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王者之师
脱脱迷失战败被虐杀,尸体也被分而食之。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安西。
这自然是帖木儿有意为之,就是要震慑安西诸部。
效果确实很好,原本蠢蠢欲动的各部族,都老实了起来。
尤其是内部各势力,纷纷赞颂帖木儿的伟大。
帖木儿重新成为了那个威震天下的安西霸主。
但没过多久,又一个消息传出,帖木儿发四十万大军征讨秦国。
他还令沿途各部准备粮草物资,以供大军所用。
违令者,灭族。
沿途各部叫苦不迭,四十万大军过境,他们这些部族还能有好?
很多部落开始迁徙,避开这一战。
有些部落自认为有实力,或者与帖木儿汗国比较亲近,选择配合帖木儿。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很多部落却选择举族迁往秦国控制区域。
非但如此,有些部族主动派出军队,请求配合秦国作战。
这些军队多则几千人,少则几百人。
最少的一个部落,甚至只派来了几十人。
不是他们不想多派人,而是他们部落总共也才几百人,这几十人已经是最精锐的青壮了。
这一幕,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别说是阿扎萨、白袍子王爷们,就连朱樉自己都有些怀疑自己听错了。
但只有一个人,却认为这是理所应当。
那就是原穆札法尔国的国主沙·曼苏尔,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大笑道:
“秦王法令严明,对各部族一视同仁……为混乱的安西带来了秩序,此乃王者之风也。”
“各部归附正是民心所向。”
然后他又对自己的部族说道:
“那些真正的异族都知道该依附谁,我们作为华夏后裔,难道还不如异族吗?”
于是,原本还有些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穆扎法尔国遗民,终于统一了思想。
为秦国而战。
柳芸娘也很快就带回了详细的情报:
“这些人是真心归附大王的。”
朱樉不解的道:“为何?”
柳芸娘表情有些怪异,说道:“他们说大王仁慈,善待各部族。”
“帖木儿残暴不仁……他们不想再被帖木儿统治,愿意为秦国而战,结束帖木儿的暴政。”
一旁的李芳嘴巴张了又张,什么意思?我耳朵聋了?
朱樉?仁慈?
这踏马……那些人是不是对仁慈有什么误会?
朱樉自己也是哑然失笑,说道:“仁慈?我对待敌人的手段,他们不知道吗?”
柳芸娘回道:“但您不会无缘无故的消灭某个部落,更不会欺凌弱小。”
“以前安西是弱肉强食,小部落就活该被欺凌。”
“您来了以后,虽然剥夺了各部族一定的权力,却也给予了他们保护。”
“您制定了规则,他们被欺负,有了哭诉的地方……”
“这些都是归附部落亲口告诉我的,在这个时候来归附,可见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李芳不禁有些愣神,秦国竟然这么伟大?
可他们做的这些,不是华夏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吗?
和大明比起来,他们做的实在是不值一提。
竟然让安西各部族视为救世主了?
朱樉也同样陷入了沉默。
轻徭薄赋被赞颂他能理解。
可他为了中央集权,为了更好的统治这里,而制定的一些‘苛刻’的制度。
竟然也被这里的人视为仁政?
这时,他不禁想起了陈景恪制定的宗藩制度。
说实话,虽然他是大明亲王,依然认为新宗藩制度有些苛刻。
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对藩属国进行全方位的束缚。
可现在,他却有了更深的认识。
束缚虽然会限制藩属国的发展,可同样也是在保护他们。
防止列国被残酷的丛林法则笼罩。
正如眼前这般。
他搞集权,却也制定了规则,保护了那些小部落。
让他们不用再如之前那般,天天担心被人欺负,担心睡梦中被人家给灭了。
还有一点就是,他虽然嗜杀,却不再如之前那般虐杀人取乐。
一来是觉得那样太幼稚了,真正的王者要杀百万人,要让天下人胆寒。
二来是为了老婆孩子,他不想让观音奴担心,也不想教坏了他们的孩子。
所以,他一直在克制自己的杀戮欲望。
实在忍不住想杀了,那也是师出有名。
有理由的杀人,手段越是残忍,就越是让人敬畏。
也能震慑更多人,不敢践踏他制定的规则。
大家越是遵守规则,受益的人就越多,对他也就越加的信服。
而且秦国不杀妇女和孩童。
这么做自然是为了掳掠妇女和儿童,同化成自己的族人。
可是在安西这片土地上,这已经是非常的仁慈了。
主要是有其他人作对比。
当年蒙古人的行径,大家还记忆犹新,那真是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后续的马穆鲁克王国(埃及)、奥斯曼帝国、白羊国等等,那都是灭族的好手。
其中的佼佼者,还得是帖木儿。
屠巴里黑城、屠乌尔根奇、屠赫拉特、屠阿斯特拉巴德……
大军所过之处,比蝗虫肆虐过的麦田还要干净。
当然,帖木儿也只是对敌人残忍,对内他也是法纪严明的有为之君。
可万事就怕对比,和秦国一比较,他可不就被完爆了吗。
况且,秦国背后站着的是大明。
在这个时代,东大的影响力,那是毋庸置疑的。
在必须要选择站队的时候,那些中小部落自然选择了秦国。
朱樉了解一切之后,立即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派出行政人员,与这些归附的小部落接洽,了解他们的意愿。
在保证秦国利益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时又派出军事人员,对这些部落的军队进行整合。
让他们完全变成一支军队,那是不现实的。
朱樉的目的,是给大家分配好任务,并建立一套上传下达的体系。
能让他有效的指挥这些军队。
不指望他们打硬仗,至少顺风局不能自乱阵脚。
——
安西局势变化,很快就传到了朱棡和朱高炽那里。
得知帖木儿率四十万大军攻打秦国,两人都非常担心。
朱棡遥望西方,神色里充满了担忧。
他非常想过去助战,可中间隔着察合台汗国,他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干看着。
心中有气之下,他不顾天寒,强行出兵对察合台控制区域进行骚扰。
让察合台汗国的守将叫苦不迭。
西域冬季寒冷,大家一般都是猫在家里过冬,有啥事儿都等到来年开春再说。
你大明怎么不讲规矩?
当然,他们也知道朱棡发疯的原因。
一边挨打,一边咬牙切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等帖木儿汗灭了秦国,再回头找你报仇。
然而,朱棡并不是发疯,他这么做固然有泄愤的因素,更大的目的是为了提前占据几个前哨站。
为明年开春出兵做准备。
秦国那里他无能为力,与其担心,不如把自己的任务做好。
燕国朱高炽则不同,他是有机会出兵支援秦国的。
事实上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抽调了一支军队,由张辅率领前去支援朱樉。
但帖木儿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派了他的第三子米兰沙镇守开伯尔山口。
前面已经说过,开伯尔山口的外面是草原,内部却是长达百里的不毛之地。
外面的人很容易就能占据此地,想打就打,不想打就撤回来。
次大陆那边就麻烦了,百里无人区就是最大的敌人,放着如此要害之地却起不到任何防守作用。
历史上次大陆动不动就被敌人从这里入侵,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燕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
张辅带着军队好不容易穿越百里无人区,却要面对严阵以待的米兰沙。
结果就是被堵在这里动弹不得。
所以,面对这一战,秦国只能靠自己了。
——
大战前夕,中小部落纷纷投靠处于劣势的那一方,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所有人都会深思、分析,为何那些部落会陪着秦国‘送死’。
秦国的政策,被拿出来逐条进行分析。
华夏的开明多元的文化,也被拿去做详细的了解。
所有的疑问,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答案。
秦国能带来大家想要的秩序。
之前秦国一直在努力推广自己的制度和华夏文化,效果并不明显。
毕竟汉人的力量退出安西太久了,这里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
秦国在这里立足太短,还无法影响到根深蒂固的本土思想。
可是这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却意外的帮秦国完成了这个任务。
众所周知,研究什么就容易信仰什么。
当这些人开始主动去研究华夏文明的时候,华夏思想就悄无声息的走入了他们之中。
不过想要真正完成思想变革,还需要秦国做出更多努力。
比如开办学校等等。
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目前秦国还需要渡过这次难关才行。
这么多部落归附,让秦国及其盟友的军心士气大振。
别人都愿意相信我们,我们又何惧有之?
秦国内部,本来有些浮动的民心,迅速安定下来。
全国上下都开始围绕这一战进行运转,更多的青壮主动投身军伍。
战斗力强的被编入辎重部队。
训练不足的,则留在后方协助各项工作。
各种物资被生产运输到前线。
大食和波斯内部的些许动荡,也很快消失,军队迅速向边境集结。
土克曼、库尔德等大族群,也很快就统一了内部声音,派出军队前来助阵。
等帖木儿大军到达,已经有上百个部落投靠秦国。
而秦国一方的军队,也达到了二十七万之多。
其中秦国本部步骑兵四万五千人,大食、波斯军八万,剩下的为其余各部联合组成。
至少在兵力上,与帖木儿军的差距没有那么悬殊了。
当这些消息一条条汇总到帖木儿面前的时候,他的表情有多难看可想而知。
对于那些不知好歹的部落,他心中可谓是恨透了。
不止一次发誓,等击败了秦国,一定要将他们全部消灭。
但誓言归誓言,仗还是要打的。
面对部下,他依然表现的不屑一顾:
“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这些人里也就波斯和大食人有一些战斗力。”
“能对我们构成威胁的,只有秦国本部的四万余人。”
“只要击败了他们,其余人不足为虑。”
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军队越多越难以指挥,更何况秦国这边的联军有上百个部落组成。
上令下达都难,更遑论配合作战了。
所以他的部下们也是信心满满,觉得秦国覆手可灭。
维陶塔斯自然也是同样的想法,秦国二十七万人不堪一击。
不过他心中有很多不解,那些人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归附弱势的秦国?
他也听到了一些消息,也找来了很多关于秦国以及大明的规章制度。
研究的结果是,他更加的疑惑了。
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为什么?
大头不应该是国王和领主的吗?为什么要主动减轻赋税?
你们当国王是为了什么?
对待本国公民,给予一些好处是应该的。
可对那些贱民,以及归附的异族人,为何也要如此仁慈。
尤其是秦国‘公民’,竟然不站出来反抗?
放在西方国家,君主要是敢让奴隶享有‘公民’的权力,公民们早就不愿意了。
那些贵族领主们也不会同意的,这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可在秦国以及大明,这似乎是很正常的。
而且在大明,似乎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的权力则被挤压的所剩不多。
与其说他们是贵族,不如说是世袭官僚。
那些人竟然也不站出来反抗,这太奇怪了。
总之,他对来自华夏的一切,都充满了不解和疑惑。
——
与他们都不同,忽格鲁特却变得更加沉默了。
在帖木儿未经他同意,就割让金帐汗国土地与维陶塔斯结盟之后,他就变得沉默了许多。
帖木儿知道是为什么。
他很重视忽格鲁特,亲自安抚并再次许诺,会在其他方面给予补偿。
忽格鲁特也想理解对方,可心里那根刺却让他无法视作不见。
他会情不自禁的思考,帖木儿到底有没有将他当做自己人?
今天帖木儿敢不经他允许,割让金帐汗国的土地,明天会不会直接将他给卖了?
如果帖木儿一直强势,他也只能自我开解,不敢生出别的想法。
毕竟拳头才是硬道理。
可秦国却联系到了他。
秦国和他的联系,其实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
具体来说,是脱脱迷失复辟,他被迫下台之后,秦国就派人和他取得了联系。
他并没有背叛帖木儿的想法,所以对秦国很不感冒。
不过当时秦国也没有提出什么利益诉求,只是单纯想和他做生意。
而他也确实需要来自秦国和大明的奢侈品,来拉拢安抚忠于自己的贵族。
双方的关系就这样维持了下来。
直到前不久,帖木儿瞒着他和维陶塔斯结盟之后,一切都变了。
秦国似乎也察觉到了他的想法,选择了直接摊牌。
帖木儿都这样了,你还忠于他?
不怕被他卖了?
帖木儿算什么东西?血统上来说,他也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人。
而你却是正统的成吉思汗后裔,身上流着的是黄金家族血液,就愿意这样屈居其下?
大明威服四夷,帖木儿不过是秋后蚂蚱而已。
大明承认了铁木真的历史地位,也承认了蒙元的历史地位。
《华夏文明》一书里明确写了,汉人与蒙人乃兄弟,蒙元是小宗而主天下。
就算我们为敌,那也是兄弟内部矛盾,怎能与异族勾结?
正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帖木儿和维陶塔斯结盟,本失了道义。
更何况他还慷他人之慨,拿你的土地去讨好异族人……
这些游说之词,并不算高明。
放在以前忽格鲁特根本就不会在意,甚至还会反过来嘲笑秦国失心疯。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
这些话犹如锤子,一下下敲击在他心里的那根刺上,让那根刺刺的更深更痛。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顾虑,帖木儿实在太强了,而大明离安西又太远。
或许将来大明能消灭帖木儿,可如果自己反抗,立即就会被杀死。
等大明将来打过来,还有什么意义?
在自己的坟头烧纸吗?
所以,他并没有答应秦国的游说。
却也没有擒拿、驱赶说客,而是让其隐藏身份留了下来。
之后他就开始收集大明的一切信息。
大明的情报并不难收集,不说往来的商贾,他部落内就收留了很多从北元逃过来的人。
只是以前他忙于内部权力斗争,对大明并不感兴趣,也没有做详细了解。
只知道大明很强,内部似乎也在搞变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此时他想了解,各种详细情报很快就汇集了过来。
对大明的情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总的来说,他的感触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
大明不愧是天朝上国。
然后他知道了大明采用了分封制,将勋贵封在了海外。
作为一国之主,他自然知道这么做的好处。
将朝廷无法直接统治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
既实现了对这块土地的有效统治,又瓦解了勋贵集团对政权的威胁,还能激励军心士气。
可谓是一举多得。
然后他还知道了,大明燕王被封在了身毒。
目前燕国已经占领了身毒大部分土地,甚至派出了一支军队,试图支援秦国。
只是被米兰沙给挡在了开伯尔山口。
看到这条情报,忽格鲁特再次陷入了沉默。
他岂能不知道,燕国占领身毒意味着什么。
帖木儿将要面临大明来自三方面的压力。
难怪他会和维陶塔斯结盟,难怪他会如此着急消灭秦国。
因为这是他唯一的破局之法。
可是,真的能破局吗?
别说能不能打败秦国,就算是打败了又能如何?
朱樉完全可以带着主力,从海上撤走。
就算将朱樉消灭了,面对大明河西军团和燕国的军队,帖木儿又能有几分胜算?
关键是,这么重要的情报,帖木儿直到现在都没有告诉他。
这说明他并不被信任。
心中的那根刺扎的更深了。
不过忽格鲁特依然没有做出选择。
毕竟大明再好也远在万里之外,目前在安西还是得看帖木儿的脸色。
直到他听说,无数中小部族,在得知帖木儿征讨秦国的消息后,竟然主动投靠了秦国。
这个情报带给他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是什么让这些小部族,宁愿与秦国共同赴死,也不愿意接受帖木儿的统治?
那些小部族都敢反抗,自己又在怕什么?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帖木儿真的能打败民心所向的秦国吗?
这一刻,他心中的那杆秤终于开始倾斜。
在秦国的说客再一次游说的时候,他这样说道:
“你还不配与我谈结盟的事情。”
那使者先是一愣,继而狂喜道:
“大汗稍等几日,我这就传信给国内。”
很快朱樉就接到了情报,他大喜道:
“此战,胜矣。”
“芸娘,你又立下一大功。”
柳芸娘谦虚的道:“都是大王英明,若不是您,我也想不到派人去联络忽格鲁特,也就没有今日的收获。”
朱樉大笑道:“哈哈,你就不要谦虚了,等打败帖木儿,本王重重有赏。”
之后众人商议了一下,派遣了国相府长史傅正前去会谈。
忽格鲁特得知他是傅有德的儿子,也非常的重视,亲自设宴招待。
之后两人密谈许久,终于达成了协议。
忽格鲁特的要求很简单,大明承认金帐汗国为藩属,并册封他那一系为金帐汗国之主。
以后也只能册封他的嫡系子孙为国主。
如果立陶宛、罗斯公国等国家,攻打金帐汗国,秦国必须要出兵相助。
之后还有一些经济上的协议。
大体上来说,这份协议还算是公平。
傅正也没想到事情能这么顺利,本以为忽格鲁特会趁机要挟,提出很过分的要求。
哪知道,对方非常有诚意,提出的条件也都非常合理。
这让他对忽格鲁特心生好感,也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了信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