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大结局
第500章大结局
…
到了大元帝国这种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帝国的存续。
老实说,江鸿飞绝对是千古一帝的典范,他的文治武功可以说远超历任皇帝。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江鸿飞太能折腾了。
江鸿飞在位的这些年,大元帝国的人,全都跟着他折腾,哪怕是休养生息那几年,其实也没有好好休养生息。
如果江鸿飞再这么继续折腾下去,大元帝国指不定就让江鸿飞给折腾没了。
而江修,对人对事都非常宽仁,而且呢,知进退,知厉害,不胡搞瞎搞。
哪怕江修是最有可能成为大元帝国储君的皇子,他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可以说,江鸿飞的很多儿子都比江修有名。
这就对了。
一个好的皇帝,就应该这样。
而且,江修勤俭节约,凡事就讲究一个省。
可以说,江修一点也不像江鸿飞的亲儿子,他的脾气特别好,特别稳。
江鸿飞在位这么多年,这么能折腾,大元帝国看着欣欣向荣,其实早就千疮百孔了,可能就差一步就掉悬崖下边去了。
得有一个江修这样的不折腾、不惹事、不刷存在感、就是开源节流、踏踏实实的过日子的新皇帝,才能把大元帝国这辆破车开得更远、更久、更稳。
而江鸿飞选择让江修继承自己的皇位,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英明神武。
……
洪武二十七年,秋风送爽之际,江鸿飞于干清宫前,毅然取出正大光明匾后遗诏,宣告将帝位传予江修,并决意亲率大军远征西域。
此举一出,朝野震动,百官或真心或假意,皆恳请陛下三思。
有臣子直言:“西域之役,遣将代劳即可,陛下何必亲身涉险?”
江鸿飞听后,心中自有计较:非亲征无以安置未封之子,非亲征无以拓展铁路,连通丝绸之路,更非亲征无以根除帝国隐患。
所以,江鸿飞淡然一笑,挥袖而去,只留一句“朕意已决”。
群臣无奈,只得遵命退散。
……
八月十六,晴空万里。
亲自主持完江修的登基大典之后,江鸿飞并未留恋皇权的巅峰,而是率领着庞大的随行队伍——上万名佳丽、包括江载在内的数千皇子,在十万精锐亲卫的簇拥下,踏上了前往西京长安的列车之旅。
此行,名义上是御驾亲征,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皇家巡游与战略部署。
江鸿飞早就不用亲自上战场了,他的“亲征”更多是对前线的精神鼓舞与战略指导。
因此,当大军西进,征服西域的壮丽图景徐徐展开时,江鸿飞被安排在西京长安暂作停留,待将士们凯旋,再择一安逸之地作为他的临时行宫。
这一安排,既体现了对江鸿飞安全的周密考量,也透露出他对生活品质的不凡追求。
毕竟,作为帝王,他深知自己的安危关乎国家根本,不可轻率涉险。
同时,他也享受着这份旅途的惬意,将御驾亲征化作一场游历天下的盛宴,领略这个世界的广袤与繁华。
此次出行,规模空前,二百列火车轰鸣前行,二十万战马奔腾不息,十万精锐护卫如影随形。
江鸿飞不仅携带了所有他心爱之物,更将这场旅行打造成了一场流动的盛宴。
沿途各地,皆被精心布置,确保他与随行人员的食宿无忧。
这种奢华与排场,在旁人看来或许过于铺张,但实际上,江鸿飞的此次出行并未给国家财政带来丝毫负担。
其所花所有费用,包括远征军的军饷与补给,皆由江鸿飞个人承担。
而且,在江鸿飞的严令下,远征军坚持“公平交易”的原则,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所过之处,一切所需皆需以灵石和大元帝国发行的货币购买,绝不占百姓丝毫便宜。
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民心,更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睿智与远见。
远征军的将士们,因丰厚的军饷与远征补助而士气高昂,他们深知胜利不仅能为国家带来荣耀,更能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奖赏。
这种激励机制下,他们无不奋勇向前,誓要为大元帝国开疆拓土。
而江鸿飞的随行人员,也因俸禄优厚而心满意足,他们尽心尽力地服务于这位帝王。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他未曾亲临战场,亲自挥剑斩敌,却将那些怀揣着封地之梦、诸侯之心的儿子们,一一推向了战争的洪流,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考验”。
用江鸿飞的话来说就是:“世间从无免费的盛宴,封地与王位,非是唾手可得之物。欲得之,必先自证其能,否则,便安于本土,或仕或商,亦或平淡度日,切勿再存非分之想。”
这番话,如同冰冷的刀锋,切割了皇子们心中的幻想,却也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屈与斗志。
无人敢于质疑江鸿飞的决定,这不仅因为他在位期间所创造的辉煌——四海归一,疆域辽阔,前无古人;更因为他那深邃的智慧、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宽广的胸怀,使得他的统治深得人心。在他的治理下,帝国日益强盛,而他本人,则如同一位智者,用公正与智慧驾驭着这个庞大的帝国机器。
回望过往,那些获得封地、成为诸侯王的皇子们,无一不是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赫赫战功或是其他卓越的贡献。
江鸿飞深知,唯有真正的实力与贡献,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与臣服。
因此,他对于儿子们的期望,同样如此。
他告诫他们:“若无真才实学,不能服众,即便朕赐你封地、王位,亦是昙花一现,终将被他人所取代。与其如此,不如安分守己,或许还能享受一世富贵。”
总而言之,江鸿飞的诸多皇子,怀揣着对封地与王位的憧憬,必将在证明自身实力的征途上不懈奋斗。
这不仅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更是命运与努力的交织。
江鸿飞深知,轻易得来的荣耀,难以激发真正的珍视与守护之心。
因此,他设定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让每位皇子都需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生死考验,方能触及那梦寐以求的封地之钥。
值得一提的是,江鸿飞以抓阄定疆土的方式,彰显了他对子女一视同仁的公正之心。
在这个世界,人们对命运的信仰根深蒂固,尤其是涉及皇权更迭、诸侯林立之事,更是将其视为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种设定,既是对皇子们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未来可能纷争的预警。
因为,在权力与欲望的驱使下,总有人不甘现状,渴望更多,甚至不惜手足相残,以达成自己的野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先例证明,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终将走向整合或分裂的宿命。
江鸿飞在大元帝国之外实施的分封制,亦难逃此规律。
然而,他的分封规模之广、疆域之大,远非周朝可比,这使得未来的格局更加复杂多变。
或许,这些诸侯国最终不会统一成一个国家,而是形成数十乃至数百个大小不一的势力范围,其间不乏兄弟阋墙、家族纷争的惨烈场景。
对于这一切,江鸿飞洞若观火,但他也明白,自己无法永远掌控一切。
在他有生之年,他将以铁腕手段维护分封制的稳定,确保任何挑战者都无法动摇他的意志。
然而,一旦他离世,这些诸侯国将如何演变,便不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
他只能寄希望于后人能够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让江家的血脉与基业能够得以延续。
然而,江鸿飞也深知,人性中的贪婪与野心是难以遏制的。
他预见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对权力和封地有着无尽渴望的皇子及其后代,终将走上相互征伐的道路。
那时,无论他是否泉下有知,都只能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的发生。
他所能做的,或许只是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江家的血脉能够在这场乱局中保持一份团结与坚韧,让肉能一直烂在锅里。
……
洪武二十七年初秋,正值八月天高气爽之时,距江鸿飞御驾亲征半个月后,岳飞等一众将领已率精锐之师,浩浩荡荡地穿越了玉门关,踏上了西域的广袤土地。
这支远征军所过之处,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村落,百姓们皆闻风丧胆,对大元帝国东征西讨、战无不胜的威名早已耳熟能详,无人敢撄其锋。
然而,西域的民众心中却藏着另一番复杂的情绪。
多年来,他们中的许多部落被迫臣服于高昌回鹘的强权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今,听闻大元军前来征讨高昌回鹘,这些部落非但不惧,反而心生希望,渴望借助大元军的强大力量,推翻高昌回鹘的暴政,重获自由与独立。
这种心理,源自于高昌回鹘内部文化上的不统一,各部落虽表面臣服,实则心怀异志,文明间的融合遥遥无期。
于是,当大元军踏入西域的消息传开,众多小部族、小势力的首领们纷纷主动请缨,或引路,或请战,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要求加入大元军,共同对抗高昌回鹘。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摆脱束缚的机会,更是参与历史变革的壮举。
高昌回鹘境内,汉人、突厥、大仲云、小仲云、样磨(亦称咽面)、葛逻禄、格多(吐蕃一支)等民族林立,彼此间矛盾重重,争斗不休,这也为大元军的征讨提供了便利。
对于大元军而言,这无疑是天赐良机。
西域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若无熟悉地形的向导,寻找高昌回鹘的都城高昌城将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岳飞等人深谙此理,于是欣然接受了这些小部族、小势力的投诚,并让他们成为大元军的向导。
回鹘人以高昌城为冬日都城,北庭城为夏日都城,两城之间,天山横亘,北麓的游牧民族与南麓的农耕民族各自为政,信仰上多以佛教为主,高昌城中佛寺林立,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交融与冲突。
历史上,高昌回鹘曾与赵宋、大辽等王朝交好,但随着大元帝国的崛起,这些王朝逐一陨落,高昌回鹘也未能幸免。
特别是当大元帝国先后征服西夏、吐蕃之后,高昌回鹘王毕勒哥多次派遣使团,携带珍奇异宝前往大元都城朝贡,其中不乏佛牙、琥珀盏、琉璃器等稀世珍宝。
而江鸿飞对于毕勒哥派遣的鹘美人更是印象深刻,那些风情各异、美艳不可方物的女子,让他不禁感叹古人征战西域的动机或许远不止于物质利益。
然而,面对大元帝国的强势崛起,毕勒哥的态度却显得犹豫不决。
直到大元军兵临城下,他仍旧迟迟不愿做出决断。
毕勒哥站在高昌城头,望着城下排列整齐的红衣大炮,心中满是苦涩与无奈。他知道,这些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曾让无数强大的帝国灰飞烟灭,而自己治下的高昌回鹘,只是西域的一个小国,又怎能与之抗衡?
在深思熟虑之后,毕勒哥终于做出了决定。他明白,继续抵抗只会让高昌回鹘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于是,在大元军开炮之前,他很明智地选择了开城投降。
岳飞以治军严明著称,他部大元军对高昌城内的百姓秋毫无犯,在毕勒哥率领全城的人投降之后,他只是按照惯例将高昌回鹘的王室与宗室成员全都“请”往大元帝国西京长安城,面见江鸿飞,接受江鸿飞的发落。
随着高昌回鹘的覆灭,大元军开始在西域全面展开攻势。
与此同时,大元帝国的文官们接管了高昌城,与愿意归顺大元帝国的当地官员共同治理这座古城。
他们组织西域民众与从大元帝国远道而来的民夫一道,修建起一条从玉门关直通高昌城的铁路。
这不仅是大元帝国军事扩张的象征,更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而江鸿飞的御驾亲征首战告捷,标志着汉人远征亚欧非的大幕正式拉开……
……
江鸿飞率军西征开始,大元军开始横扫西域,横扫中亚,横扫欧洲,横扫非洲,横扫世界。
江鸿飞此行非但没有收敛,还变本加厉,走一路收一路,好不快活。
需要说明的是,江鸿飞出了葱岭之后,在那里划了一条线,宣布:葱岭以东,尽数归大元帝国本土所有;以西开始分封给自己的其他儿子,将大元帝国本土的隐患,全都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江鸿飞虽然把皇位传给江修了,但并没有彻底跟大元帝国本土断了联系。
每年江鸿飞都会给大元朝廷送去大量的财政收入,同时,江鸿飞也会从大元帝国本土要走大量的战马、武器装备、粮草辎重,还有火车、铁轨、各种各样的物资等等。
这构筑起了一个隐形的军工网络。
这虽非明面上的交易,却悄然编织成一张庞大的经济与安全网络,不仅为帝国财政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更催生了无数就业机会,促进了本土的繁荣与发展。
江鸿飞的这份慷慨,让大元子民对西征的壮举少了几分怨言,多了几分理解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江鸿飞的征服之路,不仅仅是领土的扩张,更是文化的播种与货币的流通。
他强制推行汉字,让异域之地沐浴在汉文化的光辉之下,增强了民族的认同与归属感;而他推行的纸币制度,更是将大元的经济影响力深深烙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深远意义,堪比后世某大国货币的国际霸主地位,为帝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掌控力。
当铁路如巨龙般横贯亚、非、欧三大洲,大元帝国的商品如潮水般涌向全球,帝国的商船扬帆远航,将财富与梦想播撒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江鸿飞的西征,不仅为他的子孙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业,更为大元帝国本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份荣耀与自豪,深深植根于汉人的心中,成为了他们歌颂与支持的源泉。
对此,江修时常沉思,父皇的伟业如星辰般璀璨,从碎辽灭宋到戡金践夏,四方疆域尽归其手,百万雄师踏遍天涯,仿佛天地间无物能阻。
他感慨万分,深知自己与父皇那非凡的光芒实难以比肩。
江修深知,父皇的成就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
但这并非他停滞不前的理由。
他心中燃起熊熊斗志,誓要在父皇留下的辉煌舞台上,刻下自己独有的印记。
他明白,直接复制父皇的辉煌是不现实的,但继承并发扬光大父皇的构思,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是,江修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在遵循父皇国策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与见解。
江修初掌大权,便力推“唯才至上”的晋升之道,摒弃了世家门第的偏见,誓要以能力为唯一标尺,选拔英才。
这一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大元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使得人才辈出,不因皇权更迭而青黄不接。
尤为显著的是,那些曾隐匿于尘埃之中的璀璨星辰,在江修的慧眼识珠下,终得璀璨绽放。
然而,江修的辉煌成就远不止于此。
他最为人称道的壮举,乃是解决了连前任帝王江鸿飞都望而却步的难题。
此事还要从江修年少时的一次偶然发现说起。
彼时,皇家研究院内,一位专注于石漆研究的学者,满怀激动地捧着一堆洁白如雪的粉末,向江修的父皇禀报了一项惊人发现:这源自石油的神秘物质,竟能赋予庄稼不可思议的生长速度。
那一刻,江鸿飞的脸上交织着复杂的情绪,惊喜与忧虑并存。
接着,江鸿飞下了一道严苛的禁令——关于这项研究成果,必须严守秘密,不得外传。
江修不解,遂向江鸿飞询问缘由。
江鸿飞望着那些承载着希望的粉末,缓缓道出了化肥的双刃剑特性。
“此物名为化肥,实乃农业之奇迹,能让作物产量倍增,乃至数十、数百倍。然而,奇迹之下,隐藏着深重的隐忧。”
“化肥之力虽强,却非长久之计。石油资源有限,一旦枯竭,化肥将成无源之水,农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更甚者,化肥滥用之下,土地肥力日渐衰退,农残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威胁到百姓的健康与生存。”
江修闻言,心中震撼不已。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兴衰、民族未来的战略抉择。
江鸿飞说:“粮食,乃国家之根本,民生之基石。若无粮,何谈发展?化肥虽能解一时之困,却非长久之策。然而,面对人口激增的未来,我们亦需未雨绸缪,为子孙后代留一条后路。”
言及此处,江鸿飞的眼神中闪过一抹无奈与决绝:“吾儿须知,世事无常,唯有粮食之根本,不可动摇。化肥之用,实乃权宜之计,待到万不得已之时,或可一试。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寻求更为可持续的粮食解决之道,方能确保大元基业长青。”
江鸿飞再次耐心地向他剖析了时局的严峻:“我大元,幸得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之福,朕更不惜余力推动其研发,然眼下人口激增之势,非一朝一夕可解。试想三五十年后,我大元或将突破十亿万人口大关,彼时若无新径可循,化肥或成最后之倚仗,虽饮鸩止渴,亦胜于国祚不保。”
江修闻言,心生忧虑,急切追问:“父皇英明神武,定有良策以解此困?”
江鸿飞微微一笑,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良策自是有之,此策名曰生态农业,旨在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回归自然之道,以土地自身之力滋养万物。”
他细细阐述道:“生态农业,核心在于减少对石化产品的依赖,转而依赖自然界的循环规律。譬如,在农田间放养牲畜,牲畜既食杂草,又留粪便,此粪便乃天然之肥,用于滋养作物,既省人力,又保地力,实乃一举两得。此等模式,亦谓之种养殖一体化,和谐共生,生生不息。”
江修听后,虽觉此法甚妙,却仍心存疑惑:“既如此,父皇为何不早日推行?”
江鸿飞轻叹一声,解释道:“此法古已有之,以动植物残骸为肥,虽肥效持久,却不及化肥之速。世人皆急功近利,难抵化肥之效,故此法难行。”
他话锋一转,继续道:“然我大元,自古便擅用有机之肥。农民烧荒遗灰,城中粪水收集,皆成良肥。更有甘蔗渣、食物残渣、干草等物,皆可堆肥,用于田地,增产又培地。此外,切记勿使一地单一种植,以免虫害频发。间作法,即多种作物相间而种,如豆谷共生,西红柿伴玉米,皆能防虫增产。”
江鸿飞目光炯炯,似有期许:“朕虽有心推广,然性急难持,望我儿能承此重任,发扬光大。朕已命人研发生物肥料与杀虫剂,力求摆脱石化依赖,但此路漫长,非有恒心者不能至。”
江修闻言,胸中热血沸腾,誓要完成父皇心愿。
于是,江修继位之后,毅然决然地接过江鸿飞的重担,全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十年光阴,转瞬即逝。
大元帝国本土的粮食产量,竟在江修的推动下,暴增五倍有余。
尤其是红薯、土豆等根茎作物,产量更是翻了十倍之多。
这一壮举,不仅为江鸿飞的开疆拓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让大元帝国成为了全球的粮仓。
而这一切的成就,皆因江修坚持不懈地推广生态农业,避免了化肥、农药等石油产品的过度使用。
这无疑是一项极为伟大的创举,江修也因此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总而言之,江修不知疲倦的驱赶着已经适应了和平的大元帝国本土,把大元帝国本土再一次带到了高速发展的牧场。
江修的激情让人惊讶,他甚至表现出来了几分属于诗人的理想主义气质,让人们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不是一个平庸的君主,他的能力和才华到这一刻才得到了真正的绽放。
江修承上启下,发扬了江鸿飞创造的所有优良传统,他还重用新人,开启改革,而且他刚毅而不保守,稳健但又敢于创新。
虽然在江修的手上不可能走完现代化进程,但是现代化的道路却是由江修拓宽的。
人们“常用虎父无犬子”等不吝赞美的词语来形容江修。
江修当了二十年皇帝,寿终正寝,谥号太宗,传位给其子江启。
江启也是一位杰出的守成之君,他在位十七年,将皇位传给其子。
而直到这时,江鸿飞竟然还活着。
不仅活着,江鸿飞还真的统一了全世界,而且子孙遍布全世界。
甚至,在江启传位时,因江启的独子暴毙,大元帝国的本土面临动荡之际,江鸿飞还回到了元大都,然后他亲自主持大局,将皇位传给当时江鸿飞最有贤名的孙子江秀。
那时的江鸿飞,竟然还跟二十多岁差不多,且仍旧能夜驭几十女。
后来,江鸿飞在大元帝国再度稳定了之后,凭空消失在了皇宫中。
不久之后,江鸿飞出现在蓬莱,与当时的天下第一练气士蓬莱魔女柳芳芳双宿双栖,仗剑江湖。
在那之后,关于江鸿飞的花边新闻越来越多。
直到一百年后,才慢慢的彻底没了江鸿飞的消息。
有人说,江鸿飞飞升了。
有人说,江鸿飞归隐了。
有人说,江鸿飞驾崩了。
有人说,江鸿飞隐姓埋名继续在全世界播种。
还有人说,等这个世界再动荡之时,江鸿飞还会再出现。
总之,关于江鸿飞的传说,始终都在。
甚至一千年以后,还有女子声称,她们有幸跟江鸿飞有过鱼水之欢,甚至声称,她们生下的孩子就是江鸿飞的。
而后世,关于江鸿飞的文学作品,更是多如牛毛。
比如,一部名叫《仙侠版水浒》的作品,就完整地记录了江鸿飞辉煌又灿烂的一生。
全剧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