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之间(3)
作品改名了,改为自我精神了,之前的精神建制用不了
我们的互联网生活以及他给时代中的我们和我们的时代带来的影响
旁边是昨晚定好的闹钟,唉,没心情接着睡吧。
又一次在朦朦胧胧中醒来,我妈在边上看手机,唉,我也看会手机吧,就这样看到了7.多。唉,明天就走了今天还在摆,我一定考不上了,这电视剧真好看。
《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下辈子再好好过》,两部日剧,在我吃完饭之后发现这感情写的也没啥意思,剧情无非就是风俗男女海后海王平凡工作党中的突出人物描写,猎奇心理占大部分原因。我对男女关系的看法嘛,我没有经历过很多的男女关系,都是朋友关系,我喜欢的人没有抓住等等。我在感情和生活中是个经常哽住的人,你喜欢一个人,但这段爱情是你不愿意面对的爱情,他哽住了,这个如鲠在喉恰恰是你,或许我根本放不下。
谈谈昨晚想谈但当时没有办法提出的问题,关于专心。我妈在这屋里煲电话煲,今天下午去拿了耳机,戴上耳机之后确实专心了不少,之前觉得无所谓,环境的影响并不大,专心还是看自己,但当耳机戴上,那个感觉是不一样的,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是能带你找回一些感觉的。
我一直觉得我的耳朵是不敏感的,我好像不大能听懂歌曲,可是后来发现听懂这个行为是刻意的听来赋予自己在听的那一刻的正确性。个人并没有什么音乐素养,只听过一次某摇滚歌手的专场,现场确实不一样,演唱会包括各种设备、歌迷和歌手的交流、歌迷组织的歌迷行为等等共同组成了音乐。在此就狭义的一首歌而言,分为词和曲,词是文字性的,曲是感官性的,好的音乐是能到了1+1>2的,进行很微观的调整就可以改变很多,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
再说回互联网,我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互联网影响,年轻一代受影响大,被各种营销影响,处理起事情来没大没小,创造了一大批内心空虚的精神小妹精神小伙。而年老一带手机等智能设备的使用并不熟练,大部分用于工作,会看个短视频已经算是玩手机的中等水平了。而更大年龄的上上一代是不用智能设备的,他们似乎并没有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比如说我姥姥姥爷,获取信息的方式依然是电视,生活中也没有互联网的痕迹,时代发展更多的是给他们留下了烦恼,像各种手机设备充电线充电头不匹配的情况他们就要找其他人问。
互联网带给人很大的情绪影响,互联网更像是对话的游戏,文字的交流不牵扯个人,信息的交流进行局部交流这种游戏方式一定是错的,他在中间甚至会转变成一种输赢游戏,回避正义的输赢游戏。最后得到的信息一定是错的,没头没尾的心态养成更是糟糕。
互联网是记录一切的,记录一切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知识变成了平的,不知道什么重要了。对于我个人的例子还是音乐,我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音乐,而等我第一次独立的时候(我去市里上大专)我发现了音乐,但我并无从下手,而我不知道问什么开始追求音质,买了很多耳机,但很明显我听音乐的目的并不是这,并且偏的离谱。当然这也和我的性格有关,我有一种类似孤狼式的追求,我追求过就算我追求错了我也心安理得,这是多么可怕的荒谬...而现代互联网在生产大量的孤狼,他们习惯于背叛而不是合作,做一些营销一些不可复制的错误理念和行为,不加休正使得错误层层掩盖。
这或许是德勒兹的追求,去中心化的时代,权利在每个人手里,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或许我可以在千高原中找到答案。
更新改为一天两写,早上写一段计划,晚上进行一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