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战

第1章 初战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

由于苏联还未从大清洗中完全恢复,由于战术和装备差距悬殊,导致面对德军的闪电战节节败退。

“请注意!莫斯科在广播!莫斯科在广播!

苏维埃政府声明

苏联男女公民们:

今天,6月22日,在凌晨4点,

在未宣战的情况下,

德国军队袭击了我们的国家,

从许多地方侵入了我们的边境,并轰炸了:

日托米尔、基辅、塞瓦斯托波尔、考纳斯等等城市……

苏联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

我们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敌人将会被击败!“

德军一路推进到了莫斯科,此时已经兵临城下。

1941年9月27日莫斯科城外

一支德军的坦克编队正在向莫斯科行进着,队伍里有四辆三号G型坦克和一辆二号F型坦克,以及3辆S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

他们在一个小村子旁停下,德军士兵得到了几分钟的休息时间。他们坐在雪地上或在坦克上与战友们聊着天,哈哈大笑。

身穿黑色制服的德军上尉从卡车上下来,他将手套戴上。跟旁边的少尉聊了起来。

少尉对上司说了句话:“苏联人真的不堪一击,我们仅仅只用了几月就逼近到他们的首都了,看来这场仗会跟占领法国一样简单……”

上尉没有说话,他拿着望远镜继续观察着面前的村子,试图找到苏军埋伏的位置。

德军上尉对着他说:“不要太掉以轻心,俄国佬的军队可能就埋伏前面的村子里。”

此时的村子里,埋伏着一只苏军步兵连,他们只有两门45mm的反坦克炮,作为从斯摩棱斯克撤下来的军队,每个人都接受了战争的洗礼。他们属于苏军第三十六步兵师第76营。

“少校同志,348营的坦克增援还在路上,我们要靠自己了。”

苏军政委拍了拍少校克拉夫斯基的肩膀。

少校无奈的叹了口气:“将两门反坦克炮部署在村庄两侧,重机枪也一样,形成交叉火力……”

天空中一架德国的斯图卡轰炸机飞过,向村庄投下了两颗炸弹,将村庄外围的稻草房屋炸成废墟。

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德军坦克编队向村庄前进,三号坦克打头阵,坦克上披着的颜色鲜艳的**旗在皑皑白雪中格外耀眼。

德军上尉坐在队列中间的一辆三号坦克中,他用无线电指挥着坦克编队。

“各车注意,小心苏联人的反坦克炮。”

半履带车将机枪对准了前方的村庄,周围的步兵拿着武器跟在坦克后面。

一共有三百多人的编队,苏军只有不到两百人,且无机械化武器,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

克拉夫斯基用步枪瞄准了一个半履带车上的机枪兵,他扣动扳机。

一颗子弹打中德军士兵的脑袋,他的钢盔飞了出去,人倒了下去,与此同时,村庄两边的反坦克炮开火,打中了二号坦克和一辆三号坦克,三号坦克旁边的木质悬挂救了他一命,二号坦克就没这么幸运了,它被打穿,里面的坦克兵一瞬间全部魂归西天。

其余苏联士兵用武器开火,德军上尉连忙指挥。

”438号,

564号,你们干掉那两门该死的反坦克炮!”

两辆三号坦克将炮口对准了反坦克炮,一辆三号坦克率先开火,苏军炮兵已经在转移阵地,可是来不及了,炮弹径直飞向苏军一个炮兵阵地,爆炸的烟火响起,苏军炮兵全部牺牲。

“该死,我们失去了一门反坦克炮,山楂树,你们赶快转移!”

苏军“山楂树”炮兵阵地已经开始转移,德军的三号坦克也上好了炮弹。

就在这时,一个苏军士兵拿着步枪从战壕里冲了出来,他大喊着:“为了祖国!”

他被德军集火,倒在了冲锋的道路上。

三号坦克开炮了,炮兵们已经跑走了,但炮弹和反坦克炮都没带走,爆炸的冲击波杀死了最近的一名苏军,其余三人被震倒在地,随后德军半履带车上的MG34机枪将三人全部杀死。

另一声爆炸发生在村庄的正前方,苏军的一个机枪阵地被坦克炸毁。

少校大骂:“苏卡不列!这群德国佬!”

德军编队已经逼近村庄大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只能撤退,但他们撤退的过程中又被德军坦克机枪手和半履带车机枪手集火,安全脱身的只有不到十人。

苏军失去了反坦克炮,他们没有可以对抗坦克的武器了,之前连队里倒是有几只反坦克步枪,但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因为仓促的撤退被迫丢掉了。

德军装甲继续压进,苏军坚守着村庄最后一道防线,即使只七十个人了。

政委为了鼓舞士气,边开枪边说:“同志们,现在伟大的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守卫祖国的道路上,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乌拉!”

其余苏军士兵纷纷高呼:“乌拉!”

可精神终究战胜不了物质,德军坦克已经将炮口集火对准了苏军最后的阵地。

“轰!”

一辆三号坦克发生了爆炸,炮塔直接飞天,弹药架殉爆了。

丛林中,一辆标着白色214字体的坦克压倒灌木丛,向德军长车奔去,倾斜装甲和五对负重轮验证了她的身份。

T34-76坦克编号214代号无情号

我们的故事,正式开始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无情号214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无情号214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 初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