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103)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的代表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GL市是中华陶器之源,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万年智慧圣地”,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甑皮岩、大岩、庙岩)的城市,GL市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
“万年智慧”是桂林重量级文化名片,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桂林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
桂林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世界灌溉遗产灵渠两大世界遗产。
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桂林为首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申遗成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荣登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桂林是中国发现的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中国首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
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所等考古机构认为:桂林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的发明,桂林是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2017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桂林举行“万年智慧圣地”揭牌仪式。
2018年8月,GL市兴安灵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2年9月,“中华陶器与当代经济学术研讨会”形成《中华陶器与当代经济学术研讨桂林共识》,一致认为桂林是“中华陶器之源”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
GL市地处低纬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8摄氏度,最热的天气在七、八月,平均温度为二十八点五摄氏度左右,偶尔也有达三十多度的。平均年降雨量为1926毫米。雨水最多季节为四月至八月,降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四十。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309天,最冷的天气在一、二月,平均温度为八点三摄氏度左右,偶尔也降到零度以下的。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一年四季游人均可前往游玩,其中五、六、七月最宜旅游。
初春的北国还身披银装时,桂林却已是一个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的世界了。春季三月,平均气温在13摄氏度左右,有时夜游沥沥春雨相随。您只需身着春装,带上御寒冬衣,以备不时之需。
夏季是桂林的雨季,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因此,此时出游,您应特别注意随身携带“晴雨伞”。虽然,雨对旅游者来说,有诸多不便,但是,雨却为桂林营造了一个朦胧的意境。在雨雾烟岚之中光看桂林山水,更有飘之若仙之感。漓江沿岸的青竹丛,碧翠如滴,浓荫作笑,长长的排成十里长廊。尽现“漓江百里画廊”的绝妙佳境。
秋天,金风送爽,天高云淡,正是桂林旅游的高峰。此时的桂林秋高气爽,波平如镜,是看群峰倒影的最佳时节。江水澄澈,明净若镜,整个江底世界尽收眼底,幻化出山托水,水浮山的“无水无山不入神”的神秘境界。
冬天,桂林的最低气温在8摄氏度左右,虽然使人倍感凉意,但并无北方冬日里刺骨的感觉。初冬的十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又是桂花盛开的时节,金桂,丹桂,银桂洒满枝头,迎风怒放,香飘万里,将桂林装点成了一座花城。由于气温所限,很难观赏到桂林的雪景。但是如果寒潮到来气温突变,在桂林最高的尧山上,偶尔也可以观赏到“尧山冬雪”的景致。
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
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成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陈毅元帅诗云:“宁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桂林的山水养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灵气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画家。
1982年国务院公布桂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万年智慧圣地
从2001年甑皮岩遗址首期陶被发现,历时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GL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中国民主同盟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围绕甑皮岩首期陶的专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在该项研究中,“陶雏器”所使用的“双料混炼”技术,让甑皮岩先民们将上万年前的智慧完美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2017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举行“万年智慧圣地”揭牌仪式,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等联合为桂林成为“万年智慧圣地”进行了揭牌。
中国陶器起源地
桂林甑皮岩首期陶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它在捏制成型后未经烧制就直接用来烧煮食物,在煮食过程中经受了不同程度的火炼,具备了一定的致密度,虽然没有烧炼到陶化的温度,更没有完全陶化,但已具备陶器的基本特征及相应的实用功能,这样的器物在经受更高的温度烧炼后可完全陶化。
因此,甑皮岩首期陶是陶器的雏形,属于“陶雏器”。陶雏器的出现,揭示了人类从烧烤食物向烧煮食物发展的需求,触及了甑皮岩陶器起源的脉搏,它最终促成陶器的产生。而桂林的甑皮岩、庙岩、大岩遗址先后发现了距今万年以上的陶器,桂林其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与甑皮岩陶雏器和双料混炼技术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充分证明了桂林是中国陶器起源地之一。
传统戏剧
桂剧作为广西最具代表的剧种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弋阳、昆山和乱弹等腔就已流传于桂林一带,又叫桂戏或者桂班戏。
桂剧采用桂林本地方言演唱,表演细腻贴切、活泼生动,借助身段姿态与面部表情表达情感,着重采用细腻而富于现实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因而即便是武戏,也多为文做,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
桂剧吸取了京剧、祁剧、昆曲等多种戏剧的表演艺术和声腔,唱做念舞占得比重相当,特别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桂剧的声腔乐曲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要表现形式,兼有昆腔、高腔、杂腔及吹腔等。
当代戏剧
广西大鼓为曲类鼓词分类曲种,于1962年逐渐形成,最早叫做桂林大鼓,曾受京韵大鼓刘派传人张秀颖(小映霞)的指点,表演利落潇洒,特别讲究架子功,刚柔分明,擅长演唱“武段子”。代表的创作曲目有《太平军将军桥大捷》、《特别慰问品》、《好庭长》、《西沙之战》、《雷锋语录》等。
桂林大鼓的基本曲调是由旧时乞丐所唱“千家赞”演化而来,逐渐又从“桂林弹词”等曲种之中吸取精华,从而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板式与联曲变化相结合
历代文人题咏
《送谭八之桂林》——王昌龄(唐)
客心仍在楚,
江馆复临湘。
别意猿鸟外,
天寒桂水长。
《送高三之桂林》——王昌龄(唐)
留君夜饮对萧湘,
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
归时还拂桂花香。
《赠桂林友人》——李频(唐)
君家桂林住,
日伐桂枝炊。
何事东堂树,
年年待一枝。
《桂林叹雁》——李渤(唐)
三朝四黜倦遐征,
往复皆愁万里程。
尔解分飞却回去,
我方从此向南行。
《桂林行之漓江偶吟》——贵谷子(当代)
桅杆轻澈上,摇橹沿下行。
桂林山水甲,境流天浪清。
澄碧漓江貌,青罗伴波粼。
客游奇峨秀,神仙留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