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对民乐和民乐团的讨论

第419章 对民乐和民乐团的讨论

第419章对民乐和民乐团的讨论

坂井泉水在帝都住了一个月才回小日子,回去的时候,《黑客帝国》都已经下画了。这个姑娘走的时候,看王旭的眼神还有些奇怪,让同样送别的王霏不断地掐着王旭。

王旭倒是没觉得意外,分开后过段时间就好了,谁年少还没个慕艾了。

坂井泉水比王霏还大两岁,但也不过就27岁罢了,按照后世的标准,那还是个女孩子,按照现在的帝都标准,那就是个标准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也不知道是85后还是90后,开始,这个女孩的年龄好像就随着时间每年都往后移动一点,前世王旭回来前,已经听到过三十五岁女孩的表述了,她们这是一直没长大的节奏啊。

三十五岁男人都被很多小女生称为油腻大叔了,同龄的女性却还是女孩儿,你说找谁说理去。

送走坂井泉水,然后还得送王霏,她最近忙的很,时不时就会有个这晚会,那活动的需要参加,在金老师那里挂名的学业都真的快变成挂名了,金教授没少抱怨这个事情。

王旭还得帮着赔不是,当然,金教授来抱怨这个,也就是表示个亲近的意思,自从为音乐学院建了高级录音棚之后,金教授就很少来了,大部分的录音在他们内部就可以完成。

听说是重录经典系列,已经进行到第四专辑了,王旭这里倒是都有收藏,目前在录军旅歌曲系列,光这个就有好几盘CD的量,且得忙活呢。

这个事情,王旭一直很支持,以前都是给的成本价录音,后来还成本价给音乐学院建了大型的录音棚,对他们的支持不可谓不到位。

所以,王霏的演唱水平在那里,去与不去,其实真没那么重要。但金教授可不愿意断了王旭这么个关系,所以时不时地还会跑来小楼看看,理由嘛自然是找王霏,联络感情罢了。

现在的王旭越发忙碌,地位也日渐高涨,能像他这样时不时来一趟还真是没谁了。

虽然不见得一定有什么事情,但也因此为自己的学生找了不少的资源,倒是没见到他为自己谋划什么,这不,最近又问王旭能不能帮搞民乐的做点什么,他们有点揭不开锅了。

王旭一听就纳闷了,您不是声乐系的主任吗,怎么还管起民乐的活计了?

金教授嘿嘿一笑,冲着王旭神秘地点点头,王旭明白了,得嘞,产房传喜讯,这是升了啊。

不过要说民乐不景气真是自找的,民乐民乐,你不接地气,还能叫民乐吗。

放着广大的民间市场不讨好,非要往音乐厅里弄,那地方有几个老百姓会去,你说怪得了谁?

伱要说在民间,这民乐从来就没有不景气的时候,婚丧嫁娶,在农村哪个不得弄个乐班子来吹拉弹唱一出,但真搞民乐的有谁看得起他们。

各地的戏班子那伴奏的都是民乐,从来也没断了传承,最近这日子好点了,结婚的多了,出殡的也阔了,他们的生意也因此好了不少。

像什么东北的二人转,岭西的大山歌之类的,一直都热闹得很呢,这些年尤其如是。

华夏人,有谁会跑音乐厅里听民乐的?

像各种民乐改革,把民乐按照交响乐的路子改,没有低音了,弄低音大笛什么的,王旭感觉真的有点不伦不类。

你看最后民乐独奏的,后面伴奏的反而都是交响乐队,和民乐半点关系都没有。

音色,就是音色,你把他非得分那么明白干啥,这是民乐,这是西洋的划分,本来就有些奇怪,交响乐队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乐器,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工业社会以后改良制造的东西。

他们在制造的时候,就是为了整个乐队服务而设计的,又经过很多年的筛选,最后剩下的才是现在的交响乐队的样式。

那里面还有咱们的锣和钹呢,难不成也给人扔了不成,但那个锣和钹其实都重新改造过了,就是为了交响乐队本身搞的。

而你现在非要仿着人家的形式整那么一个民乐团出来,没低音,就弄个什么低音笛,低音阮,低音笙之类的东西,没节奏,就把定音鼓做成大鼓的样子,反正各种的稀奇古怪,而且真到了需要一些特定低音的时候,还是得把大提琴摆出来,何苦来哉。

最后整出来的东西,你要说难听吧,倒也不至于,但真心算不上多么出类拔萃,而改编的曲子又大多是民歌民调改过来的,最后弄得好多曲子改得还不如独奏来得有味道。

反正王旭是真的听过挺多的民乐团的表演,技法,感情都还可以,但就是感觉整体不对劲,给人一种,越听越别扭的感觉。

还不如那些纯粹用西洋乐队做配合的什么笛子独奏,古筝独奏,二胡独奏来得效果好,因为在那样的独奏环境下,反而凸显了民族乐器那种独特的音色风味。

所以吧,王旭真的觉得,民乐团没啥好拯救的,那东西,既不是历史,也不是传承,更不是未来,只是一个不是很成功的改革产品而已。

至于民乐本身,王旭就更不觉得有啥好帮忙的了,现在的时代无论西洋的还是民族的,学音乐都没几个人,但那是音乐的问题吗,那是穷闹的。

等老百姓有了钱,未来学音乐,学美术这些艺术类课程就会自然而然地蓬勃起来,一支铜管长笛多少钱,一支竹笛才多少钱,反正都是为了培养点音乐细胞,学笛子,学唢呐的学生孩子可不老少。

至于靠这个养家糊口,我敢打赌,用唢呐当饭吃的,比用什么小号,双簧管的多多了。不是只有在酒吧里,餐厅里表演的才是音乐,在婚礼上,葬礼上演出的不也是音乐吗。

二手月季都还唱过白事呢,谁又能比谁高贵多少。

现存的民乐本就大多来自于民间,而过去的雅乐,宫廷乐大多失传了。即便现在能还原出来一些,也最多当个文物听听,记个谱子,保留下来就好。

音乐这东西真的讲究个顺其自然,你得符合时代,硬生生地推广是没啥用的。

除非哪天出来个天才,写出一些惊世骇俗,足以传世的曲子出来,这样民乐才能真的发扬光大,还不能只是一个人,而是得像当年的欧洲一样,出现一群这样的人物才行。

但问题是,即便是西方,现在也没有那样肥沃的土壤了,很久都没出什么真正的大师了。

但随着电影配乐、游戏配乐的兴起,让交响乐又一次有了新的应用,于是很多的新交响乐诞生了,在网络上广受好评。

其实,继续走小而美的道路,可能更适合民乐的发展。后来王晓京搞的女子十二乐坊,虽然有擦边球的嫌疑,但那种简化的民乐配置可能真的更适合新时代民乐的推广。

最早的民乐团开始于二十年代,一些民国的民乐高手们仿照西方交响乐团的编制而成立的,最开始大概也就是一二十人,最多二三十人的编制,现在都弄出上百人的大队伍了。

这种东西吧,国家为主体,搞几只没啥问题,就好像做科研探索一样,总要有人去玩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没准哪天就出个天才呢,但真的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去推广。

而其他的交给市场就好了,老百姓认可,自然会有人买票去听,自然有人会学会搞,根本用不着费劲去推广。

所以,王旭不是觉得这玩意完全没必要搞,而是最好不要上赶着去搞,国家出钱维持一些民族乐团就足够了,大力推广大可不必。

这一次,王旭没有藏着掖着的,和金教授一边喝着茶,抽着烟,一边闲聊着自己的观点,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观点,官面上可从来没有过这些说法。

后世,各地民乐团其实也都还活着,但绝大部分也就是活着,国家出钱养着,没那么风光罢了。大多是接各种文旅项目的活,还不如抖音上弹古筝的小姐姐受欢迎。

反正穿上一身汉服,在舞台上那么一顿演奏,离远了都听不清楚的,好不好什么的根本没人在意,要的就是那么个意思就行了。

华夏有没有新民乐?当然有了,你看很多的电影配乐、游戏配乐中出现了大量的笙、管、笛、箫、琴、筝、唢呐、二胡甚至马头琴冬不拉什么都有。

一种乐器,充分发挥他的音色,作出最优美的曲子,至于伴奏什么的,什么协调,什么好听,用什么就是了,完全没必要非要为了民族而民族,作配乐的更是什么用的熟就用什么。

所以,即便是新民乐配乐,民乐团本身最多也就是当个背景音乐,烘托气氛用的,甚至绝大部分其实还是用的交响乐队做的伴奏。

即便到了后世,大部分的民乐团的表演也多半都是赠票,没什么人看。人们愿意花钱去姑苏听评弹,去帝都听京戏,去长安听秦腔,但还真没什么人愿意花钱去听民乐团的。

底层民众听不懂,下层人民听不起,中产阶级听不来,富裕阶层听不惯,除了民乐团自己,真心没什么人听那东西。

倒是一些独奏大师,颇有市场,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民乐团的创立这件事并不成功,也许哪天出几个天才,能把这玩意发扬光大吧,反正王旭是不看好的。

而那些后世广受好评的民乐,几乎都是独奏,这就是人们自主地选择了这样的音乐,你说人们自己都选择了,他们可能会过得不好吗。

后世笛子爱好者,古筝爱好者,唢呐爱好者可以说车载斗量,比喜欢小号小提琴萨克斯的还多呢,这还用王旭去帮忙?人家自己过得很开心好吧。

金教授听得很认真,也时不时地打断王旭,甚至和王旭还有所争执,但王旭本来就是自己的观点,这玩意又没啥某某正确的说法,畅所欲言呗。

至于现在找些活路,其实这不仅仅是民乐团的问题,也不是所谓民乐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国家实力的问题,穷啊,能维持就已经不错了,求发展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民乐团不好过,其实交响乐团就好过啦?还不是一个样,这两年交响乐团的人出国跑路的不在少数,而且有不少转换思路,去酒吧什么的各种地方伴奏啥的,还能混个温饱。

九十年代正是一切向西方看,自然没搞民乐的什么事,他们又不会出去吹白事挣外快,自然显得有些穷困潦倒。

但即便王旭把女子十二乐坊搞起来,大部分的搞民乐还是该咋样咋样,而且,恐怕反对声音最激烈的还是他们。

他其实经常在自己的配器中使用民族乐器,金教授就想当然地认为王旭对民乐改革很有想法,没想到得到了这么一个看法,和他最初的想法大相径庭。

不过,他倒是也没那么着急了,他自己也觉得民乐有些自己把自己玩飘了的感觉,或许应该从教育本身的改革做起,不要一味地想着去整什么民乐团。

吹笛子的搞好笛子,吹唢呐的搞好唢呐,就像王旭说的,这些乐器本身独特的音色,总是要在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王旭前些日子整出了《大敦煌》系列歌曲,好几首歌,大量使用了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很好地呈现了那种西北荒原的苍凉气势,但他也没拒绝使用架子鼓,吉他之类的现代乐器,乐器似乎就是为音色而服务的。

并没有刻意地使用民乐,走的甚至还是流行加摇滚的路子,但就是让人一听就知道那是华夏的西北,那股子沙子味一开口就能让人感受到。

根据音色,创作一些独奏曲目,创作一些能够让这种音色发扬光大的曲子,这才是民乐该走的路,而不是东施效颦的非要去学西洋乐,搞什么民乐团。

哪怕是多几首红事曲子,白事曲子,都是对老百姓的贡献不是。

或许这才是未来音乐学院应该重点培养与发展的方向。

——

(明天见)

(本章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工科生的华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工科生的华娱
上一章下一章

第419章 对民乐和民乐团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