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柳暗花明
温体仁眨了眨眼睛道:“九边之兵,断然不可轻调,刚才我们和陛下都商量好了,打算请安北伯入朝,难道安北伯就这么没有把握吗?”
赵泽微微一笑道:“那么我是一人入朝吗?我手中无兵无将,我一人入朝又有什么意义,诸军又能给我调集多少人马,若人马妥当,我入朝也无妨……"
群臣一片默然,大家只是互相面面相觑,的确是现在能够调出的能战之兵,确实是屈指可数,而建奴又是倾巢而出,调兵少了,基本上等于是去给他塞牙缝根本就不济于事,可是要调充足的兵,比登天还难。
温体仁沉默了一会儿后,吞了吞两口唾沫道:“安北伯是世间不可多出的奇才,能否以带领自己麾下之军,以入朝鲜,惟愿安北伯能够再奏凯歌,如若是实在不济,我大明也已经尽力,也算是给了朝鲜和藩属一个交代。”
这是临死换的一个基调,温体仁可不敢独自做主张,忙又回过头来对着端坐在御座上的崇祯道:“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崇祯惨然而道:“若是人力不济,天命如此,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赵泽冷冷一笑,对着温体仁道:“我麾下屡经大战,河套之战损失犹大,至今还为恢复元气,现在能调动之兵也才万余人,我这万余人可又如何能够抵抗皇太极的十万铁骑,那可全部都是精锐,是十万头虎狼啊!我率万余人入朝远征,且地理民情皆不熟悉,我这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说完后,赵泽微微一笑,接着话锋一转道:“敢问温相,我这一万人对建奴十万铁骑,明知战必败,我又是战好,还是不战为好呢?”
温体仁咋舌道:“哪只你一万余人,朝鲜国内亦不是有军吗?未曾不可一战,就算战败,也能大大虚弱建奴实力。”
赵泽顿时觉得好笑,继续说道:“朝鲜之卒是什么能耐,难道温相比我还不清楚吗?根本就不堪战,何况我以伯爵二品大臣入朝,到时候是我指挥朝鲜军队,还是朝鲜人来指挥我呢?
若是我指挥朝鲜人,朝鲜人断然不会同意,若是他还指挥我,我等终究并非是他国人,那我这一万余人哪能有好日子过,这还不是最差的,若是遇到一个瞎指挥的,那我这一万余人怕是有去无回。
且不论我入朝之后结果如何,我主力皆出河套,而河套现在城郭未立,建奴若是卷土重来又该怎么办。虽是有杨大人亲自坐镇,但是皆是野外浪战,我唯恐杨大人也未必能够应付。到时若是朝鲜不能保,河套又失,又该怎么办。”
“这……”
群臣又是一片默然,连刚才自荐自己襄领河套的杨嗣昌都不啃声了,所有的人都清楚,建奴真的要是攻击何处,就算有长城作为依托,都是非常难以防守,何况要是出长城到无城郭的草原上去和建奴野战,且不说野战能有几成把握,光是支持河套的运输线,都很难保证他的畅通。运输一断,不用打,结果已经出了。
“够了,够了,朝鲜一定是要救的,我大明也是一定要出兵,不管结果如何。若是安北伯不愿意去,就不劳他了,则另派他们。”
一直聆听的崇祯,在这个沉默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发声了,说完之后,他非常不悦地瞟了赵泽一眼。
崇祯这一瞟,瞟得赵泽心里发麻,他面对的是一个少年天子,现在也不过只有二十四岁,在这个年纪的少年,爱面子是难免的,何况崇祯素来就有气节,明亡之时,他能够殉国,就证明了一切。
赵泽赶紧伏地道:“请陛下勿忧,朝鲜是一定要救的,但是不是此时,此刻我们也没有能力来救。与其去了无功,还不如不去。还请陛下给我三年时间,三年之后,我必让朝鲜复国。”
崇祯怀疑地瞥了他一眼道:“三年?你确定你三年后能帮朝鲜复国。”
赵泽道:“三年能不能帮朝鲜复国,不仅在于我一人,还要看陛下的了。”
“哦”
崇祯轻抚衣袖,端坐在御座上,仔细的听了起来。
赵泽继续说道:“陛下勿多虑,且听臣一一讲来,但是此乃机密,望陛下能够屏蔽左右,且留你我二人述谈。”
崇祯怀疑的,甩了甩手,群臣和他身边的太监宫娥,便都自觉的退下,只留下了少数的亲信继续留在房中。
见人群离去,崇祯不耐烦地道:“爱卿有何良策,速速说来。”
赵泽道:“陛下,若我不出兵,我估计朝鲜必不能坚持多久。为了避免此战朝鲜稍战而降,我等可派人遣使,告谕朝鲜国王,就说我们的援军正在准备,不日便可发兵,如此坚定朝鲜的抵抗决心,让朝鲜尽力去抵抗建奴的侵略,不断的消耗建奴。虽然朝鲜会亡国,但是我们也能不费一兵一卒,削弱了建奴的实力。
为了避免朝鲜国王为建奴之傀儡,朝鲜为建奴所用,待到大局已定之时,我们的援军在姗姗而来,稍作战斗之后,即宣谕朝鲜国王,大势已去,为保朝鲜血脉之延续,宜带领皇室和王公大臣到大明来避难,若是朝鲜王来即为善,若是其不来,便让我军将他整个王室胁迫而来。
国王在我大明,建奴虽占领朝鲜,也不过是有实无名,在此其中,我们还可宣谕朝鲜国王,借用他的名号,发动朝鲜的抵抗军。若是三年期满之后,臣羽翼渐丰,臣直接带领朝鲜国王回国,挟国王而令诸侯,朝鲜军民敢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一切顺利,臣果能帮朝鲜复国,臣能保证以后朝鲜之土,便是我与建奴决战的主战场,还能将战火拒之国门之外,对于我大明来说,更是百利无一害啊!还望陛下三思,切不可意气用事。”
“你这是教我做小人之君啊!”
崇祯有点茫然了,沉默了良久之后,方才慢慢地说道。
赵泽赶紧劝道:“陛下,成大事者不在于小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何况我们会帮朝鲜复国,于情于理来说,都对得起朝鲜。不然的话,朝鲜国王迟早会成亡国之君,此计虽然利用了朝鲜,但是也是善意所为,对于朝鲜来说,根本就无害啊!”
崇祯迟疑了一会儿后,道:“三年之后你可有把握能帮朝鲜复国。”
赵泽迟疑了一会儿后说道:“三年之后,臣有七成把握,若是三年之期不行,则需四年,若是四年之后,我还无功,臣愿以死谢罪。”
说完,赵泽严肃的跪在地上,崇祯身边差的就是差的这种敢作敢当,能做实事的人。他的内心也稍感到一丝欣慰。
考虑了一会儿后,摆了摆手,说道:“罢了,罢了,就依照你的计策了,只是你要记得,我千百年以后,史书上的名称全然在爱卿手上,切莫让后人认为我是一个小人之君。”
“多谢陛下隆恩,请陛下放心,臣必将殚精竭虑以赴,绝不辜负陛下的知遇之恩。”
赵泽欣喜万分,终于说动了崇祯,可以避免大明的将士去异地他乡而枉死,与其是说帮大明的将士,其实好不如说是帮自己,按照现在的局势,大明根本就无兵可调,能调的能战之兵,估计只有自己了。若是自己真去了朝鲜,那么自己费尽万苦收复的河套能不能保住,赵泽自己真的很难说。
虽然群臣对于入朝作战根本就没报太大的希望,说做的一切无非就是图一个面子,弄一个心安。可是按照现在的朝廷德行,若真是失败,必然会找一个替罪羊,那么赵泽是兵败的直接负责人,这个锅不由赵泽背,还会让谁背,入朝不仅会兵败,精锐大损,说不定自己还会身陷囹圄,其实也是让自己逃过一劫。
崇祯沉默了一会儿道:“多亏了爱卿这这一顿话,让朕茅塞顿开,朕也觉得爱卿的这句不得慕虚名以处实祸说的的确是有道理,且我大明风雨飘摇,自顾都不暇,实在是再腾不出精力再去救藩属。且按照爱卿的计策,到时候将朝鲜的国王和王公贵族悉数接到我大明来,三年之后,爱卿再帮他们复国。”
赵泽赶紧激动地伏地道:“陛下圣明。”
崇祯朝赵泽摆了摆手道:“且先让众卿都进来吧!”
温体仁和杨嗣昌带着一大群同僚站在外面,心中却是全在谨慎殿里面,这种关键的时候,将他们全部轰出,隔在谁心里都不好受。
等了许久,温体仁再也站不住了,他凑上杨嗣昌的跟前道:“杨大人,你说这陛下将我们赶出来,他们是在里面聊什么,我就担心,这陛下年轻,被赵泽这三言两语而蒙蔽,真是误了大事,这可是一步踏错,终生错的大事啊!”
杨嗣昌也接过话来说道:“我担心的也是这个,陛下能够将我们悉数轰出来,估计是已经被赵泽这小子说的略为所动,我等且先在这里等着,若是到时真的被这小子给说动了,我们作为臣子的可要死谏。不然的话做出如此不仁不义之事,我大明如何还能再这世间立足。”
温体仁带着一帮臣僚,忙赞同的点头道:“杨大人说的没错,若是真有那刻,我们应该一致对外,劝陛下回心反意,绝不可被赵泽那小子说蒙蔽。”
杨嗣昌也赞同的点了点头,就在这时,谨慎殿中溜出了一个太监,那正是崇祯的一个贴身小太监,温体仁三步并做两步连忙跑上前,队小太监问道:“陛下和赵大人究竟是在里面说了什么,我们这些人心等得急了,恳请公公能否指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