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毛遂自荐
墨家平定之后,李应给了墨家弟子两条出路,一条是投降朝廷,前往长安太学修学,另一条就是自谋出路,官府发放盘缠。
墨家之事告一段落之后,李应一行人终于回到长安,随他们一同回来的还有墨家众多学者,当然还有一直对李应痴痴念念的李晓彤。这些暂且不论,且说李应刚刚回到长安,一大堆难题就将李应埋没在群臣的口水之中。
李傕拱手说道:“陛下,建国已有半年之久,功臣封赏一直都没有颁布,长此以往恐怕生出事端啊。”
李应说道:“封赏之事,朕已经批准了,不日后就会祭拜天地,行封赏大典。”
李应刚说完,马良赶紧向前说道:“陛下,国家初立,百废待兴,眼下军队总数高达六十万,民间多数壮劳力都在服役,土地荒废严重,且各县汇报民间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我朝长期实行的垦荒制度目前也是困难重重。”
李应看向马良问道:“季常以为如何解决?”
马良说道:“臣主张裁军。”
张文闻言赶紧说道:“臣不认同,眼下北魏与东吴对我朝虎视眈眈,只是因为瘟疫横行,才暂缓了对我朝用兵,一旦各国疫情得到控制,一定会卷土重来的。臣以为应当调拨老弱残兵实行军垦。”
马超闻言出列说道:“屯田屯田,你们就知道屯田,你们所说的老弱残兵哪一个不是久经沙场、屡立战功的百战老兵,现在不用他们,就让他们屯田,你等是何居心?”
马超话音刚落就迎来众多武将的附和。一时之间,朝堂乱做一团,大致上是文官主张裁军和屯田,武官不同意裁军,而且要求朝廷对因战致残的老兵补偿,还有一股以贾诩为首中立派,他们并不参与文武官员的争斗,而是闭口不语。
李应眼见一时之间不会有结果,只得命令退朝,明日再议。
下朝之后,李应回到宣室殿后殿,也成为“养心殿”,顾名思义,就是早朝后。皇帝休息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李应当真是一头两个大。朝堂上,各方势力争论不休,大致上是文官主张裁军,缩小军费,加大屯田支持力度,而武官认为不但不能裁军,还要扩大军备,为一统天下做准备,另外武将最关心的还是封赏大典何时召开,以及自己能够获得什么爵位。说到爵位恐怕是令李应迟迟不肯举行封赏大典的原因,因为东汉末年以来,爵位相当泛滥,尤其是侯爵,一千个人里就能出一个是侯爵,自封的或是割据诸侯赐封的,当然还有东汉朝廷的卖官卖爵,故此很难决断。
正当李应焦头烂额之际,张绣来报,说是游学士子吴刚求见。
在晋朝内,李应十分重视人才,尤其是有才能的士子,因此朝廷有规定,但凡百姓求见皇帝,可以击响未央宫城门外的“诽谤鼓”,当然击鼓之人得是有重要的事求见皇帝,这个已经有成文的规定张贴在城中。除了击打诽谤鼓之外,身为白身的士子还有另一种方式觐见皇帝,那就是“投名状”,也就是将自己对于朝政的意见看法写在纸上投入未央宫外城各城门口信箱之中,并且要署名,且必须是实名,否则“投名状”作废,当事人也会受到惩罚。这些,李应每天都会查看。
此时吴刚已经进入御书房,吴刚这个名字,李应是知道的,李应就是因为他写的投名状,才决定召见他的,因为李应隐隐察觉到,这个人或许会给让困扰他的困难迎刃而解。
吴刚进入御书房,随即行大礼跪拜。
李应随即让他起来说话:“吴刚,你的投名状,朕看过了,你在信中列举当朝三大弊端,还提到了强国方略,朕想听听你的高见。”
李应和吴刚的谈论持续了三个时辰之久。期间谈了什么只有他们二人知道。张绣看到的是,吴刚走后,李应的眉头舒缓了许多。
晚上在李晓彤那里待了一宿,李应心情自是大好。清晨,在李晓彤温柔的呼唤下起身洗漱。
李晓彤撅着小嘴,一副气鼓鼓的样子。李应不由得问道:“这是怎么了?谁欺负朕的晓彤了?”
李晓彤故作生气的说道:“还有谁,天底下能惹臣妾生气的除了陛下,还有谁,你说后宫这么多姐妹,到现在你也没给大家一个名分,谁家皇家是这样的。尤其是张霞姐姐。”
李应随即明白了,于是说道:“是啊,是该安排一下了,不如就和封赏大典一起广告天下吧。”
宣室殿外下着小雨,初春时节,雨水总是很多的。
李应看着文武百官一身被雨水打湿的模样,心中不由得好笑,此时却只能憋着。
行礼完毕,群臣分列两旁,谁也没有注意到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个骨瘦如柴的士子衣着齐整的站着。没错,这个人就是吴刚。以他的身份是不能进入大殿的,但是李应特意安排他进入。
群臣的目光聚集在李应的身上,只听见李应高声说道:“昨日朝会,你等七嘴八舌,各种问题百出,今日朝会,朕决意只议一件事,是否裁撤军队以及今后我国的战略谋划。”
话音刚落,李傕等人纷纷向前说道:“回陛下,北魏与东吴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吞并我国,臣以为不但不能裁军,还要加大扩军,为一统天下做准备。”
此话一出,立刻遭到户部、礼部、兵部三位尚书的竭力反对。
户部尚书刘巴说道:“国之初,在于发展敏力,民力不济,如何养国,士兵口粮、军饷如何保证,臣以为应当精炼军队,最好保持在三十万左右,我国十年内应当以积蓄国力为主,避免大规模作战。”
李应不置可否,而是扬声说道:“你等立场,朕已经知晓。近日有一士子向朕递上投名状,历数我朝三大弊政,今日朕将他召到大殿,你等且先听听来自底层士子的声音。吴刚何在?”
吴刚闻言,急声应道:“臣在。”吴刚赶忙来到殿前,此时众人的目光才聚焦在这个瘦小的士子身上。
李应看着吴刚说道:“你且说说你的主张,众位爱卿,但有不认可的,大可畅所欲言。”
吴刚拱手说道:“臣尝闻中原王朝始于夏朝,然夏被商所灭,商又被周所灭。此皆因夏、商后世出暴君,民不聊生,人民揭竿而起,故此,臣得出暴烈的国家必将灭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臣又尝闻,周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列强征伐交战几百年,然而被西北边陲的秦国所灭,重归统一。秦国能够崛起与列强之中,后发制人,那是因为秦国商鞅变法,秦国历经法治变法,一跃而成为天下最强大的诸侯,这正如同我朝所实行的法治一样。臣由此得出。强国必先强军,弱国无外交。军强则国必强,国强则可民安,民安才能民富,民富则可国强。此所谓国富民强。”
马良闻言说道:“先生是法家士子?”
吴刚说道:“回大人,臣却是法家弟子。”
马良闻言说道:“先生刚刚提到了秦朝,那先生一定知道秦朝就是因为穷兵黩武,才区区十四载而亡国的吧?如此短命王朝,如何能成为先生主张的论断。”
吴刚拱手说道:“没错,秦朝十四年就亡国了,但是其后,汉承秦制,享国四百余年,所以秦亡,亡于君王,而非亡于秦制,更非亡于秦军。”
兵部尚书陈宫向前一步说道:“饶是如此,我朝与秦不同。秦自建国五百余年,历经六代国君变法图强方才有一统天下的资本。我朝立国不过一载,无此国力养偌大之军队。”
“臣见过陈大人,臣斗胆,且听某道来。”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秦始于商鞅而国富军强,商鞅始于孝公而效命于庙堂。今陛下继位,难道不想开孝公之先例,做这开国运之明君,满朝文武不想做盛世王朝之臣子。”
“先生所言乃是图中之锦绣山河。据实言,国初民弱,在建不在毁。要那么多军队干什么。再者,先生方才将陛下比作秦孝公尚显贬低之意,比之先生商鞅,何德何能?”吏部尚书李平开口说道。
吴刚闻言,面向晋帝,拱手说道:“陛下,昔日商君有强秦九论以助秦公,今臣有弊政三则与强国六论呈与陛下。”
李应看着吴刚说道:“先生今日放心畅所欲言,臣绝不追究先生责任。”
吴刚闻言,拱手说道:“晋国弊政根源上源于汉庭。其一,士族做大,朝廷没有这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拔用人制度,而原本的举孝廉制又多是用人为亲,更让士族做大做强,有了与朝廷抗衡的资本;其二,军中派系林立,陛下虽然进行过军队重组,但是不彻底,如今军中派系林立依然存在,长此以往必定不能有效配合作战,甚至还会闹出更大的事来。”
还没等吴刚说出其三,群臣就炸开了锅,短短两句话将文武百官得罪了个便,不可谓不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