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六)
“爸,换我来吧。”周正风尘仆仆地赶在父亲面前说道。
马车此时没了马,车上也没人,人都在后头跟着。一个是负伤的军官,另一个是八岁的小孩儿。能下力气驱使马车上路的,只有周先生父子俩。大伙就那样走,走了半天苦不堪言。郑洪山一直问:“周正哥,咱们还得走多远才到?”
周正摇摇头说不知道。
过了一会儿,他又问周先生:“咱们还得走多久?”
先生说:“远着呢,你要是累了就坐车上去。”
郑洪山实在是太累了,爬上车躺下,顺便啃了一块儿饼子。
又过了一会儿,上校叫住先生,说:“这样走下去肯定行不通,咱们得另想办法。”
正晌午时,他们来到一处凉荫地歇脚。那是一片比较开阔的野外,旁边有一片河滩,因干旱的缘故,河水的水位明显降低,露出一大片河床,来往的孤魂野鬼般的路人都选择在这里歇脚。有些人甚至脱干衣服舒服地泡在水里,在场的大部分都是穷苦百姓,没有直接关系。此时却聚在这片河床边,热闹非凡……
十多年后,郑洪山再次回到那条河边,河水已经涨的很高。岸边的草木也换了模样。郑洪山走了许久,通过周遭的地形,反复辨认后,站在岸边对妹妹怀花说道:“我就是在这儿遇到咱爸的!”
小女孩脸上显得心事重重,问他:“哥,咱们这是去哪里?”
“哥带你回家吧……”
关于自己的出身,年轻的郑洪山不免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至于是买来的,还是换来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新中国成立了。
处在绝望和危难中的人民找到了新的希望,那是无形的,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人们不再忧虑,不再惧怕。新的气象复苏整片大地,而真正复苏的原因,并不是惧怕死亡,惧怕饥饿,那是处在绝望中的人们重新找到了生机,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伟大的信仰和归属。
一个时代的更迭,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旧社会的典型,郑洪山的养父田继川,于是成为了后者。
田继川的祖祖辈辈都是博学之人,自乾隆年伊始,田家世代有人当朝为官。虽说官位都不大,可田家能人辈出,世代如此,积累了相当殷实的家底,乃至富甲一方。到了田继川这一代,竟成了单传。
田继川天资聪颖,唯独对读书没有太大兴趣,于是潜心经商。除了腰穿万贯,田家人身上共有的贤德品质,日行一善的诸多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全国解放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锣鼓喧天。这时候,田继川却忧心忡忡地将家里人聚在一起。他的正房太太,加上两房姨太,为他生育了四个女儿。除却亲生的,另外还有收养来的子女,统共十二名。郑洪山和怀花也在其中。加上佣人,长工,管家,站了满满一院子。
地主,这个旧社会的产物已经是穷途末路。于是,他预备遣散佣人和管家,将名下的上百亩地捐赠给Zf,包括这座祖传的深宅大院。
二姨太坐在地上哭:“苍天啊,大地啊!地捐了,房子也捐了,什么都捐了!难不成老婆也要捐吗?让我去乡下种地,还不如让我死……”
正房太太在一旁说:“妹子,话不能这么说。***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就是说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个老婆,这叫公平。你将来也能自主恋爱,再找个相好的!”
二姨太尖声高叫:“什么?老爷!老爷!您别听她胡说八道!我没有什么相好的,
我清清白白,从没有做过对不起您的事儿呀!老爷!”
田继川犯了难,他如今养不起这一大家子人。所有的金银,早在乱世中被军阀们消耗一空。世逢大旱初雨,田产仍然一文不值。
三姨太一言不发,抱着女儿淑红,呆滞地望着田继川。
“老三留下,其余人都走吧……”
田继川撂下一句话,便独自出了门。各房哭成一片,仿佛家里死了人。
当天,回到乡下的二姨太又连夜折回到田家大院,将自己吊死在门前的一棵老槐树下。大清早被人发现时,她的面色泛青,身体僵直,小脚上裹着一双红色绣鞋。临死时她也没想通,田老爷为什么不要她。因她未曾生育,死后由养子养女草草安葬。
田继川的正房太太带着三个女儿回到乡下,后来三个女儿陆续嫁人,日子也算过得去。
三姨太秦氏祖籍山西晋城,父亲是个商贩,生意总也做不红火,四十岁才得此独女。由于生意往来,加上世道艰难,秦父不得已的将秦氏嫁给田继川做妾。
成婚那天,秦父亲自将女儿一路送到田家,离别时泪流不止。田继川看了也不忍心,说道:“秦老板,我恐膝下无子,纳贵千金为妾,无意伤你父女情感。您若是不忍心,也罢了,您还是把秦儿带走,这婚不成也罢。今天,趁着酒席,我认您做干爹……如何?”
秦父大笑,说道:“我一路打听得知,你田家世代贤德仁义,得此一见,果不其然呐!我独女嫁你为妾,于我门风不堪,你若待她好,也算了,聘礼我分文不动,全数捐至功德箱,祁保安康!”
三姨太秦氏全不知情,随后便服毒自尽。
郑洪山打开信封,信中详细交代了如何丧葬,如何持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如果田继川有任何不测,便将淑红送至她的山西老家。那一年,淑红六岁。
田继川收养的子女后来也各奔东西,空空如也的深宅大院里只剩下郑洪山和两个妹妹。怀花更懂事一些,这年十岁。
两个月后,噩耗再次传来,以贤德仁义闻名的田老爷,死了。
田继川去了一个保密的地方开山凿洞,被坠落的乱石砸死。尸体拉回家时,胳膊和腿叠在一起,面目全非。淑红和怀花吓得直哭。郑洪山被迫抗下这面大旗。
很快,有乡亲们前来吊唁。大多是田家过去的佃户,受过田老爷恩惠的老百姓,简陋的灵堂前,有人讨论田继川的品德,得到了一致肯定。
田继川为人心善,见不得别人受苦,尤其疼爱孤儿,收养了郑洪山,怀花在内的八名子女,其中最年长的二十多岁,已经成家,最小的便是怀花。加上那四个亲闺女,田继川灵山跪倒一大片,可谓壮观。
有一年,田家佃户张氏因贫困不能为老母亲看病,借了田家二十块大洋,偿本付息。这笔借款到期后,田继川并未催还,反是从别处听闻,张氏准备卖女还债。田继川豁然说:“屁大点事,于心何忍?”于是找到张氏,当着他的面将借条烧掉,抹去账目。田继川死后,张氏带着女儿一同跪在灵前。
还有一年,同行李姓人,为生意周转借款五十大洋,偿本付息。一年后,李姓运货遭遇兵荒,货物被抢,血本无归。田继川登门查账时,李姓悲痛欲绝,想一死了之。田继川则拦住他,指着李家的毛驴说道:“我收你毛驴抵债,两不相欠,就此作罢!你也不必寻死觅活……”
接着,田继川却发现那头母驴已经怀种临产,又说道:“生完驴犊,我再来讨。”李姓作揖叩谢,泣不成声。不日,母驴顺产。田继川带着长工上门套取,销账了事。
炎炎酷暑,两人牵着毛驴走到一条河边,便饮水纳凉。和周先生,万江长官,以及八岁的郑洪山,坐在同一片凉荫地里歇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