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于天云(一)父亲的经历

—、父亲于天云(一)父亲的经历

父亲于天云生于1893年农历6月15日而于1977年5月4日去世。

父亲随祖父母到姜屯落户。父亲是我们于家的长门长子。当时家中在农村来讲还是比较富裕的农户。因此,父亲幼小时受到特别地呵护。长大成人时,父亲随祖父落户姜屯。由于父亲身高力大,一般农活:耕、锄、犁、耙、摇耧、撒种都能干,所以自己能独当一面。同时我们老家大于庄大部分成年人都学会用白蜡条编筐篓等一类的条编工艺。因此,父亲也会这门手艺,并且手艺精湛。所以,也练就了手上硬功(即攥力较大)。又有会编些箩筐之类的手艺。故在农闲之时,买白蜡条自编些箩筐之类条编器件,逢四周庙会或集镇去出售,赚钱养家糊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父亲和母亲薛庆云成婚后有两男两女(其母生育多胎,其余未成而夭折),靠着其自己的勤劳苦干,在当时环境下,生活还能够维持。虽然艰难,但也能过的下去。

父亲没上过学,一字不识,但他知道自己没有文化的苦衷。知道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即没有能力,只能干粗笨之活,出卖苦力,受制于人,永无出头之时。为此,他发恨绝不让下代和他一样受苦受累。因此,自己用苦水培养下一代。其办法只有让下一代上学读书,学文化,学知识,扩大视野,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才能达到不受苦受累的目的。在当时那种贫困,在那种日子过的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有自己和周围农民相比独到之处,是何等的了不起,真是作为他的子女,特别感到自豪和幸运。

哥哥于俊卿小的时候,农村没什么学堂,只有私塾。一般村镇上有社会地位的人或有些家资的地主老财,招集周围的适龄学童在自家院内请先生(当时老师称先生)办私塾学堂。一般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和四书五经等之类的书籍。先生的工资则是根据学童的大小,所读书籍的深浅。深浅的文化层次由学童家长商议而定,给予支付。一般农村的三大节(如五月五,八月十五等)学生家长还要给先生送礼。哥哥的启蒙是跟着张华周先生上的私塾。当然除交学费外,过节送礼我家则很难支付。但礼物的轻重,大小厚薄没有具体要求,可是礼物按一般的社会规则必须送,以示对先生的尊重。父母亲在过节的日子里,也是过着更加艰难的日子,家中没有钱买礼物,有时把自家喂养的鸡,拎两只给先生送去,以表我们家中对先生的心意。父母亲再苦也咬牙坚持让哥哥上学,决不后退一步。在我们家周围有不少家庭条件比我们家富有的人家就没做到这一点,可想而知父母亲的决心和毅力多么大。同时也可以看出父母亲的远见卓识多么高。哥哥的聪明好学也赢了不少人的赞赏和认可。为此,父母亲也感到无限的欣慰和自豪。

哥哥的天赋较好,聪明伶俐,机敏好学,长的白白净净,在学童时期就有人说哥哥有点文人像。我们邻居则是有财的子弟,年龄相仿,家中给他请老师专门辅导,在教学时哥哥在一旁傍听,而专请人教授的学童没有学会而哥哥很快的学会了。为此,不得不引起老师的关注,周围的同学也不得不另眼相看。当然父母亲也得到了苦中之乐地快意的安慰。

我的启蒙也是私塾,哥哥上学已交了学费当兵外出不能上学,父母亲认为钱不能白交。因此,把我送到学堂作为补缺,当时我只有七,八岁按当时一般规则还不到入学年龄。我现在能背诵的《三字经》就是那个时候学会的。当时只会背,不认识字。也就是俗称只会背“仰脸歌”。现在回想起儿童时期那段时光,还是感到受益匪浅。虽然当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现在感到了《三字经》之内涵的深澳。这就是父亲的视野远大,思议高深我所受到教益的结果。就是现在回想,回家探亲访友时,乡邻四舍,乡友六亲,还高度评价我们家出了五位大专学生,成为周围为数不多的文化家庭,是与父母亲的高瞻远瞩分不开的,是父母苦心培养结果的好例证。

父母亲还是受旧思想观念的影响,我两位姐姐均未读过书(当时,除大户人家外,一般人家很少让女孩读书),二位姐姐提起此事,认为父母亲有重男轻女思想,还感到委屈。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姜屯于家一百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姜屯于家一百年
上一章下一章

—、父亲于天云(一)父亲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