反例,比如刘邦,刚开始手里是一把烂牌,要什么没什么。但关键时刻,刘邦得到了几个人。萧何,是治理人才;韩信,是军事人才;张良,是谋略人才;陈平,既有谋略也能治理……这几个人,都是一时人杰,当时最顶尖的。
当然,刘邦团队里绝不仅仅是这几个人,这几个人手下分别都带着一帮能人。萧何发掘、培养了一群治理干才;韩信发掘、培养了一群军事将领……正是这样的人才梯队,构成了大汉朝的开国基石。
又比如朱元璋,既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将帅之才,也有李善长这样的治理之才、刘伯温这样的谋略之才。当然,朱元璋团队里也绝不仅仅是这几个人,这几个人手下同样也分别都带着一帮能人……正是这样的人才梯队,构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基石。
与李自成进BJ作为对比,看看当年刘邦进咸阳是怎么做的。在《史记》的描述中,刘邦流氓出身,贪财好色。但他进咸阳后,就马上不贪财、不好色了,与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赢得了民心。这是战略。
李自成就没有这种战略。因为他手下没有萧何、张良、陈平这样的人。
李自成手下的文臣,大概就牛金星、宋献策。就拿宋献策来说吧,只是粗通文墨,对天下形势茫然不知,献不了什么策,倒是在装神弄鬼,搞些神神道道的东西取悦李自成方面,有一套。
传说李自成的手下,有个叫李岩的。李岩文武全才,深受爱戴,在李自成团队中显得鹤立鸡群。但可能是由于李岩太优秀,李自成一直跟他尿不到一个壶里,就找借口把他杀了。李岩在历史上是否存在,有争议。如果没这么个人,李自成手下那更显得没人才;如果有这么个人,真被李自成杀了的话,就更显示出了李自成的局限。
最后说几句张献忠。
张献忠的起义部队,也发展到了几十万人,号称百万。论军事才能,张献忠可能比李自成还厉害;但说到战略、治理,张献忠就比李自成更差了。
就说一件事吧。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公告天下要开科取士,几千名士人来参加考试。张献忠见人到的差不多了,就把这些士人一网打尽,全屠了……这套路,历史上也是没几个了。
张献忠末期,与清军打,与南明军打,与李自成军打,内部自己人跟自己打,并屠杀自己治下的民众……这种毫无谋划、章法的一痛乱打,不败亡就真没天理了。
1851年春,洪秀全率他创建的拜上帝会众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事。是为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
这年秋,太平军攻占广西永安州。洪秀全便在这里分封诸王:杨秀清为东王,称九千岁;萧朝贵为西王,称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称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称六千岁;石达开为翼王……这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国“前五王”。
其中东王杨秀清权力最大,可以节制其他四个王。
应该说,在起事前后,功劳最大的是冯云山,拜上帝会初期的那些会众,大多是他发展来的。但被封南王仅几个月后,在桂林全州的蓑衣渡,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伤重死亡。“前五王”少了一个。
又过了几个月,在攻打长沙时,西王萧朝贵又战死,“前五王”只剩下仨了。
南王和西王死后,东王杨秀清的权力更大了,基本拥有了太平天国的全部行政权,和大部分军权。
杨秀清能力出众,选人用人,赏罚有度,拓土开疆,众军敬服。正是在杨秀清的指挥率领下,1853年3月,太平军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
太平天国便定都于此,改名天京。
这时的太平军,已近百万之众,是一个完全可以与清军对峙的强大存在。
有了自己的都城,洪秀全觉得享福的时候到了。他将原两江总督府扩建为天王府,极尽豪奢。
天王府中大约有3000女子。广义上来讲,这3000女子都可以认为是洪秀全的妻妾,伺候洪天王一人。洪秀全生活在女人堆里,其乐无穷,后面十年几乎没出天王府一步。
洪秀全一心享受,军国大事便都交由杨秀清去办。
1856年,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太平军先破清军江北大营,再破清军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威胁。
到这个时候,杨秀清集行政权军权于一身,权力和威望都超过了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当家人。
那天王洪秀全呢?是名义上的教主、精神领袖。
但杨秀清明显还不满足,除了做实质的当家人外,他也要做精神领袖。怎么做呢?他开始施展自己的一个绝活——跳大神,太平天国内部叫“天父下凡”。
原来,洪秀全是天王,太平天国里还有天父天兄,杨秀清便是天父的代言人,经常跳大神,表演“天父下凡”的把戏。
以前,杨秀清通过跳大神“天父下凡”,借天父之口,办过不少大事,对太平天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杰出贡献。
现在,杨秀清却要用这个把戏来对付洪秀全了。
一次,洪秀全虐杀了一个宫女,杨秀清就乘机跳起大神来,借天父之口当众数落、责骂洪秀全,并命人打了洪秀全四十大板。
受到杨秀清的当众责打,身为天王的洪秀全却诚惶诚恐,吓得连个屁也没敢放。
为什么呢?一方面,洪秀全是惧于杨秀清的实权;另一方面,洪秀全作为教主,当然不信杨秀清“天父下凡”那一套,但不能当众揭穿啊!
因为,大家都是这么一路忽悠过来的,现在要是突然揭穿杨秀清的“天父下凡”,大家固然不信杨秀清了,也就没人再信洪秀全这个教主,这个天王了。
洪秀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话说,杨秀清跳大神跳得越来越频繁,洪秀全受到的羞辱也就越来越多。洪秀全感到,这么下去,自己的好日子要到头了,要完蛋了。
按正规渠道,洪秀全已经对杨秀清没有办法,就像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教主张无忌后来对下属朱元璋没有办法一样。
但张无忌光明磊落,没办法就退出圈子去给女朋友画眉。洪秀全却开始利用骨子里天生就有的帝王术,玩阴的了。
杨秀清固然得到了太平天国大多数军民的拥戴,但总有对他不满的,如燕王秦日纲,尤其是北王韦昌辉。原来,杨秀清一直看不上韦昌辉,没少利用自己的权力惩罚韦昌辉。韦昌辉表面上当然不敢反抗,内心里却恨死杨秀清。
洪秀全就利用了这一点,密诏韦昌辉和秦日纲回天京解决杨秀清。
1856年9月4日夜,韦昌辉率三千精兵秘密进入天京,与秦日纲会合,然后马上动手,在凌晨突袭东王府。东王杨秀清及东王府内数千男女被杀尽……
著名的“天京事变”开始了。其后,韦昌辉以搜捕“东党”为名,大杀异己。几天时间里,东王部属及平民2万多人被杀。
就在这血雨腥风之中,太平天国最光彩夺目的人物来到了天京,走上了前台。他叫石达开,人送外号“石敢当”。
这么说吧,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里最有魅力的男人,甚至也是中国历史上所有起义军中“最完美的悲剧英雄”。
14岁时,他已凛然成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石达开出身贫苦,父亲早逝,他便在种地之外贩鸡卖牛,早早长大成人。
16岁时,受访出山。石达开行走江湖,广交英雄豪杰,年纪小小便名声在外。他16岁时,洪秀全和冯云山听到了他的大名,专程拜访,邀他共举大事。
19岁时,统率千军万马。20岁时封王正因为石达开少年英雄,被封为翼王时只有20岁,所以他在“前五王”中的地位最低。但他后来的战绩、贡献和威望,那是远远超越了他的年龄的。
石达开最为人称道、载入史册的战绩,是两次差点灭了曾国藩及湘军。
1854年夏秋,曾国藩的湘军把太平军打得节节败退,失地千里。在湘军兵锋直逼九江的危急时刻,石达开出任西征军主帅,并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湘军水师溃不成军,曾国藩又急又气,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
其后,石达开挥师江西,四个月连下7府47县,最终将曾国藩湘军四面合围于南昌城,切断了曾国藩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但恰在此时,石达开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才使曾国藩免遭灭顶之灾,逃出生天……
如果石达开运气稍微好一点,历史会改写,便不会有后来立下不世之功的中兴名臣曾国藩。
那时的曾国藩还不知道,逼得自己跳江的石达开只有24岁;可以说,石达开是天生的超级偶像派英雄。他是个阳光磊落的大帅哥。一名进士曾在湘军晚宴上公开称石达开“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他有勇有谋,除受到自己人的爱戴外,也获得了众多敌人的尊敬。多年后,曾国藩抓获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时,曾问李秀成对诸王的评价。军事天才李秀成说,其他各王“皆材质中中”,都很一般;“而独服石王,其深有谋略”,就佩服石达开一个。
对此,曾国藩是认可的,他毕竟在石达开那里吃过太多苦头,差点死掉两次。曾国藩在上书时写道:“贼以石最悍……亦最谲”,意思是太平军以石达开最为强悍,也最有谋略。
石达开还能诗能书,是个诗人,书法家。他逝去多年后,到清末民初时,以梁启超大师开头,兴起了一股伪造石达开诗文的风潮。梁启超曾用心写了多首诗,强冠名石达开,说是石达开写的。其中像“少年落拓云中鹤,陈迹飘零雪里鸿”、“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我志未酬人已苦,东南到处有啼痕”等都是名句,传诵一时。
梁启超大师为什么这么做?一是表达对石达开的敬仰;二呢,当然是想以石达开的强大号召力,聚集民气,再次起事。
在梁启超大师的眼中,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那些人是拿不上台面的。能拿出来的,只有石达开。
回到“天京事变”。就在天京血雨腥风的最关键时刻,石达开得到消息,来到了天京,指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有天王密诏,有恃无恐,跟石达开吵了起来,两人不欢而散。韦昌辉又决定对石达开下手。
石达开得到消息后,连夜找了根粗绳子缒城逃走。韦昌辉就杀光了石达开在天京城中的家属及部属。石达开逃出天京后,在AH起兵靖难,上书天王,要求洪秀全杀韦昌辉以谢天下。石达开义旗一举,四方响应。
洪秀全见大家都支持石达开,如果不同意石达开的要求,自己就又成了孤家寡人。没办法,洪秀全只好把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当成替罪羊,杀了。
从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秘密进天京杀东王杨秀清开始,上面这整个过程,就是著名的“天京事变”。
几个王互杀,天京血流成河,导致了人心离散,太平天国的神话体系瓦解。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太平天国还是有个复兴的大机会,就是真正让石达开主政。
话说,韦昌辉被诛后,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开始主政。他不计私怨,追究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连韦昌辉的亲族都得到了保护,因此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军事方面,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之秀开始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这就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机会。
这也是石达开最光彩闪耀的时期,但……
石达开能力越强,越受拥戴,洪秀全就越不放心。
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创始人、天王,要说他不想把太平天国搞好那也不对。但屁股决定脑袋,洪秀全想的大概是,在保住自己权力和地位的前提下搞好天国才有意义;自己权力万一旁落,天国搞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
洪秀全便把自己的两个哥哥封为王。这两个王爷都是庸人,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分石达开的权,扯石达开的后腿,让他办不成事。
石达开的政令开始无法推行,他也越来越闻到了危险的气息。为避免再次内讧,他就带着几千人出京避祸。
作为一个超级偶像派英雄,吸引力太大,有太多人来投奔,石达开部队迅速发展成十万大军。
实践证明,没有石达开的太平天国局势迅速变坏。洪秀全没办法,就专门打造了“义王”金牌,派人请石达开重回天京,但石达开实在不敢、也不想回去了。他就率军在外围帮太平天国作战,逐渐越走越远。后来天时、地利、人和都已不具备,石达开兵败四川大渡河,死状凄惨。
但石达开的余部,是太平天国里坚持到最后的。话说石达开出走后,后起之秀陈玉成、李秀成都可以称为天才将领,但他们的号召力却是远不如石达开了。而陈玉成、李秀成面对的,是越打越强的曾国藩的湘军。大势已定。太平天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