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集 玄武之变
乌云压城,大变在即。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有变,立即掉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
李世民纵马跟上,在后呼唤:皇兄御弟,父皇升朝,已在殿中久候,你等欲往何处?
李元吉心虚,先在马上暗地张弓搭箭,忽然来个犀牛望月,便发一矢。李世民见其回身,早有防备,当即将身俯鞍,利箭自头顶呼啸而过。
秦王暗道:尉迟恭等人所言不差,我便有意言和,其二人也自不肯。
元吉见一箭不中,又连发三矢,由于心急,箭至中途便即偏斜,更无力道。
李世民接连躲过四箭,怒气勃发,于是将身坐直,摘弓搭箭,扯个满月,直射齐王。元吉也是有名上将,并非庸手,见来势凌厉,将身向左猛倾,早已躲过。
未料只听前面大叫一声,那利矢掠过齐王身侧向前直飞,却正中前面太子建成背心,立时翻身落马而死。这一下大出秦王及齐王意外,二人一起惊呼。
便在此时,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余人赶到,皆引弓搭箭,一起对准齐王攒射。
李元吉不愧长年精于射猎,马术果然非同寻常!听得背后弓弦乱响,遂单足甩镫,躲入马腹之下。乱箭纷飞,有支利矢正中齐王马臀,那马仆倒在地,李元吉跳开丈余。
便在此时,李世民纵马赶至,胯下坐骑受到惊吓,竟连跳带跑,驮着李世民奔过玄武门,直入旁边树林。秦王人慌失智,乱舞乱抓,却被林中树枝挂住战袍,便从马上摔下。
李元吉迅速赶到,一把夺过世民手中宝弓,将弓弦往其颈中一套,便欲勒死二哥。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忽听一声大喝,声如炸雷:“狗贼,休伤吾主!”
齐王手一哆嗦,回身看时,来者皂袍长矛,身背双鞭,正是大将尉迟恭。李元吉知道自己远非其敌,急撒双手,撒腿便跑,欲抢入武德殿中,寻求父皇庇护。
尉迟恭此时焉肯纵其逃命?当真是容情不出手,出手不容情,纵马追上,抬手一箭,便将李元吉钉在地上。
太子李建成部从急逃出玄武门外,口中叫道:太子已被秦王杀死,众将快逃!
翊卫车骑将军冯立正候在门外,闻说太子被杀,高叫道:我等蒙受太子恩养多年,岂因其一死,便各自逃避祸难!
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闻此,齐声应道:冯将军所言不差!
三将遂率东宫及齐王府精锐兵马两千,急驰入玄武门内,欲寻秦王拼命,以为太子报仇。当时秦王府部将张公谨奉命守卫玄武门,见此急呼:众军关门!
手下军士俱都惊呆,应之不及。
张公谨自恃臂力过人,乃独自关闭大门,挺枪挡在门后,冯立等人皆不能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管宫中宿卫,闻变急驰玄武门。
亲兵谏道:事情未见分晓,将军不可上前,且等兵力汇集,结阵出战不迟。
敬君弘不听,与中郎将吕世衡呼喝入阵,结果死于乱军。
张公谨见已成混战之局,乃率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不肯后退半步。
字幕:薛万彻,京兆咸阳人,原籍敦煌,隋朝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第四子。
大业十三年,薛世雄客居幽州,随涿郡罗艺大战窦建德,不幸战败,惭愤去世。薛万彻与兄长薛万均武艺出众,受到罗艺赏识,后随罗艺归附唐高祖李渊,授车骑将军。
秦王此番发动玄武门兵变,袭杀太子与齐王,薛万彻忠于太子,拼力死战。因见张公谨便如门神,攻之不入,遂转而进攻秦王府。
因府中精锐皆入玄武门,更无大将把守,因此被薛万彻一冲,便即倾危。
忽听马蹄声响,尉迟恭手提建成及元吉首级驰至,向东宫将士大声喝道:太子及齐王谋逆,今已伏诛,从者缴械免罪。叛贼既死,尔等尚为何人拼命耶!
说毕,将两颗首级挑于长矛,遍示众军。
东宫及齐王府兵看见,果是主人首级,于是顿失斗志,迅速溃散。薛万彻见大势已去,便率数十余骑,冲出都城长安,逃入终南山中。
冯立在玄武门激战良久,杀死敬君弘,便对部下说道:可略报太子殿下矣。
于是弃兵回马,落荒而逃。
李世民大获全胜,下令打扫战场,自引诸将来问宫门守卫道:天子何在?
宫卫答说:在宫内海池船中。
李世民不敢入见,命尉迟恭以保卫天子为名,带兵入宫。尉迟恭披甲持矛,径入宫中,直至高祖所在座船。
高祖大惊问道:作乱者谁?爱卿因何到此?
尉迟恭答道:太子与齐王作乱,秦王起兵诛之。因恐惊动陛下,故派臣入内警卫。
高祖闻言流泪,对裴寂等近臣说道:不料今竟出现此事!卿等以为如何?
裴寂未答,萧瑀及陈叔达奏道:建成与元吉本未参与举兵反隋大谋,又无甚战功,却嫉秦王功高,共同策划奸谋。今秦王讨诛,天下归心。陛下不如便立秦王为太子,并将国事委之,则天下太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高祖叹道:卿言甚善,此固我素来心愿。
于是便书敕令,交付尉迟敬德,命各军皆受秦王处置。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尉迟恭手中接过天子敕令,自东面登阁门以出,向玄武门众军宣布敕令,由是宫内安定。
高祖又遣黄门侍郎裴寂前往东宫,劝谕原李建成麾下将士,众军亦都弃职而散。
于是高祖命召秦王以入,抚慰道:朕近日昏愦,几生曾母投杼之惑,我儿休怪。
李世民跪倒在地,伏在高祖胸前,号啕大哭良久,不能止息。
画外音:玄武门之变中,东宫太子及齐王诸子大损。太子李建成诸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齐王李元吉诸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都被残忍杀害,并在宗室名册上除名。传说自此之后,李世民恐惧兄弟及其诸子鬼魂前来索命,即派尉迟恭与秦叔宝担任门前守卫。其后更命绘制两人画像挂在门口,成为后世门神由来。
当天下午申时,高祖颁下诏书,宣布大赦天下,叛逆罪名只加给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对其余部党羽,一概不加追究。朝中各项事务,任凭秦王处置。
次日,冯立与谢叔方自动入宫,叩阙负罪。薛万彻躲藏起来,李世民命其兄薛万钧寻而招之,薛万彻终出,自来投首。
李世民叹道:诸公都能忠于所奉之主,乃义士也。皆都赦免,官复原职。
唐高祖乃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颁诏书:即日起,军国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决定,然后报朕可也。任命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长孙无忌与杜如晦为左庶子,高士廉与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恭为左卫率,程知节为右卫率,秦叔宝为左武卫大将军,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太子洗马。
镜头转换,按下京城,复说北边。
玄武门兵变之前,高祖李渊诏命胞弟庐江王李瑗担任幽州都督,接替罗艺职务,以右领军将军王君廓为副佐之,拥重兵十万于北边,以拒突厥。
太子李建成图谋铲除秦王,曾暗中与叔父李瑗交结,书信来往密切。建成死后,唐高祖颁诏派遣通事舍人崔敦礼为使,前往幽州,征召李瑗入京。
李瑗闻讯心中恐慌,担心事有不测,便与王君廓商议。
王君廓佯作全为庐江王着想,因劝李瑗:京师事变未知结果,大王乃是国家宗亲,受命守边,拥兵十万,怎能接受使者单身传召?况赵郡王李孝恭前已交付狱吏,今太子与齐王皆遭祸难,大王自忖能自我保全乎?
李瑗闻言愈慌,流涕道:我将性命交托将军,起事可也。
于是当即劫持囚禁崔敦礼,调集兵力,传召燕州刺史王诜赶赴蓟州,计议起事。
兵曹参军王利涉闻而大惊,入见李瑗谏道:大王今无诏而擅自发兵,是造反也!若诸州刺史召之不来,大王将如何自求保全?
李瑗问道:那该如何是好?
王利涉答:山东豪杰曾受窦建德所用,如今沦为编户平民,惟恐天下不乱,如大旱之盼时雨。大王如能复其旧职,随其所在招募兵马,则河北之地可唾手而得。后遣王诜联络突厥,经太原南下蒲、绛,大王整顿车驾西入关中,不出旬月,天下可定。
李瑗采纳其议,将兵马全都交付王君廓指挥。
王利涉劝道:王君廓盗贼出身,为人反复无常,大王绝不可将兵权付之。若依臣愚见,且应及早除之,命王诜代其将兵,方保无患。
李瑗闻言,迟疑不决。
王君廓得知庐江王欲调王诜前来,大觉不妙,遂亲引部兵前往燕州,来见王诜,声称有要事商议。王诜当时正在洗头,闻说王君廓来至,遂手握湿发,出府迎接。
刚至门首,未及寒暄,王君廓早拔出肋下宝剑,只一剑便将王铣斩杀,就而割下首级,急驰出城。在半路之上,因问部下:李瑗与王诜共同谋反,囚禁天使,擅自调兵。今王诜已经伏诛,李瑗一人已是无能为力。公等愿从李瑗举族受戮耶?或欲从我获取富贵耶?
众人皆道:愿随将军讨贼。
王君廓便率部众驰越西门,进入城内,先将崔敦礼放出,然后来攻庐江王府。
李瑗闻说王君廓生变,忙率数百亲信披甲而出。王君廓使崔敦礼以唐高祖名义,对李瑗部下说道:庐江王李瑗叛逆朝廷,你等皆是大唐将士,何必随其赴汤蹈火耶!
众军见天使如此说话,便都丢下兵器,溃散而去。
李瑗大骂王君廓:反复小人,设计卖我,必自取祸殃!
王君廓不理,亲自上前捉住李瑗,下令用弓弦勒死,然后斩首,传送京师。朝廷下令,命将李瑗废为庶人,绝其宗室属籍。
镜头转换,按下幽州,复说泾州。
前燕王罗艺自从协助唐军击败刘黑闼,为避唐天子忌惮自请入朝,被唐高祖拜为左翊卫大将军。罗艺自谓功高位重,便与太子李建成相识,甘愿为其党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时突厥屡次侵扰北边为患,因一向畏惧罗艺威名,唐高祖故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带领天节官兵镇守泾州。
李世民玄武门政变成功后大封功臣,不计前嫌,拜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但罗艺身为李建成一党,却内心恐惧不安,便据泾州招兵买马,图谋反叛。
其后未久,罗艺假称奉高祖密敕,麾兵入朝灭除秦王以清君侧,途中趁势占据豳州。
李世民命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率兵出京,讨伐罗艺。朝廷大军未达,豳州守将赵慈皓便与统军杨岌谋议诛罗艺,事情泄露,赵慈皓被擒。
杨岌当时在城外扎营,发觉城中有变,便带兵攻打豳州,欲为主将报仇。泾州军未曾设防,支吾不住,旋即城破,于是败散。
罗艺止喝不住,只得抛弃妻子儿女,领数百骑兵逃奔突厥。
到至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跟随骑兵逐渐逃散。左右从人见大势已去,乃于睡梦中斩杀罗艺,将其首级送到京师。
李世民命在市集悬首示众,复其本姓罗氏。罗艺之弟罗寿时任利州都督,也被诛杀。
画外音:罗艺虽终叛唐而死,但其部下有两武两文,俱是同胞兄弟,却为唐朝重用,终得善果。双武乃是大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随罗艺降唐,分别被封为上柱国及车骑将军。双文乃是幽州总管府长史温彦博及兄温大雅,后皆供职唐廷,官位显赫。
玄武门之变即息,东宫及齐王宫幕僚遭到清洗,太子洗马魏徵便陷入窘迫境地。
李世民传召魏徵,问道:你为何挑拨我兄弟关系?
魏徵却举止如常,从容答道:若太子早听我言,定不会有今天祸事。
李世民素来器重魏徵才能,听闻此言却不动怒,反以礼相待,荐其担任詹事主薄。又将王圭、韦挺从巂州流放之处召回,命与魏徵一起担任谏议大夫。
复下敕令:命政变功臣屈突通为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镇守洛阳;以秦王府护军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将军。
至此,秦琼位置复在尉迟恭之上,人皆谓是其谦让结果。
武德九年八月三日,唐高祖重新调整朝中重臣。以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左仆射,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前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为御史大夫,前任中书舍人颜师古、刘林甫为中书侍郎,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左虞候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左武候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
至此,东宫成员全部控制国家要害部门,太子李世民完全掌握军政大权。
武德九年八月,朝廷派遣谏议大夫魏徵安抚崤山以东,许其便宜行事之权。魏徵来到磁州,遇州县枷送前任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前往京城。
魏徵说道:我奉命出京之时,太子对东宫与齐王府属官已经一概赦免,不予追究。今又押送李思行等,则太子赦令威信何在!传我命令,将李志安等人一律释放。
太子李世民得知此事,甚为高兴。
八月九日,高祖颁布制书,将帝位传给太子李世民,自为太上皇,仍居大内太极殿。太子坚辞,高祖不许。
次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是为唐太宗。宣布大赦天下,自次年正月改元贞观。
太宗即位,遂下达诏书,追封已故太子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皇弟齐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皆以皇家丧礼重新安葬。
太宗在宜秋门大哭一场,极尽哀痛,并应谏议大夫魏徵、王圭之请,并许原东宫和齐王府幕僚属官都去送葬。
为二王下葬已毕,太宗设朝升殿,命承旨官宣诏:有事早奏,无本退朝。
兵部尚书杜如晦出班启奏:突厥颉利可汗又发大兵二十余万,南下进攻泾州;如今前军已挺进到武功,攻击高陵。臣请宜派将发兵,讨伐逆贼,以儆效尤。
太宗闻奏大怒:即派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率军速抵泾阳,讨伐突厥。
尉迟敬德奉旨辞帝出京,引十万大军抵达泾阳,人不卸甲,马不离鞍,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在泾阳城外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身先士卒亲自冲阵,生擒敌将阿史德乌没啜,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首战告捷。
突厥颉利可汗闻报大惊,亲引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连绵数十里阔,百余里纵深,声势浩大。
当时唐朝京城兵力空虚,于是长安为之戒严,人心惶惶。
李世民闻报,设好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前至渭水。由是隔岸与颉利可汗对话,责其屡次负约,不仁不义,更无信用。
颉利可汗耳听斥责之言,又观对岸旌旗百里,城头军容大盛,由是大惧,遣使求和。李世民许之,与颉利可汗相会于长安城西郊渭水便桥,命其归还此前所夺中原人口牲畜,立誓不再侵犯。复又斩杀白马立盟,史称“渭水之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画外音:盟约已毕,颉利可汗率突厥骑兵返回,一场大战偃旗息鼓,消于无形。此次约盟,非但使唐朝避免在朝局动荡不利条件下背城作战,从而稳固唐太宗初立根基,且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宝贵时间,是为唐与突厥强弱大转折处。
渭水之盟后,唐太宗与文武众臣对内励精图治,对外施计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不和,离间突厥与铁勒诸部关系。
其后不久,东突厥内部开始出现分裂,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群起反对颉利可汗,对其变革国俗及所推行政令不满,并且另立薛延陀为可汗。
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朝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人祸未已,又逢天灾,东突厥连遇大雪,牲畜多被冻饿而死,部族势力由此渐渐衰弱。
而此时唐朝政局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唐太宗对东突厥积极备战,允许军士在显德殿内习武,因而培养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精锐部队。
与此同时,唐朝陆续攻取恒安、朔方,以为进攻东突厥基地。
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下制纳谏,令今后凡中书、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若入阁商议国家大事,都要有谏官跟随,遇有所议国事有不当之处,谏官立刻进谏。
又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与学士、法官等重新议定律令,放宽绞刑五十条,改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
因隋末战乱以来,各种势力并起割据,纷纷投降唐朝,皆得授地方官职,因此唐初州县数量比隋朝增加一倍。太宗因此并省州县,以道辖州,将全国分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太宗有日散朝,与侍臣谈论周、秦修短迥异原因。
左仆射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故曰周、秦得天下虽同,人心得失则异。
太宗说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悬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萧瑀顿首称谢,深愧不及天子明达。
镜头转换,按下长安,复说幽州。
王君廓自从施计冤害庐江王李瑗,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行军总管,便在幽州骄横不法,欺压群僚百姓。长史李玄道多以朝廷法度规劝约束,王君廓由此常不自安。
贞观元年九月,唐太宗征召王君廓入朝。
王君廓怀疑是被长史李玄道密告,便策谋叛逃突厥。行至半途,因遇盘查,杀死驿吏,因此被朝廷发觉。当王君廓将要逃到突厥时,途中却被乡民杀死。
唐太宗李世民念及王君廓以往功劳,下令将其收葬,并欲令其子孙袭爵。
御史大夫温彦博奏道:王君廓乃是叛臣,不应使其后人继续享受封邑。
唐太宗听从其谏,遂将王君廓贬为庶人。王君廓年轻时便无行状,曾以竹笱倒扣丝绸商人脑袋,趁机将丝绸抢走。至此身死之后失爵,知者皆谓是不积阴德果报。
贞观元年九月,唐太宗命宇文士及为检校凉州都督,巡抚陇西之地。宇文士及威惠并施,盛陈兵卫,礼贤下士,深得民心。复征为殿中监,不久因病外放为蒲州刺史。
此时御史大夫杜淹参豫朝政,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说其堪为重用。
唐太宗便问:邸怀道有何行能,卿予重荐?
杜淹奏道:当初隋炀帝将幸江都,邸怀道时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
太宗又问:卿既称怀道为是,当时何不正谏隋帝?
杜淹答道:臣当时不居重任,又知谏必不从,徒死无益,因此不言。
太宗又问:卿知炀帝不可谏,则何为立其朝班?既立其朝,又何得不谏?卿仕隋朝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又何不谏?
杜淹答道:臣于世充非不曾谏,但不从耳。
太宗又问:世充若贤而纳谏,不应亡国;若暴而拒谏,卿何得免祸?
杜淹满头冒汗,再拜奏道:臣今遇明主,愿尽死以谏。
太宗闻而大笑:卿可谓舌灿莲花,八面玲珑。
当时天下安定,四夷来朝。惟有岭南酋长冯盎,因与俚僚人酋帅谈殿等迭相攻击,久未入朝。岭南诸州守吏由此皆都上奏,称其造反,前后十数奏章,络绎不绝而至长安。
字幕:冯盎,字明达,广东高州良德。高凉太守冯宝与谯国夫人冼英之孙,石龙太守冯仆之子。少有谋略,英勇善战,初以门荫获授宋康县令。
隋文帝时,冯盎因参与平定王仲宣起义有功,被隋文帝任命为高州刺史。其后陆续平定潮州、成州等五州獠人叛乱,更授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
隋朝灭亡后,冯盎回到岭南聚众数万,自任首领,依附反王林士弘,击败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人,占据广州、苍梧、朱崖之地,自领岭南总管。
武德五年,冯盎自动归顺唐朝,被唐高祖授为上柱国、高州总管、耿国公。又相继平定罗窦各洞獠民反叛,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夸赞。
因其勤勉清明,深受部下吏民将士爱戴。
只因冯盎不朝,被岭南诸州守吏诬告,太宗览奏大惊,便命将军蔺謩为帅,就地征发江东及岭南数十州之兵,前往讨伐。
御史大夫魏徵上书谏道:今中国初定,岭南瘴疠险远,不可以擅兴大兵。且冯盎反状未成,更未宜兴师动众,以激起真正祸乱。
太宗惊奇问道:今岭南各州,具疏首告者道路不绝,卿何云冯盎反状未成?
魏徵答道:冯盎若反,必分兵据险,攻掠州县。今告其造反者前不绝已有数年,然而不见冯盎之兵出境,此其不反朝廷明矣。诸州既疑其反,陛下又不遣使镇抚,彼故不敢入朝。若遣信臣示以至诚,彼喜于免祸,可不烦兵而服。
太宗称善,乃罢兵遣使持节,往岭南慰谕。冯盎奉诏,果遣其子冯智戴随使入朝。太宗赞道:魏徵令我发一介之使,而岭表遂安,胜过十万之师。
贞观元年十二月,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谋反。
字幕:李孝常,唐高祖李渊族弟,夫人太穆皇后窦氏家族女婿。
李孝常之父李圆通孔武有力,隋时历任太子左庶子、尚书左丞、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李孝常因门荫之故,曾任隋朝华阴令,掌握永丰仓。
李渊太原起兵后,向关中进军,因途中粮尽,故迟迟未能渡河入关。
李孝常遂举华阴永丰仓迎降高祖,保证唐军粮草供应;又赈济饥荒稳定民心,为李渊定鼎关中东向而争天下立下大功。且断绝隋炀帝西归之望,终致身死,李唐统治初步确立。
李渊称帝之后,叙论李孝常开国大功,遂封义安郡王重爵,名列勋戚。
李孝常既封郡王,因入朝留居京师,交结权贵,并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及其外甥统军元弘善交厚,又与监门将军长孙安业互说符命,密谋以宿卫兵作乱。
字幕:长孙安业,长孙晟之子,长孙皇后异母兄。素来嗜酒无赖,是个纨绔子弟。
其父病卒之后,弟长孙无忌及长孙皇后并皆年幼,长孙安业不肯扶养,无忌及妹只得依附舅父,寄人篱下,长大成人。
太宗李世民即位,长孙皇后不以往年旧怨为意,对此位兄长恩礼甚厚。
李孝常其后归藩利州(今四川广元),依据符命起兵造反,便约长孙安业以为内应。未料符命不灵,利州郡王刚刚起兵便被太宗遣发尉迟恭平灭,并擒至京,帝命斩之。
利州王造反失败,长孙安业欲为内应之事便即泄露。罪当斩首,并灭其家。
长孙皇后涕泣不已,为兄长固请太宗:安业之罪,诚当万死。然其当初不慈于妾,天下无不知之;今若处以极刑,世人必谓妾为报复所为,恐亦为圣朝之累也。
太宗由是法外施恩,命将长孙安业流放巂州,凄凉了结此生。
李孝常既死,唐太宗便不相信宗室勋戚,甚以北边守将为忧。后经反复权衡,遂命武士彟为利州都督,统掌利、隆、始、静、西、龙等六州诸军事,克期赴任。
镜头闪回,叙述武士彟来历。
字幕:武士彟,表字信,并州文水人,父名武华,家族世代经商,十分富裕。
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长大后深沉多大略。每读书至忠臣事迹,便反复研读,立志要出人头地。
隋朝大业年间,经营木材生意,参与东都洛阳营建,但得罪司空杨素,后因杨雄、牛弘庇护免祸。其后弃商从戎,参军入伍,在鹰扬府为队正。
李渊为并州刺史、河东抚慰大使期间,曾在武士彟家中休息,二人从此成为朋友。李渊视若心腹,辟为行军司铠参军,成为太原留守府幕僚。
大业十三年,武士彟力劝李渊起事。于是李渊广招兵士,全由亲将刘弘基、长孙顺德统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闻报,便欲逮捕刘弘基、长孙顺德。(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