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知遇之恩
大昌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最早集中使用信鸽送信息是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族铁弗部,夏国从开国皇帝陈德开始就大规模的进行信鸽选种,利用信鸽进行通信,夏国人用信鸽是因为鸽子有天生的归巢的本能。
夏国的信鸽最初用来传递军情,当宋国的富人修园林时,夏国的富裕百姓则热衷于马术和赛信鸽了,最开始信鸽常常遭到人为的捕杀人,后来夏国形成法律吃军用信鸽,是以被送进劳役营的重罪,再后来商人们也通过信鸽传递,就有了夏国遍布着信鸽驿站,成为了全国各地的交流讯息的通信网络。
在西宁与大定的战争中,西宁军队便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据《山海经》曾经记载,西王母的身边有三只青鸟,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把幸福吉祥快乐的声音,传递到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刘彻写过信,就是派青鸟把信送到汉武帝的宫殿中。
后来,民间根据这样的神话传说,便利用鸿雁这种鸟进行传书,这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再后来,由于鸿雁栖息地比较苛刻,还比较难圈养,还有就是它们有季节性的群体迁徙,就演变成了飞鸽传书。
其实飞鸽传书并不像世人想象中那样,想让它飞去哪儿就去哪儿。实际上,鸽子只会飞往一个方向,那就是回家的方向。因为鸽子有归巢的本能和从高处感应地磁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在很远的地方,鸽子也能识别出自己常住的巢穴,然后不远千里飞回家窝。
不过,这也只是理论而已,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专业的事终需专业的人去做。
驯养信鸽,时迁居然也有研究,这就很厉害了,感觉捡到宝了呀。
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似时迁这等人,惯擅鸡鸣狗盗、翻墙越院之事,平日里游手好闲、东游西逛的没个正形,正是世人所不齿的“蛀虫”,但亦可能人之所不能。
下九流也好,旁门左道也罢,既能生存于世,则必有其因,鄙视、唾弃实可不必。
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ji。对此下九流世人向来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但终究是一份营生,不偷不抢,不坑蒙拐骗,能够自力更生,养家糊口,理应受到尊重。
至若旁门左道,是指非正统的学术流派或宗教派别,更被正道所不容。
历代统治者都对“旁门左道”深恶痛绝,在历史上屡屡出现的一些巫蛊事件,例如西汉时期的“巫蛊之祸”,令汉武帝自灭三族,成为政权衰落重要的原因。
至于巫蛊这类东西,为什么叫“旁门左道”?就要理解古人的习惯。所谓的“旁门”是指小门、侧门,至于“左”具有邪、偏的意思,“左道”就是偏斜之道了,这个解释与古代尚右的习俗有关。
事实上,在上古时期古人是以左为尊。但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征伐不断,尚武好斗,以军事实力之大小强弱分政治地位之高下贵贱。由于军国大事一律以右为尊,国君手中常年握著右半虎符,“右”的地位不断提升。及至后来秦国一统六国,以右为尊。自此“右”就尊于“左”。
古人讲究“相辅奇正”,指军事作战时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互相补足。他们会以右为正,以左为奇,这就与“旁门”及“左道”的意思刚巧相近,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惯常用语。
“旁门左道”,多用以指斥未经官府认可的巫蛊、方术等。《汉书·郊祀志》的解释可供参考:“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皆奸人惑众,挟左道。”由此可以看出,凡是正统思想不能容忍的东西,皆被视作旁门左道,如偏离传统仁义道德的思想,以及崇拜鬼神、相信巫术等行为皆是,包括巫蛊、俗禁、方术等等方面,可谓种类繁多。
历代统治者对于旁门左道深恶痛绝,也会将危害国家统治、破坏社会秩序、扰乱思想的主张斥之为“左道”,列为刑法重点打击,先秦著作《礼记》有载:“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此所指大道也,如下九流亦可谓旁门左道,时人多藉此谋生。
比如时迁的“妙手空空”和驯养信鸽,皆非大道。
要说时迁有多忠心练冯过显然是不太现实,大抵是雇主与佣工的关系,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关系的维系基于物资基础。但于“鼓上蚤”而言,算是学以致用。嗯,体现了人生价值,这与民间所谓的“侠盗”不同,再如何“劫富济贫”那也是偷盗者,为律法所不容。现而今,跟着通判做事,大定最年轻的状元郎呐,前途无量,他时某人也算是“脱胎换骨”了。这是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惑,无论如何冯过于他是有知遇之恩的。
仗义每多屠狗辈,文人中品行不端、风骨不存、心胸狭窄者数不胜数,屠夫之流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地位低贱,但是往往质朴、重情仗义。
出来混的就得讲义气,冯过大胆启用,且待遇不低,更重要的是就此远离偷摸盗窃、提心吊胆的日子,感激之下时迁自会毫无保留的施展技艺,比如驯养信鸽。
他在这方面有天赋,一般人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初见成效,他却能在二十天内驯养出合格的信鸽。
此次他跟随刘光世大军出征,算是第一次的正式任务,下定决心必须圆满完成。
在大军抵达汾阳之前,他便先行赶到,在城门关闭前入了城,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潜伏下来。
他选的这个地方很有讲究,乃是处于距官道不远的小巷中的一处二层民房,在二楼能看见所谓的“晋王”府大门。
二月十九日,官军围城,城内那叫一片兵荒马乱。
斯时店铺民房皆是大门紧闭,居民通过门缝向外打探。
短短的月余时日,汾阳城“旧貌换新颜”,城头旗帜易主,迎来晋王就位。
“义军”来势凶猛,官府应对不及,仓促迎敌的厢军尽显孬兵本质,甫一接阵便溃散逃窜,将领骑马远离凶险之地,士卒哭爹喊娘的只恨少生了两条腿,实在逃不了的便向叛军投降。在生死危机之际,所谓的朝廷大义算得了什么?
汾阳,这座大定名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落入张迪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盖因其时汾阳军溃败,叛军围城只一刻钟,汾州及汾阳县两级朝廷命官便大开城门,齐刷刷地出城迎接“义军”。
读书人的意气和风骨在此刻崩塌,正是“负心多是读书人”。此处可是“面涅将军”故里,若是泉下有知,他在城外墓中也会躺不安稳吧?!
汾阳人狄青出身寒门,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皇祐五年,领兵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此后历任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迁升枢密使。
宝元初年,李元昊发动叛乱,朝廷下诏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前往边疆作战。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宁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身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宁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建在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宁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他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宁军均望风披靡,无人敢挡。
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刺字。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刺字,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但赫赫战功却引来文官的猜嫉和攻击,欧阳文叔上奏折将狄青的战功轻描淡写,“自用兵陕右,已著名声,及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还说“以臣愚见,如青所为,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然后引用历史典故,劝说仁宗免去狄青的职务。
这篇奏折写得非常具有煽动性,然而仁宗并没有理会。欧阳文叔没有放弃,之后不久京城发生水灾,他又趁机上书皇帝,利用“天人感应”来诋毁狄青。在欧阳文叔的倡导下,许多官员纷纷上书,面对群臣的压力,仁宗不得不“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没过多久,狄青就郁郁而终,害死他的正是以欧阳文叔为首的这些文官。
文官?呵呵。
也正是汾阳文官的“明哲保身”,方令这座名城蒙羞,狄青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
“晋王”大军进城,自有人倒了大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