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7章 传胪大典

第1207章 传胪大典

夏税有三种收法,第一种是缴绢帛,第二种是缴税银,第三种是缴实物谷粮。

芒种时期谷粮还没有完全成熟,想要以绢帛抵税或是直接缴税银的,此时即可以开始报税了。

如果这时候不报税,那么就只能等到夏收以后上缴实物谷粮。

缴实物谷粮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谷物会因为温度、湿度等外部因素使得重量与体积上发生一定的变化。

官府因此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亏空。

为了弥补这种“无妄之灾”式的亏空,地方官府在收缴粮谷实物税之时,都会以淋尖踢斛的方式将掉下来的粮食给“占为己有”。

这么做除了可以补上亏空之外,还能连带着将运输途中的成本也一并解决了。

所以朝廷那里对这事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但地方上却是不会见好就收,官吏们更是会变本加厉,即是可以多收,那么为何不再多收一些呢?

那些多收上来的谷粮,除了用于补亏空与运输成本,其余的都落入了当地官吏们自己的口袋里了。

“淋尖踢斛”于是就成为了百姓肩头的一座大山!

所以一般老百姓在上缴夏税之时多是以绢帛为主,而那些绢帛是平日里家里的主妇给织出来的。

世家大族里的人口多,虽然世家小姐也织绢帛,也做女红,但那基本属于爱好或是德行培养,世家家里根本就出产不了那么多绢帛。

若是出去买了上税,则又会被人贵那么一手。

实物粮食更不可能去缴了,那只会亏得更多。

所以世家基本上是以缴纳金银铜等贵金属货币为主。

汉国的国库每年只收上来四百多万两银子,而刘永铭自己就有一百多万两,经纬票号更是号称富可敌国。

但实际上收上来的税粮与税绢却是占了大部份,并非都是以银子的行式收来的。

但今年却又有一些不一样。

皇帝刘塬要清丈田亩,还出了限田策,这使得那些世家大族极为反感皇帝的做法。

所以,刘永铭在紫宸殿帮皇帝刘塬理政之时与曹岳商量着将殿试日期移到了四月十六日。

刘永铭觉得这事还不够热闹,所以又给翰林院抄送去了一份回奏过去。

不必过问钦天监是因为这事钦天监不必多管,主要是让礼部及翰林院里的人吵一吵。

翰林院里的裴殷与当时还没当上工部尚书的薛青祥就因此吵上了。

他们一吵,反对的奏疏就上来了,那样刘永铭也就不用再去为此事去烦恼,可以拖到皇帝刘塬回来。

正如刘永铭所说的,这种事情真的不能“越俎代庖”。

皇帝刘塬从上庸回来以后,曹岳便与他说了这件事情。

刘塬知道刘永铭与曹相的意思以后,做得更过份。

他觉得四月十六日夏税都没开收,那些世家大族根本就不会为此忧心,也不达不到用功名来威胁他们的目的。

于是刘塬干脆就将殿试日期改到了四月二十三夏税开收、各家都在对账、朝廷在清丈田亩之时。

世家大族出身的考生想要考取功名,第一就是不能闹事,不能与皇帝对着干!

所以清丈田亩的阻力才显得没那么大!

但这一些水玲珑却是听不懂的。

“那又怎么了?殿试不就是考状元么?”

“殿试在四月二十三,考完以后还要阅卷,还要让进士们演礼,直到四月二十六日才会让进士们进宫,宣读名次,授予官位,而后张出皇榜,昭告天下。这就是传胪大典。

“就是今天?”

“是呀,就是今天。三年之期已过,今天又该出状元了!”

“爷,你的表情好像……好像变得有些不太好,杀气好重……”

“有么?”

“有。像是……我说不准。”

刘永铭笑道:“你定是看错了,爷我此时心情很好,怎么可能会有什么杀气呢。可能是因为今天要出状元,所以也让爷我诗兴大发了吧!我刚刚是在捉词来的!”

“读书之事我不懂,杀不杀气的我还能不知道么?你做诗?做的什么诗?”

“呵呵!”

刘永铭笑了一声,一边向外走,一边开始念起了诗句。

“桐芳菲尽四月梧,

百花争春漫皆濡,

卧虎潜宵图得志,

血报沉冤方丈夫!”

“什么呀?我没听懂呀!”

……………………………………

殿试其实只考一天。

虽然刘永铭在贡院定下了会试糊名誊录的制度,陆预在礼部也下发了乡试也要糊名誊录的公文,但殿试却是用不上的。

殿试之时考中了会试的贡士们会像朝官一样,穿戴好朝廷发的官服,在黎明时分进宫,齐聚于宣政殿外点名。

宣政殿里布置上了考生坐位,此时皇帝会像平日里上朝一样亲临宣政殿。

考生们按之前的演礼参拜完皇帝以后,各自落坐。

皇帝下旨散发试卷,考生开考。

在宋朝之前会试考题一般会出七至十道题。

但由于某些原因,使得殿试录取率被定为百分之百,所以殿试的考题一下子就失去了应试的基本功能。

大汉国与后世进代一样,最多的时候也才考四道题。

第一道一定是策问,后面几道可能会是时务或是策论,反正也是看皇帝心情而定。

皇帝若是心情不好,有时就只考一道题装装样子也就过去了。

总共加起来也就两三千字,考生们考完不能离场,不必交卷。

等到了时间,所有人一齐退场,依次且有礼节地退出宣政殿。

当天夜里就有优选的八位礼部及翰林院里的学士作为读卷官对这些卷子进行评分。

能进到这一步的考生,说他学习好,那都算是在骂他的街了。

只有“学霸”二字方能体现出他们的本事来。

大家都是学霸的情况下,个人之间的差距其实不大。

满分若是一百分,这里个个必定都能考一百分。

也就是策论上的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就看能不能写进皇帝的心思里去了。

阅卷一般一天就能审完,所以殿试之后第三天就能出榜。

也就是刘永铭所说的四月二十六日这一天。

出金榜的时候,那些进士其实都不可能去看榜,因为他们得进宫去谢恩,参加传胪大典。

所以,榜下捉婿只能捉会试里考中的贡士。

那些进士们按排名先后列队进入宣政殿,而后皇帝让内宫总管当殿宣读圣旨,对众位进士进行了安排。

状元赵文翰封了一个翰林院修撰。

榜眼李杏与探花卢举授了翰林编修。

那位赵文翰是陇南赵家的,而李杏则是陇西李家的、

盐道的李哲与户部的李裕与堂兄弟,但却是远堂。

另一位洛阳知府李袂则是李裕的近堂兄弟。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李杏应该是李哲这一支的,而不是李裕那一支的。

赵文翰与李杏被拉到状元与榜眼的位置上来,可不是凭的真本事,是皇帝刘塬故意要安排给李家与赵家的。

刘塬与太祖皇帝一样对世家原本没太大的好感,甚至处处限制,从清丈田亩到限田策,将那些世家治得死死的。

但刘塬却不是一个会将事情做死了的人,但这个好处给得却是有些大了。

曹岳、狄怀庸、程管炜这些老奸巨滑的老臣一看就看懂了。

刘塬这么做是在做战前准备,他不想在汉齐大战爆发之时,李家与赵家里头有人捣乱,这两个位置算是在清丈田亩之时给他们的一点补偿吧。

所以这些进士里头真的魁首应该是活活被推到第三名的探花卢举。

卢举与阎护阎青卫一样师出同门,是跟着同一个老师读的书,但阎青卫喜好专研人情世故,惰于学习,所以他这个举人就一直没能考上去。

他唯一的大功就是将卢举推荐给了三皇子。

卢举没中进士之前即是三皇子的门人!

可见三皇子这些年养那些举人并非是一无是处的。

皇帝赐了前三名进士及第,又给了第四到前三十名的人进士出身。

他从这些进士出身的人里头挑挑拣拣,又选出了几个人授了庶吉士。

剩下的“进士出身”该去六部观政的去六部观政,该去科道的去科道。

最后剩下的第三甲同进士出身的,则根据年龄与所学,会在吏部里侯选。

如果不出意外,一般都会安排一个七品官。

那几位皇帝选出来的庶吉士里就有第十一名的王元荣与第二十一名的古宗奕。

在传胪大典结束以后,鸿胪寺卿薛参便带着这些新进的进士们去了皇帝的御花园之中。

此时的御花园里摆着酒宴,这就是传说中的琼林宴了!

琼林宴出身前朝周室太祖皇帝之口,至于什么是琼林,到现在很多学子们都不知道这两个字的来历。

琼林宴时皇帝一般是不到场的,让他们随意地吃喝玩乐。

但这样正式的场面,又有谁真的会不顾及身份地真的去行乐呢。

所以这些进士们喝的并不痛快,他们齐声唱完歌以后,便聊起了天来,而后又齐整衣赏,被欢送出宫,各回寓所报喜。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浴血江山九龙嫡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灵异 浴血江山九龙嫡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07章 传胪大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