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完结
孙逊在西北支教的生活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管理着一所几十个学生的中学,完成日常教学之余,带领着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更有每月一节课的“未来展望”,剩下经历用来改善教学和生活环境,最后的时间都用来种树。
一转眼时间,孙逊看起来已经不在年轻,西北的风沙大,黝黑的皮肤下,不大能看出来孙逊的年龄,孙逊自己也觉得该做的事情差不多了,在两年支教即将到期时,向教育局打了申请,再次申请回到原单位。
但毕竟孙逊当年走的时候已经和不少县里领导“撕破脸”,自己就这样回去也的确没有什么意思,索性孙逊直接回到市里,回到了珠珠身边。
漂泊久了,孙逊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珠珠也没有提以往的事情,珠珠接孙逊出站那天,孙逊看见珠珠,先是傻笑着,然后满眼泪水的把珠珠拥在怀里。也许是内心的歉意,也许是这个孙逊在外面的世界奔波久了,真的内心累了,开始向往这个“小家”,因为这里才是自己一生追求的“宁静的港湾”。
再后来,孙逊和珠珠在市里做了自己的买卖,孙逊偶尔还是回到青岭村看望父母,看望以前一起“战斗过的战友”,看看小时候喜欢的大山、大河,有时候和林峰一起喝酒撸串、谈天说地。
孙逊时常还是习惯一人走在大河的堤坝上,踱着步子向西,习惯夕阳余晖下大河流水映出的波光粼粼,累了,就坐在岸边,随手拿起一块石头,抛向水面,激起波纹荡漾。夕阳照在大铁桥上,透过铁栏杆,打在孙逊的身上;沿着铁轨向西,孙逊不知道走了多久,到了自己家原先的种粮地,如今已经是成片绿油油的大豆,地头隔不远就会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管理人、种植品种和时间等等的信息;再向北穿过一片钢筋骨架的蔬菜大棚,沿着山脚下一路向东,就到了孙逊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山沟,如今一个个农家小院弄得颇有风味,孙逊再次触摸那一排排石墙、一棵棵果树,心里五味杂陈。如今青岭村的山林是郁郁葱葱的绿,大河水是清澈的,傍晚时分炊烟袅袅,每个家里都在准备着晚饭,准备犒劳一天的劳作。
生活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从未静止,也从未从我们身边离开,就是这样默默的守护着彼此,因此,平凡的每一天可能才是生活的本身,就像柴米油盐一样,不同的搭配决定着每一天的味道,就像调色板一样,不同的配色决定着每一天的颜色,而留在这个世界的就是那些我们曾经为了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改变的这个世界的样子,是那一栋栋的民居,是那农家院,是那蔬菜大棚,是那学校读书朗朗,一代又一代把美好和希望进行传递。
这可能就是孙逊这一代人在这个时代的使命和价值,帮助那些农村人走出了、站起来、富起来,摆脱贫苦农民的家庭背景。孙逊在生命中无数个节点中,都感激那些生命中的“暖客”,致使孙逊的前半生更愿意去复制这些善意,让这个世界多一些暖意。
每一代人都会受到这个时代的局限,主要是思维上的,大部分普通人选择普通生活、劳作、挣钱养家,也许自己也乐在其中,但更多时候人性的贪婪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丰富化,在没有理性的大脑构建好时,贪婪就已经“霸占”了人心,所以其实正反面每个人都有,但对于得到的太容易东西往往不会太珍惜,说到底是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人性积累还没有达到承载的水平。
于是,孙逊还是更为怀念那个自己年轻时构想的“理想国”,或者说一个更为偏安的一种生活方式。
或者,就是自己对于向往生活的一种头脑的假想,把生活中的不如意都放在了想象中,来完结自己在现实中的一种未实现的遗憾,所以每个人对于美好的假想恐怕都是不一样的,细节上更是千差万别,更别说对于总体的构想了。
所以孙逊的“理想国”也仅仅就是孙逊的理想,他觉得幸福的点和追求的方向,不一定是你和我的,所以凡事别太认真,生活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树荫下的叶子根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所以:呼吸、闭眼、聆听、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