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章 蝗虫蛾子
逝去的时光太久远,久远到只剩一些零散的记忆。凭着这些记忆我翻遍了现在发达的互联网,却一点信息也没有找到,不知道它学名叫什么,也忘记了几时会出现。
依稀只记得小时候的蝗虫蛾子是一道美味,应该是在刚立秋的时候,下过雨后才能吃到,寿命只有三天左右,而且就在那之后一两场雨后就消失了,这一年再也见不到。
那就当它是在秋天出现吧。
刚立秋,棒槌子开始窜红缨,地里的果子开完黄花须根也开始扎到土里坐果,田间地头和荒坡里有一种昆虫在下过雨后就要钻出土透透气了,我们把它叫做“蝗虫蛾子”,全身呼黑,披着硬硬的甲壳,头上有短短的两只角,还有两颗镰刀似的能咬破指头的牙,一不小心就把手咬破了,小时候多数孩子都害怕,只有我们几个胆大的敢用手抓。
蝗虫蛾子在雨后出现,爷说他们是从土里出来的,不过我没见过从地里爬出来的样子。通常蝗虫蛾子生命不超过三天,不是被我抓来吃掉就是太阳一晒死掉。
或许它们来世间走一遭的意义就只是传宗接代。公的蝗虫蛾比较瘦长,会飞,也飞不很远,飞不太高,但可以持续的起飞降落,体力很好。母的蝗虫蛾子肚子很大,也能短距离飞一下,但不如公的。
刚立秋只要一下雨,庄里的男女老少就都出动了。有的穿着绿色的厚雨衣,这是条件好的,有的把塑料袋子或者化肥袋子的角往里窝一下套在头上,还有的就只是带着苇笠,就这样冒雨出现在南梁、山顶上。手里拿着罐的,攥着塑料袋子的,提着桶的都有。
下雾露毛雨的时候就开始有,下大雨的时候反而少,等雨慢慢变小快停的时候又多起来,我们最喜欢刚开始下雨和快下完的时候。
下雨的时候南梁的石坑里积起了水,那也是我们年少时打澎澎的地方,或者叫洗光腚子的地方。
那些地方下雨后蝗虫蛾子格外多,旁边就是我家的长溜子地,我和弟弟会第一时间到那里去逮,一会工夫就能逮不少。趁着人少的时候逮完了就赶紧顺着路一路往下面大爷爷的坟地周边去,那里靠近时家庄的地,地边里也很厚(多)。
我和弟弟都是胆大的,下着雨进坟地也不怕。那时候都是穿塑料的凉鞋,很结实,一点也不担心鞋湿了,踩水汪、过水坑都不怕,唯一怕的就是割柴火留下的荆棵扎子,一不小心就把脚扎破了。
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个大塑料袋子,逮住就放里面,很快里面就黑乎乎快满了。
蝗虫蛾子会飞,我们会提前折一根荆条,留下顶上的叶子和岔子,看见飞的的时候就跑起来追上去,近了就用手打或者荆条打,扑在地上,捡起来放到袋子里。
沿着地边找,看见爬的也不着急拿,顺着它爬的方向总能再找到几只,尤其是母的蝗虫蛾子周围。
母的蝗虫蛾都懒得动弹,一般会呆在一个地方等着公的来找她,守着一只母的总能等来几只公的。公的蝗虫蛾循着目标找到母的,等到了会发现情敌很多,好不夸张是一堆一堆的黑压压一片,一群公的围着一个母的。
有了经验就开始守株待兔,抓几只母的扔地上,蹲在旁边草堆里等着,等公的找上门来,坐收渔翁之利。
我和弟弟基本都是拿蝗虫蛾子多的,无奈娘的手艺实在是差,人家的娘能把蝗虫蛾子做成美食,娘只能把蝗虫蛾子做成饭,我和弟弟还是喜欢爷的手艺。
蝗虫蛾子被我们抓回家的命运就是被剁碎,打上鸡蛋和面,再加上点椒子(辣椒),最后煎成饼子。
这种经历只有山里人才有,也或许只有临朐南部的山里人才有,这种蛾子已经久远到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具体原因未可知,最大原因可能是灭草剂泛滥吧。
再也找不到的除了蝗虫蛾子还有弟弟,我身边再也没有了跟屁虫弟弟。或许蝗虫蛾子有一天还会出现,弟弟却再也不会出现在我眼前。那是一段童年的难忘经历,希望若干年后我还依然记得,依然记得那些蝗虫蛾子我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