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人生七十古来稀
而且按照原本历史的事实,刘禅的政治水平也是可圈可点的,起码他“乐不思蜀”这个操作是卓有成效的。
蜀汉政权灭亡于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而刘禅投降被扣押在洛阳,之后过了七年时间,到了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才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刘禅生于公元207年)。
虽然对比起后世不少人,刘禅只有六十四年寿命看似不算高,但是要知道,秦汉甚至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温饱问题和治疗条件等因素,世人的普遍寿命并不高,“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这个事实的最好写照。
甚至对于古代人来说,七十岁已经基本上是人的期望寿命了,这从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这种记载就可以得知了。
据记载,汉明帝举办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这就是汉代老人的标配——鸩杖了,由于是皇帝所赐,又叫做“王杖”,据传只有是手持这种杖的老人,是见官不拜的,甚至有些传言,是连觐见皇帝也不用行礼的。
除了汉代皇帝宴请老人的记载,到了满清时期,也有这些记载,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乾隆举办的“千叟宴”了。
不过其实“千叟宴”的由来,并不是乾隆开创的,而是那名满清最优秀的皇帝——康熙皇帝想出来的。
据载,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三月,清圣祖康熙皇帝60岁生日,(又称万寿节)他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所以,决定举办隆重、排场的万寿庆典。(见《康熙实录》卷254)在北京,为庆祝活动搭置的彩棚,从西直门一直延伸到畅春园,长达20里。礼部特别作出规定:“今岁恭遇万寿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从三月初一至月终,京官都要穿蟒袍、补褂,打破只穿朝服七天的常例。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康熙帝年届69岁,为了预庆自己70岁生日,他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当时12岁的弘历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而这年是康熙皇帝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年。
而祖父的这些举措,显然是深深影响了乾隆皇帝,到了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六日,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乾隆喜添五世元孙,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半了千叟宴。
参宴者,有宗室王贝勒、内外文武大臣官员、致仕大臣官员,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都是年过六十岁的人,这些人合计约有3000余人,宴开800多席,场面确实浩大。
席间,乾隆召一品大臣及90岁以上者至御前,亲赐饮酒。又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在殿内依次敬酒。赐予大家诗刻、如意、寿杖、朝珠、缯绮、貂皮、文玩、银牌等。
之后到了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已是一个85岁的老人,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纪录,他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弘历退位,作为太上皇。他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此时,乾隆已是86岁的老人,60岁的老人与他已有26岁的年龄差距,因此规定,参宴老人的年龄由60岁改为70岁以上。
要知道,乾隆六年(1740年),全国在册人数在我国人口统计史上首次突破1亿,而到了乾隆27年(1790年),人口数更是突破3亿了。
按此推算,乾隆举办“千叟宴”的规模约为3000人,即使算是全国疆域太大,不能全部老人到京为乾隆贺岁,那么当十倍来算,全国60岁以上的人,也就三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