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扬武镇总兵
公元1673年,明郑永历二十七年(清康熙十二年)正月二十日。
哗——哗——
看着远方海平面上被薄雾笼罩,隐约可见的陆地轮廓,杨之言缓缓吐出一口胸中浊气,一直悬在心头上的大石头终于能够落下来了。
经过数月的海上漂泊加上清军水师的打击袭扰,他们损失了许多弟兄才终于来到这里,孤悬南海的小宝岛,此时尚且称之为琼州的海南岛。
“终于到了……”
杨之言深吸一口气,感慨道。
就在这时,一道脚步声从他身后响起,杨之言没有回头就知道来者是谁,果然片刻后,一道粗犷的声音从背后响起:“总镇,前方便是琼州,根据海图标注,应是万州地界。”
杨之言微微颔首,道:“先派一小舟登岛查探敌情,防备清贼设伏,同时传令各船弟兄,做好登陆准备。”
“得令。”
那人应下后,却不着急离去,他犹豫了片刻,又道:“总镇,清贼琼州驻军兵力同样不容小窥,若是仅靠我扬武镇一千多名弟兄,只怕还是无力光复,何不向世子告知,请其合兵一处,一同攻略琼州?”
杨之言偏过头来,淡淡看了一眼来人,道:“世子远据东宁,朝中陈、冯党争激烈,自然无力远征琼州,更何况自先父逝世后,世子从未遣使过问我扬武镇事务,若是寄希望于世子,只怕我等永远都只能在这海上漂泊了。”
陈安信面色一暗,他身为扬武镇参将,也明白眼下面临的困境,他们自从郑氏内战出走东宁后,就一直是与郑氏听调不听宣的状态,常年在海上漂泊与清军周旋,眼下已过去了快十年之久,几近山穷水尽的困境。
而在两个月以前,他们与伪清广东水师交战,大败而归,继任总兵官两年半之久的杨之言更是在交战中被流弹射伤,昏迷不醒。
扬武镇上下随即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中,争论是否要先返回东宁,就在这时,被郎中断言至少要昏迷数月的杨之言突然醒来,他在醒过来以后下令突袭琼州岛,以琼州作为今后的根据地。
也正是在那次以后,军中高层隐约察觉到总兵官的性格和行事作风与之前出现了些许差异。
这一切的原因所在,就只有杨之言自己一个人清楚了。
现在的杨之言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准确来说他体内的灵魂来自三百多年以后的二十一世纪,具体是如何穿越的,杨之言已经不甚记得了,这件事也并不重要。
在初来乍到之际,杨之言对于现在的处境很是迷茫,不过在得知自己的新身份以及所处的年代后,他很快就决定了自己今后的目标——他来到这三藩之乱前夕,要干的只是三件事,反清、反清、还tm的是反清!
老调不必重弹,但既然现在的身份是大明延平王帐下扬武镇总兵官,麾下将士又与清廷有着血海深仇,杨之言就注定要一条路走到黑,借着一年后三藩之乱的浪潮坚持他的反清复明大业。
嗯……反清是肯定的,复明什么的还是看情况吧。
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杨之言只靠麾下这一千多名老弱病残只怕是还没开始就被摁死了,好在与他一同穿越来的,还有一个以他穿越前玩过的《帝国全面战争》游戏作为模板的系统。
帝战的游戏背景横跨整个18世纪,也就是三十多年以后,这是燧发滑膛枪和火炮主导战场的天下,用来打还是冷热兵器交替的满清,那不是难度骤降。
只要有人有钱有粮,这個系统就能为他训练出精锐的军队,不过在那之前,他们还需要先获得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因此杨之言才会力排众议,拒绝继续作为东宁郑氏的打手,转战孤悬海外的琼州岛自立门户。
琼州汉夷杂居,位于大陆最南端,向来是中央朝廷最难以管束的地区之一,但此地各类资源丰富,还有亚洲最大的富铁矿,且农田终年可以种植,完全是一块风水宝地,只需要经略得当,定能成为南海上的一枚明珠。
如此风水宝地,杨之言如何会放过?
很快,船队离岸边更靠近了一些后,一叶小舟便被放了下去,船上的士兵奋力划桨,操控着小舟向岸边驶去。
在等待小舟返回汇报之时,杨之言也开始穿戴起盔甲来,因为是在温热的南方,所以他和将士们都主要穿戴无袖布面甲或藤甲,有的士兵甚至连盔甲都不穿,只穿着一身单衣。
等待了约莫半个时辰的功夫,被派出去的小舟终于回来,向杨之言汇报岸上的情况。
“总镇,岸上空无一人,有一座村庄,但已废弃多年,只有一地残垣断壁,里面也无清军设伏,不过从足迹来看,至少在十日内有人到访过。”那斥候抱拳汇报道。
说罢,他又补充道:“村口立有一石碑,刻有‘东澳村’字样,由此可见此地应是万州县所辖东澳村,清贼似是会时常巡视此地。”
杨之言点了点头,有废弃村庄才正常,这要是有百姓在海边安居乐业那才是活见鬼了,现在清廷可是严格海禁,片板不得下海,又迁界数里,海民苦不堪言,他们也无法登岸从百姓那里获得补给。
“既然如此,那便登岸吧。”杨之言说道,“先在此地登岸休整,派出斥候小队深入内陆探查情况,最好能够将万州县城驻军情况查明。”
随着杨之言一声令下,参将陈安信便亲自率领上百名将士乘坐吃水线较低的舟船向岸边驶去,先行登陆并做好防备,防止大部队登岸时遭到袭击。
或许是因为今日是大雾天,清军的巡防部队并没有发现这只登岸的明军,他们用了小半天的功夫才将所有人都送上岸,只留下部分人看管舟船。
追随杨之言的扬武镇兵卒有一千五百余人,另外还有当初被杨之言父亲一起带出来的兵卒家属,加起来拢共三千二百多人,本来他们的人数会比这更多,但经过接连的战斗和海上糟糕的生活环境,就只剩下了这些人了。
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都忠于杨氏父子,扬武镇的运作形势其实和军阀没有多少区别,自从国姓爷薨逝后,他们与东宁朝廷一直是听调不听宣的状态,就只有偶尔会配合东宁袭击清军,军中只知杨氏父子,而不知延平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