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一城虽重必欲下,唐王火烧辽东城

第306章 一城虽重必欲下,唐王火烧辽东城

辽东城(今辽阳)是高句丽在辽东地区最核心的军事重镇。

辽东城之战,是唐军进入辽东后,唐高双方第一次正面接触的大战役。

此城是在战国以降,两汉魏晋的辽东郡治所,襄平故城基础之上,经高句丽人几百年苦心经营,成为辽河东岸的重镇大镇。

辽东城非常硬。

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原王朝的军队,一次次在辽东城下折戟沉沙,再没有能踏入辽东城内一步。

要经营高句丽,必下辽东城。

李世民做了极为细致和艰巨的前期工作。

高句丽人在辽东山城的周围设置了很多卫星城镇,既可单独为战,又可互为支援,这形成了一张系统的防御网。

李世民展示了高明的战略构想,他没有将辽东城看成一个点,而是以一种立体作战的方式,将辽东城置于一个区域网以内。

李世民采取了孤立包围,再重点攻城的方式。

当唐军的先头部队攻克盖牟城后,李世绩的主力,于五月初二,已经在辽东城外安营扎寨。

这既有现实的考虑,也是整体战略的需求。

李世绩在辽东城下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他的兵力可能不够。

辽东城本来就是高句丽大城,加上高句丽对此城志在必守,他们从附近的新城和国内城,增调了四万精锐士兵增援辽东城。

这是大阵仗,按照围城需要十比一的比例,唐军的人数在抽调了各处防守以后,在辽东城下的数目,从理论上说,应该是远远不够。

双方兵力对比,唐军并不占优。

连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唐军精锐,也产生了动摇,甚至有了畏难退缩的心理。

军队之中,甚至出现了一种老成持重的意见,认为应该等待李世民的大军到了之后,两军合势,再一起发动总攻。

但江夏王李道宗却展示出与众不同的勇气和决心,他挺身而出,胆气俱豪地说:“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必摧。”

然后,李道宗发出了最强音:“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

李世绩久在战阵,完全同意李道宗的看法,这些远道而来增援的军队,存在一战被歼的可能。

将军勇气壮,士卒不怕死。

视死如归的壮士,所在多有,果毅都尉马文举豪气干云地说:“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

他率先策马直冲敌阵,万军丛中,如入无人之境,取敌首级如探囊取物。

马文举的英雄气概,在唐军之中漫延,他们立即克服了高句丽援军数量上的优势,这种心理恐惧感。

恢复了士气和勇气的唐军,向高句丽军队发起了冲击。

但高句丽人实在太多了,行军总管张君义再一次被高句丽人吓破了胆,准备阵前开溜。

这差点引发了唐军的崩溃。

危急时分,江夏王李道宗,展示国士之风,他独承其重。

李道宗收集失败散乱的军士,率领他们登上高处,观察高句丽阵形的可乘之处。

居高临下,一切尽收眼底。

李道宗发现了高句丽阵形的薄弱之处,他率领几十个骁骑重装骑兵,横冲直撞,左冲右杀,无人可挡。

李世绩见其势可乘,挥军大进。

高句丽援军被一战击溃,此一战,暂时解决了后顾之忧。

但李世绩并没有立即对辽东城发动攻势,他在等待。

他在等一个人,也在等两个消息。

其中一个消息,是李唐海军的进展状况。

海军有一个好的开头。

唐朝海军在辽东半岛南端登陆,一战就攻克了四面险绝,看似不可能被攻陷的卑沙城。

再战又拿下了独山城。

这两个战斗,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指挥官也都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大唐冉冉升起的将星程名振。

战争之中,英雄狗熊,泾渭分明,英雄锥处囊中,一遇风云,立时脱颖而出。

辽东之战,也毫不例外,海军副将程名振是第一个让李世民惊喜的将领。

程名振早就被李世民称为“奇士”。

他天生铁胆,从不知畏惧为何物,习惯了以弱胜强,不拘成法,出其不意的战斗方式。

在出征前,李世民听说他素有能名,善于用兵,便召到御前,亲自试问方略,程名振侃侃而谈,李世民一见倾心,便想再试试他的胆量。

于是,他抓住程名振一处应对失旨的破绽,故意展露天子的雷霆之威。

但程名振举止自若,了无挂碍,在和李世民以后的谈吐之中,丝毫没受到任何影响。

李世民大为心折,对心腹左右人说:“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每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程)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真奇士也。”

此次辽东之战,程名振以实际行动,回馈了李世民的知遇之恩。

李世民可谓知人善任,君心深远矣。

辽东半岛的登陆,可以在辽东半岛的南面,对辽东城以南高句丽的增援军队形成牵制。

唐朝的海军,更是直接开进鸭绿江口,耀武扬威,以给高句丽的都城平壤方向,施加直接的压力,以分散辽东城的压力。

第二个消息,却是没有消息的消息了。

高句丽在派出了一路援军后,似乎并没有对辽东城再增援的计划,或者说,他们短时间内,再没有派出另外的军队过来支援的能力或计划。

这给唐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但李世绩依然不动如山,他还在等一个人,那就是李世民。

五月初十,李世民渡过辽水,命人撤掉过河之桥,以示一往无前,死斗到底的决心。

李世民驻军马首山,他第一时间得到了辽东城前线的战报。

李世民当即颁布命令,有功赏功,有过罚过。

他重赏李道宗,破格提拔马文举,同时,处斩了临阵脱逃的张君义。

然后,挥军前进,李世民为了鼓舞士气,甚至亲自率领数百骑,到辽东城下耀武扬威。

李世民和李世绩两处合兵,声威大振。

攻城战立即打响。

李世民看到士卒们负土填堑,亲自取过他们的土袋,抛入壕堑之中,这种皇帝不顾矢石,冒险亲临一线的做法,显然大大地提振唐军的士气。

全军战斗情绪高涨,战意升到顶点。

辽东城总攻开始。

当李世民到达辽东城下时,他应该是接管了战役的指挥权。

李世绩充当了进攻的先锋,在辽东城下,展示了大唐确实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

攻城的器具和技术,都不是高句丽小邦所能抵挡,但高句丽人非常顽强,他们虽处下风,但利用山城的优点,极为顽强地抵抗。

情势有利于唐军,但却并未出现压倒性的优势。

李世民虽然贵为皇帝,但他是当世战略和战术大家的底子依然存在,他因时因势,制定了一个火烧辽东城的计划。

李世民胸有成竹,将重点攻击的方向定在南方和西南方,因为当时南风很急,是火攻的有利条件。

五月十七,天干物燥,南风劲急,是杀人放火的好天气。

李世民命令壮士,趁势焚烧辽东城的西南楼,这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风助火势,火因风猛。

好一场冲天大火。

火势涨天,从城楼一直烧到城中,所过之处,玉石俱焚,屋宇全部烧光,而在此一场大火之中,光烧死的高句丽人,就达到一万多人。

唐军趁乱登城,高句丽守军在内外压力之下,终于崩溃。

辽东城下,李世民以辽东城为辽州。

这是唐高之间第一次正面的大规模会战,

此战之后,唐军依然小有收获,接连攻下了好几个山城。

比如白岩城,就是其中较大的山城。

但自白岩城开始,李世民就领教了高句丽人极为顽强和坚韧的战斗力。

白岩城虽然三天就被拿下,但过程远比结果要惨烈。

右卫大将军李(阿史那)思摩也被弩箭射中,李世民为了激励士气,亲自为他吮血,以壮军心。

更重要的一点是,骁勇善战,威名满天下的铁勒族将领,契苾何力在阻击乌骨城的援军时,竟然在正面作战中,被高句丽勇士刺中了腰部。

但一报还一报,当年契苾何力在西征吐谷浑时,曾经舍命冲入敌军中,救过薛万均的性命,现在,契苾何力在生命垂危之际,也被一个汉族的将领单人独骑,救了一命。

这个独闯敌阵的不要命的将领,他叫薛万备。

他就是薛万均的亲弟弟,一命还一命,因果循环,世间之事,真可堪叹。

契苾何力实在是当世猛将,他简单包扎了伤口,立即又投入战斗,这种不要命和顽强的作风,让唐军的士气瞬间达到顶点。

乌骨城的援军被击退。

或者是有感于这种冥冥之中的果报,也或者真是识英雄重英雄,白岩城归唐之日,李世民找到了刺伤契苾何力的武士,将他带到契苾何力面前,让他报仇。

但契苾何力展示了大国上将的肚量,他平静地对李世民说:“彼为其主冒白矢,乃忠勇之士也,与之初不相识,非有仇怨。”

然后,给他解绑,放他自由。

实际上,白岩城并不是被唐军武力攻下,而是主动投降。

当乌骨城的援军退却之时,白岩城知道再坚守下去,已没有任何必要。

白岩城城主孙伐音派人联系投降事宜。

但白岩城早就上了唐军的黑名单。

因为在李世民进攻辽东城时,他们已投降过一次,但中间又出尔反尔,借投降之名,只是为自己赢得时间和缓冲,一直是高句丽作战的传统。

这也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有用有效的战术。

但李世民曾经对白岩城作过特别的指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隋唐天字七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隋唐天字七书
上一章下一章

第306章 一城虽重必欲下,唐王火烧辽东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