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年轻时的爷爷奶奶
东北话绝对是一种有传染性的语言。
一个宿舍或者一个办公室只要有一个东北人,不出多长时间,所有人都会被带跑偏了。
虽然已经开始全国普及普通话,但是来下乡的知青们说话还是南腔北调。
就像是李艳梅刚来的时候说话还是“你侬我侬”的,现在经常一张嘴就“嘎哈,咋地了”。
刚来的时候带着漂白的小假领,穿着时髦的条绒裤,现在随便往身上一套,什么补丁裤补丁衣的,怎么方便怎么来了。
想要碴子味还不好说?
她相信自己和东北知青们一起不超过三天就能回过味。
杜雁书边吃饭边偷偷四处看着,她在找爷爷杜爱国和奶奶赵敏芝。
但是看了一圈也没见到,估计是拉练去了。
吃完饭,李艳梅没有回宿舍,她很好奇鱼鳞冻要怎么做。
两个人跟着何远斌一起去了后厨,刚才何远斌已经和大刘说了。
大刘现在也满怀期待的等着看怎么做鱼鳞冻。
后厨特别大,长度和食堂的大厅一样,就是窄了一些。
按照现在人员配备的要求,一个炊事员对三十到四十个职工,整个炊事班有二十多个炊事员。
所以灶台也非常多,看着能有十来个。
虽然食堂的菜品不多,但是人多,有的时候两口大锅炒得都是一样的菜。
炒菜的工具就是大铁锹!
大刘搓搓手笑得一脸憨厚,“小杜,你说说这个鱼鳞冻要怎么做?”
杜雁书看着案板上摆着两大盆的鱼鳞,里面还有一些鱼杂碎。
这些之前都是直接拿去熬猪食的。
“把这些鱼杂碎都挑出去,下次要做的时候尽量挑大鱼的鱼鳞。多洗几遍,洗得鱼鳞上没有粘液成半透明状,可以放点大粒盐……”
杜雁书也不说废话,上来就指挥。
大粒盐食堂还是不缺的,平时炒菜也是放大粒盐,很少用精盐。
她的话一出,立刻有几个小伙子上前开始操作。
人多干活快,很快就把鱼鳞收拾出来,杜雁书指挥着其中一个炊事员把鱼鳞放到锅里,填上水,水没过鱼鳞一点就可以。
开了锅差不多再煮四十分钟左右就可以。
“如果想省点酱油就在锅里加点盐。最后把鱼鳞捞出去还可以喂猪,一定要捞干净了,可以过滤一下,晾凉了就成冻了。”
旁边有人嘟囔一句,“这不就和熬肉皮冻一样么?”
“对,方法一样,味道有些不同。”
杜雁书没否认,本来就和熬肉皮冻一样,只不过肉皮熬完不用捞,鱼鳞熬完是必须要捞出来的。
杜雁书又说了一下炸鱼鳞的方法。
其实炸鱼鳞真的很好吃,脆脆的和薯片感觉一样,但是油炸的东西太费油,肯定不适合现在的年代。
更不适合农场这样的大食堂。
其实在支教以前她是个厨房废,只会炒鸡蛋和煮面条。
但是同寝室的支教老师厨艺非常棒,两个人有单独的小厨房,总不好每次都等着吃现成的,就这样和那个老师学着炒菜,最后倒也能做的有模有样。
杜雁书在指挥着大家干活,何远斌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
沉着冷静,而且非常自信,但也看不透。
这是他现在对杜雁书的印象。
大刘让炊事员将熬完的汤放到外面的仓房里凉着,“看看熬出来的鱼鳞冻大家喜不喜欢吃,要是喜欢咱下次再接着熬。”
何远斌点点头,“镇上有鱼摊,可以让他们留出来。”
到时候少给点钱,每天农场都有人要去镇上,本来那些东西都是要扔的,有些人会捡回去喂牲畜。
这样的话即使食堂不捞鱼的时候也可以吃到。
鱼鳞冻要等到完全凝固了才能看到效果,杜雁书准备回宿舍了。
何远斌站起身,幽黑的眼睛看着她,“辛苦了,回去休息吧。”
杜雁书点着头和李艳梅一起离开。
何远斌目送着她们离开厨房。
大刘凑过来搂住他的肩膀,“这个姑娘不错呢,你也老大不小的了……”
何远斌没等他把话说完就把他的手从肩上扒拉掉,“刘大厨是要改行做红娘吗?”
大刘哈哈大笑着,“你看看你这人,我这不是替你操心吗?我和你说啊,好姑娘不抓住了到时候就成人家媳妇喽!”
何远斌没回应他转身出了后厨。
大刘对原来的杜雁书印象不错,养猪班的姐妹们会轮换着来食堂取泔水喂猪。
每次杜雁书来都会非常有礼貌,时间长了就有印象了。
他刚才也不过是看何远斌对杜雁书的关注有点多才开口的。
东北地区冬天三点多就暗下来了,四点就擦黑了。
五点左右天就完全黑下来了。
晚饭的时候杜雁书和李艳梅提前去食堂打饭,不然到了下班的时间食堂的人越来越多。
拉练回来的,下工的,全都聚在食堂,上千号人的说话声音感觉快把食堂鼓爆炸了一样。
中午还空荡荡的食堂,这会儿爆满,有的嫌太吵,直接端着饭盒回宿舍吃。
台子上放着满满一大盆的鱼鳞冻,后厨切了点葱花,撒了些酱油,看起来很有食欲。
大刘看见杜雁书就赶紧热情地打招呼,“小杜,快过来。”
他热情地给杜雁书盛了一大勺鱼鳞冻,明显比别人多出一倍。
一份鱼鳞冻只收三分钱,但是来晚了没有。
有人听说是鱼鳞做的有些嫌弃,想着厨房还真是糊弄人,给猪吃的东西竟然拿来给人吃。
但是吃过的人开始盼着什么时候厨房能再做一次。
杜雁书看见人群里两抹似曾相识的身影,奶奶年轻时真好看,爷爷也很帅!
曾经只在老照片上看到的面孔现在却实实在在的出现在她的眼前,让她泪腺有些发胀。
她没有急着过去和他们打招呼,人实在太多了,原身和他们也不是特别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