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功完沐浴七
“坊叔,那我就献丑啦。”小二双手接过,尚未开罐已闻茶香,便已知坊叔所予乃是茶中上品。好茶需配好技艺,方能尽显茶之味美与艺之美妙。
上虞国古人所著《茶录》一书言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茶道即造茶、藏茶、泡茶之法门、能力,而“茶艺”则多指其中泡茶之技艺。
又有《封氏闻见记》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
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然而阿坊喜欢茶艺却并不喜欢学习茶艺,对此矛盾之感,已拿了“国二心理咨询师”证的他,专门自我分析了一番,还真找到了原因,原来他喜欢的是被人带着走这个过程,而并不喜欢费心带人。
爱钻研的阿坊之后又探索更深层次心理原因,原来是自己精研诸法,苦练功夫,但建立心流体系的方面尚不足够,因此存在“耗损心力”的情况,如此则引发疲劳,表现就是在不练功不研法的时候,很想有“休息”的空间,而跟随茶艺则是很好的一个休息方式——当然了,这个方式在阿坊的休息途径中排名尚靠后,而阿坊与楠哥的“农场耕作”,方是排名第一。
茶艺流程大致为清洗双手→欣赏器具→烫杯温壶→马龙入宫(投茶)→烫洗茶叶→正式冲泡→春风拂面→封壶→分杯→玉液回壶→分壶→奉茶→闻香→品茗→收具→清洁,小二在学习茶艺时,老师曾经嘱咐道,每一个泡茶步骤都是有讲究,有含义的,日常饮茶并不需要这样繁琐的步骤,但首先是区分场合、需要,例如接待来宾或是茶艺表演各有侧重点,将各自的要点做到位即可——这就是第一道题,今天的茶艺是什么类型呢?
小二于茶艺展示开始之前便已想过这个问题,茶艺老师曾讲过四种类型,小二一一对比了今日的情况:
是“待客”型吗?
适合家庭会客、茶舍待友等场合,茶客参与度较高,赏茶、闻香、品茗都能够参与到,此时茶艺师以自然为上,不宜有太多矫揉造作的动作,不能穿一些花里胡哨、暴露的服饰,对于女子而言则不可涂抹指甲喷香水等等,以免“冲撞”了茶之味与境。
是“知识”型吗?
在展示茶艺过程中直观、简易地向别人介绍茶文化、茶与具的特性以及产地、气候等相关的知识,是文化的浸润与欣赏。
是“表演”型吗?
贵在使得茶艺的观赏价值最大化,将一些泡茶的动作放大,设计成动作优美、吸引眼球的技艺,重在技巧精湛、动作优美,可提高观赏性、烘托氛围。
是“养生”型吗?
喝茶是一种养生方式,自然就有养生型的茶艺,加入了打坐、入定等修心养性的做法,又结合花草、香料的特性来调配保健茶,多出现于寺庙或养生会所等场合,当初小二学习的茶艺便是来源于此类。———————————————
来此之前,在陈近北的一间瓷、陶器店中,他问道:“小二,我虽不知茶艺,但我却知世间各类学问,无非道、法、术三个层级,茶艺属于术,那么为何不能以法来指导其于适时做适事呢?”
于是小二在四叔的指点下进一步深入思考:
不同的茶艺形式,是根据不同的饮茶需求而诞生的,
常见的茶艺形式,只专注于如何泡出好喝的茶,以及如何更好地品茶,确实本无固定形式,既然没有固定形式,那又何妨创造一个适用于当下的形式呢?
关键就在于“当下是什么情况”和如何“适合”当下。
陈近北建议道:“养生、表演、知识、待客,可否四者各取一部分,但又增添些小细节,以适合当下之所需?当下是什么?难以言语表示,但有一故事颇为相合,不妨借之意会。”
见小二扑闪着水汪汪的眼睛望着自己,陈近北笑着为他讲起了《释厄传》的故事,正如同多年前幼时的小二在他膝下缠着听故事:
圣僧举鞭遥指道:“猴儿爱徒,好去处耶!”
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象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居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
圣僧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
只见一个道童,斜立山门之前叫道:“那来的莫非东土取经人么?”
长老急整衣,抬头观看,见他身披锦衣,手摇玉尘。
身披锦衣,宝阁瑶池常赴宴;手摇玉尘,丹台紫府每挥尘。肘悬仙箓,足踏履鞋。
飘然真羽士,秀丽实奇哉。炼就长生居胜境,修成永寿脱尘埃。圣僧不识灵山客,当年金顶大仙来。
小二听后,细细思量一番后,对陈近北道:“四叔,圣僧见假佛像,敬拜不已,礼数周全,而见真佛时,竟无一念以表心意,我今小小组合一番,微微创新一下,就叫‘禅意茶’吧,以物体妙,论禅体悟,体妙之间传我心意,论禅之际见我功力。”
陈近北笑道:“好,好,好!如此悟性,必得真经。我就托大一回,当一次‘金顶大仙’。”
说着拉起小二,进入一间储藏室内,说道:“小二,物性合人性,物妙映人心,细细选择一样,找准自己的‘紫金钵盂’。”——————————————
小二拿过随身带来的一个样式古朴的木盒,从中取出一个紫砂壶,动作熟练地开始了操作,以阿坊门外汉的水平自然是看不出小二与常芳梅两人的技艺优劣,只觉得小二手法稳重,流畅自然,显也是位熟手,比之常芳梅的轻柔灵动,又另有一番意味。
“师伯,您看。”陈近北指壶道:“此壶参考‘贡春壶’的制法而成,砂质沉秀,如铁如石,有金玉之感。
壶形取树瘿状,通体自然古朴,壶表面上下凹凸如古树瘿,以合野逸之趣,粗一看,必觉胎体笨重,然揭盖、摩挲,细细察之,始知为薄胎,温润天成,乃为良器。然而纵使良器,也需在合适之人手中尽适其用,得展其妙,方能留其名,成其事。
师伯不妨一试,如还中意,还望师伯收下,盘整把玩,以成其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