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新闻:国防大业2
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想起了自己的《秦王破阵乐》。
不知道这首推广成国歌行不行,推广的话,是不是得改名叫《唐皇破阵乐》?
汉高祖位面。
刘邦想起了他写的《大风歌》,询问萧何张良能不能用。
二人纷纷表示:太短,陛下再多写两句,就保持这个水平。
刘邦:……你在难为我。
算了,专业的事情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吧,他别挣扎了。
不过又很不甘心,于是决定让人根据他的大风歌改一改,这样国歌就算也有他的一半了。
嘿嘿。
明太.祖位面。
朱元璋想起了……
对不起,朱元璋文化水平不够,写的歌不能用。
朱元璋裂开了:
“他们都有歌,就咱得现场写。”
朱标立刻把文化程度很高的弟弟朱橚推了出来。
“让五弟来写吧,他文采不错。”
朱橚:???
大哥,你怎么这样害我?老爹万一非要我写的和其他人的一样优秀,我写不出来怎么办?
朱标用眼神示意弟弟差不多就可以了,反正父皇文化水平不高,分不太出来差距。
朱橚放心了。
汉献帝位面。
曹操发出了十分心动的声音:
“本司空写的《观沧海》如何?”
这首是他写的作品里最气势磅礴的赋之一了,他觉得挺合适的。
荀彧:……
所以现在是装都不装了是吗?还没建国称帝呢,就开始考虑国歌了?
荀彧叹气,他现在思想很纠结。
一边想忠于汉室,一边又觉得汉室无法拯救黎民百姓。汉室和黎民,到底应该选谁呢?
没有看过司马懿那次采访的话,他可能会选汉室,也可能不会。但,想到百多年后的那些无辜黎民,荀彧暗暗下定了决心。
于是他开口道:
“可以配上激昂一些的乐曲,更能振奋人心。”
众人齐齐惊讶地看过来,不敢相信这是荀文若会说的话。
荀彧:……倒也不必如此反应过激。
曹操哈哈一笑:
“文若这是想通了?不如你来帮我一起想想怎么作曲?”
这个时代的文人都很全能,作曲自然也能涉猎一二。
荀彧木着脸拒绝了。
他不想以后每回提到这个就被同僚调侃,主公还是另请高明吧。
汉武帝位面。
刘彻觉得自己文采挺好的,《秋风辞》写的多好啊。于是他坚持要自己亲自写国歌,不让别人代劳。
有人提议可以用高祖的《大风歌》扩写,毕竟国歌嘛,建国的高祖更有权重一些。
然后他就被刘彻用眼神威胁了。
朕要写国歌,你提高祖什么意思?高祖他自己会写自己的国歌,你喜欢高祖就去他的世界找他去。
于是这位大臣立刻改口了:
“不过高祖的《大风歌》过于简短,且已经十分完善,似乎不太适合再添加内容,陛下还是自己作一首新歌更佳。”
刘彻满意了。
算这家伙识相,哼。
……
皇帝们纷纷和国歌较上劲了,一边喊人去请乐师来,一边竖着耳朵听视频里的歌词。
第一句“不愿做奴隶”这个可以理解,他们这些朝代都没奴隶了,更别提一两千年之后的后世,那些百姓肯定也不乐意做奴隶。
李世民有点莫名地在意:
“汉家百姓在五胡乱华时被胡人当做牲畜奴隶,后世的情况莫非也严峻到了这种程度,才会发出这样的呐喊?”
可恶,这么一想就更恨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清朝了!
奴隶的日子有多难过李世民是在胡人那边见识过的,后世已经被压迫到连国歌都要这么写的地步,真是让他触目惊心。
歌曲还在唱:1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始皇捕捉关键词:
“朕命人建造的万里长城?”
刘彻捕捉关键词: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长城?”2
始皇:……
幸好始皇听不到刘彻欠揍的话。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3
天幕在此时插播了一个抗战片段,是无数革.命.烈.士冒着炮火前进杀敌的画面。
镜头抖动着,浓烟滚滚的背景下,战士们脸上全是混杂着灰尘的汗水,但这掩盖不了他们神情中的坚毅。
有人匍匐着往前爬,就为了多杀几个远处的敌人。有人带着炸.药.包冲进敌方堡垒,拼死点燃,和敌人一起被炸成碎末。有人再后方救死扶伤,累到脸色惨白也不敢停歇。有人……
一幕幕看得众人热泪盈眶,配合着激昂的乐声,极具冲击力地将当年的险境直观呈现了出来。
中华,就是在这样的危机下浴火重生!
被打弯的脊梁重新挺起来了,被迫跪下的百姓重新站起来了,文人们在字句间重塑傲骨,数万万黎民在国家腾飞时重拾自信。
皇太极位面。
明末抗清女将秦良玉狠狠一抹眼泪:
“明日清军攻城,必要让他们有来无回!”
天幕已经告知他们了,让清军夺得天下的下场就是日后被洋人打进门。他们无论如何不能重蹈覆辙,这一次必要让这群家伙从哪儿来的都回哪儿去!
这位历史上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的爱国女将,直到顺治五年、自己75岁抱憾去世时也不曾动摇过一丝。
她带领的白杆军将皇太极的八旗军队杀得死伤惨重,威名响彻天下。
此刻她的信念越发坚定,誓与汉家天下共存亡。
将士们受她感染,齐齐虎目含泪:
“是!!!将军!!!”
【请……主席,发表重要讲话。】
刚才还看得热血沸腾的百姓们一顿。
“哎?这个主席是个什么级别的官?为什么是主席说话?皇帝呢?”
“可能皇帝要后头才出来说话吧,这个是什么大官,他先说,皇帝最后出来。”
“但是刚才我看到好多当官的一起出来,他走在最中间,他应该就是最大的官了吧?”
百姓们三五家凑在一起看天幕,此刻议论纷纷,都在好奇皇帝的事情。
至于天幕上头那些当兵、当官的都是短发,这个就没什么在意了。之前天幕里还出现过半秃头呢,短发可比那个好看多了。
更何况,其实古代也不是所有人都留长发。尤其是西汉开始,越是受儒家影响大的地方,越重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而百越之地这种汉化程度不高的区域,短发就很常见了。不少平民都见过不留长发的少数民族,靠后一些朝代还见过发型长相稀奇古怪的洋人,所以接受程度良好。
统治者们也懒得管头发的事情了。
他们连清朝的金钱鼠尾辫都管不了,还管这个?反正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们现在觉得短发也挺干净爽利的。
朱元璋就说:
“你们小时候剃光头,后来开始蓄发,头发长到一半就这个样。咱都看习惯了,就当后世这些人都是头发没长齐的半大孩子吧。”
这么一想,还真挺有道理的。
不少后世人可能是因为生活环境比较象牙塔的缘故,比古人那可天真太多了,三四十岁思想还幼稚的比比皆是。
相比于头发,他们更在意那个“主席”。
“后世似乎是没有皇帝了……”
这个暂时还不能彻底下定论,因为也有可能出现特殊情况。比如权臣掌控国家,皇帝被架空。
还得再看看。
天幕没有把主席讲话全部放出来,而是提炼了关键点进行解说,尽量缩短耗时。
【领袖亲切问候了海内外的全体国民,并针对港、奥、苔等地区发表讲话,认为应当坚持“一国两zhi”的政.策,继续为实现完全统一而奋斗……】4
百姓们在意外这个大官居然这么亲切和蔼,还特意问候所有国民。
皇帝们在听到“两zhi”时已经炸开锅了,尤其是后面还接了一个“实现完全统一”。
“难道后世未曾彻底统一?!”
“那个两zhi是两种制度还是共同治理?”
要是前者还好,可能只是为了局势采取的折中方案。但是后者的话,那不就和之前说南北朝的差不多了?
该死的!还是要怪留下烂摊子的清人!
始皇听着反倒没有特别生气,因为他也没平定百越和匈奴。
大秦的统一是统一六国,而且这其中还要刨去只剩下巴掌大点地的卫国。卫国太乖顺了,他就没有顺手灭掉,反正它早就是大秦的附庸了。
所以始皇只是有点好奇:
“港、澳和台具体都是哪里?”
群臣皆道不知。
他们不知道,万历年间的人知道啊。
九龙这个名称在嘉靖一朝开始会出现,港和台则是在万历年间开始这么称呼的,之前不叫这个名字。
至于澳,这个出现得很早,但不叫现代的名字,而是叫香山澳之类的名字。而且那个时候的澳就是个普普通通小渔村,无人在意。
据传“澳”这个字也是来源于当地渔民信仰的女神:天后妈娘。
在万历看来丢的三块地方,也就台.岛重要点。于是他也没怎么在意,又喝酒去了。
后世丢地关他什么事?别耽误他喝酒。
倒是崇祯,默默把三个地方记了下来。
除了台之外,另外两个地方自己独立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防备外人占领就行。台的位置特殊,需要重点关注。
只是如今崇祯自己也焦头烂额,只能望着舆图叹气了。
希望大明能挺过去吧。
领导讲话完毕后,就是阅兵正式开始。
【标兵是阅兵场上标定位置界限的军人,六十名标兵以标准的正步走向指定位置。】5
百姓们看着昂首阔步走过去的军人,刚想问这是在干什么呢,天幕就讲解起来了。
即便还是没听懂意思,可看他们走得那么齐就莫名觉得很舒服。
百姓们不懂这叫强迫症发作。
扎堆在一起玩儿的小孩看得起兴,领头的孩子跑到最前头叉着腰说道:
“我们也来玩这个!我指挥,你们走!都走整齐了,整齐了才好看!”
小孩子们有新游戏都很高兴,完全没觉得这有什么累人的。虽然学得不伦不类,也一点不影响他们的好心情。
“二毛,你脚抬得太低了!”
“柱子,你走歪了走歪了!”
“虎蛋……”
女孩子们也不甘示弱。
未来太平天国的女将苏三娘这会儿还是个农家小孩,但她已经颇有超凡脱俗的气势了。她指挥着女孩子们学习天幕里的士兵走路,练得比男孩那边更好。1
“三娘,你好厉害。”
女孩子们走累了坐下休息一会儿,忍不住夸道。
苏三娘扬起一个大大的笑脸:
“我以后可要训练出一支军队,当将军的!”
小孩们齐齐:“哇!”
大人们听了根本没放在心上,女孩子当什么将军,而且私人是不许训练军队的,这是造反。
族老便提醒苏三娘:
“这种话以后不许再说了,会招来祸事的。”
苏三娘表面乖巧应下了,内心却不以为然。那些官老爷整日欺压他们这些良民,她才不要一辈子当人家的“家奴”。
她要反抗!她一定可以反抗的!
苏三娘看着天幕里的未来景象,眼里燃起熊熊火焰。
天幕都证明了他们的反抗是对的,满家老爷们以后被推翻了,证据就是天幕里那些男人没有留丑不拉几的半秃头!
天幕镜头给到了不同的列阵军人。
所有人都站得笔直,整整齐齐。无论镜头怎么切换角度,都整齐得令人视觉舒爽。
苏三娘若有所思,所以训练军队,也要考虑军.容.军.纪这方面吗?学到了。
秦始皇位面。
始皇越看越满意,这多好看啊。
“我大秦士兵能做到吗?”
始皇问道。
武将们:恐怕有点难……
大秦的军队大部分都是临时拉起来的,比如要服兵役了,来一波新兵蛋子。服完兵役,大家就各回各家。
幸好当初秦国的功勋制度能最大程度激励士兵奋死拼杀,不然大部分士兵战斗力都要大打折扣。
所以别指望这些时间限定兵能有多整齐了,他们只要求打仗的时候不掉线。
各位将领的亲兵倒是可以练一练,还有那些长期驻扎一方稳定局势的,也可以练练。
始皇便道:
“那你们练吧,多学学有没有不错的练兵方法。”
他对领兵打仗一道不是特别了解,并不准备过多插手。但是他真的很喜欢这种整整齐齐的列队,既然活人难以做到,那就让工匠在他的皇陵里多弄一些兵马俑。
始皇表示:
“就像上头这样整齐。”
工匠:“是是是,没有问题!”
这个要求简单,反正兵马俑本来就要列队整齐的。
武将们则捕捉到关键句子:
【……兵种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兵不就哪几种?骑兵步兵水兵,步兵里再细分出斥候一类的,是说这个吗?感觉不太像。”
正好镜头给了不同的士兵方队特写,他们的穿着打扮明显不同,众人感兴趣了。
霍去病之前还在和刘彻聊礼炮的事情,忽然看到迷彩服,立刻把皇帝丢到一边,去找舅舅了。
“这个衣服在野外作战隐蔽性一定很高!”
这年头野外到处都是山林,是迷彩服最适合发挥作用的地方了。古代士兵没有迷彩服,伪装纯靠扒拉杂草一类的捆在身上,很不方便。
卫青问道:
“这种衣服染色难度大吗?”
要给士兵都配备上,或许不太容易。
而且绿色这种很少会有人往布上染,就算有也多为墨绿色。可能还需要单独研究一番,才能弄得出来。
比起制作迷彩服,卫青想的是改进绑在衣服上做伪装的草叶。让它们穿戴起来更方便,也更不容易影响行动。
霍去病哪里懂染布,只好表示明天找人问问。
较早的时空不行,较晚的时空就轻松多了。布料的染色工艺已经非常发达,而且布匹价格也降下去了,给军队配备统一服装的难度和耗费大大降低。
但是朱元璋拉着个脸:
“国库钱不够。”
提到钱不够他就想到大明宝钞,提到宝钞他就想到宝钞快成废纸了,真是越想越气。
朱元璋还想说带点什么,忽然顿住了。
“那是个啥?机关车吗?还会自己动?”
天幕画面中,一辆轿车缓缓驶过拱桥。领导站在车上,从天窗探出半个身子,准备检阅士兵。
“好像没有马拉车。”
朱棣也仔细打量了一番,下定论。
小萝卜头皇子们齐齐惊呼:
“不用马拉车也能跑的车子吗?这怎么做得出来?太神奇了吧!”
然后齐齐看向朱标:
“大哥大哥,我也想坐这种车!”
朱标:……
他平时果然还是对这些弟弟们太和蔼了,什么要求都敢提。
朱标十分头痛,他觉得全场好像只有自己一个正经人,其他人不是小孩心性就是不靠谱的大人,太难带了。
此刻,朱标和千年前的卫青感同身受。
“大哥也不会做,你们梦里想想吧。”
朱标语气温柔核善地说道。
萝卜头们莫名觉得危险,缩了缩脖子不敢再吭声了。
秦始皇位面。
毫无逼数的始皇问相里墨的机关大师们:
“这个真的做不出来吗?类似的也行,可以自己跑就行。”
相里墨们:……
我们只是会机关术,不是鲁班在世,也不是墨子重生。
而且很多机关术已经失传了啊!
现在传承下来的机关术里,还真没有能做到这个的。以前有没有,他们也说不清楚,毕竟前人的记载也不全面。
“那你们就去想想办法。”
始皇觉得墨子可以发明那么多神奇的东西,其他墨家弟子一定也可以。
相里墨们:…………
#论一个异想天开的甲方到底能有多烦人#
始皇一点不觉得自己这是无理取闹。
可以自己动的车子非常实用,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大到帮忙运输物资,小到代步出行,能够节省大量人力。
节省出来的人力能做什么呢?
能做的可多了!
这年头四处缺人,没人会嫌劳动力多的。
相里墨们绞尽脑汁研究了半宿,终于想到了一个破局办法。
这种平地上自己前进的车子他们做不出来,但是如果沿河架设轨道,弄那种水力驱动的车子,倒是可行。
这类车不可能全国都用上,也没有那个必要。可以考察一下,在重物运输多的地方安排。
虽然直接把东西运船上似乎更方便,但船只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只要选择船只不方便使用的区域就好了,总之不会白做。
——反正也是做出来糊弄甲方的东西,能有用就谢天谢地了。
始皇听完他们的方案点点头:
“虽然用处比朕预计的小了些,但也聊胜于无。你们继续研究,争取研究出和天幕上一样的来。”
所以始皇陛下没有意见完全是觉得这只是初步成果,以后能慢慢改进。
相里墨们:不,这就是最终成果啊陛下!(尔康手)
他们真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