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
朴步奇怀揣着使命回国了,只留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高丽代表参加年底的正旦庆典。
陈林也将朴步奇的想法告诉了朱元璋。
“你小子这次收了多少礼?”
陈林知道吃独食不好,很识趣的拿出礼单呈给朱元璋:“陛下,都在这了,您要是看上什么的话,尽管拿去。”
朱元璋指了指他:“臭小子,咱是那种爱财的人吗,答应你了允许收礼,你就放心大胆的收,只要不做出危害大明的事情就行。”
陈林郑重说道:“这点请陛下放一万个心。”
“好,咱相信你,现在又有安南、倭国还有占城使臣到京城了,你一并接待吧!”
“臣遵旨。”
“陛下,臣这里有一份对大明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的建议书,臣称之为大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陛下有时间可以看看,当然,这些只是臣的幼稚之言,陛下要是觉得不妥的话就当臣放了个屁。”
“要是觉得可行或者需要改进的,还请陛下直言,臣定会再仔细斟酌,为大明的发展继续奋斗。”
朱元璋好奇的接过陈林递上来的一本厚厚的笔记本。
“大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你先大概讲解一下。”
陈林拱手道:“是这样的陛下,如今钢厂、铸造厂还有蒸汽机等都已上了正轨,咱大明必须有一份明确的发展规划方向,来统筹安排如何使用分配这些资源,如何进一步发展这些技术。”
“未来五年内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等等,咱们都要定一个目标,然后全国上下一心,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行。”
...........
朱元璋一边听着陈林讲解,一边翻看着《大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里面的内容虽然有一些空谈的成分,但有很大一部分却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至少这份计划给大明未来五年的时间规划了蓝图,为大明向前发展提供的方向也是对的。
陈林退下后,朱元璋第一时间召集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等大臣,包括一直帮他处理政务的朱标。
他将《大明第一个五年计划》递给李善长:“你们都看看吧!”
大臣们开始时都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心态,因为这简体字是当今驸马的标志。
对于这位驸马爷,他们倒是没什么成见,反倒是很佩服他手上的技术。
只是你一个搞技术的瞎掺和什么国政,这就很让人不舒服了,有种饭碗被抢走的感觉。
这都是上次北平战役的后遗症,你说你一个搞技术的第一次带兵打仗,竟然能夺取首功,这已经很让人惊叹了。
现在你又来搞内政,难不成还能写出什么真知灼见!
他们不相信世界上会有如此全面的人才。
可当他们翻看完目录后,脸色变了。
虽然里面的一些条条框框看起来有些稚嫩,但核心内容他们还是看的出价值的。
刘伯温看完目录后就退出包围圈,将位置让给其他挤不进来的人。
在那微笑着捋着胡须。
这位凤阳侯外加驸马爷,这是要一飞冲天了啊!
老夫果然没看错人。
朱标看了一会儿后也退出包围圈,和刘伯温站在一起细声的讨论着计划书里面的内容。
李善长和胡惟庸看了一会儿也退出包围圈,震惊的看着对方。
心里暗自庆幸没跟这位凤阳侯发生大的摩擦,虽然手底下那些人与他有些矛盾。
但这段时间观察下来,这位凤阳侯的作风,应该是没放在心上。
一刻钟后,所有人都大致了解了《大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全都是一副受到惊吓的样子。
朱元璋十分满意大臣们的反应:“都说说吧!”
李善长刷线出列,虽然他现在没有实职,但他依然是文臣之首,地位远在胡惟庸这个丞相之上。
“陛下,凤阳侯这份计划书令人大开眼界,虽然里面还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但以凤阳侯如今的年纪,能写出如此真知灼见....”
“臣为陛下贺!”
“臣等为陛下贺!”
朱元璋挥挥手:“朕是让你们提意见的,不是要你们拍马屁。”
“刘先生,你说说。”
刘伯温慢慢走到中央:“陛下,臣不如凤阳侯,臣觉得里面除开那些稍显稚嫩的意见外,朝廷完全可以造此计划书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
“臣相信,五年后,大明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大明。”
胡惟庸觉得这时候必须有自己这个丞相的声音。
“陛下,臣觉得凤阳侯这份计划书确实极好,但这里面牵扯到的财政钱粮太过庞杂,臣请陛下招凤阳侯入朝为官,担任....”
朱标一旁补充道:“儿臣觉得凤阳侯适合在户部任职。”
胡惟庸点点头:“太子殿下所言甚是,只不过如今的户部尚书兢兢业业,任职上并无过错,随意将其换下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朱元璋手指敲击着龙椅:“你们让陈林那小子入朝为官是好意,但朕觉得他肯定不会来,就算咱们硬逼着他来,这效果可就大打折扣了。”
胡惟庸说道:“可这财政问题需要凤阳侯梳理,计划书里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咱们这没人看得懂....”
朱元璋摆摆手说道:“这样吧,户部挑几个年轻机灵的官员,去凤阳侯那学习上课。”
“还有这计划书内的,能立刻执行的咱们也不能拖,马上安排。”
“需要改进的地方,胡惟庸。”
“臣在。”
“你作为大明管家,需要担起这个责任,完善计划书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臣遵旨。”
朱元璋点点头:“期间有什么不懂的或者需要陈林解释的,你也不要抹不开面子,达者为师不耻下问嘛。”
胡惟庸拱手道:“陛下放心,臣不是那种放不下面子的人。”
“那就好,都去忙吧,李先生和刘先生留下。”
“太子,你也别走。”
等一众大臣走后,朱元璋看着留下的三人:“你们觉得十年后,陈林能接胡惟庸的班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