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村子样貌。

第六章村子样貌。

陈锋现在站着的地方比较高,村子的全貌几乎一览无余。

村子面积挺大的,而且也比较平摊。

从山体到陈锋上来的那面悬崖,长度有五百多米,左右宽度,不说应该也已经猜到了,一千多米。

整个村子,只有零点六七平方公里多点。

陈锋身在的这边,是村子的最右边,也就是村东头。对比相对平坦的村子,这右边不那么平坦一点。有的地方有着土丘。

而村子左边村西,相当平坦,一块块水田就在那边。

从上往下看,一眼看过去,就是山脉,这条山脉听说有上百公里,把一片原始森林给格挡了。

县城这边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回来时陈锋提到的那个村子。

剩下一个,就是陈锋他们这個崖村了。

山脉三百多米高,崖村也就在一百多米的半山腰上,所以呢,山脉比村子还要高出一百多米。

整座山脉比较宽,有两公里多,山顶不像一般山脉那样起起伏伏,想对比较平整。

当然,还是有些小起伏的。

山顶上长着树木大多数都是松柏,也有各种各样的其他树木和灌木。

这山顶下到村子的一百多米,也不全是悬崖。

从山顶往下七八十米,全是笔直的悬崖,而在下面,是一面坡度在五六十度角的斜坡。也有七八十米。

这看着,就好像是这山体本来有泥土和斜坡,结果不知怎么的,上面的泥土从山体滑下来了一样。

这悬崖下五六十度角,上下七八十米高,左右横长度一千多米的斜坡,被村子里的历代村民,开垦成了一块块旱地,种着各种粮食蔬菜。

不是说村子是县里进入森林的唯二通道吗?你这描述的全是悬崖,从哪里进?攀岩?

那倒不是,村子这块地,从挨着山脉最中心对上去十来米处,有条两三百米左右宽的山谷。

这条山谷,把整座村后的大山脉,分割了开来。

至于怎么形成的?反正不是陈锋用锄头挖的,也不是用斧头劈的!!

而且,村子东西两头最边缘处,也有一条一两米宽的石梯路,可以上到被分割的两边山顶上。

回到山脉中间的山谷,山谷里,有一处几百米深的山洞,有一股山泉流出来。

这股山泉,从山谷流到村子平地,形成了一条小水渠。

要不是前进了两三百米,然后像村西头转向,都能把村子一分为二了。

这山泉的流量小得可怜,夏秋天不下雨,只有两个拳头那么大,雨季稍微大一点。

从山谷流到村子里形成的小沟渠,原来只比排水沟大不了多少。

不过在这种山腰上,水资源是相当宝贵的。

所以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的村民们,扛着锄头,把这条流向村子左边的水沟,加宽成了一条五百来米长,三米来宽,一米多深的蓄水渠。

在村子左边,也就是西边的悬崖边上,有一条三米多宽,两米来高,用硬石条修建的拦水坝。

而这条蓄水渠两边,都是一块块五米多宽,两百来米长的水田,一块算下来一亩半左右。

分成这么窄一点,也是为了每一块水田都好灌水,这也是拖了地势平坦的福,不然根本不可能留这么长。

而且原来是没有这么窄的,那是分田地过后才弄出来的,听说原来人少,一块田都是几亩大小的,

每一块水田的田坎里,每隔几米就有硬石条,笔直的一条线。

作用就是防止有些不要脸的,偷偷的把田坎往别人家转移,从而达到增加自己水田面积的目的。

这种情况在农村在常见不过了。

为了可能一平方不到的土地,大打出手的也不少,厉害的弄死两个都有。

有了这几米一根的石条,村子里没发生过偷偷移动田坎的情况发生。

呵呵,想移动也没办法啊,石条插下去一米多,一条田坎两百米,好几十根呢,你能一会挖完了移动一截,然后在把田坎垒上。

那时候的人可是天天在田间地头干活的,能有时间让你慢慢挖?

而且新磊的田坎也能看得出来不是?

不过没有移动石条,但是每家都把本来有二三十公分宽,能走人的田坎,挖得只有石条那十公分那么宽,真是想尽办法增加田地啊!!

所有水田数下来,接近六百块,小时候陈锋他们还特意挨着挨着数过。

这也是为什么地盘不大的村子,在巅峰时期,一共住了两百多户,养活了接近五百多人。

相对于水田,那旱地平分下来,一家可是少得可怜。

所有山坡加外边悬崖的土丘,还有村子右边,住着村民的这些地方空余的地,加起来也才两百多亩。一家一亩地都多不了多少。

还好,这是解放后人才多了起来,而且粮食产量也提高了,不然这点地。一家三口都养不活。

况且,村民们还会进山采各种山货,日子还过得将就。

不过这只紧限余十多年前而已。

现在,靠那些田地,一年大几千都挣不到,属于贫困线以下的。

要不是能进山搞点山货,加上现在各种山货价格非常高,卖了可以补贴家用,手里都存不上几分钱。

村子看着零零散散的,其实也有着一定的规律。

最开始东边只有中间住着村民,不过随着一代代传下来,房子变得越来越多。

最高记录有着两百一十五栋。

村民们住的东边,一共有五条路。

本来嘛,这五条路的房子挺稀疏的,有的七八十米才一家。

不过后来随着分家,五条路的房子越来越密集了。

到现在,一眼看去,房子与房子之间,相隔最多二十米,有的甚至是两三栋挨着的。

这一条路两边的房子,最多的五十栋,最少的也有四十多栋。

每家每户房后,都有一小块菜地。

这规划,那是相当的好啊!

五条路,那就是五个组,有地方些叫队。

排序也简单,没有按照什么先来后到,直接从最里边开排,一二三四五。

而陈锋的家,就住在五组靠西的方向,边上数过去,还有四五家呢。

看了好一会,陈锋从村东头的土丘,顺着道路下了土丘,又走过了几十米,两边都种着蔬菜的菜地,到了村子五个小组的中间。

这时候,只有一米多宽的石板路,汇入了一条两米开宽的村大路了。

这条大路可以算是村里大交通命脉了。

从靠近悬崖大五组,到靠近山脉的一组,然后挨着山坡,一直到水田那边分成左右两条,也就是蓄水渠的两边。

而且在村子中间时,还衍生了一条通往了山沟,上面就不细说了。

上午还早,居然有村民在菜地里除草呢。

虽然是冬天,但是位于西南的村子里,还是可以种蔬菜的,不像北方,到了冬天,除了高强度的大棚,其他地方种什么死什么。

对于陈锋这个挑着东西的年轻人,蹲在地里拔草的村民,都停下了手里的活,往他那边看。

不过看了好一会,都没认出来到底是哪家的娃。

呵呵,十年了,要是一眼认出来了,那才有鬼呢,况且当年的陈锋,也才十八岁。

这么多年,变化还是有一些的。

陈锋也不认识那些村民,同样的十年能让陈锋变化,十年也可以让满头黑发的中年人,变成白发的老年人不是?

挑着东西,陈锋在大路左转继续向前走,一直走到了五组第一栋房子前。

村子每一栋房子相同之处,那就是房子前,都有着一块和房子长度一样长的坝子。

房子两边要么是厨房,要么是牲口圈,都是这样,只不过有些在左,有些在右而已。

一边走一边大量周围的环境。接着就出现了文章开头发一幕。

好几个村民在坝子晒太阳。看见挑着东西的陈锋,打量着。

终于,没等陈锋走过,有个村民开口了。

“小伙子,哪家的?”

听到有人问他,陈锋把肩膀上的东西放了下来,转身看起了问他的人。

皱眉看了一会,陈锋带着有点不确信都开口:“你是三叔爷陈三顺?”

这陈三顺,一听名字,就跟陈锋有亲戚关系,不过是远亲,住在二组。

“哟,还认识我,我怎么不认识你?”

陈三顺一看这小伙子还认识他,有看了一会也没想起是谁家的。

看着叔爷看了半天也想不起自己是谁,陈锋也怕这老爷子想脑梗了,于是就开口。

“叔爷,我陈国强家的陈锋,我大伯陈国富,三叔陈国栋,四叔陈国梁,这下你在想想。(方言其实是爸的,三叔叫三爸。四叔最小叫幺爸)

陈锋怕时间久了,这老爷子想不起来,没有报爷爷的名字。

同时,也把大伯和两个小叔大名字也报了出来。

“陈国富,陈国强,嗯?你是当年那个不读书,出去打工的小屁孩陈锋?”

经过陈锋这么提醒,这老爷子总算想起来了,还好,还记得有陈锋这一号人。

不过小屁孩?那时候也不小了,一米七几的帅小伙了都。

不过在那时六十多的三叔爷眼里,还真是小屁孩。

“嗯啦,三叔爷,就是我,您老还是那么老当益壮啊。”

“哈哈哈哈,不行咯,不行咯,你走的时候,一天挑好几趟粪水去地里都不带喘气,现在挑两趟就累得不行,老了,老了啊。”

!!快八十的人了,还挑大粪去地里,你这是让城里人情何以堪?

陈锋也不是光站在坝子边上,在三叔爷说话的时候,从一边装着苹果的箱子里,打开箱子,然后拿着苹果给坝子里的人都给了一个。

看着这些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人。在三叔公的介绍下,陈锋一会就想起来完了。

坐了一会,又给男的散了一圈烟,陈锋也没有多待,回到行李那,挑着继续往前走,身后还传来了三叔爷他们的嘀咕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平凡的山村,不平凡的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平凡的山村,不平凡的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村子样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