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两策可解决如今我大宋冗官之弊?(
第563章两策可解决如今我大宋冗官之弊?(一更)
“那依二位长辈之见,这科举取士,想要缩减规模,又或者是取消,是绝不可取之行为。”
高璋漫不经心地点了点头,然后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那么照此看来,为何又要说我大宋冗官十分严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呢?”
“……”陈侍郎正想要开口,却被吴执中抬手拦住,此刻吴执中仔细地打量着高璋这位博学广闻,重要的是其才智,绝非凡夫俗子可媲美的神童状元。
看到对方那副从容自若,胸有成竹的表情,心中不禁犹如老鹿狂撞。
“贤侄莫非有法可解我大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之良策?”
“不敢说良策,但是二位请记住一事,正所谓时移而事易,既然我大宋的科举取士方略,乃是为了适应我大宋的政治。”
“并且还是让我大宋得以文运昌盛的最优注解,既然如此,想要解决我大宋人浮于事,机构臃肿,那自然就只能向朝廷的构架上动手。”
“贤侄慎言……”陈侍郎不由得脸色大变,赶紧开口阻止。
“我大宋立国以来,对于朝廷机构改革之尝试,自仁宗年间起,至今已近百年,却一直未能解决此弊端。”
“反倒是越改,机构就越臃肿,人浮于事之弊端就越发明显。”
吴执中微微颔首,抚着长须双目灼灼地死盯着高璋,想要知道,他到底能不能想到什么样的妙法。
“兴许是因为那些变革之人,并没有考虑过朝廷列位臣工所追求之利益。”
听到了这话,吴执中眉头不禁一皱,下意识地开品反驳。
“朝堂诸公,皆是国之干吏,所谓者,乃是我大宋……”
只是他刚说了没几句,就看到了高璋笑眯眯地打量着自己,还把双手抱在了胸前,一副我不说话,我就看你吹牛逼的架势。
直接就让吴执中这位对大宋忠心耿耿的三朝老臣给整不会了,黑着脸看着这小子,总觉得他是讨打。
#####
看到吴执中黑着脸不想说话,一旁的陈侍郎干脆低下了脑袋喝茶。
高璋这才略带歉意地朝着吴执中这位长辈一礼,只是此刻,言语如刀。
“明人不说暗话,大宋的官吏,若是人人只求名垂青史,精忠报国。
那西夏何以安存百余载?我大宋,又因何坐视辽国据我汉家幽燕十六州而无所作为?”
“……”吴执中张了张嘴,肚子里边有无数的理由,可同样,吴执中也很清楚,大宋扬文抑武的国策必须是对的。
但是,朝中的文臣是什么鸟样,他能不清楚?若是昏君当场造成的。
可是当初的仁宗皇帝、神宗皇帝,哪一个不是英明之主?结果呢?还不一样……
吴执中抹了把脸,最终无可奈何地一声长叹。
“贤侄,老夫知晓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必定有良策可解,还请贤侄你直言相告,莫要再让我等如此提心吊胆为好。”
“其实很简单,一个是科举取士不能缩减规模,那就增加门槛。二是人浮于事,那就明确增设机构,事务落实到人。”
“……”陈侍郎与吴执中看着翘起两根手指头,一副我说的事情很简单模样的高璋。
总觉得他好像什么都说了,可又似乎什么也没说。
但问题是,不论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构想,都好像这小子都胸有成竹。
“我说贤侄,你是说,你有两策可解决如今我大宋冗官之弊?”
高璋想了想,考虑到这二位的人品还是很有保证,当初自己能够成为省元,也正是这二位出手。
就连自己殿试也是这二位与师尊合伙,这才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是不是靠官家而是靠自己的才华学识金榜题名状元。
高璋点了点头,想了想,决定还是先难后易,就看他们上不上钩。
“小侄我就先从朝廷机构着手,比如说人浮于事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在于责权不明。”
“关于这一点,小侄我在江南苏州任职之时,感触颇深。”
此言一出,不论是陈侍郎还是吴执中都正襟危坐,凝神而听。
毕竟高璋在那苏州任职,政绩十分卓越,足以令天下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能吏,既然他从这一方面来剖析,必定会言之有物。
首先第一点,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这是大宋的朝廷基本构架。
同样,这是继承于唐,兴许是华夏民族喜欢讲吉利数字。
三省六部九寺几乎难有变动,可干嘛不变一变?
比如在唐朝以及隋朝之时,三省最重,下分六部。但实际上三省六部根本就不够用。
就简单的使其中的一个户部来举例,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以及财政支出。
看看吧,就仅仅一个户部,就相当于后世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税务局、商务部甚至央行的结合体,每一个部门的责权都是相当重要的。
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局限性,一直都不能把他们完全单列出来。
例如在唐宋特定的时期,实在是没办法了,只能整出个三司使,又或者是计相来专职负责下面也会有一帮官吏跟着折腾。
为何?还不就是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支出,这绝对是十分重要的大事。
可是之后又并归于户部。而且,如果能够把户部直接拆为分三个到四个部门。
不但可以厘清权责,重要的是,还能够吸纳大量的官吏,去干实事,专门负责税收的就专门负责税收。
负责财政拔款的,就干你财政拔款的事情。
至于户部光是户籍、救灾,民生管理这些事务,这足够他去操心的。
陈侍郎与那吴执中两眼直勾勾地看着跟前的少年郎,一边呷着茶汤,一边有理有据阐述着他的构想。
当真是震惊到无以复加,越发地觉得这个还真是有很大的实施可能性。
首先第一点,多两个部,就多了两位尚书,六位侍郎,而且都还是实权的。
大宋的冗官,不仅仅是在官吏的中下层,上层同样也有一大票的官吏,捞不着实职差遣,要不就安安心心当米虫。
要么就变着法儿把那些实权官吏斗倒,自己才好上位。
今天浑身疼痛减轻了些,还有低烧,嗯,还有两更,还在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