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终章
孙策退位第二年,也就是他七十岁这年,朝廷正式改元为神武元年。
自古以来,太宗朝的继位都不是很顺利。
宋室能以这种波澜最小的政变完成继位,孙策已经十分欣慰了。
他可以把皇位传给太子,可是太过顺利的传位,孙策没办法清除藏在风平浪静下面的隐患。
等他去世,恐怕会掀起更大的波澜。
如果出现汉太宗或者明太宗那种局面,他的心血就毁于一旦了。
而事实证明,孙策的预期的确很准确。
太宗一继位,就开始了血腥的肃清。
天家无亲情,哪怕是孙策把皇位和平交接给了太子,太子也毫不犹豫的麾下了屠刀。
他首先一举肃清了十几名忠于孙策的将校,这些都是孙策在位期间任命的嫡系将校。
其中八人,被太子以杯酒释兵权,允许他们回乡养老去了。
六人被太子直接处死,震慑朝廷。
期间有四人曾经跪在白鹭洲的延福宫前,求孙策救其一命。
孙策内心悸动良久,最终选择了闭上眼,明哲保身,闭门不见。
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皇帝哪怕都要病死了,也不肯放下权力。
他一旦放下权力,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新君上位,一定会清洗他的嫡系,从而保证自己的权力稳固。
太子清洗了孙策的嫡系三个月之后,屠刀就伸向了二皇子。
二皇子被强令就藩,周瑜被以谋逆之罪下狱。
下狱前,周瑜跪在延福宫前,请孙策为周氏求情,整整一夜,孙策也没有见他。
等凌晨周瑜离开之时,一夜白发,在宫门前泣血斥曰:“自古薄情,未有如天家者!我死亦不入太庙陪祭!”
随后他被赶来的绣衣卫官员下诏狱。
随着周瑜被下狱,二皇子强令就藩,整个二皇子派系如鸟兽散,消息传出,正在南洋返航的水师惊恐不已,混乱之际,诸葛恪斩杀周直,拥兵自立,割据于南洋海外。
等到神武元年,朝廷得知消息,天子勃然大怒,他无愧后世谥号武帝之称。屠刀挥舞的更加凌厉了,二皇子派系被他一网打尽,同时借机更是将开国勋贵们彻底瓦解。
五军都督府里面所有的官职都被他替换,包括曾经太子系的核心诸葛亮。
这也是让孙策最欣慰的一点,皇帝要足够的狠,哪怕对自己人也绝不手下留情。
太子用诸葛亮掌控了军权,把握了朝政,大权在握之后,就直接把诸葛亮从军队中踢出,转变为了文臣,任尚书仆射,跟大唐军神李靖位置相同。
五军都督府完全换上了太子培养的亲信,包括一代名将,历史上统一了三国的名将王濬,才干卓越的骆统,赵云之子赵统,太子伴读邓艾和风车都尉周游。
可以看得出来,这些人都是年轻人,因而五军都督府的职权略有降低,再不能威胁皇权。其位卑权重,有点类似参谋部和枢密院,只给皇帝做军事顾问之权。
而且也能看得出来,当今天子颇有容人之度,周游是二皇子系仅次于周瑜的核心,是周瑜幼子,少有才干,刚正不阿,又博览群书,稍年长于陆抗、羊祜,但与这些人并称帝国后起之秀。
天子不拘一格用之,可见其胸襟。
也正因此,主政后的诸葛亮,并没有对周瑜用刑。只是像驱逐李严一样,将其编为庶人,流放至岭南。
神武元年,国家大赦天下,他走到半途就又回到了庐江养老。
回到庐江之后,周瑜便闭门再不见客,神武三年,一代名将周瑜去世于家中,去世前只有一句遗言:“我错怪陛下,无颜再见。死后勿令我陪祭太庙。”
显然孙策已经预料到了诸葛亮主政,一定不会杀他。可孙策要是开口,天子顾虑太上干预朝政,一定不会放过周瑜这位在军中有极强名望的统帅。
但他的遗愿,注定无法满足。
神武十一年,八十一岁高龄的太上皇病逝于延福宫中。
天子强势驳回内阁数次谥号之议,尊崇父亲最大的心愿,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到了神武十一年,天子登基十一年,早已跟父亲和解,清晰的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各种疼爱。从自己出生的那一天起,父亲就决定了一定会将皇位传给自己!所以才把最顶级的人材,最权重的大臣都派到了自己身边!
自始至终,二皇子都不过是一个防患于万一的选项啊。只要自己不早逝,二皇子就毫无机会!
到了太上皇晚年病危之际,天子常守在病榻之前,泪流满面,衣不解带。常悔恨自己从臣属之言,发动了神武政变。虽然这一切,都是父皇的规划。
他父皇神武天资,实在不是他这个中人之资的太子能比拟的。
所以谥号这方面,天子无论如何都要如父亲遗愿,坚持谥号为文。
并以吕范、周瑜、吕蒙、赵云、程普、张昭、张纮、蒋钦、孙河、朱治首批十人陪祭太庙。
而朝臣们根本不敢忤逆天子威严,到了神武十一年,天子的赫赫君威,已经到了臣下们根本不敢违逆的地步。
得益于文皇帝开元三十二年的积累,朝廷府库里面物资极度充盈。
继位的天子孙绍,开始了对外的赫赫武功开拓之路。
神武二年,宋庭以名将陆逊为统帅,发兵七万,从夹石城向北,进攻向西逃窜的鲜卑余部,宋军越过了两千里戈壁,一举覆灭了漠北的鲜卑王庭,斩首三万余级,收牲畜数十万。
神武四年,宋庭再度以王基为将,率军四万出辽东,进攻在辽东崛起的段部鲜卑,斩首一万八千余级。
神武五年,宋庭重建了海军,并南下宣慰司,找到了叛逆的诸葛恪。宋庭水师三万,叛逆水师一万,在宣慰司东南千余里的战场上激战两天两夜,宋军大破贼军,将诸葛恪生擒回中原,一如民谣所言,斩首之后,绑着席子扔在了乱葬岗。
神武八年,西南扩张的汉国终于激怒了朝堂。汉室要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向北部掳掠人口。
宋室永昌国国王孙权去世之后,永昌国再不敌汉国的兵锋。
两国军队交战,永昌国被斩首四千余级。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汉国的疆域可以向南发展,拓土数千里,就像春秋之际的楚国。
永昌虽然有中原文明的优势,可汉国如楚国般疆域广阔,因而国内有六万余军队。
这次决战,汉国出兵三万余,永昌军队抵挡不住,所以被灭国。汉军打入了永昌国都,将孙权之子孙登斩杀。
于是天子震怒,以王濬为将,将步骑七万余,自益州郡出兵,进击汉军。
两军在深山之中交战两年有余,宋军终于击溃汉军,斩首一万五千余级,掳敌众男女四万余,拓土千余里。
宋室乃将其皆纳入宋境,新设孟养国,迁二皇子就藩。
神武十年,永昌、孟养两国境内胡人叛乱,朝廷再度发兵,以钟会为将,督师两万,数月而平,但屠戮异族男女合计十三万余众,两国境内胡风为之一清。
神武十六年,萨珊王朝与中原争夺西域小国康安,也就是说粟特语的小国,后世昭武九姓所在之地。
粟特也是感觉悲惨,他们本来生活在祁连山下的昭武城。国破家亡下,他们都逃到中亚的撒马尔罕附近了,结果还是躲不开中原的军队。
曾经能征善战的民族,现在已经点满了经商的天赋,还要他们怎么样?
可是强权之下,也根本由不得他们。
萨珊王朝侵入这里之后,陆逊再次受天子之命,率军两万西征,兵在这里击破萨珊王朝主力四万余人。
朝廷随即设安西四镇,以康安、碎叶、疏勒、龟兹四地为四处军事重镇,并常驻军队两万四千,设安西都督府,以陆抗接替陆逊出任安西都督。
同时西域长史府龟兹以东的所有国家去国设郡县,归为瓜州,以蒋琬为州牧。
神武十七年,朝廷再次主动兴兵,向陇西一带盘踞的羌胡发起攻击,朝廷兴兵六万余,一举打到了高原之下,拓土千余里,斩俘羌胡十余万人。
到神武十八年,太宗皇帝去世之时,宋朝疆域达到极盛。
宋军在开国这短短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把东西南北所有的国家全部打了一圈,杀的血流成河!
真真切切的将大宋开国武德,展示的淋漓尽致。
以至于哪怕太宗、武皇帝孙绍去世,也没有任何异族敢再跳出来蠢蠢欲动。
此时宋室疆域,北部直抵漠北,草原上鲜卑式微、柔然未兴,还没有任何部落敢与宋室为敌,纷纷称臣。
西部直抵撒马尔罕,疆域已经越过了葱领。
而正好萨珊王朝进入了衰退期,他们向西被罗马打败,萨珊王朝的君王沙普尔一世兵安那托利亚,虽然先胜一场打败了罗马人,但后来败于罗马人及其盟友巴尔米拉的奥登纳图斯沙普尔一世的妻妾被俘,并失去了所占领的罗马领土。不得不向罗马交付500,000便士的赎金,并且每年进贡。此时萨珊王朝进入衰退极致,人口只有1350万。
东部的扩张,萨珊王朝又遇到了名将陆抗,要不是陆抗忙于消化瓜州的数万里疆域,必然会继续往萨珊王朝腹地开进。
此时萨珊王朝也被迫向宋室称臣供奉,去其万王之王的帝号。
撒马尔罕著名的万神庙里,坐在正中间位置上的万王之王,就是大宋武皇帝孙绍,而非唐高宗李治。
不过若宋室灭亡,有唐一待,也未必不能再进军到此地,重新建立万王之王的位置。
宋室向南则在旧港宣慰司一线已经设置了三十余座城池,驻军万余,官员数千,对商路征税。
只有对西南方向的开拓并不是很顺利,历汉室、宋室两国之开拓,也无法在西南高歌猛进。当地的气候,实在是极大的束缚了中原的脚步。
自古大一统王朝只有两种命运,要么二世而亡,要么享国数百年。
秦、晋、隋、明的第二世都极为不太平,大规模的战乱席卷全国。
宋室的政变登基虽然也惨烈,可是极大的清洗了乱世统一过程中的勋贵和势力,导致这些贵族没有实力发动席卷全国的战乱。
在那次惨烈的政变中,利益分配完成,朝廷顺利稳固了下来。
加上武皇帝孙绍在位时间比较短,十八年即病逝。
还没来得及折腾,他的太子就顺利继位。
不过由于他的太子中途夭折了一人,其实这名太子已经是孙策没有见过的幼孙了,只有十三岁。
由大臣羊祜,也就是最后陪在孙策身边的羊徽瑜之弟,担任辅政大臣,辅佐其登基。
羊祜德行出众,又宽容待人,所以执掌朝政之后,就施行了宽仁之政,大为缓解了因太宗武皇帝开边而导致的民间饥馑。
至此,大宋开元、神武两朝的开疆拓土结束,后世尊其为元武盛世。
羊祜因为其出众的德行,历经三朝,辅佐了高宗、显宗、德宗三朝。
但到了第六代皇帝宋神宗,北方崛起的柔然就极大的威胁了中原的安全。
神宗皇帝,这个谥号就昭显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其任内,官员贪腐横行,朝政已经不复羊祜在位时的清明,又任用了奸臣,导致对柔然的战争失利,前后折损了十几万军队。
神宗中期,柔然已经打进了河北,冀州之地不复为中原所有。
但神宗皇帝有一点让后世非常赞善,不割地、不赔款、不议和。
到了神宗朝后期,朝廷屡次兴兵,终于打的柔然筋疲力竭,边军出赛两千余里,一举荡平了柔然的威胁。
整个柔然种族,彻底消失在了漠南,要不是有漠北荒漠,这个种族就要直接消失。
但连绵三十多年的战争,也导致了北方藩镇的崛起,为了让北方有能力对抗柔然骑兵,朝廷给了各镇都督太大的权力。
神宗朝就妄图削藩,但是未能来得及施展,神宗皇帝就病逝于建康。
而宪宗皇帝继位又并不顺利,宪宗并非神宗的亲生血脉,而是从太祖文皇帝的血脉中间找的旁系子弟。
神宗皇帝每次生下儿子,就废除了宪宗之位。其子早夭,就再复立宪宗为太子。
这样三起三落之后,朝廷动荡不安。
等宪宗皇帝坐稳了皇位,北方的藩镇割据已经不可避免。
而宪宗没有经过系统的皇帝教育,仓促削藩,逼得藩镇叛乱。
这一叛乱就是五十多年,历经宪宗、穆宗三朝也没有镇压下去。
等哲宗皇帝继位,雄图大略,依托长江天险击溃了北方十万叛军,并发起北伐,虽然收服了长安、雒阳、邺城等诸多重镇,却似乎宋室已经失去了天命。
年纪轻轻,仅二十六岁的哲宗皇帝仅登基四年就病逝于宫中。
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叹息。
无数人感慨,若哲宗皇帝能有太祖皇帝一半的寿命,依托繁华的江南,未必就不能实现宋室之中兴。
宋室建国第二百六十年,来自陇右地区的军事贵族李氏统一了北方,号称五十万精锐步骑,兵临长江。
所有人都以为宋室灭国在即的时候,谁也没想到,宋室出现了一位扶大厦于将倾的宰相虞筠。
这是东南为望族虞氏后人,其先祖为太祖文皇帝的大宝贝虞翻。
世人皆说这位宰相是天赐予宋室的救世之臣。
当时李秦武王在江岸题诗:自古车书一混同,南人何事费车工。提师百万临江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欲一举而混一宇内。
但却被虞筠组织宋室军兵大败于牛渚津。
当初这里就是孙策渡江之地,谁也没想到,宋室中兴亦自此而起。
虞筠作为宋室的千古名相,对内改革税法,方田均税,并加强商税梳理,严格清查偷税漏税的世家大族,对外积极主战,并写了一篇《历代治国得失疏》。
里面甚至不假修饰的批评了太祖文皇帝孙策的重东南而轻西北之国策,认为从太祖定都于建康的那一刻起,西北之乱就不可避免。
后世西北一定是国家之患。当地有天府之国,有兵马之利,如何能不兴起?
他力主宋军要攻破关中,才能削弱李秦叛逆的势力。
双方在中原绞肉三十余年,南阳、洛阳、兖州、青州几乎尽为丘墟。
最终李唐发生内乱,被胡人所噬。
宋庭亦无力再战,因为从名相虞筠病逝后,宋庭再度陷入了朝政腐败当中。
宋庭在残喘百年之后,江南发生叛乱,从庐陵起兵的豪杰席卷了江南,最终淮北的一名平民朱硕以不世出之才横扫天下,兵进建康,改朝换代为明。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位皇帝非常有胸襟,没有屠戮前朝皇族,尽迁其于交趾以南。
因为随着战乱蔓延长江以南,中南半岛上的蛮夷曾经一度兴起,至今未彻底平息。
孙氏就要彻底承担起开拓东南的职责,再用三百年时间,把当地彻底纳为中原所有。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