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突厥之乱
第386章突厥之乱
许是越是着急,越是想不起来,安王撑在地上的手已经有些支撑不住。
眼看着大殿内的气氛越发冰冷。
安王终于是开口了。
“父皇,我想起来了!”
安王看向高位处的建文帝,“这锦盒里面放着的,不是玉玺啊!”
“六弟,那锦盒里原本放的是什么?竟还要用钥匙锁着,你快些想想,是什么贵重东西?”
萧瑾看似担忧安王的语气,却带着几不可见的催促。
这样一句话,反倒让人产生了怀疑。
正如萧瑾所说,如果不是玉玺,还能是什么东西?
需要安王用锁锁着,钥匙还被特意藏起来。
安王支支吾吾,半响,却说不出来。
“父皇,儿子发誓,锦盒里面真的不应该是玉玺!儿子绝无此意!”
建文帝似乎是看够了闹剧,揉着额角,站起身来。
万公公连忙上去,“陛下。”
“让人散了吧,朕听着难受。”
“是。”
万公公扶着建文帝离开。
有小太监高声道:“退朝——”
大臣们不敢留下,你拉着我,我搀着你,大殿内的人就走得七七八八了。
剩下几位皇子站在殿上。
“六哥,你没事吧?”
八皇子走上前,犹豫着伸出手去拉安王。
几个皇子中,他和安王的关系算是比较要好,两人都是出生没多久就没了母妃。
不过后来安王的性子越来越暴躁,八皇子跟安王也就不经常一起了。
“没事……”
安王话还没说完,就见边上的冯虎走了上前。
“安王殿下,咱们也该回去了。”
“父皇他……”
安王想说父皇也没有下令,可转而一想,没有下令的意思,也就是还没有还他一个清白。
他自然不能这般随便就离开。
“我还要见父皇!”
“六弟,我带你去找父皇说清楚此事吧。”
萧瑾开口到。
听到萧瑾的话,安王忍不住有些感动,“四哥,还是你对我好。”
“锦盒里面本来放了什么?”
萧晟煜走到安王身边,声音颇有几分冷淡。
安王脸色一僵,“我……我不记得了。”
“那你如何证明里面放的不是玉玺?”
“我……”
安王说不出话来。
这锦盒里原先放着的东西,他没办法说,可不说出来,又不无法证明他的清白。
“三哥,话不能这么说,现在要紧的是让六弟先从牢里出来,你也不想看到六弟在牢里受苦吧?”
萧瑾见安王神情有异,眸子闪烁了一下,嘴里说到。
“父皇可有说要把六弟关去牢里?”
萧晟煜说罢,看向冯虎,“冯大人,你可是要把六弟送回安王府?”
冯虎愣了一下,上早朝前万公公确实是这么跟他说的,想来也是陛下的意思。
不过晋王殿下竟然看出来了?
也难怪这么冷静。
“正是。”
冯虎的回答,让萧瑾的脸色泛起一丝白。
安王顿时欣喜不已,“父皇不怪我了?”
“安王殿下,陛下的意思,让您在王府里待着。”
冯虎斟酌着解释到。
也就是变相的关押。
但安王并不太在意,能离开那暗无天日的天牢,已经很不错了。
“那你快带本王回去!”
知道不用回天牢,安王的脸色都好看了不少。
两个禁军将安王扶起来,架着人往外走。
殿内,萧瑾扯了扯嘴角,“看来是我想岔了。”
他沉下气,跟在安王的身后,一道离开了。
其余几个皇子瞧见没什么事了,也四下离开。
萧晟煜是最后一个走出大殿的人。
“晋王殿下。”
韩清原垂着头,喊住了萧晟煜。
“闵妃娘娘有请。”
萧晟煜的目光从韩清原身上一晃而过,“本王不便前去。”
看着萧晟煜离开的背影,韩清原站了片刻,才迈步离开。
昭纯宫。
韩清原刚回到宫中,就有小太监跑来。
“韩公公,娘娘正找您呢。”
“知道了。”
韩清原轻声应到,往闵妃的寝宫走去。
一进屋,韩清原就闻到了满屋的花香。
他扫了一眼屋内摆放的花卉,品种很多,各色各样,将闵妃的寝宫装饰成了一个花房一般。
闵妃躺在贵妃椅上,有宫女负责捶肩,有宫女负责按腿。
还有宫女替闵妃剥去荔枝的外皮,再喂到闵妃的口中。
站在闵妃身后的宫女看到韩清原,低语了一句,“娘娘,韩公公回来了。”
“哦?”闵妃睁开眼看去,目光落到韩清原的身后,并没有看到她想看到的人,“晋王呢?”
韩清原跪了下来,“晋王殿下说,他不方便来。”
面对闵妃,韩清原做足了一个太监的姿态。
自卑又讨好。
“不方便来?”
闵妃皱起了眉头,她如何不明白这话的意思,“算了,那你替我走一趟,去请安乐公主来一趟吧。”
韩清原微微一愣,随后头更低了。
“娘娘,安乐公主的府邸在宫外,奴才怕是……”
‘啪嗒’。
一个宫牌砸在了韩清原的身后。
将宫牌丢出来的宫女道:“这是出入宫门的令牌,韩公公早去早回,别弄掉了。”
“奴才遵命。”
韩清原将宫牌拿过,站起身,还是垂着头,缓缓走出了闵妃寝宫。
只是今日终究没有那么容易过去。
午时三刻,一则消息传回京城。
聿华林可汗,暴毙了。
这一则消息,不仅让突厥大乱,更是连京城都掀起了不小风云。
听到消息的苏乐云比旁人要冷静,但也有几分诧异。
她原以为上一次聿华林可汗没死,便是过了这个死劫,没想到却是在这个时候。
那后面的事情,还会跟上一世一样吗?
几日后,大王子继位,派人送来缔结邦交的友好条约。
情况与上一世有些不同,但又殊途同归。
还是阿史那诀继位,但阿史那阳却没有半点消息传来。
也不知是生是死。
友好条约被送到了建文帝的跟前。
大臣们聚在了御书房,商议此事。
“臣以为突厥此次缔约,有几分突然,还望陛下三思而行。”
“臣倒是觉得,突厥此举态度分外真诚,我朝同突厥大大小小也有近百年的摩擦了,若是能在如今结束,不失为一件乐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