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农村孩子

第三十二章 农村孩子

前些年,暑假回山东,发现绝大部分孩子和平时一样,依然上学放学。只是名义发生了变化,不叫上学,叫“上辅导班”。辅导班就是任课老师开的,就开在任课老师家里。据说,收学生多的老师,一个暑假可以收入小一万。村村如此。

进辅导班的原因很多:有些是看别人的孩子都上,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班;有些是忙于生计,孩子进了辅导班,可以腾出时间干活;也有一些,碍于老师的情面,不报班怕对孩子不利。小学老师,还是可以体罚学生的,有些人打工腻了,就去当老师了,你不能指望她们素质有多高。

大部分孩子报在本村,也有跨村报名的。一般价位,每个孩子一百五十元,上课到八月中旬。也有个别条件好的,去县城上寄宿辅导班,费用八百元至一千元。

孩子们上下学,大都是爷爷奶奶接送。一到点儿,接送孩子的电动三轮车、脚蹬三轮车、电单车、自行车,在辅导班门口排成长龙。我很纳闷:二三年级的孩子,应该可以结伴回家了,为何还要天天接送?既费时间,也不能促进孩子自立。母亲道出了个中原因:“家家都接送,成了风气了。当娘的在家,当娘的说了算,接送不接送都没事。可是当娘的都去打工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了。你不接送,她说你不疼孩子。万一孩子在路上出点啥事,更要埋怨死你。”如此,爷爷奶奶宁可辛苦些,也不愿在媳妇手里落不是。

爸爸基本都缺席。整个村子,也找不出几个壮年男子。男人出远门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女人在近处或者县城打工,早出晚归。

在校门口接孩子,必定要买些吃的——火腿肠、辣条之类,还有五角包或者一元包,一些色彩鲜艳、味道香辣、成分不明来历不明的小食品。孩子们吃了这些,再吃家里的粗茶淡饭,明显没有胃口了。不买不行,来接孩子的全都相识,邻居、亲戚、朋友,如果执意不买,孩子又哭又闹,面子上过不去,别人也会议论纷纷,说这个爷爷太小气……孩子们也深谙此道。

邻村一个爷爷,接他的三个孙子放学。有个孙子吵着要买吃的,劝不住,爷爷一巴掌给过去。自此,他家的三个孩子,老老实实,再也没人吵着买吃的了。虽然做法欠妥,但勇气值得称许。教育自己的孩子,何必看别人的眼神。

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堪忧,甚至很难谈得上教育。爷爷奶奶一方面是喝斥指责,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是无原则的溺爱。就算妈妈有一些教育理念,实施中也阻力重重,因为交织在一起的力量太复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姑,姨,邻里……你对孩子再严格再用力,架不住这么多拆台的。除非你不怕得罪任何人。

农村有很多问题,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孩子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有巨大的缺陷,虽然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要等青春期到来,不良后果才会慢慢显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半生一锅汤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半生一锅汤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农村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