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风声鹤唳

第三百五十七章 风声鹤唳

除了高托山及张迪之乱,又有青州张仙、济南府孙列、沂州武胡、大名府杨天王、郓州李太子、密州徐进、水鼓山刘大郎等人揭竿而起,这些起义规模从十几万人都几万人不等,其余小规模的农民暴动更是数不胜数。

朝廷依然惯伎重演,一方面任命宦官梁方平为河北、京东制置使,率领刘光世、张俊、杨惟忠、辛兴宗、王渊、韩世忠等将领,分头镇压;另一方面,又采取招安政策,对农民军进行分化瓦解和诱降活动。

崇宁五年十二月皇帝下诏:农民军“如能出首,应已前罪犯,一切不问,并与释放,……内有系首领人,当议优与补授官资。”

崇宁六月正月的诏令中又说:农民造反是由于政府“用非其人,政失厥中,徭役荐兴,使民不能自存。”表示农民军只要不杀人放火,“余一切不问,并与放罪”,还可以免除崇宁五年农民未交纳的各种赋税,只要投降,义军首领还可“具名闻奏,当授以官爵”等等。

在大定政府的军事镇压和政治诱降下,农民军内部一些意志薄弱者便动摇了。

高托山在望仙山“起义”,率部活动于青、徐、沂、密等州,众至三十万,声势极盛。崇宁帝以内侍梁方平为河北京东制置使率兵镇压,杨惟中、王渊、张俊、辛兴宗、韩世忠等皆预其役。仅半月,高托山战败投降。

河北青州张万仙号“敢炽”,率领起义军号称十万人。二月,在擂鼓山战败后,便失去斗志,接受招安,向大定朝廷投降,崇宁帝也下诏“补官犒设”。

活动于山东的起义军贾进,有众十万,曾南进抵达淮上,朝廷遣使招安,率不生还,劝降使者全被杀死,定将辛昌宗率兵围攻,也被打得军败身没。但后来这支队伍也没有坚持到底,三月,在张仙被招安之后不久,贾进与五十多位首领也投降了,十多万农民军从此瓦解。

另,两浙地区也不安宁。

在镇压方腊起义的过程中,大定官军为了取得首级报功领赏,他们进入起义地区后,不问是否起义军,见人就杀,甚至有的士兵还闯入农民家里,将全家杀死。因此,“是役也,用兵十五万,斩贼百余万,自出师至凯旋,凡四百五十日,……所杀平民不下二百万”。

官军的大屠杀,激起了人民的更大愤怒,许多人逃入深山,决心与大定统治者斗争到底。

另外,在镇压方腊起义之后,崇宁帝很快又恢复了“应奉局”,让宰相王黼和宦官梁师成两人主持,继续对江南人民进行勒索。在东南地区作恶多端的朱勔,因方腊之乱一度被撤职,这时也被起用,重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总之,在镇压方腊起义之后,东南人民所受封建压迫剥削依然很重,阶级矛盾并未得到缓和。因此,农民的反抗斗争自然也没有停止,只不过化整为零罢了。另外,不堪压迫剥削的农民,还发动了一些新的“起义”。

比如淳安县咸平洞一带农民,为了报仇,他们又“集结死社”,并“侵掠州县”,浙西安抚使慌忙调集严州(原睦州,方腊起义失败后改名)禁军二百人及土豪方庚等前往镇压。永平乡管村农民管孙众等人也啸聚报怨,他们打进地主唐三十六家,杀死了这个恶霸地主,并毁其房屋,剿了他的家。农民徐横、徐机、徐公爱等人,也各有纸甲器刃,结集贼众,抢了一家汪姓地主的钱米,并与前来镇压的土军、团丁等进行战斗。

总之,各地民乱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难以遏制。

嗯,造反福利好,大伙凑热闹。

一时间,大定朝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大定君臣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大定江山动荡不安、风雨飘摇。

值此多事之秋,冯过也无法独善其身。

盖因威胜军也出了位造反达人——“河北田虎”张迪!

仅仅半月余,张迪便如蛟龙出海般搅动风云,其势也汹涌,风头之盛一时无俩。

张迪者,人送绰号“河北田虎”,本是威胜州沁源县一个猎户,有膂力,熟武艺,专一交结恶少。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频仍,民穷财尽,人心思乱。

张迪乘机纠集亡命,捏造妖言,煽惑愚民。初时掳掠些财物,后被通缉遁入山林,不知所踪。

但自崇宁六年正月末始,张迪纠集聚拢数万流民侵州夺县,官兵不敢当其锋。

那张迪不过一个猎户,为何就这般猖獗?

盖因文官要钱,武将怕死,各州县虽有官兵防御,却都是老弱虚冒。或一名吃两三名的兵饷,或势要人家闲着的伴当,出了十数两顶首,也买一名充当,落得关支些粮饷使用。到得点名操练,却去雇人答应。上下相蒙,牢不可破。朝廷费尽金钱,竟无一毫实用。到那临阵时节,却不知厮杀,横的竖的,一见前面尘起炮响,只恨爷娘少生两只脚。倒也有几个军官,引了些兵马,前去追剿田虎,那里敢上前,只是尾其后,东奔西逐,虚张声势,甚至杀良冒功。百姓愈加怨恨,反去从贼,以避官兵。

是以,仅二十天时间,流寇乱军便占去了四州五十二县。那四州:一是汾阳,二是昭德,三是晋宁,四是盖州。那五十二县,都是这五州管下的属县。

张迪攻下汾阳后,在此起造宫殿,伪设文武官僚,内相外将,独霸一方,称为晋王。兵精将猛,山川险峻。

张迪作乱有他成长的土壤,天灾、民穷、人心思变、妖言惑众,地理优势、关键还有朝廷和官府的腐败、欺压良善、杀良冒功等等行为,造成朝廷“失道寡助”的局面。

老百姓不管那些,他们管不了,他们只能管得了自己。当他们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受到侵犯的时候,并且性命还不保的时候,他们就会走上反抗之路。“官逼民反”便是社会现实。

张迪乱军虽号称有三十万之众,但多流民,实无多少战力,却能席卷四州之地,本地厢军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山西并无禁军屯驻,只有厢军。

太祖创禁军更戍***流更戍他地,更戍以指挥为单位,通常一次以三年为期,家属不得随行,到期回原驻地,拣选精壮士兵补充上一级禁军,淘汰老弱士兵降充下一级禁军或厢军或退役。禁军更戍分为屯驻禁军、驻泊禁军与就粮禁军。

屯驻属正常更戍,大多派往内地州、府,属当地地方长官知州、知府等管辖。地方州、府都设有兵马都监或监押,具体负责屯驻禁军及厢军等的管理、训练、调遣,以及当地的治安及处理军民纠纷等,屯驻禁军带有朝廷派驻地方的治安部队性质。以后禁军大增,大量禁军常驻于外地的某一地方,也依更戍法而被派往其他地方,三年或二年、一年回原驻地。

凡是更戍到边防地区如河北、陕西等地,当地设有驻泊都部署(都总管)或部署(总管),管辖驻泊禁军,带有朝廷派往边境地区的边防军性质,凡是武臣专任的驻泊都部署或部署,对于边防事务可自行处理而不必与知州等地方长官商议。

就粮禁军有三种情况:

一、在当地拣选乡兵、厢军中的精壮士兵为禁军,如陕西“保捷”禁军,就是“三边之兵,间因事宜升为禁军者,是为就粮(禁军)”,是长驻当地的禁军。

二、如“就粮者本京师兵而便廪食于外,故听其家往”,是以就粮禁军的名义长驻外地。

三、是临时将禁军从缺粮地方移屯粮食丰收地区,情况改变后回原驻地。如“俟将来岁丰,令还京师”。

本朝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余留本州备役使,谓之厢军。以后厢军主要是招募饥民,部分来自流放的罪犯。禁军武技不合格者亦降为厢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厢军因而也称“役兵”,地方厢军属各州、府管辖,厢军隶属于宣徽院。厢军的兵籍归枢密院,元丰改制后归兵部。作为地方军的厢军,名义上由侍卫马军司、步军司管辖。

首都的厢军,服工役、杂役于首都开封的步驿、诸城门等的,属开封府;服役于朝廷的诸司库务司、东西八作司、金明池杂役、作坊、内酒坊等七八十个部门的,分别隶属于三司、各提举司;元丰改制后,则分属太常、太仆、太府、光禄、司农诸寺和军器、少府等监,以及侍卫步军司、枢密院、兵部等,承担着从造酒到修城等各种工役、杂役。

地方的厢军,大多以其所从事工役作为军号,如桥道、开河、开道、采造、装卸、司牧、作院、水磨、酒务、壮城、牢城等,都是专门的役军。也有以壮武、武捷等众多军号命名的厢军,则主要是作为地方军,需要时也从事杂役、工役。

当然,厢军有时也参加战斗,尤其是是边境州、府的厢军,厢军虽然只是地方军、役兵,但毕竟是有组织的军事群体,比之普通民众,更容易甚至是首先得到守城官员的重视,率以抗敌。沿边地区的厢军,至真宗时期经常作为边防军,不只是如守城时参加防守战斗,其精锐的部分有时还可替代原先驻防的禁军,故而厢军也是禁军主要的来源之一:或是补充原有禁军的缺额,或是建立新番号的禁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鼎定河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鼎定河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七章 风声鹤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