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剑名平海
宗预还没答话,张飞率先开口道:“秦军师,别白费力气了,这里的铁矛,和俺的丈八蛇矛轻轻一碰便断了了。”
对张飞的话,秦川是相信的。
毕竟铸造而成的生铁矛,怎能和他那百炼成钢后的丈八蛇矛相比呢?
而且那一碰,绝不是轻轻一碰。
“这么说,张将军是仗着武器才打赢的?”秦川轻轻一笑,打趣道。
秦川这话,直接让张飞愣住了,有些无语,只是瞪大了双眼看着。
“哦?那砰碎的铁矛在哪里?”
张飞下巴轻轻一抬,指了指外面,有些兴致缺缺道:“扔外面去了。”
秦川出了寨主大门,果然在外面找到了一柄长矛,矛头略长,显然是专门打造的。
接着,他又拿起了矛头仔细的看了起来,只见这矛头断面呈现灰白色,应当是白口铁。
白口铁,脆且硬,所谓的脆,意思便是如张飞所说,碰撞激烈时,容易断裂;所谓的硬,简单来说,便是能轻易划开相对软的东西。
秦川点了点头,这白口铁,在这个时代,已是很了不得了。
不一会,宗预便找来了此处工坊管事的人,老王头。
到了工坊,秦川见冶炼炉是由一个长方体坑组成,长约两步有余;宽约一步有余;深约一步有余,炉由门、池、窑膛、烟囱等组成。
门在炉的最前端,是用来装料和通风的,秦川让老王头打开炉门。
只见其中满满当当的排着密密麻麻的坩埚,这坩埚呈细长之状,直达整个炉子的顶部。
周围还散落着不少木炭。
这应该就是坩埚炼铁法了。
秦川只看了一眼,心中便有数了,这种方法,在三国都应该是落后的,因为此时已有了高炉炼铁,只是规模尚小。
这样炼出来的铁,呈海绵状,加热反复锻打后便得到了熟铁,这种熟铁,含碳量少,韧性好,强度低,还需要进一步在碳火中渗碳。
紧接着,秦川又参观了化铁炉,这便是他们渗碳的地方,通过反复用炭火加热海绵铁,进而又得到生铁,或者钢,这样渗碳的结果便是碳含量不均匀,内部为渗进去,外部又渗多了。
所以便需要经验丰富之人,反复对其加热锻打,折叠……再锻打,折叠……使得其中碳含量均匀,同时也达到去除硫等杂质的作用。
如此锻打、折叠一百次,便成了百炼钢。
很显然,张飞手中武器,正是百炼钢。
“老王头,这炼铁作坊,投入多少?产量多少?”
老王头有些唯唯诺诺道:“这一斤铁,须两斤铁矿,生石灰二两,七斤炭来烧,一天能产百来斤;不过因为人少,常常因为炭不够停工。”
秦川点了点头,这个工艺,属实有些落后了,难怪这些山贼跟谁打就被谁灭了。
这大冶,并没有露天的煤矿,高炉造出来,意义也不太大。
至于其他技术,秦川想了想,以这里的条件,这些匠人已经做得够好了,暂时来说,那就只有扩大规模了,这算不得什么技术,也不需要秦川指点。
略一思考,秦川便想到了最简单的改进方式,那就是灌钢法。
灌钢法还需要几百年才能在华夏诞生,不过戳破了,也就一句话。
之前得到了熟铁,之后又用炭火渗碳得到了生铁,这两者最大的不同便是其中碳含量不同,一个碳含量高于钢,一个碳含量低于钢。
而灌钢法,正是将这熟铁和生铁两者以一定比例混合加热,最后生铁向熟铁中渗碳,熟铁碳含量也变高,最后生铁变为钢,而熟铁也有部分变为钢。
想到就做,秦川令人将熟铁捶打成片状,又将生铁加热到约一千三百余度,生铁板开始熔化时,就用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熟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
这一番操作,进行了一整夜,终于在第二天天亮之前,将这灌钢法炼出来的钢弄好了。
见工人将这红热的钢夹了出来,秦川点点头,满意的点了点头,又对工人道:“用这材料,打一把剑来。”
“贵人,需要百炼吗?”给贵人造剑,当然是要使出浑身解数。
秦川看着已经渗好碳的钢,摇了摇头,未多言语。
老王头对秦川的操作十分迷惑,但也温顺的问道:“贵人,这剑打成什么形状?”
秦川想了想,这把宝剑,是自己想要的,那便打成越王勾践剑的形状吧,不需要太长,短剑便可。
说着,秦川便找个一个木板,在上面画了起来,不一会,一把越王勾践剑的形状便勾勒了出来,同时上面也标好了尺寸。
剑形打造好以后,秦川首先将钢剑放在火中烧到通红,然后小火中缓慢冷却,是为退火,退火能细化晶粒,加强材料性能;
接着,又将其再次烧到通红,而后在剑身上涂上稀泥,而露出剑刃处,而后置于水中急冷,是为淬火。
这,用到了覆土烧刃的技术。
热处理能极大的改善钢材的性能,这也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对于这热处理,秦川也不是很熟,暂时来说,显微镜不在身边,无法观察金相情况,所以,也只能凭感觉了。
如此,一把好剑便算完成了。
秦川想了想,此剑,就名平海,不一会,平海之名,就已铭刻其上。
又一天一夜后,工匠们总算将剑打磨好,剑身呈青白色;古朴的造型,说不出的端庄大气;剑刃锋锐,有些后世之剑的风采了。
接着工匠们将剑配上剑鞘,呈给了秦川。
秦川拔出剑,朝着一块木头便砍了过去,木头应声而断;接着,他又劈向山寨小兵的刀,一劈之下,小兵的刀顿时被劈出了一个豁口。
劈完之后,秦川满意的点了点头,又转头看向张飞的丈八蛇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