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第86章 抚恤金
第86章抚恤金
在古代,阶级身份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身上。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阶级上限,也决定了人生态度。
保护贵族,拼上性命,是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幸运”的话,贵人老爷是个“善心”的,能发一份抚恤金,那便是撞大运了。如果什么都没有,白白赔上一条性命,那也只能自认倒霉,埋怨命运不公,希冀下辈子投胎做个“富贵人”。
这就是底层老百姓的思维逻辑。
如果说,有那些人对掌权者生出怨气,生出反意。周围的知道了,很大概率不会同仇敌忾,而是恐惧害怕。仿佛得罪贵人,是天底下最大的罪孽,比死亡还可怕。
真正能够挺起腰子,无视阶级去反抗的人,是极少数的。
******
贾蓉,对于楼船水手和宁府小厮们来说,就是遥不可及的“贵人”。
他是宁国后人,生而高贵,是高高在上的贵族老爷。而他们呢,不过是一群贱民和奴才,比草芥还不如。
拼命保护贾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无论受伤,还是战死,不过是命数如此,他们没有资格埋怨谁。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没有资格和不敢埋怨,却不是不会,也不是不想。他们看上去命如草芥,但实际也是人。也是有自己思想,有自己情感的活人。如果他们拼死抵抗,贵族老爷却懦弱如鸡,躲在阁楼里的时候。低贱如草芥的他们,真的不会生出怨气和失望吗?
答案是肯定的。
只是社会环境,逼迫他们把这份怨气和失望深深隐藏起来。并暗示自己从来也没有,也不敢这么去想,麻木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罢了。
正是因为从来如此。
他们习惯了这样被人对待,所以当贾蓉全副武装,顶盔贯甲站出来,他们才会被深深触动,变得兴奋和热血沸腾。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拼命和牺牲是有价值的。他们保护了值得保护的人。而不是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
贾蓉就是个值得保护的人!
他身份那么高贵,却愿意站出来,与他们这群泥腿子贱民一起去抵抗凶残的水寇。这让楼船水手和宁府小厮们很兴奋,有种与“贵人”同生共死的感觉。
换句话说,战友情!
******
贾蓉是故意大声说的。
就是为了激励士气,彰显存在感。让人知道他与贪生怕死的贵族哥儿不一样,他是真正的勇武之人。
“跟着我贾蓉,谁都不要怕,干就是了!”贾蓉的潜台词如此说。
焦大听懂了,忍不住面色激动,老夫聊发少年狂,朗声大笑道:“好好好,不愧是先祖太爷的种儿,比你老子兄弟强多了,宁国府后继有人矣。”
贾蓉面色一僵,不禁眉头皱起,呵斥道:“慎言!老爷尸骨未寒呢。”
焦大愣了一下,旋即讪讪一笑,也知道失言了,连忙打了自己一个嘴巴子,解释道,“整日里胡沁惯了,差点忘了珍哥儿棺椁还在船舱里。是我不对,蓉哥儿千万别往心里去!”
此刻,焦大初掌大权,拿着鸡毛当令箭,可谓吐气扬眉。对贾蓉也更尊重,姿态摆的很低,没有了往日娇惯放肆,无法无天的火爆脾气。
贾蓉摇摇头,没有接话,而是看向其他人。但见士气高涨,楼船水手和宁府小厮满脸兴奋,彼此配合更默契,一箭比一箭精准,浓雾里传来惨叫声。
不只是焦大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就连楼船水手和宁府小厮也都听懂了,战斗起来更加精神。
便是孙瑞,被焦大骂了一天,早就满腹怨气。此刻瞧见贾蓉出来,又这么激励士气,也瞬间怨气消散,满脸兴奋擒握弓箭,发挥出全部实力,要表现一番。
说真的,贾蓉有些理解“御驾亲征”的意义了。
不过,这还不够。
激励士气,光会耍嘴皮子安慰不了人,只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让人上头,红着眼睛去拼命。
“兄弟们,不要怕,给我狠狠打。战死了抚恤加倍,我亲自送到家里。打了胜仗,明日我请大伙儿吃流水席,把今晚的团圆宴给大家补上!”
贾蓉昂首挺胸,环视楼船上的上百余人,朗声说道。
先说抚恤,安定人心。
这年代,穷苦人不怕拼命,就怕死的不值钱。所以“抚恤金”就格外重要,贾蓉首先提了这一点。
霎时间,楼船上水手和宁府小厮们,心里一稳,拼命的劲头更足了。
抚恤加倍?贾蓉亲自送到家里?没说的,拼命罢!
大周朝的军队抚恤金,从坐营官到小兵,身份地位不同,抚恤金也有分级。甚至按禁军、边防军、漕军、锦衣卫等兵种不同,分级也不一样。
便只拿最普通的京营步兵举例,是50两白银,立功者再加16两。
宁国府的小厮,自然不能与正统禁军比。按理说,他们就是奴才,死了都白死,还发什么抚恤金。可宁荣二公的“老礼”,是家生子20两,外边买来的是40两。
关于这一点,原著第55回曾闹过一段剧情。便是王熙凤小产,把掌家权交给李纨,又请贾探春和薛宝钗辅佐,号称“三驾马车”的“贾探春新政”。
探春新政开篇,便是因为袭人母亲死了,赏了40两。赵姨娘弟弟“赵国基”也死了,李纨准备赏40两,却被贾探春拦住了,按例发20两,惹得赵姨娘发怒,来了一段“大闹议事厅”。
赵姨娘发怒的原因是什么?
贾探春是他的亲女儿,她弟弟赵国基是贾探春的亲舅舅。袭人一个宝玉的“准姨娘”都赏了40两。凭什么她一个贾政的正经姨娘,还是生了哥儿姐儿的“大功臣”,亲弟弟死了才发20两?而且议事厅里主事的人,还是自己亲闺女。
赵姨娘想不通,于是哭闹议事厅,把贾探春骂了一通。
而贾探春理由也说得明白。
按府里的“老礼”,里头的死了是发20两,因为是家生子,全家都是奴才,都靠着荣国府供养。而外边买来的,却是个“半良民”,家人是清白百姓,身份地位更高,自然抚恤金更多,是40两。
而此刻,贾蓉稳定人心,说了抚恤金翻倍,无论家生子还是外边儿的,便全都兴奋起来,有了“赚钱”的拼劲儿。
更别说,还有打赢胜仗的“犒赏”,要摆流水席呢。
霎时间,楼船上的百余丁壮,全都热血沸腾,心潮起伏,忍不住战意昂扬,大声高呼:“多谢蓉大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