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江南复社
崇祯四年(1631年)辛末,是崇祯皇帝即位之后的第二个大比之年。92ZW.Com在整个春天之中,虽然朝廷事务蛮忙,但是是科举乃国家大事,谁也不敢怠慢,所以朝廷的精力很大程度上花费在安排出题、考试、阅卷、发榜上。
崇祯皇帝也没有怠慢科举,毕竟这是为国选材的这件大事,所以也积极参与,比如点名召见、新进仕举行宴会等等需要皇帝亲自参加的的带有仪式性活动,崇祯皇帝可是一项没有错过。
崇祯皇帝也是十分欣然的批准了本届取中的三百四十九名新进士名单,吏部也根据这份名单授予相应的官职,可以说本次本年度进士的考选、授职工作可以圆满的完成了,不过就在朝廷积极准备收复吕宋的时候,几个言官突然上疏朝廷。
这些个言官上疏称,本次科举,有徇私舞弊之嫌,比如:一甲第一名,状元陈于泰是内阁大学士周延儒的姻亲;而是一甲三名都是江苏人,陈于泰是常州府人,与周延儒是同里、第二名榜眼吴伟业是苏州府太仓人;第三名探花夏曰瑚是江苏淮安府山阳人。
还有,这三人都是大学士周延儒的同乡,而榜眼吴伟业在试卷中明显有谄媚主考官的意味,这实在是不成体统,于是乎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廷一下子就炸锅了,因为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是刘鸿训。
内阁不敢怠慢,赶紧把奏章送到乾清宫,让崇祯皇帝御览,而此次被弹劾的刘鸿训和周延儒也照例要写辞职的奏章。崇祯皇帝一看到这份奏章,也摸不着头脑,心说,这是怎么了啊,怎么弹劾起刘鸿训和周延儒了。
这两个人可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主啊,一个是倾向东林的大臣,为人清廉干练,敢作敢为,是个干才,不过得罪的人有些多,刘鸿训被弹劾还是有可能的,不过怎么把周延儒给捎带上上了,他俩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啊。就爱中_文网
崇祯皇帝觉得这是有些邪乎,于是崇祯皇帝赶紧召集内阁开会,收复吕宋一事正在紧要关头,那都缺人,要是这两位,尤其是刘鸿训按照惯例辞职,然后回家听候调查,那内阁之中不是少了一个干练之才了吗。
不过崇祯皇帝也是十分重视这件事,科场舞弊,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于是在召集内阁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吩咐内阁,对于此事要严查,其二是慰问刘鸿训与周延儒,说你们二位的品行,朕心里有数。
并对刘鸿训与周延儒说,现在时事艰难,你们是栋梁之材,安心在内阁办公,不要管这件事了,这件事朕心里自有主张。刘鸿训与周延儒看到崇祯皇帝怎么的爱惜自己,都是感激涕零,不过刘鸿训还是执意要按照惯例回家听候调查。
崇祯皇帝一看刘鸿训态度坚决,但是也没有办法,内阁其他的一些人看到这种状况,也纷纷过来劝说刘鸿训,说现在事务繁忙,你们两在离开内阁,而且这不是调查一两天就可以结束的,到时内阁怎么处理这么繁多的事务啊。
刘鸿训一听,这也是事实,所以就答应,不按照惯例写辞职报告,回家听后调查,继续留在内阁办公。周延儒听到刘鸿训的表态之后,也很高兴,毕竟不用辞职了。
崇祯皇帝与内阁商量,这事必须要调查清楚,于是决定,让都察院、大理寺、吏部一同来查此事,一定要弄他个水落石出。都察院、大理寺、吏部也不敢怠慢,于是这些部门的首长亲自参与调查此案。
曹于汴等人经过初步的调查,没有发现此案有徇私舞弊的情况,所谓、同乡姻亲,这事属实,不过朝廷制度上来讲,从来没有规定会试中,亲属要避嫌,更没有说不能录取同乡。再说,此次的主考官是刘鸿训,与周延儒一点关系也没有啊。
至于说吴伟业谄媚主考官,曹于汴等人也调阅了吴伟业的考卷,他们在读过吴伟业的卷子之后,感觉吴伟业写得很好啊,没有所谓“衬贴”的感觉,于是所谓“谄媚主考官”这一说没有丝毫的道理。
曹于汴等人又经过仔细的调查,发现这些人和刘鸿训以及周延儒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拿吴伟业来说吧,他是江南“复社”的人,所谓“复社”其实就是以“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为主要目的的一个学术团体。
不过“复社”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学术团体,他们固然以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为主要目,但是他们还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抨击时弊,并以东林继任者的面目出现,有“小东林”的称誉。
“复社”的主要领导是张溥、张采,其中的张溥,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张溥字天如,出身世家,虽然他没有在科举上取得多大的成绩,他年逾三十,仍然是一个秀才。
不过张溥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看到自己难在科举上取得成绩之后,就将主要注意力放到了结社活动中,于是在张溥的活动之下,在张采、杨彝等人的大力支持之下,终于成立了著名的“复社”。
“复社”是由云间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阳社、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
“复社”反映的是“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争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民众基础而他的主要成员也都是青年士子,影响很大。
而经过吴江尹山大会(1629),南京金陵大会(1630)这两个在“复社”历史上有着很重要影响的大会之后“复社”的名望更是如日中天,影响遍及海内。而在江南,“复社”有着更大的影响。
“复社”是未出仕的学人团体,结社的本来目的就是通过团体的优势,顺利的通过各级考试。在“复社”声势大涨之后,“复社”的主要领导张溥、张采也确实将主要精力放在科考方面。
他们一面切磋八股制意,一面在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支持之下,与中央主持学政与地方上学政官员拉关系,找路子。而这些学政的官员或许是爱惜“复社”中的人才,一方面或许亲朋故旧的关系,都对“复社”给予特别的关照。
崇祯三年(1630年)举行的第二次“复社”大会时,正值江南乡试,而参加南京金陵大会的“复社”许多南京籍以及南京国子监的考生,都参加了这次江南乡试,而主持此次江南乡试的主考官是姜曰广。
姜曰广对“复社”极其爱护和扶持。而一大批的“复社”学子都是在这次乡试中高中,其中就有吴伟业,还有就是比较著名的陈子龙、杨廷枢、吴昌时等人也是在这次乡试中高中的。
查来查去,竟然查处这样一个结果,这让曹于汴等人觉得有些哭笑不得。这到底算不算科场舞弊啊?按理说不算,不过因为“复社”这棵树不小,再加上这次的“科场弊案闹得有些大,就是曹于汴等人想要保护“复社”,也觉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曹于汴等人一看事情不好办了,这是不能自专啊,还是请示崇祯皇帝比较好,接下来到底怎么办,还是皇上您拿个主意吧。不过这毕竟是倾向东林的力量,还是要保一保,所以曹于汴也写信给内阁首辅韩犷等人,请他们出面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