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独立
“那挺好,到时候我们一起去。”
对于这个舅妈,沐夕阳了解得并不多,只是知道她在单位上班。
只是没想到,她竟然是在国内屈指可数的日化厂上班,难怪这工资会这么高。
“我跟你说工作的事情,可不是跟你炫耀的,我是想问问你有么有什么想法?”
沐夕阳眨巴了两下眼睛,对于舅妈这话表示不理解。
陆凤在她的头上直接敲了一下,“不是都说你聪明嘛,怎么这一点想不到?”
聪明人一个眼神就能明白了。
还别说,对于日化这方面,沐夕阳还真的挺有意思的。
沪市那边就已经有几家大型的日化厂,厂里的东西都是紧俏货,供不应求的那种。
“舅妈,你的意思是想自己单搞,还是想让我给你们厂里出谋划策?”
“当然是单搞,你有兴趣不?”
陆凤王沐夕阳这边凑近几分。
衣食住行,都是这个世界上缺一不可的东西。
所以,这一类也是最不愁销路的。
而在这之后呢,那就是日用品了。
沐夕阳之前就有想过做日化品,只是,她们目前没有这类的经验,再加上,想办厂也不简单,后期的管理也很麻烦。
主要是,她现在负责的也有两个厂了。
“当然有,舅妈有什么想法?”
不过,这会儿也不是聊这些事的时候,两个人聊了个概后就结束了这个话题。
毕竟,晚上还有客呢!
这年代,在结婚的前一晚都不会再见面了,就算是两个人在一个村都不行。
陆云海本来还暗戳戳的想去找一下沐夕阳的,结果看到沐家那么多人,就回到了自己家。
明天因为要结婚的缘故,家里也还还是来了不少客,都是陆家这边的亲朋好友。
曾淑芬这会儿正在跟陆家的大伯娘细化明天接亲的细节。
赵铁嘴儿是和陆支书这两口子,那可是媒人,明天接亲的时候她也会跟着去。
陆娇娇今天也特别的高兴,跟个百灵鸟一样,到处窜。
看着屋里的大红喜字,她这心里倍儿高兴,比大哥结婚还要高兴。
不过,想起大哥,她就用脚踢了踢她,“那个姓乔的不回来了吗?”
陆云南往门口的方向看了下,低下头继续在地上用棍子画画。
他跟乔心悦离婚的事,并没有告诉家里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家里人。
不过,就算是要说,也不会也要等弟弟把婚结了再说。
没得到大哥的回复,陆娇娇也没有去纠结。
她不是三岁孩子了,是十三岁的孩子了,对于成人的世界,也是有所了解的。
大哥跟大嫂,其实从一开始都在闹。
就算是全家人都在迁就她,她也是一样会耍小脾气。
对于大嫂的各种反应,陆娇娇是真不理解。
就算是真不喜欢大哥,当初就不要嫁过来。
嫁过来后,就使劲作妖。
反正,如果是她,在结婚后肯定不会这样。
当然,结婚之前,也会好好考察才会选择要不要结婚。
陆娇娇根本没想到,她这样的爱情观,其实是在沐夕阳的潜移默化之下才改观的。
曾淑芬和杨春梅,是典型的出嫁从夫的性子,她们的观点也不是说有错,而是说,在沐夕阳看来不可取罢了。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在婚前还是在婚后,都必须要先是自己,才能是别人的某某某。
要不然,遇到个对你不好的,或者说是处心积虑去陷害你的,那就真的糟糕了。
山上的野菜的都不够你挖。
陆家这边的亲戚并不多,就连村里走动的也不多,现对于沐家那边的热闹,这边还是清净了不少。
天还没没亮,沐夕阳就被自家老妈给喊起来了。
大冬天的,从被窝里爬起来,那真的是需要勇气,在被子里将毛衣穿好,再起床外外套和裤子。
“太冷了,结个婚是真不容易。”
沐夕阳苦哈哈哈地抖了抖,为什么南方这边不弄个炕呀,那多暖和呀!
杨春梅被闺女的话直接逗笑了,“你这孩子,人这一辈子就结这一次婚,辛苦一点才印象更深刻呀!”
看着闺女穿着大红嫁衣,杨春梅就忍不住想起自己当年结婚的情景了。
她那时候来这里,还不叫知青下乡,而是支边青。
其实,最开始并不是青山村,而是城边的一个乡镇,阴差阳错来了青山村。
没想到,这一来就没有回去了。
可能也是缘分吧!
沐夕阳穿的是妈妈亲手做的大红嫁衣,不过是呢料的,早上穿这个有点冷,等头发和妆容弄好以后,她换了件棉衣,准备等出门的时候再穿上。
沐盼弟也早早醒来了,看着姐姐在那里对着镜子描眉,眼泪忍不住流出来了。
她们两姐妹,这些年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没想到,转眼间她就要嫁人了。
沐夕阳从镜子里就看到了妹妹在哭,走上前摸了摸她的头,“傻丫头,都是一个村儿的,这么伤心做什么?”
沐盼弟吸了吸鼻子:“我就是有点舍不得。”
虽然跟沐盼弟的接触不多,但沐夕阳知道,她真的是一个很懂事的女孩。
相比较原主,这个女孩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医学界的一颗冉冉之星,从国内到国外,她拿下了无数个奖章。
后来,回到国内后,她在京都买了房子,将父母也接了过去。
丈夫也是医生,两个人关系相当好,夫妻和睦,生活美满幸福。
比起原剧情里的女主罗金玉都不知道要好了多少。
罗金玉的婚姻之路,并不是特别的顺畅。她的父母重男轻女,总是想着要让女儿卖个更好的价钱,给家里的父亲搭上更高的路子。
甚至于,后来,她和秦传志结婚了,生意也做得很大,父母对她也没有夸奖过,总是想方设法从她那里套钱来用。
“好了,别哭鼻子了,你最近还是别忘了要去多上上课,别以为高考没恢复,就不当回事。”
高考第一年,人多是多,但也是国家正缺人才的时候,需求量也是相当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