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气死了,早知自己吃了

第9章 气死了,早知自己吃了

一大早天还没亮,吴家就传出饭菜香味。

吴父看到桌上新烙的大饼、肉炒土豆丝、小葱炒鸡蛋,还有熬的浓稠的红薯玉米粥,他赶紧洗漱好,去叫闺女起床吃饭。

闺女这两天累坏了,上班才三天,就加了两天班。

他们老两口人到中年才得了这么一个闺女,不免就多疼她几分,然而反应过来宠的太过时,闺女已经高考失利,找不到工作在家蹲了半年多了。

担忧闺女再待下去就废了,吴父赶紧找人找关系塞红包,把女儿塞进县里最大一家电子厂上班。

三天前闺女去时,他们还很担心闺女做不了两天就打退堂鼓,可没想到闺女不但坚持下来了,他打电话找人问情况,得知闺女表现很好,不但一天就上手了工作内容,而且在自愿加班的情况下,后面两天都跟着组里一块加班。

老吴老两口又是欣慰又是心疼,闺女终于长大了。

吴晴晴这两天累的够呛,以前上学时老师常强调要珍惜上学时光,因为这是她们最轻松的时光,她当时还不屑来着,却原来老师说的都是真的。

这几天上班,除了第一天只上了八个小时,后面两天都是上十二个小时,虽然加班是她自愿,但再自愿也知道累的。

不过好在加班费还算给力,每天五点半后算加班,从五点半到九点半,总共四个小时,每小时三块钱,一天只是加班费就有十二块钱。

两天加班费就可以买三笼小笼包,还有的剩。

想到这个,她也就不觉得累了。

听到她爸喊声,赶紧起床洗漱,进了堂屋就看到她妈做了丰盛早饭,而且都是她爱吃的,这一看就是她妈特地为她做的。可她有些纠结,要是平常她会吃的很开心,可现在她满脑子只有小笼包的鲜香。

于是,妈妈的爱心早餐她只夹了几口菜,又喝了半碗粥,然后就说赶着去上班,骑着电动车就出去了。

看着闺女匆忙的背影,吴母倒不觉得闺女吃的少失望,只是有些懊悔对男人说:“她小时候还是太惯着她了,要是上学时她有这个劲头,说不定清华北大都能考上,哪里会找个工作还这么费劲,现在吃了苦知道了,唉。”

吴父抹了把脸,心说媳妇你飘了啊,那清华北大是那么好考的,但还是附和道:“嗯,是啊是啊。”

吴晴晴刚出门拐了个弯,就见对门出来一个熟人,是打小一块长大又是同学的朱小雨。

不过虽一块长大,但两人关系并不怎么样,她这人又懒又散,成绩在班里倒数。朱小雨刚好相反,为人努力上进,班里成绩前五。

两人自然玩不到一块去,有时碰到了还要掐两句。

四目相对,朱小雨可能比较闲,就主动出击了。

她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跟吴晴晴打了个招呼,然后皮笑肉不笑的道:“晴晴,去上班啊,听我妈说你终于找到工作了,我一直在市里上大学才刚知道。恭喜你了,现在是大工人了,发了工资别忘请客啊。”

工人在八、九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是令人羡慕的存在。那时企业都是大国企,工资不错各种待遇都好,出去说这人哪个单位的工人,也是挺有面子的事。

但时移事异,十几年过去市场经济下,许多国企都倒了闭,工人这个职业也就没有那么光鲜,工作在一线,辛苦不说也赚不到太多钱。现在说出来也就有点说这人将来没啥出息的意思。

吴晴晴虽然不觉得当工人有啥不好,起码有工资她能想吃啥吃啥,但被人特地拿出来说就有些不得劲。

她本来惦记着小笼包,不想跟朱小雨多废话,但对方都出手了,她也不能示弱,那不是显得她很怂,要是传出去让熟人知道,还不得笑话死她。

吴晴晴于是翻着

白眼道:“行啊,下次一定。毕竟咱以后是有工资的人了,不再是一分钱掰两半花,吃个泡面还得算算加根香肠月底会不会不够花的穷学生了。咦,你现在上大专是不是更费钱啊,应该是吧,毕竟大专在市里头,那消费肯定跟咱镇上高中不是一个档次了。”

朱小雨高中时成绩好,那也仅限在镇高,出去跟别的高中生一比就不够看了,再搭上心理素质一般,跟吴晴晴一样高考没发挥好。

吴晴晴这个差生,发挥好不好都是家里蹲,但朱小雨没发挥好就只上了个本市非常普通的一个大专。

但村里人哪懂什么大专大本的,都是统称大学的。

朱小雨本来就因为没考上本科而有些耿耿于怀,而吴晴晴一口一个大专提醒着,她就更难受,正搜肠刮肚想说点什么刺刺对方。

就又听到吴晴晴又张嘴了,“咦,你这么早出门是要出去买饭吗?我也是要去呢,你买什么?我觉得一块钱根油条,两毛一碗的豆浆挺适合穷学生的,呃,我没别的意思啊,你不要多想,我没有说你穷的意思。”

朱小雨咬牙,“我才不是,我去买几个包子。”

“哦哦,我也是呢。那咱俩一块吧,”她又做作的‘哎呀’一声,道:“咱俩可能不同路,你是去魏老抠那买包子吧,也是,那包子便宜点比较适合你,你平常不在不知道,村里开了家新包子铺,比魏老抠那要贵些,我这种毕竟有工资还可以,你还是学生,就省着点吧。”

说着她瞥了对方一眼,扭头就要走。

朱小雨觉得自己被侮辱了,她深吸口气,瞪眼道:“是吗?我倒要看看能贵多少,都是21世纪了,谁还连饭都吃不起。”

于是两人一前一后往村尾走,一个在前偷笑,一个在后瞪眼。

“海大爷,我又来了,小笼包还有没有,给我来一笼。”吴晴晴到小饭馆门前说道。

她已经从爸妈那只言片语里知道海连敬是从对面村过来,被不孝子放弃,跟着女儿女婿过的可怜老头,再搭上对方总是慈眉善目,做的包子又这么好吃,她就又同情又是有了好感。

虽说才连买了三天,但也自觉很熟络了。

这几天海大爷这生意也越来越好,慢慢也有一些不想排队也没被海大爷的小笼包价格吓退的年轻人。

海大爷一天早上只准备十笼小笼包,每天很快就卖完了,所以她才这么问。

海连敬笑眯眯的说:“还有,这几天生意好了些,现在每天准备二十笼。”

“那感情好。”

给钱收钱,吴晴晴接过包装好的包子装进包里,同时露出笑容看着旁边朱小雨。

朱小雨此时已经看到一边木牌价格,啥玩意?一笼要七块钱?简直贵的离谱,怎么比市里物价还贵,她出门虽然是拿的十块钱,但这是她三四天饭钱,只是拿个整张出来破成零钱而已。

钱够是够,但就这样花出去她可就太心疼了。

然而旁边吴晴晴好整以暇的看着她,她又张不开嘴说不买,只能硬着头皮挑刺,“大爷,你这包子是不是贵了点,比人家贵了一倍还多,物价可不能乱定,物价局会管的。”

吴晴晴差点笑出声。

海连敬也不恼,“物有所值啊小姑娘,我这包子也比其他家好吃不止一倍的,也不是什么天价,不行你就去物价局举报试试。”

“噗。”吴晴晴终于忍不住,喷笑出声。

海大爷噎人还是这么绝。

朱小雨脸色涨红,很想说她不买了,但实在不想在吴晴晴面前落了面子。

她咬呀道:“那我就试试,来一笼。”

海连敬也给她装了一袋包子。

看着拿了包子扭头走人,临走前还瞪了她一眼的朱小雨,吴

晴晴心里笑开花,她就知道对方这么爱面子一定会买的。

哼,让她总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次还不得啃几天咸菜。

想到此她突然灵光一闪,赶紧扭头跟提了些意见给海连敬,“海大叔,你的包子虽然挺好吃的,但是只吃包子总觉得有点单调,要是能配上点小咸菜吃,味道就更丰富了,你觉得呢。”

这时又来了个年轻人买了袋包子,海连敬边给对方拿包子边笑眯眯的道:“我觉得你的提议很不错,我会认真考虑的。”

吴晴晴终于心满意足的走了。

而另一边,朱小雨气呼呼的回到家,家里爸妈正把早饭摆上桌。

朱母问:“你不是出去买饭了吗?手上是什么?豆浆油条呢?”

朱小雨把包子往桌上一扔,“这就是了。”

说着她拿起一边的馒头就咸菜吃了起来,朱母把袋子打开,肉包香味从里面窜出来,朱母惊讶道:“好香啊,你买了怎么不吃?”

朱小雨不想说自己气的不想吃,刚才买包子时她就已经闻到这包子是挺香的了,卖相也比魏老抠那好很多,但是她被吴晴晴气的,再搭上那个卖包子老头说话那么不给面子,她本能的就不想吃他家包子。

再说包子而已,好吃能好吃到哪去。

但她嘴上却只道:“包子是新开张那家的,我看就剩一笼了,一会儿留着给小弟吃吧。”

朱母不置可否,更疼儿子的朱父满意点头:“总算有点当姐姐的样子。”

遂让朱母把包子放锅里温着,等儿子起床来吃。

朱小雨更气了,吃没两口馒头就说饱了,以整理东西为由回了房间,她这次回来是要把户口转到学校去,也就是农村户口转成非农业户口。

等过了一会儿,她看时间差不多了,就拿着户口本和一些证件准备去大队,她妈正收拾桌子,看到她拿着户口本要出去,说道:“一定要转到学校?咱这块农业户口也没啥不好,在家给分地,万一要是拆迁还能分一大笔,你看大河村前阵子就拆迁了,一下子全成富翁了。”

朱小雨白了她妈一眼,“妈,那是小概率事件,大河村那是正好修路,是个意外情况,你看全国农村那么多地方,有多少拆迁的,我转成非农业,等毕业工作待遇都好一点的。”

说完她便出门了。

朱母叹口气,继续干活。

没一会儿朱小弟顶着个鸡窝头从屋里出来,“妈,今天吃什么?”

朱母道:“你姐给你买了包子在锅里,你去拿出去,下面还有一点粥,一块吃了。”

说完朱母就洗好碗,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了。

朱小弟挠挠鸡窝头嘀咕道:“她对我这么好?”

也不怪朱小弟这么想,他跟他姐打小就不怎么对盘。

他今年上初中,学习成绩一般,他姐就经常嘲他考不上大学,以后毕业要打一辈子工,然而他姐却只考了个大专,虽然大专在许多人看来也算不错,但他姐却哭了一晚上。

那晚上他一夜好眠,想着他姐以后应该不好意思再嘲他了。

然而,他天真了,大专的打击并不是很大,还不能让他姐低下高傲的头颅,回来依旧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

现在居然特地给他买了包子?不会偷偷加了耗子药吧?

朱小弟天马行空的想法一闪而过,还是把锅盖掀开拿出放在盘子里的肉包子。

看到包子时他惊讶了下,这包子包的也太好了吧,都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但这褶子也太漂亮工整了,好像蒸好后又贴上去的一样。

他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瞪大眼睛,突然觉得自己置身于挂满金黄麦穗的麦田,麦香味萦绕鼻端,田外一头肥白壮硕的猪猪朝他跑来,接着麦子

和肥肉摇身一变,成了白白胖胖的包子进到他嘴里。

嘴里立即被嫩滑的肉纤维和暄软的面皮占满,好吃的他嘴巴都不会动了。

吃完一个他赶紧又拿了一个,连着吃了四五个他才放缓速度,边吃着边就想起之前上语文课,老师讲到《出师表》时,为了加深他们对诸葛亮的印象,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就是关于包子的。

说是以前包子和馒头以前都是统称馒头的,这个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去南蛮七擒孟获,回来时要经过泸水,但一时狂风大作无法渡江,据孟获说南蛮这边习俗,要用七七四个九颗南蛮降将头颅来祭江,这样才能渡江过去。

诸葛亮生出恻隐之心,就让厨子把小麦磨粉做成皮,又用牛羊肉做陷,做成蛮人头颅模样,投入江中,狂风果然停止,顺利渡江,从此馒头的做法便流传下来,后来更是细分出无陷的叫馒头,有陷的叫包子了。

他当时对老师讲的这个故事还没什么兴趣,现在吃到这么好吃的包子,瞬间就想起这个故事了,现在更是印象深刻。

他不知他姐突然给他买包子吃是啥意思,想必是示好吧,唉,他考不上想上的本科也挺可怜,以后还是少跟他杠两句吧。

一会儿后,朱小雨从外头回来,发现弟弟居然主动跟她说话,还笑嘻嘻的跟她说:“姐,谢谢你,我以前不该总跟你吵架,你特地给我买的包子还是很好吃的,我这辈子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包子,谢谢啊。”

说完,朱小弟就脸红脖子粗的跑了出去,他这辈子也没说过这么感性又肉麻的话,自己都有点受不了。

朱小雨懵在原地,啥意思?

闻着仍有些余香的包子,她更生气了,谁特地给那臭小子买包子啊。

啊啊啊,想到包子价格,又心疼又生气又有点后悔,早知自己吃了。

气死了。

海连敬自然不知道自己早上某个曾被他怼过的客人的心路历程,他早上收了摊后,休息了半天,下午处理了一些配料,然后就去村里的晚市上逛了逛。

早上客人建议做小咸菜,其实他一早就想做了,只不过想生意好一些再做。

最近这几天已经有些回头客,是时候弄些小菜搭配,这样才不单调嘛。

至于咸菜种类他早就想好了,一种是芥菜,一种是萝卜干。

北方家庭家家都会做些咸菜,可能做法各不相同,但人气最高最受欢迎的就是芥菜,而且现在开春了,正是芥菜收获的季节。

晚市上就有好几份卖芥菜的,他在其中一个摊位前站定,这份卖家是个比他还老的老头子,胡子花白、眼皮褶皱很深,对方摊前的芥菜被他弄的干干净净,拿起一颗看也十分新鲜。

老头适时道:“都是新收的,可新鲜了。”

海连敬点点头,“来两筐。”

老头呆了呆,然后眼周褶子更深了,他赶忙点头,“好好。”

然后就开始给他装筐,他旁边还有个小男孩,此前一直在看书,看到有空人要东西,也放下书跟着帮忙。

买一筐就给送货上门,老头便让小孙子看摊,他推着破旧的小三轮把两筐芥菜送到院子里,老头开的价格挺公道,海连敬价都没还,就直接给他付了钱。

老头可能很少遇到这么痛快又不挑的客人,笑着道:“多谢多谢,有啥需要再找我,我家还种了别的,萝卜要不要?”

“行啊,你家哪地,萝卜质量咋样?”海连敬笑眯眯道。

老头又呆了呆,本来他就是多嘴问一句,没想到对方还真想要,他赶忙道:“我家在西营镇,质量肯定没话说,虽然路有点远,但也可以给你送货。”

海连敬回忆了下附近地理位置,纳闷道:“你们西营镇离

小溪镇有三十多里地,你怎么跑这边卖东西来了?”

“我来这边看看我闺女,她嫁到旁边小溪镇了,不过镇里没晚市,我就到这边把芥菜卖了。不过我跟你说,我们那边土质特别好,种出来芥菜和萝卜都挺好吃,果园镇的萝卜你听说过没有。”

“据说那边产的萝卜比别的地方的更脆更甜。”

“对啊,那边土质适合种这些,我们村就离果园镇挺近,我家的地跟那边地就隔一条河,不过我们那不出名,在本镇就卖不上价,人家都认果园萝卜嘛。我就趁来这边看闺女顺便卖菜了,偶尔也会赶赶集什么的。”

海连敬点点头,“那成,你明天有没有空,给我送两筐萝卜过来,我先尝尝。”

老头赶紧咧着嘴笑道:“得嘞。”

此时老头怎么也没想到,多年以后他的萝卜也会闻名全县甚至全市。

当然,这是后话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姥爷的小饭馆[古穿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姥爷的小饭馆[古穿今]
上一章下一章

第9章 气死了,早知自己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