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军队编制、战法、军械
网络上有太多关于明朝后期的军事讨论文章,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自由很认真地拜读了其中不少篇,获益良多之后也颇有感慨。正值《霸道》一文开始写作,遂在写作之前理清思路,端正对明朝后期军事现实的认识,顺便将一些心得记录在下。
第一是历史事实:明亡清兴。广宁战后,明军丢掉了辽东,在关外是只守不攻,最终被关、内外的敌人击垮。这里可以证明一个论点——明军不强,清军不弱,起义军也并非尽是乌合之众。这三支军事力量的根本能力是决定中国三百年前政治命运的关键因素。
明军曾经很强,明初也北伐蒙古,巩固边疆。可是中期如何?土木堡惨败,倭寇纵横东南乃至山东、北直隶,女真崛起于东北号满洲,朝鲜壬申战争靠得是中国强大的国力将小日本拖垮。此时的大明军力如何?如果够强悍,何用屡遭惨败,何用靠国力拖垮倭奴?这样说吧,明军在中期、后期已经落后了、腐化了,所谓装备了多少“先进”火器只是数字游戏,是总兵官向朝廷讨银子的账面数字。吃空额、克扣军饷是中、后期明军将领的基本经济逻辑。要不,戚继光就不用募集矿工、农民编练新军了。
清军(后金、建州女真)曾经很弱,努尔哈赤以十三遗甲起兵,可谓弱到了极限。不过,清军在对明战争中是由弱变强了,明军对清军屈指可数的几场胜利都是靠坚城利炮赢得的!这一点,想来不用自由多嘴了,需要说明的是,明朝中国泱泱大国,只有那么几个人知道明清两军的优劣所在,坚持坚城大炮战术,以争取时间整顿军力。就这么几个人,也被英明神武的木匠皇帝和他兄弟,就是那个中兴明君给罢官、或者咔嚓了事。到了1628年,这一年可谓是明清军事力量对比的一个标志性年份,纵然天启死了、崇祯上台了、袁崇焕升官出关了,也不能立即改变明清军事建设对比上的变化——这一年,汉军旗人佟养性建立了重军。这个姓佟的家伙才是满清真正的火器专家、炮兵的奠基人,而非有人说的李九成、孔有德、耿仲明等等毛文龙余部。
起义军,这里就不说了。
当然,军事力量对比不能仅仅从历史事件中去单一分析,还应该从国家政治体制、军事单位的编成、军队的编制、装备、将领、作战思想、士气等等多方面来考虑。这里自由就多费一些口舌来分析一下1628年——1644年间的明清两军,尝试探讨明败清胜这个并不喜人的话题。
1,政治体制。
明:初期,鼓励农业生产、水利建设,使得对元战争创伤迅速痊愈,方有明成祖的永乐盛世。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一有天灾作祟,各地民众就揭竿而起,只求活命。
清:利用明廷错误的民族政策煽动建州女真部的对明仇恨,形成了一部中坚力量。皇太极继位后,着力改善对蒙关系和对关外汉人的政策,缓和民族矛盾,任用汉人为官(包括范文程、洪承畴以及诸多汉奸),编汉军旗等等。这些举措使弱小的满族成为一个逐渐强大的军政势力的核心。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一个少数人的核心在领导大多数人,组成公司或者国家。
2,民族属性。
明:开始工商化的农耕民族,因为蒙元对汉暴政的噩梦而奉行严酷的民族政策,对异民族比较歧视、压迫。
清:从核心开始逐渐汉化的渔牧民族,从本质上向往农耕民族建造的花花世界。从不稳定的渔牧走向稳定的农耕,从苦寒的关外走向繁华的关内是其强大的战争驱动力。战争期间,满清也很注意对南北汉人、关内外汉人的不同属性加以区别,工商汉人偏南、农耕汉人偏北,农耕与农牧比较接近、容易消化,工商与农牧、渔牧远离,不易消化,抵触也更强烈。因此,满清在北方没有大规模的屠杀汉人,屠杀几乎都发生在淮河、秦岭以南的地区。
3,军制。
明:以京师三大营的变迁为例就可以看出,明军军制是从先进走向落后,小小的倭寇之患就让世兵制崩溃,戚继光不得已采用募兵制,却打开了军阀横行的潘多拉。所谓的大明军事精华——关宁军各军、镇、营,无一不是以将领亲兵为核心,临时募集壮丁、抽调训练松弛、战法老旧的世兵而成。前面已经说到,大明军队号称百万,其实很多是空额,将领们虚报员额吃空饷,在历朝历代的后期似乎司空见惯,并不稀奇。大明军队只是把这个优良传统发挥到极致而已。再说说关宁军另外一个弊病——地域、宗族观念相当强,非常排外。身上有这两个重疴的大明军队能强吗?就算有编制表上强悍的火力配置,这样的军队能发挥其效用吗?相同的火炮,清军用来攻城略地,明军使用起来仅仅是据守坚城尚且岌岌可危!这样的对比可谓明显之极了!
还是拿实例来说话比较有可信度:这里以毛文龙的东江军为例。毛文龙的东江镇号称二十万大军,从毛升授参将以来就造册接受朝廷军饷军械军粮供给,稍有不足或者不满其要求,就以兵变相威胁。毛本人也曾放言:拿下登莱、南京只是弹指之事。这里要问:毛文龙为何不说拿下沈阳、辽阳是弹指之事呢?他不敢!毛文龙的二十万毛家军到底是啥样的?其军总兵额不过二万八千,以水师为主。如此规模的小部队却号称二十万,为啥?欺瞒军饷、吓唬朝廷和百姓而已!可笑的是,有些朋友还拿毛文龙当大明的擎天柱,说什么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汉奸行为,断送了大明江山,云云。唉,自由对此无话可说……
清:以八旗为核心,尤其以最初的八旗亲军为核心,普遍采用军事与生产通用的牛录八旗制,以军功授爵授田授丁,完全的军国化!这样的体制造就出来的军队在其鼎盛时期具有何等攻击性呢?很多人一说到八旗军就提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或者就说太平天国时期。麻烦这些朋友把时间概念搞清楚再说话。
4,装备。
明:有的网络文章拿着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著作于兵书中的编制表说话,夸赞大明军队是火器装备完善、可以打遍世界无敌手的强军。这样的军队怎么就败在蛮夷和关内乌合之众之手呢?又曰:统帅不行,政治制度不行。这个答案倒是说对了!自由在此问一句:没有好的君主、好的统帅、好的军政、经济制度,会有强悍的军队存在吗?军队装备会好到成为世界一流吗?编制表是上报朝廷的,是需要朝廷出钱、出丁、出粮、出械来实现的,具体实现没有?看明军战场上的表现就知道!真要实现了,或者实现一半,明军会屡战屡败吗?!
清:从骑射的轻骑兵到装备火炮的重军,再到步骑炮合成。当然,入主关内、拿下花花江山后,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限制火器,提倡骑射那又另当别论。(因为一个普通的汉族农民都可以用火铳杀死一名精锐八旗骑兵。)清军火炮部队的组建,首功者佟养性也!其次乃关宁降军降将。想想看,大明君主们在不断地杀将(从萨尔浒的杨镐开始到1644年,明君们杀了一箩筐的统兵大将,包括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却不断地招降纳叛,从李成桂到洪承畴,多少明军将领叛国投敌?数也数不清楚了!这些人很多都有炮兵建设、指挥经验,他们率军投敌无疑是对清军的加强、对明军的削弱。此消彼长,明亡清兴!
实际现实是:当时明军的装备只有极少部分是从海外输入,大部为国造或者仿造。神火飞鸦、一窝蜂等等火器在17世纪已经不先进了!而仿造的武器性能如何呢?孙元化这位西学名家在山海关仿造红夷大炮,三铸三败,最后得出的成品性能还不如西造,不得已才聘请西人指导铸造。
实际现实还是:军队中火器装备经费相对其他兵种高昂得多,因为火器部队消耗大,统兵官们也最爱拿火器装备、维护、消耗账目牟利,以至于装备火器的部队缺少火药、子弹、骡马等物,炮手训练更是缺乏,以致于大明火炮部队战力低下、几乎没有野战机动能力(炮重也是其中原因)。这样的“火力雄厚”的部队当然只能守城而不利野战了!呜呼,戚继光老大人在世时,大明车营与步骑兵的合成战力何在啊?戚家军横扫妄图南袭的蒙古朵颜部的威势何在啊?战争胜败,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单纯靠纸面上的兵器。
5,将领。
谈到将领,不得不说明、清双方的君主在用人方面的高下之别。
明:成祖制——太监监军,然太监中如三宝者少之又少,多数为魏忠贤、高起潜之流。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又开启明朝皇帝杀将先例,杨镐、熊廷弼、袁崇焕,不是辽东经略就是蓟辽督师,甚至兵部尚书王洽等人(崇祯朝是杀兵部尚书最多的)也身首异处,试问:谁还敢为崇祯朝打工啊?洪承畴松山兵败后投敌,从这个方面来看,也是情有可原。
清:满清的将领是跟随建州女真逐步强大的步伐,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实战经验之丰富,不是腐朽明军的老行伍、半路出家的文官将领可比!在没有培育出下一代合格将领和建立适合野战的新式军队之前,明军无法与清军野战争锋,这也是袁崇焕聪明而无奈之处。而1629年,经过整顿的关宁军眼看就要成熟了,能够在北京城下以九千骑兵力拒四万满蒙骑兵了,却因袁崇焕被杀而半路夭折。崇祯为何杀袁崇焕呢?个人认为,皇帝丢了面子后的迁怒而已。还是数数满清的将领吧!莽古尔泰、多尔衮、多铎、阿敏、岳托等等……无一不善战!佟养性,汉人也!皇太极将其抬旗、授官,无非其人有造炮和一些治军之能,佟家最终成为康熙朝的“佟半朝”,其后,爱新觉罗一脉竟然混有三成佟家血液。其他人如“三王”等,在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是何等待遇!?就算是迫不得已投降的祖大寿,虽然再也未得重用,也待遇优渥。
用人,是君王必须修养。不得不说,崇祯用人的能力实在不咋的!单凭他因为金军绕道偷袭北京就迁怒袁崇焕、令左右罗织罪名诛杀之一事,足以证明。
这里说说袁崇焕。目前网络上对这位民族英雄的争议颇大,有人说,民族和谐了,不需要将岳飞、袁崇焕等人列入民族英雄之列;有人说,根据某某古籍、某某传说、某某人的臆想之后,袁崇焕不是抗清将领,而是隐藏在汉民族深处、身居高位的大汉奸,跟皇太极不止有一腿!有人说,袁崇焕志大才疏,根本就不懂打仗,也没有能力《五年复辽》……
自由以为:袁崇焕是否民族英雄,应该看他身处的那个时代和他的作为,不要以当今的中国、当今的中华民族来生搬硬套。袁崇焕是否汉奸这个问题,我想在君权至上、孝道为先的封建时代,初掌大权的皇太极再有涵养、气度,也不会冒失去君权的危险,顶着不孝罪名与杀父仇人握手言和的!那时候的皇太极还不是乾纲独断,满洲重大决策都是八大贝勒会议决定的!皇太极行事若给其他大贝勒拿住把柄,后果……再说了,只要袁崇焕让开关宁锦,后金军何用劳师远道偷袭北京,直接从山海关源源开进就可以了嘛!那样一来,大明灭亡不在1644,而在1629年;灭大明者也就不是“内奸”起义军,而是满洲了!可笑的是,有人因为满清中期的统治者为消弭满汉矛盾、提倡忠君节义,以巩固其封建统治而为袁崇焕、史可法等人修墓一事,就说袁崇焕与满清勾结是实。这么说来,史可法也是汉奸了?女真先祖的老对手岳飞也是汉奸了?
《五年复辽》是袁崇焕提出来的,是阁部大人们商议赞同的,是崇祯批准的!自由放个马后炮:在1628年的明清军事、政治局面下,袁崇焕的《五年复辽》是大明唯一正确的、也是有能力执行的战略。其核心为三点:第一,理顺国家军事体制,抛开掣肘,全力供应复辽所需,这是政略;第二,联络蒙古察哈尔、支持朝鲜,两翼骚扰、夹击满洲,这是战略;第三,整军经武,积蓄实力,择机决战,这是战谋。袁崇焕是知己知兵也知敌的,深知当时的关宁军战力不足以收复辽东,需要时间来加强整顿。事实证明,就在他进京受命之时,宁远兵变突然爆发!
宁远驻军有十四营近六万之众,他们曾经在熊、孙、袁等人率领下取得过宁远、宁锦大捷,算得上是当时明军中的精锐。精锐部队兵变,为何?兵变后的部队有多少战力可言?一支变军能担负起收复辽东的大任吗?显然不能!这就是当时明军的真实能力。
6,作战思想。
这里的作战思想是战略和战法的总和。军制、军器装备、兵员素质和擅长以及政治军事上的战略需要,是决定战法的根本因素。
戚继光时代的明军,在镇守长城关隘的同时,往往能够以车骑步合同作战的方式出塞作战,取得几次对蒙古的军事胜利,平稳了长城一线的军事局面,使得蒙古不得不改变再入中原的初衷,转而向明纳贡,成为明压制辽东崛起的建州女真的一颗棋子。
袁崇焕接掌的关宁军,已经没有戚继光时代的气质和本质。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精锐明军早于萨尔浒之战损失殆尽,员额不满、训练不足、军纪松弛、军械不齐是当时明军的通病。这样的军队缺乏快速机动能力、缺乏独立作战的勇气,野战中每每只能结阵缓行,遇敌时往往被攻破一点就全军溃散。袁崇焕要整顿这样一支军队为精锐军队需要时间,联络蒙古、朝鲜夹击满洲也需要时间,实施对满洲的经济封锁要达成效果也需要时间。因此,袁崇焕在就任蓟辽督师后的主要战略战法是守,是在坚守关宁锦基础上筹划大的战略变局,以期在时机成熟时的一击建功。
反观满清的战略和战法就灵活了许多,这首先归功于他拥有强大的骑兵军团。机动性和野战能力上的优势给皇太极等人以极大的自由,他可以自由地进攻,自由地选择进攻目标,这就是在战略上的主动权!同时,皇太极的眼光也远比崇祯高明,他懂得利用一切手段去分化与明结盟的蒙古。首先和亲科尔沁(蒙古科尔沁部后来成为满清的最大后族,其中以博尔济吉特孝庄最有影响力),其次征服喀尔喀,喀喇沁,再次攻击察哈尔,以图打开从正北方向攻击北京的大门。1628年,就在大明军队宁远兵变的时候,后金军首度攻击察哈尔奏功!攻击察哈尔,也使1629年后金军绕道偷袭北京有了可能。这一点,袁崇焕早在1628年就提醒崇祯和蓟镇总督(蓟镇属于明九边,不归蓟辽督师管辖),却没有引起重视,以至于后金军兵临北京城下。而此事,却成为崇祯治袁崇焕“托付不效”的罪名之一。满清在攻击察哈尔建功之后,又两次攻击朝鲜,使朝鲜脱离大明属国地位,改向满清称臣。如此,人力资源远比大明匮乏的满清就无需顾虑左右两翼的危险,可以尽调可战之军入关逐鹿中原!
没有铺开1628年的军事地图就无法去论证当时双方战略战术乃至战法的优劣,也无法评论皇太极、袁崇焕、崇祯等人的长短。这里只能提出一个假设:假设袁崇焕不死或者有人继承袁崇焕的战略思想并执行到底,历史能否改变?
谈到这里回头看看,似乎跑题了。作为弥补,后面附上明后期的军队编制表(注意,是编制表而非实在的军事组织形态)。
战车子营按照营-冲-衡-乘-车分5级编制。每营4冲-每冲2衡-每衡4乘-每乘4车(偏厢车),合计战车128辆。
步兵子营和骑兵子营则仿战车子营编制。
步兵子营:每100人为1乘-400人为1衡-800人为1冲-4冲3200人为1步兵子营。
骑兵子营:以50骑为1乘-200骑为1衡-400骑为1冲-4冲1600骑兵为1骑兵子营;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一共有2400名骑兵。
孙承宗编练的车营资料(标准车营):
全营兵力: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辎重车夫512人;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共计官兵6627人。
装备火器:枪1984枝,其中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大小佛朗机共256挺;各种火炮(红夷,神飞,灭虏等等)88门。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战车);辎重车256辆。
步、战、骑子营构成一个大车营(旅、协),几个大营(有的是单纯的骑步营)构成一军(镇)。
从这个编制表中看出,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是具有很高步、战、骑合同作战意识的,对戚继光的军学思想继承得也相当到位(这里多嘴一句:有人说戚继光的军学只适合于江南扫荡倭寇,其实大谬,请看看戚继光镇守长城时期的军事行动吧,那可不仅仅是修长城!),完全是以火炮为主编制合成集团军的架势。可惜,大明朝廷没有给他们太多机会去实现之,即使给了机会,也因为时间关系、人事关系、敌人的应对措施而流产。最后,真正实现了这个编制表的不是大明任何一支军队,而是满清的重军!
最后,还是说说结论:
结论一:1628年时,明拥有比清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口和相对发达的工商业,却因为政治体制腐朽、社会矛盾激化而无法有效调动国力,运用到对清战争中。单从有效国力而言,明并不强于清。
结论二:明军不是有些网友宣称的那样装备精良、天下无敌,而是相当的孱弱。就算大明朝廷能够解决一些内部问题来积极建军,也需要一个好的统帅和好的制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之。可惜,好统帅被咔嚓了,制度被荒废了,时间被敌人屡次绕道攻破长城防线而一步步地抽空了。
结论三:18岁即位的崇祯皇帝不是中兴明君,而是披着勤政外衣的昏君。或许,皇帝这个大任对18岁的青年人来说过于沉重了,那么昏君一词加于其身就有失公允。那只能说:崇祯不能胜任领导全国官民中兴大明、平复辽东的重任。
结论四:明清战争结果不是火器军队败给冷兵器军队,而是逐步孱弱的明军败给逐渐强大起来、并装备了相当火器的清军;是大明几代昏庸的皇帝在关乎国家命运的博弈中输给了雄心勃勃的满清几代“明君”。这是整体的失败,包括了政治体制、君主用人、军事建设、经济制度等等,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失败,更不是几个汉奸卖国贼的引路和内部农民起义的消耗使得满清入关夺了汉明天下!
结论着实有些令人沮丧,不过,《霸道》一书会给诸位书友带来惊喜,让我们祭起“YY有理”的尚方宝剑,在书中认清历史现实并逆转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