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卷末总结
第三卷卷末总结
回想二三年的十月八日,那时我绝对想不到九十章的第三卷会写到二四年的六月三十日。
区区二十万字,整整八个月。
在这期间,我半辈子所得过的病基本复发个遍。
不说远的,就在六月中旬,因为焦虑症的躯体化,我差点以为双腿废了再也站不起来,满心想着重度肌无力、渐冻症之类的鬼东西,和运营官抱头痛哭。
现在想来很搞笑,只能说人类的身体真的很奇妙。
照例总结一下本卷。
首先是文笔。
结论是对比前二卷有进步。
对于写作量颇大、行文已经很流畅的人来说,要提升这方面主要在词汇量、意象、炼字、修辞技巧等方面下功夫。
因为这一卷更新得慢,期间我读了不少古诗词、现代诗与文学名作,所以虽然依旧是一遍出稿,提升还是较明显的(自以为)。
当然,我会把文笔更多聚焦在氛围的塑造以及描写的精确,而不是过分追求每个画面的细节与实感。
文学的严肃与先锋本身很大程度在于推陈出新,在于对过去创作习惯与规训的颠覆。
网文是网文,网文读者有自己的期待视野,习惯于代入而非有距离的审美。
我不会忘掉这一点。
第二是人物。
结论是对比前两卷大有进步。
这一卷主力塑造的人物有洪范、段天南、风间客。
次要的有古意新、唐星晴、风乘意。
篇幅极少但用了些心思的有唐少游、徐运涛、李希奇、甘德寿、风天青、龚正平。
有一些在于突出特质(段),有一些在描摹变化(唐),有一些在于立体多面(风),描写方式或正面(古意新)或侧面(风间客)。
总的来说在比第二卷更短的篇幅中塑造了更多更好的人物。
我们常说写人物要深刻,但这一卷写下来我的经验是“深刻”二字重点在“刻”不在“深”,强行追求深度只会导致浮夸。
小说作为载体,信息密度太低,表达的复杂性依托于故事、受限于人物,与论文专著相比肤浅可笑,求“深”是吃力不讨好。
但小说相比专著可以传递体验,这是它的优势。
所以在这一卷,我开始意识到人物要真实深刻就必须有内在的一致性与发展的连续性,并以此构建它们的行为。
譬如段天南。
他不是我写死的。
他的死亡具备内在的指向,是他的性格、愿望与外在环境互相作用后的必然。
而他的性格与愿望又基于他的出身、天资、成长过程中建立的认知。
上述是人物内在的基础,有内在以后便能“发现”他外在的行为。
譬如逐日、砍树、与雪崩角力、传播武道、反抗暴政。
这些行为不仅反映他性格上的豪迈与粗犷,也反映出他一直对自己的理想、处境、结局有清晰认知——一人与天地角力,死亡是唯一的结局。
再比如风乘意。
他不止是个恶行可憎、不知所谓的王。
他很敏锐,意识到所背负的枷锁与绝望命运,因此既自负又痛苦。
他很脆弱,无法抵抗重压,通过施虐来炫耀自己的敏锐并发泄痛苦。
他具备抗争意识,因此深恨风慕白、风间客乃至整個武道体系。
他渴慕温情,想爱王妃,想保护子嗣,又深知自己无能。
以上种种叠加,使他暴躁、易怒,潜意识渴望自我毁灭,并因此获得虚幻的勇气,聊以慰藉。
但虚幻的勇气毕竟是假的。
他的直系祖宗风间客对死亡、对失去权力与生俱来的恐惧最终体现在他身上——当风乘意在风云顶下向风间客跪下求救的时候,他的抗争与自毁都被恐惧摧垮了。
除这两人外,我在洪范与唐星晴的转变也花了一些心思。
直接写主角受人影响产生内在变化在网文似乎不太讨好,有些丧失主动权的意思,所以我安排唐星晴在这一卷作为洪范的镜子,类似上一卷的苏佩锋,来侧面引出洪范的变化。
在这一卷里,我颇意识到设计人物与设计科幻设定的相似——作者只是给出一个概念性的根本,而后第二、第三层的干与枝叶就会自发的涌现出来。
当然,关于本卷的人物塑造很多方面我都是初次,也大有不满意的地方。
读者群里有读者提出一些配角描写用“力”过猛(我理解为渲染的突兀),我觉得这情况属实,但暂时无力改进。
网文毕竟要主故事,描写配角属于篇幅的“浪费”,很亏“节奏”。
想要在两三千字内将一个角色突出来,我当前的水平还是不足,无法以“力”到位,只能用点“巧”。
第三是故事。
故事方面似乎没什么进步。
我本身不太擅长写剧情反转,在叙事上做不到类似《天之下》那般结构精密、环环相扣。
此外本卷又格外注意人物内在的发展与外在故事构成双线,进一步受了限制。
第四是节奏。
网文的节奏换个通俗点的词就是爽点。
这方面我在第三卷做了新的尝试。
前两卷不管内核如何,我制造爽点的手段主要还是装逼打脸、升级打怪、势力能力提升,
但我觉得一直写这个套路读者会厌烦。
所以第三卷洪范的武力被卡死(得到明神前一直是天人交感),脱离了升级的环境,加入百胜军后装逼打脸也非常少。
这一卷我更多用群像、人物的愿景与奋斗、角色的思想和经历来调动情绪。
从本章说反馈来看,似乎效果不比装逼打脸差。
(当然这里有个筛选偏差,我因病断更很久,对我这本书不太感冒的读者都已经走了。)
第四卷起,又会先恢复到装逼打脸的写法。
之后大约会按大剧情为单位更新,或一月一更。
感谢大家。
黄火青2024.7.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