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过年
周老二借着酒劲儿当着众人的面儿一通吹嘘,吹着吹着就有些忘乎所以了。说到兆盛顺利把他带回来以后,话音一转道:“各位兄弟,我以为这事儿就算过去了呢,可是你们猜怎么着?差不多过了半年时间吧,忽然有一天兆盛叫我陪他去下喜帖……”
兆盛一听坏了,周老二嘴上没把门儿的了。连忙打断他说道:“行了行了,二哥,哪有你说的那么玄乎,事儿都过去了,你就别逮谁跟谁吹了!来来来,喝酒喝酒。”
说完还冲着周老二使了个眼色。
大家伙一齐举杯干了一个,由兆盛话锋一转问道:“几位大哥,你们去关外闯荡这几年,这关外到底是个啥样啊?你们给我讲讲呗,让我也长长见识。”
接下来的话题就说到这些人闯关东的见闻和经历了,其实在坐的这几个人闯关东的经历都差不多,不同的只是个人的境遇。
在那个年代,农民的思想观念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叫守家待业,五间正房、三亩薄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正路。让他们离家出去闯荡,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有人走这一步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过去的时候信息闭塞,想出去打工都不知道去哪里。哪像现在,什么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1job、58同城、赶集网、猎聘网等等,你想找个工作,上网一发简历就有人找你去面试了。自身条件比较过硬的,甚至还有猎头公司上赶着帮你联系工作。
那时候的人们不敢贸然出去打工,即使是出去了也是经熟人介绍和担保,所以一般来说都是和介绍人做同一行当的工作。久而久之,职业便出现了地域性,比如昌邑织绸的多、章丘打铁的多、宝坻剃头的多、扬州搓澡的多。
而端肆的老家掖县出去的人,大多都是纩丝的。看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里面提到的“掖县帮”,说的就是端肆老家出去的纩丝工人。
就拿周家老大来说吧,周家老大有个远房的表舅在烟台给一位姓孙的老板打杂儿。后来孙老板去关外一个叫海城的地方开丝厂,就把他表舅也带到海城去了。后来他表舅回老家探亲,说起来在海城如何如之何,周家老大一活动心眼儿也跟着去了,在丝厂里做了一名纩丝工人。
周家老大外出做工赚了钱,回家探亲的时候风风光光,于是别人也活动心眼儿了,陆陆续续的就有那么几个投奔周家老大去了。在周家老大的担保下,这些人都在周家老大所在的丝厂或是其它的丝厂做了纩丝工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我们都知道蚕是一种昆虫,当它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围绕着自身吐出一根丝来做成蚕茧,把自己包裹在里面。
所谓纩丝,就是把蚕茧变成丝线的过程。这中间经过了剥茧、煮茧、筛茧、抽丝、并股、上劲儿等几个工序,最终才能成为可以纺织丝绸的原材料。
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是全世界是最早开始放蚕取丝的,其渊源可以追朔到没有文字的时代。
蚕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它们的生活环境分为桑蚕、柞蚕、天蚕、蓖麻蚕、木薯蚕、樟蚕等等,是哪种蚕吐出来的丝就叫哪种蚕丝,比如桑蚕吐出来的丝就叫做桑蚕丝。
比较常见的蚕丝大致分有三种,桑蚕丝、柞蚕丝和天蚕丝。桑蚕就是家蚕,家蚕的饲养大多在南方,通体呈白色,主要以桑叶为食物。桑蚕的丝色泽洁白光亮、丝质柔软纤细,是蚕丝中的精品。
柞蚕属于野蚕,大多生活在柞树上,身体是绿颜色的。柞蚕丝的色泽发黄,丝质也比较粗糙。但是柞蚕耐寒,可以更好的适应北方的气候。
还有一种就是天蚕丝,这种蚕丝可了不得,用它织出来的丝绸做成衣服,不但冬暖夏凉而且刀枪不入,还能避水火,更是用来炼器的上好材料。
呃……说正经的,天蚕丝确有其物,非但不是小说里杜撰出来的东西,而且还是蚕丝中的极品。
在当今时代,还有一种经过改良和培育的彩蚕,彩蚕五颜六色,什么颜色的蚕就可以吐出什么颜色的丝,真是比盘丝洞都绚丽。
蚕的一身都是宝,蚕茧可以取丝、蚕蜕可以入药、蚕沙可以做枕头。东北还有一种特殊的食材叫做茧蛹,其实就是柞蚕茧里面的蛹。茧蛹富含高蛋白,一颗可以抵上好几个鸡蛋,营养价值很高。茧蛹可以炒着吃、可以炸着吃、还可以烤着吃。
端肆最喜欢的吃法,是把茧蛹一开为二,先是过油炸酥了,然后用葱蒜爆香,再把炸好的茧蛹下锅快速煸炒,调味出锅装盘就可以上桌儿了。哎呀那个滋味,美滴恨!
茧蛹食用之前是活的,身体还在缓缓的扭动,看上去就像是翅膀和腿都被揪掉以后还在顽强挣扎的蜚蠊,可见这东西长的着实恐怖。
端肆走南闯北,见过有的人什么都敢吃,天上飞的不吃飞机、地上跑的不吃坦克、水里游的不吃潜艇,四条腿的不吃板凳,更别说是蝎子、蚂蚱、菜青虫、季鸟猴什么的,就连不睁眼的小耗子都能沾着生抽咯吱咯吱嚼了。可是让他吃茧蛹的时候,他居然怂了,可能是因为见的少、不了解的缘故吧。那么端肆呢?端肆正相反,他倒是敢吃茧蛹,别的都不敢吃。
现在锦州烧烤火了,几乎家家都有烤茧蛹,所以知道茧蛹的人也多了。但是端肆小的时候,从东北带回来的茧蛹真的是送人都送不出去,多数人对这种蠕动的大虫子都是心存畏惧的。即使是有识货的,烹饪的时候也是不得其法,大多都白白浪费了。
十九世纪初期的东北地区,开丝厂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企业,而且丝厂算是朝阳产业,纩好的丝线大多用来织绸卖到国外或者直接就出口创汇了。
东北地区的蚕都是柞蚕,可以分为春蚕和秋蚕两茬儿,柞蚕由茧农将幼虫放养在柞树上,任其自由生长,结茧之后再从柞树上摘下来,再出售给丝厂。
丝厂将茧收回来之后,先要将蚕茧外的一层絮状的茧衣剥掉,剥好的茧放在大锅里煮,煮的时候还要加入火碱,使丝胶热溶,便于分离。
煮好之后就是筛茧,筛出完好的茧,抖搂出丝头,再放在纩丝机上绕圈,纩丝机就像纺车轮一样。蚕丝很长,一般都在几百上千米,一根蚕丝就是一跟线,几根蚕丝合在一起才是一根丝线,最后再拧上麻花劲儿,就是成品了。
筛剩下的坏茧俗称“油乱茧”,指的是有孔洞的或者不能离解成丝的茧,这类茧通常是因为虫蛀或已经快要蜕变成蛾的。快要蜕变的蚕可以分泌一种碱性的液体,把蚕茧腐蚀掉才方便他破茧而出。“油乱茧”茧因为中间断掉了,所以不能纺丝线,挑出来后用手工撕成一尺见方的丝绒,而这个工作就叫撕方。“油乱茧”和纩丝的下脚料统称为挽手,只能用来做丝绵。一般来说,丝厂就是这些工作。
在丝厂里做工辛苦归辛苦,但是收入还是不错的。不但自己能吃饱,还能存点儿积蓄养家。
由兆盛听了他们的讲述,对外出打工也很向往,因为在家种地仅仅能保证温饱,生活条件永远也无法改善。于是兆盛就问周家老大说:“周大哥,听你们说的这么好,那我这样的能不能去呢?”
周家老大听太爷爷这么问,说道:“怎么着兄弟,难不成你也想去关外闯荡闯荡?”
兆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道:“我就是好奇,随便问问,我除了种地啥也不会,去了能干啥呀!”
“那怕啥,你看咱们这些人,出去之前不都是庄稼汉,哪个是有手艺的?不会没关系,工厂也招学徒工,去了先学徒,管吃管住,还能给几个零花儿钱。学徒也就几个月,出徒了就能挣劳金。我当初刚到海城的时候,也是先从学徒干起的。”
由兆盛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道:“哦,这样啊,那还好。”
周家老大看兆盛这幅摸样,“啪”的一拍桌子,人也站起来了,郑重其事的对兆盛说道:“小盛子,你要是想去关外做工,你就跟哥哥我说句话。别的地方我不敢说,要是到了海城,哥哥给你作保,我包你能进丝厂。”
兆盛一见周家老大当真了,连忙摆着手说道:“不不不,周大哥,我可去不了,我这儿刚娶了媳妇儿,我爹还跟我一起过呢,家里离不开人。”
旁边有个人一听这话,怪叫了一声:“嘿呦!我说小盛子,听你这话说的,不像是舍不得你爹,怎没听都是新媳妇儿没搂够呐,是吧?”
一句话,把满桌子人逗得哄堂大笑,也把这件事给岔过去了。
吃饱喝足,众人各自回家。
过年的这段时间天下太平,没什么可说的。过了正月十五,这年就算过的差不多了,外出打工的人也走的差不多了。
自从端肆的太爷爷由兆盛成亲的那天起,‘万人敌’喝多了让手下人给架回去之后,由兆盛就一直没有见过他了。谁知道这年刚过去没几天,‘万人敌’又派宝山找到了由兆盛,而且还跟由兆盛说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才改变了端肆太爷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