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日之约
第3章三日之约
在退朝后,太宗前脚刚走,后脚便有不少大臣凑到李泰这边。
阿谀奉承之言更是不绝于耳,把李泰吹的是天上少有,地上绝无。
若换做寻常弱冠少年,刚在朝堂之上出尽风头,现又被人簇拥吹捧那早就飘了。
但李泰两世为人,心性城府之深自非常人可比。
他只是皮笑肉不笑的与之客套上两句,便抽身离去。
“太子,今日可是让魏王在陛下,群臣面前出尽了风头啊。”
看着李泰远去的背影,侯君集上前淡淡,道。
“哼!”
“那又如何?”
“三日之后若呈不上高句丽地图,本王看他如何收场!”
言罢,李承乾愤懑离去。
侯君集看着已是怒不可遏的李承乾又看了眼飘然离去的李泰,心中不禁暗叹,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其中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魏王以弱冠之龄心性城府就已如此沉稳,对于朝臣的溢美之言宠辱不惊。
之前,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呢。
虽立场不同,但侯君集也不由高看李泰一眼。
魏王府。
回到府邸后,李泰也逐渐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
而所有人都担心,李泰能否绘制出高句丽地图,可这反倒不是他现在所担心的。
前世身为兵王戎马一生,李泰所执行的任务更是遍布全球,对各国,地区的军事地图更是如数家珍。
至于唐东征高句丽一战。
按原历史唐贞观十六年高句丽东部大人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
为征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朝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
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直到两年后也就是唐贞观十八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张亮和长孙无忌统军十万亲征高句丽。
虽因自己的出现极大概率会让唐东征高句丽战事提前,但这也给了李泰充足的时间去为未来做准备。
而眼下当务之急,无疑是即将到来的大唐皇储之争。
历史上,李泰的得宠与李承乾的失宠大体上同时发生、交互消长的。
旧唐史记载,“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之意”。
具体主要体现在三点。
第一,唐贞观十年二月,唐太宗“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
太宗此举乃是仿照武德年间秦王府属另逻文学馆故事。
第二,唐贞观十二年正月,礼部尚书王珪奏请:三品以上公卿途遇亲王时下马拜见,不符礼法规定,要求取消这一仪式。
唐太宗当即以言胁之,“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由此便不难看出,唐太宗为李泰夺嗣,千方百计抬高其地位,预先造成宠冠诸王的既成事实,好为其将来继位作准备。
第三,唐贞观十四年正月,唐太宗临幸魏王泰宅第,赦免雍州长安县囚徒死刑以下罪犯,蠲免延康里当年租赋,赐泰府僚属及同里老人各有等差,这是一种特殊的恩宠。
这是仿照汉高祖刘邦荣归故乡免除沛、丰徭役的作法。以皇子高攀皇帝的恩典是逾越礼制的,故旧、新《唐书》李承乾本传都说这是“典敷”。
显然,这是唐太宗以特异行动显示意立李泰为太子的决心表现。
可以说,上一世身体原主人真是差一步就能入主东宫,登上皇位了。
“既然太宗为李泰谋立太子的态度如此鲜明,为什么李泰最终没有立成呢?”
“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李泰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忽的脑海中灵光一闪。
那便是,前身没有足够的威望让百官臣服。
太宗坚主立李泰,并非出于立贤,而是出于立爱。
贞观君臣废立太子的分歧,仅是立嫡与立爱的分歧,而非立嫡与立贤的分歧。这与玄武门之变的性质是夺嗣立贤有所不同。
前身既没有往昔秦王的功业,也没有深孚众望的美德,甚至还有恃宠、逞尊、骄奢、傲物等等失德之处,当然不可能在大臣中形成高大的形象。
为此,唐太宗只得依靠行政命令人为地树立,由于有背名分,适得其反。
而太子李承乾虽然不肖,然而没有坏到被废的地步。
“眼下,我文学馆学士外朝中力量非常有限,多是柴令武,房遗爱,杜楚客等新贵势力。”
“而朝中老臣,诸如魏徵,褚遂良,侯君集等都坚持嫡长子继承制,这对于我日后争皇储非常不利。”
李泰摩挲着下巴,认真思忖起自己当下的处境。
眼下当务之急还是要树立自己的威望,让更多的朝堂重臣从中立位置乃至对立面站到自己阵营中来。
这样待李承乾造反失败后,自己这边也会在朝中用最短的时间凝聚起一股支持自己的力量将他推向储君之位。
可这话说来容易,但降服魏徵,褚遂良,长孙无忌等肱股之臣,树立个人威望谈何容易?
他们随便挑出来一个,那都是有不世之材,又不是简单用钱就能解决的。
如果要真用钱就能解决,那凭自己先知先觉想赚钱还不是轻轻松松。
况且,不光要中树立自己的个人威望让百官臣服,自己以次子登基还要得民心。
“自己要做什么,既能在朝中树立威望,又能得万民之心呢?”
正当李泰正苦恼时,他眼角余光忽的瞥见案前放的硬黄纸上,先是怔了下而后抚掌高呼,道:“对!是纸!”
“想要同时获得威望于民心,其关键点就在这纸上!”
贞观初年纸的价格过于高昂。
别说宣纸,硬黄纸了,寒门子弟就连最廉价的竹纸都买不起。
而弘文馆随便一本书都万字有余,百页之多,再算上印刷费用,装订费,最后归总下来一本书的价格又岂是广大寒门子弟能消费得起?
若是自己改良造纸术,大幅度降低造纸的工艺难度,成本的话。
那凭此发明,即可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社会基础,招揽民心。
有如此开天辟地之壮举,那朝中百官自然会对自己心悦诚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