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背影后面的故事

第9章 背影后面的故事

王向东听课的时候,没看到林国瑞在教室抽烟。

看来,校办的方主任对他的批评,还是起作用了。

但方主任的批评,也没有影响到林国瑞的心情,他在台上讲课,依旧慷慨陈词,激情充沛。

这一节课仍是《现代文学经典品读》,主要分析朱自清的《背影》。

林国瑞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同学们耳熟能详,在中学读书时就学过,知道它是一篇很人性化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重温它,就是要说一说朱自清文字表象下隐含的内涵。大家阅读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费解的地方?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一位同学站起来:“林老师,我读的时候,感觉朱自清先生有些话,似乎话里有话,并没有表达出明确的涵义。”

林国瑞说:“你看到了重点。你可以举个例子,我们一起来讨论。”

同学说:“《背影》开头两段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BJ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BJ念书,我们便同行。’——《背影》的这段开头,我觉得没有展开来写。但我认为,它充满悬念。我想问老师,作者为什么不能写得详细一点?”

林国瑞说:“你提的问题,很敏锐,说明你的阅读有深度,不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读。你提到的悬念,正是《背影》的故事背景。你注意到开头第一句吗?‘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什么两年多不见?是仇恨。过去我们解读,经常将它归结于时代因素,比如,社会动乱,军阀混战,阶级矛盾,民众失业,等等,所以,朱自清的父亲也没保住饭碗。这是社会造成的吗?其实不是,它是父亲自己造成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朱自清的父亲,就犯了这样错误。”

林国瑞说到这里,班上安静得出奇,学生眼中充满期待。王向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专家,但他对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这样深入考察过。此时林教授提出的问题,对他同样有吸引力。

林国瑞接下来的讲述,是一段很长的故事,娓娓道来。

林国瑞说:“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朱自清创作《背影》之前,父亲在宝应担任厘捐局长,这是个肥差,油水多。加上祖产丰厚,他的家里越来越富有。于是,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一连娶了好几房姨太太。”

有同学问:“他的母亲呢?死了吗?”

林国瑞说:“你又问到了关键。朱自清的母亲,依然活着,依旧是正房大太太。但她从此受到欺负。父亲的宠妾潘氏,因进门就受到宠爱,就变着法欺压大太太。有了矛盾,父亲朱鸿钧便偏向潘氏。朱自清非常气恼,没想到父亲对母亲如此薄情,再加上从小受到父亲的苛责管教,一直惧怕父亲,心里就埋下了仇恨。朱自清长大长,因受到新文学新思想的影响,对旧封建的专制家长,更加痛恨。”

同学问:“后来呢?”

林国瑞说:“后来,发生了变故,

也改变了他父亲朱鸿钧的命运。不久,朱鸿钧到徐州任职,在当地又娶了几房姨太太。这可不得了!家里的宠妾潘氏知道了,跑到徐州官衙大闹一通,撒泼打滚。最要命的是,她检举朱鸿钧贪污公款娶姨太太。朱鸿钧的劣迹一经败露,影响很坏,便丢了乌纱帽。非但丢了官,他还要还钱,只能变卖祖产,填补他当官时的亏空。巨大的落差,让朱自清奶奶受到沉重打击,一病身亡。这个故事,也就是《背影》开头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

同学说:“这也太轻描淡写了,这么大的事,应当浓墨重彩渲染一下。”

林国瑞说:“因为,它不是这篇散文的重点。它能不能写?能写。但朱自清虚晃一枪,把此事搪塞过去了。说到底,家丑不可外扬,知识分子要面子。”

同学说:“后面朱自清写父亲对自己多好多关照,这不是很虚伪吗?”

林国瑞说:“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

同学问:“什么原因?”

林国瑞说:“朱自清父子出门前,时值冬天。他们典卖了一些家当,为祖母办完丧事,要出门找生活的出路。父亲去南京,是找工作的,朱自清去南京,是中转到BJ大学求学的。到了南京,朱自清在同学家逗留一日,父亲却在四处找工作。朱自清前往BJ的那天,父亲本来说好不去送他,但眼看20岁的儿子要走了,他还是赶到车站,蹒跚走过铁道,又攀上月台,给儿子买橘子。他的背影,由此深深刻在朱自清的脑海里。大家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啊?”

同学说:“很失落。”

也有同学说:“很内疚。”

林国瑞说:“大家说得都对。那是一个黑色的背影,一个老境颓唐的背影,一个为家庭生计,四处奔波的背影。原先怨恨父亲的朱自清,一下子就被这个背影感动了,流下了泪水。在车上,他看着父亲为他铺好座椅,把橘子一股脑放在座椅上,似乎是很轻松似地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然后就下车了。朱自清看着父亲的背影,混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渐渐找不到了,泪水不由自主又流了下来。”

王向东发现,此时,有学生在座位上拭擦眼泪。

林国瑞讲到这里,静了一会儿,才说:“大家看到了,这里有仇恨吧?朱自清恨他的父亲。这里有亲情吧?性格粗暴的父亲,怎么也割舍不掉骨肉之情。不然,他怎么会匆匆赶到火车站,为儿子送行买桔子?这里有宽容吧?朱自清最终原谅了父亲。此外还有什么?还有对满腔怒火的掩饰,有文人的颜面与软弱。多年积累的怨恨,落笔时轻轻一带而过,唯恐读者知道朱家的丑闻。”

同学问:“朱自清家里,后来好了吗?”

林国瑞说:“这里也有故事,但朱自清没有在《背影》中告诉读者。后来,他的父亲越来越沉郁暴躁。朱自清和他的矛盾,并没有因为车站送行,缓和起来,而是矛盾越来越深。”

同学问:“为什么?”

林国瑞说:“他的父亲朱鸿钧,又犯了一个错误。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回到扬州一个中学教书。一个月后,朱自清去领薪水,发现薪水被人领走了。原来,父亲和校长有交情,私自支取了儿子的薪水。”

同学说:“这也太卑鄙了!”

林国瑞说:“卑鄙吗?父亲倒不觉得。他觉得很正常。父亲朱鸿钧丢官以后,一直不甘心,四处奔走,借钱打点,官位仍未复职,一介小官也没捞到。找工作吧,又四处碰壁。回到扬州,家里生活十分穷困。终于熬到儿子大学毕业,回到扬州教学,你说说,儿子挣的钱,该不该孝顺父亲?”

同学说:“那也不能擅自领取呀,父子也得互相尊重!”

林国瑞说:“你提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局限。那就是,在那个时代,依然有封建意识,朱自清父亲并不懂‘平等’是何物。而这,正是像朱自清这样的进步文人,要努力争取的基本权力。”

有同学问:“朱自清会容忍吗?”

林国瑞说:“朱自清一气之下,离开了扬州,领着妻子和儿子,跑到宁波去教书了。此事在父亲看来,实在是大逆不道。当时的封建社会,绝不允许这种大不孝的行为。父亲被气出了内伤,父子从此断绝了关系。”

有同学问:“后来,他们的关系和好了吗?”

林国瑞说:“一年后,也就是1921年,朱自清还是惦念父亲和母亲,也想家,就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了扬州。父亲朱鸿钧执拗,不让儿子进门。街坊邻居都来劝说,母亲也苦苦哀求。朱鸿钧一看失去人心,便拂袖而去。朱自清一家这才进的家门。即便这样,父亲仍对朱自清冷脸相待。没过多久,朱自清携妻带儿,还是离开了扬州。当然,他是个孝子,两年后,工作生活稳定了,他又把母亲和妹妹接到身边。执拗的父亲,却独自一人生活在老家。”

同学问:“他们最终和解吗?”

林国瑞说:“和解了。是在1925年。此时,朱自清已是BJ大学的教授。有一天收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说,自己身体越加不好,恐大限将至,很惦念孙子。看到这些话,朱自清后悔了。垂暮之年,老人向儿子服软了!想到这些年与父亲的较量,朱自清眼前又浮现父亲在车站月台上,为他送别的背影,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篇《背影》。”

同学问:“是不是父亲看到儿子当教授了,有地位了,才与他和好的。”

林国瑞笑说:“你还别说,真有这个因素。但我认为,父亲同时也在欣赏儿子的努力,为他骄傲。大家看看《背影》的结尾,是怎么写的,‘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但最近两年,他终于忘却了我的不好。’同学们注意,朱自清有没有炫耀自己成了教授?没有。体现了淡泊谦逊的文人品格,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优秀品格。此时,朱自清已经读懂了父亲,也放下了心结,更理解父亲往日为什么送他出去读书。”

有同学问:“朱自清写的《背影》,父亲读过吗?”

林国瑞说:“读过。三年后,朱自清三弟收到出版社邮寄的散文集《背影》,拿到书,送到父亲床前。此时的朱鸿钧,已生重病,不能说话。他读完《背影》,久久不愿放下书,嘴里不知道念叨什么,但家人都懂,他原谅了儿子,父子二十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王向东一边听课,一边关注学生。

他发现,林国瑞讲课的时候,座位上没有任何开小差现象。全班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老师脸上,听课十分专注。这很在像剧院,或者影院,观众一旦喜爱这个剧目,观赏时就会很认真,舍不得漏掉任何一个细节。网络有一种比喻:好看的电影,从头到尾没有尿点。

王向东觉得,林国瑞教授讲《背影》,就有这种效果。

讲完《背影》的创作背景,林国瑞说:“故事听完了,来,我们回到现实。问大家一个常识,这篇散文,有多少字?”

同学纷纷说:“数过的,大约1500字。”

林国瑞说:“写得怎么样?”

大家说:“好。”

林国瑞说:“不能简单用一个好字概括。从内容、形式、风格上,来综合考察,我觉得它写得朴素简单,平淡无奇。虽然平淡无奇,但从1930年起,《背影》被陆续选入初级中学的混合国语教科书,比如,《新学制初中国文》、《开明国文讲义》、《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等等。1949年,它又被收入《新编初中精读文选》。选入教科书时,叶圣陶先生这样介绍《背影》:‘篇中的对话,看来很平常,可是都带着情感。’”

王向东听到这里,又是一阵惊讶,没想到林教授备课如此认真,全方位挖掘了《背影》的历史背景。

林国瑞接着说:“我还想问问同学们,如今,各种教材,各种参考书,各种教辅书,介绍分析《背影》的时候,总是强调‘父子情深’。大家想一想,《背影》是不是只表现了‘父子情深’,或者,只有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同学七嘴八舌说:“是。但不全是。”

林国瑞说:“说得对。我们千万不能将《背影》写到的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一种固定的父子关系。大家想一想,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有这么纯净吗?”

同学异口同声说:“没有。”

林国瑞说:“这就对了。我们之所以将作家的个人史,作品的流传史,介绍这么多,无非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应该看到这篇散文更深的意蕴,那就是:第一,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规律。它说明,每一个家庭,或人生,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曲折考验。第二,写作要有控制力。这篇散文的创作经验,最关键的就是这一点。前面讲过,朱自清并不想一味赞美他的父亲,但他的文字要传播人性之美,就不得不将怨愤、不满收起来。散文要写实,更要美感,要体现普世价值。情绪的控制,非常重要。”

林国瑞说到这里,教室鸦雀无声,安静得几乎可以听到呼吸声。

林国瑞说:“最后,我们再进行一次阅读体验。来,我们一起朗读这篇散文的开头一段,和它的最后一段。之所以要读,是为了增强对它的感性记忆。只有朗读,经典作品才会扎根内心。”

接下来,教室里响起一片读书声……

这天晚上,回到家里,王向东做饭的时候,基本没说话。

荣慧琳说:“你今天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了烦心事?”

王向东说:“今天听了林国瑞教授的一堂课,一直在脑中萦绕,无法释怀。”

荣慧琳说:“看来这节课,讲得有声有色。”

王向东说:“何止有声有色。”

荣慧琳说:“所以,把你迷住了。”

王向东说:“林老师的感情投入很深。学生听课也很投入。这样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很少见。”

荣慧琳笑说:“既然这么好,那就把林教授的经验推广一下。”

王向东摇摇头:“无法推广,也不可复制。一个老师,只有全身心热爱课堂,热爱学生,才能做到这样。”

荣慧琳突然想起什么,问王向东:“林国瑞教授?是不是给学生发零食的那个老师?”

王向东说:“正是他。”

荣慧琳说:“那就把他上报给学校,树一个典型出来,让大家都学习学习。”

王向东笑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林教授刚被学校批了一通。”

荣慧琳不解:“这又是怎么回事?”

王向东说:“林老师是性情中人,不离烟酒,上课也抽烟,结果被学生举报了。”

荣慧琳说:“上课抽烟,又不止林老师一人,这有什么稀奇!”

王向东说:“正因为见怪不怪,学校很少处分,也很少批评抽烟的老师。但这个学生将举报信写到市里。结果,学校被罚款,市里通报批评,说我们学校作为主管单位,对此不闻不问,这才导致教室这种公共场合抽烟的现象发生。”

荣慧琳说:“学生也没做错。上课抽烟,本来就不是好事。”

王向东说:“话是这么说,但对林国瑞教授来说,再推荐他先进,树他为典型,就有难度了?”

荣慧琳说:“这倒也是。”

过了大约一周时间,项善峰打来电话,要王向东去他办公室一趟。

王向东赶到办公室,项善峰连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一边说,一边给王向东泡了杯茶。

王向东问:“是不是有新的科研项目,要给我们系?”

项善峰摇摇头:“那倒不是。告诉你,校长表扬你们中文系了。”

王向东不解:“表扬我们什么?”

项善峰说:“具体说,是表扬你们系的林国瑞教授。”

王向东笑说:“他现在成名人了,刚刚被学校批评过,现在又受到表扬。就像过山车一样。”

项善峰说:“表扬是主流。”

王向东问:“表扬他什么呢?”

项善峰说:“他是不是上过一节课,分析朱自清的《背影》?”

王向东说:“是啊。当时我在班上听课。”

项善峰说:“你觉得,这课上得怎么样?”

王向东说:“效果非常好。”

项善峰说:“这就对了。我说嘛,校长不会平白无故表扬一个老师。”

王向东问:“校长怎么会知道的?”

项善峰说:“通过视频啊。有人拍了视频,发到网上,火了。”

王向东说:“肯定是学生拍的。”

项善峰说:“视频一火,影响传出去了。校长去参加一个什么会,有一个参会的校长告诉他,没想到你们学校的老师,上课水平蛮高啊。校长一问,才知道林国瑞教授的课,已经在网上传开。回校后,他搜到这个视频看了看,也有很大触动。找我说,中文系的讲课经验,要好好总结。像林教授这样有水平的老师,他们讲的课要精心做成视频,挂到网上,一来方便学生线上学习,二来也会产生影响。说到底,它代表学校的专业水平。优秀的教学资源,也能提升和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王向东说:“我回去就落实。对林教授是好事,对中文系其他老师,也是促进。”

项善峰说:“既然是好事,就要抓紧。”

走出项善峰的办公室,王向东心里特别高兴。真是一桩好事。

又一想,给老师们拍视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寻思,先开个会吧,系领导班子在一起,好好商量一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来自哈佛的系主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来自哈佛的系主任
上一章下一章

第9章 背影后面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