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南北史演义(下册)》(31)

第八十二章《南北史演义(下册)》(31)

第八十一回杨坚篡权建立隋朝

话说杨坚被赵王宇文招诱骗到家中,几乎遭到杀身之祸,幸亏大将军元胄将杨坚扶出,奋身堵在门口阻拦赵王宇文招,等到杨坚已经走远,他才转身赶回去。赵王宇文招见元胄勇猛英武,不敢和他对抗,眼睁睁地纵虎归山,恨自己没有抢先下手,耽误了大好的机会,气得他捶胸顿足,懊恼不已。那杨坚又怎肯就此罢休,他立即诬称赵王宇文招和越王宇文盛图谋造反,立刻令兵士围住两王的府第,屠杀他们全家,然后重赏了元胄。这时,益州总管王谦也在蜀地起兵,和尉迟迥、司马消难等人互相联络,尉迟迥又写信给后梁,请求声援。后梁诸将都劝梁主举兵,说与尉迟迥等人联盟,进可吞并周室,退可席卷山南。梁主萧岿踌躇不决,于是令中书舍人柳庄到北周去查探动静。

杨坚握着柳庄的手,说道:“我从前在开府,曾在江陵服役,深蒙梁主盛情款待,如今我周主年幼势弱,正是艰难的时候,我受先主重托,愿意和梁主共保岁寒,不要忘记旧日的约定,请君为我转达!”柳庄应命而返,向梁主详细地陈述了杨坚的话,并对梁主萧岿说道:“尉迟迥虽然是旧将,但已年老体衰,司马消难和王谦都是平庸无为之人,更没什么能力。周朝将相为了保全自身多半已经归附杨氏,看来尉迟迥等人终究会灭亡,杨坚必定会篡夺周室。我们不如保境息民,静观事变。”梁主萧岿因此按兵不动,坐观局势变化。

周行军元帅韦孝宽已经领军到达武陟,与尉迟迥的军队仅隔着沁水,这时水势渐涨,两下相持不战。韦孝宽手下长史李询密报杨坚,称总管梁士彦等人收受了尉迟迥的贿赂,所以逗留不前。杨坚非常忧虑,他和内史郑译等人商议更换主帅。只有李德林进言道:“您和诸位将领都是国家的权贵之臣,还没有相互认可,现在您挟天子以令群臣,众人勉强听从您的号令,如果不推诚置腹,动不动就猜疑,将来何人愿听从差遣?况且收受贿金,事实难以证明,现在如果临阵换将,恐怕郧公以下,人人自危,军心一旦离散,大势就尽去了。”杨坚愕然说道:“现在能怎么办呢?”李德林答道:“依臣愚见,速速派遣一位才望兼优的干员前往军前,察看事情的真伪,诸将如果真有异心,也不敢立刻变动;万一叛变,也是容易制服哩。”杨坚恍然大悟道:“你如果不说,几乎会误了大事。”于是,杨坚命令少内史崔仲方前去监督诸军,但是崔仲方因父亲身在山东,不愿意领命前去,因此杨坚便改派刘昉、郑译。刘昉说自己没有担任过将官,郑译又以母亲年迈为由推辞。杨坚不禁着急,幸好司录高颎请求前往,于是立即命其出发,高颎日夜兼程赶到军中。高颎和韦孝宽等人商议,选择在沁水较浅的地方筑桥渡军,一决胜负。

尉迟迥的儿子魏安公尉迟惇率众十万,列阵二十余里,率军稍稍往后退却,打算等到韦孝宽的军队渡到一半时,然后再出击。韦孝宽乘势渡桥,鸣鼓齐进。尉迟惇的军队上前堵截,全都被杀退。高颎又命人将浮桥毁去,自断归路,让将士上前死战,将士们果然拼死冲杀而去,尉迟惇不能抵挡,奔回了邺城,军兵多半失散。韦孝宽指挥各军乘势追到邺下。尉迟惇的父亲尉迟迥和弟弟尉迟祐也率领部卒出城,共计十三万人,屯驻在城南。尉迟迥亲自统领一万人,全都头戴绿巾,身穿锦袄,号称黄龙兵。尉迟迥的弟弟尉迟勤又召集五万兵马,从青州赶来支援兄长,他亲自率领三千骑兵先到。尉迟迥一直在军旅中行军作战,老当益壮,披甲上阵,他麾下的士兵大多是关中人,勇猛善战。韦孝宽出战不利,只好退走。邺下观战的士民也不下几万人。

行军总管宇文忻说道:“事情非常紧急了,对手非常强劲,我们应该用计破敌。”说着,宇文忻立即命令兵士们张弓搭箭,竟然射向了观战的士民。士民们大叫着逃走,哗声如雷。宇文忻乘机大喊道:“贼败了,贼败了,我等将士何不乘势立功呢?”众人听到宇文忻的话,气势再次振奋,再接再厉,杀入尉迟迥的阵中。尉迟迥军中的士兵已经被士民们干扰,心神惶乱,怎么禁得住敌军大肆杀来,不由得仓皇溃逃。尉迟迥无法支持,便急着和两个儿子走回城中。韦孝宽纵兵围攻,摧毁城墙直冲而入,邺城很快被攻陷了。尉迟迥无奈之下只能爬上城楼,由周将崔弘度率兵围住。崔弘度的妹妹是尉迟迥的儿媳。这时,崔弘度见尉迟迥准备张弓射向自己,便索性脱去兜鍪,对着尉迟迥大喊道:“您认得我吗?如今您我各图国事,不能顾及私情,但亲戚相逢,我一定禁止乱兵,不许他们侵辱你。事已至此,请您尽早自我了结,不要再三犹豫了。”尉迟迥自知难逃一死,便把弓箭扔了,大骂杨坚十余声,然后拔剑自刎。崔弘度对弟弟崔弘升说道:“你可以去取他的人头了。”于是崔弘升砍下尉迟迥首级,献给韦孝宽。尉迟勤、尉迟惇、尉迟祐全都逃往青州。韦孝宽派遣开府大将军郭衍率兵将他们追获,与尉迟迥的首级一同送入长安。杨坚因尉迟勤曾上呈尉迟迥的书信,知道他的本意并不想叛变,就下令赦免他的罪,只将尉迟惇、尉迟祐两人处死。尉迟迥起兵叛变,前后只撑了六十八天就败亡了,后人说他举事乃是正义之举,只是没有指挥驾驭军队的才能,所以才有此败亡。

韦孝宽又分兵征讨关东叛吏,依次削平。杨坚命令把相州的治所迁到安阳,毁去邺城以及邑居,把相州分为毛州、魏州,无非是将大的城池分成小的,从而削弱他们的实力。这时,周行军总管于仲文率领兵马到了蓼堤,距离梁郡大约有七里,檀让带领数万人马前来阻击。于仲文用羸弱的士兵上前挑战,然后假装兵败,退走十里。檀让恃胜生骄,竟然毫不设备,夜间被于仲文袭杀回来,霎时间一惊而散,被俘获了五千多人。于仲文进军攻打梁郡,守将刘子宽弃城逃走;再次进击曹州,擒住尉迟迥所署刺史李仲康,又追击檀让到达成武。檀让再战再败,往东逃窜了数十里,最终被于仲文所擒获,押送回长安,眼见是不能活命了。还有宇文威、宇文曹等人也被杨素剿平,回长安报捷复命。只有司马消难和王谦两路军马尚未扑灭,杨坚忧心不已,催促王谊进军郧州,尽快剿平司马消难。杨坚又命上柱国梁睿为西征元帅,进军攻打益州。司马消难向来没有才能谋略,但因尉迟迥举兵发难,也想乘势图利,出些风头。司马消难一听到尉迟迥败灭的消息,吓得魂不附身,急忙派人到建康,向陈乞求援助。陈军尚未出发,王谊已经领兵火速赶来,司马消难没等到王谊攻城,便连夜往南奔逃,投降了南朝。陈主陈顼任命司马消难为车骑将军,兼职司空,加封随公。王谊当然回京告捷。杨坚以为外患将平,大功即将告成,便自封为大丞相,撤去左右丞相的官衔,又杀害陈王宇文纯和他的儿子数人。

益州总管王谦还指望着各路军队得胜,自己好出兵在后跟随,哪知各处军报都瓦解消散了,不免心惊肉跳,非常忧虑。隆州刺史高阿那肱因被杨坚外调,怏怏不乐,于是向王谦献计道:“您如果亲自率领精锐直接前往散关,蜀人知道您仗义勤王,一定肯为您效命,这是上策;如果出兵梁汉,占据腹地,这是中策;如果坐守在剑南,领兵自卫,这便是下策了。”王谦觉得上策太冒险,想选用中、下二策。总管长史乙弗虔、益州刺史达奚惎说道:“蜀道崎岖,来兵不能飞越,应该据险自固,等待时机出兵。”于是王谦命两人率领十万兵马前去利州堵截敌军。周西征元帅梁睿调集利、凤、文、秦、成各州兵马,直接向利州进发。梁睿等人在途中与蜀兵相遇,蜀兵还没开始交战,便立即溃散逃走。乙弗虔、达奚惎两人节节退走,梁睿节节进逼,两人无计可施,便悄悄派人送信到梁睿军中,表示愿意作为内应,将功补过。梁睿当然答应。乙弗虔和达奚惎退回到成都。王谦还不知道乙弗虔、达奚惎二人已经投降敌军,还当他们是自己的心腹,命令他们守城,又命他们的儿子为左右军,仓促出战。等到梁睿的大军掩杀而来,左右两翼已叛逃离去,王谦的手下只剩下数十人,逃回到城下。结果王谦抬头一看,只见城门紧闭,城上站着乙弗虔、达奚惎二人,他俩一同对王谦说道:“我们已经归附梁元帅,您请自便吧。”王谦无法入城,只能逃往新都。新都县令王宝假意出来迎接,引诱王谦入城杀死,然后将首级传送到长安。梁睿率军杀入成都,活捉了高阿那肱,押送进关。杨坚下令斩下高阿那肱的头颅,和王谦的首级一起悬挂城门示众。随后杨坚又派人传话给梁睿道:“达奚惎、乙弗虔二人原本是首谋,应该问罪斩首。”于是梁睿将二人斩首了事。至此,数路大兵都已经被荡平,权焰熏天的随公杨坚便可安安稳稳地篡夺那周室江山了。

郧国公韦孝宽班师回朝没多久,就得病了,终年七十二岁。韦孝宽智勇深沉,世称良将,每次遇到劲敌,他都从容布置,决策常常被人误解。等到成功以后,众人才非常惊服。平时在军中,他喜欢阅读文史,有空闲时间就亲自披阅。韦孝宽早年丧父母,视兄嫂为父母,所得的俸禄不入私房,全都赈给亲族和孤贫之人,因此他在当地拥有很高的声望。只是他甘心做杨坚的爪牙,铲灭义师,酿成杨氏篡周的祸祟,徒落得晚节不终,遗讥千古,这岂不是一大可惜吗?杨坚非常悲伤,为沉重悼念他,追封他为太傅,赐予谥号为襄。高颎随军回朝,愈加受到杨坚的宠信,命其代替刘昉担任司马。先前,在各路义军纷纷响应之时,杨坚想派人到韦孝宽的军营督军,因为郑译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辞不受,所以杨坚渐渐疏远了郑译,虽然没有撤去郑译的官职,但杨坚却暗中告诫官属,不必向郑译奏报国事。郑译渐渐觉得自己处境很危险,便乞求解去职务。杨坚表面上还是安慰他,但态度却已经今非昔比了。那时,周室五位王爷已经被杨坚害死三人,只剩下代王宇文达和滕王宇文逌,毫无权力。杨坚还是不肯放过,索性也诬陷他们通敌叛国,都令他们自尽了。随后,杨坚又胁迫周主宇文阐下诏,晋封自己为相国,总掌百官,晋爵为随王,将安陆等二十个郡县作为随王的属地。杨坚假装谦让,只接受了十郡。随后,周主又下达诏令,加封隋王杨坚九锡礼,准许他建台置官,并且晋封随王妃独孤氏为王后,世子杨勇为王太子,杨坚推让再三才接受。开府仪同大将军庾季才、卢贲以及太傅李穆等人都劝杨坚顺天受命,逼迫周主禅位,杨坚始终没有答应。又过了一年多,到了大象三年二月间,杨坚才逼周主宇文阐禅位。周主此时已经无力回天,只能颁下一道逊国诏书。杨坚得到诏书后,当然踌躇满志,只是表面上不得不三辞三让。

于是,周主再派太傅杞公宇文椿手捧册书,大宗伯赵煚手捧玉玺,到随王府中劝他登位。杨坚接受了册书和皇帝玺绶,便不再假意推辞。庾季才说二月甲子日是吉日,应该登帝位,杨坚依言办理。

这一天早起,杨坚召集文武百官,乘车入宫。宫中仪卫已经备齐衮冕,献到杨坚的面前,杨坚立即穿上帝服,由百官簇拥到临光殿,升座接受朝拜。一班舍旧从新的官吏,当然是鼓舞欢呼,齐声呼喊万岁。杨坚改国号为“随”,改年号为开皇元年,他本来袭承其父的封爵,号称“随公”,便将“随”字作为朝名。后来他见“随”字中有一个走之旁,寓意为走,又担心有什么不吉利的预兆,所以去掉走之旁改为“隋”,想取四方升平的好意图。少内史崔仲方奏请改掉周室的官仪,仍然沿用汉、魏时期的旧制,杨坚下诏准许。于是,杨坚下诏设置三师三公,以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卫等十二府,分司定职;又设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官,用来酬劳勤苦和立功的将帅,设置特进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用来加封有德行和声望的文武大臣;还将门下省长官侍中改称纳言。杨坚任命相国司马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任纳言一职;任命相国司录虞庆则为内史监,兼任吏部尚书;任命相国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典军元胄为左卫将军。同时,杨坚追尊皇考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皇妣吕氏为元明皇后,册封独孤氏为皇后,立长子杨勇为皇太子。

杨氏一族出身弘农,相传是汉太尉杨震的后裔。杨坚的六世祖杨元寿是后魏武川镇司马,因此杨氏一族就留居在武川。杨元寿的玄孙就是杨忠,杨忠跟随周太祖从关西起兵,被赐姓为普六茹氏。杨忠的妻子吕氏生杨坚时,有紫色的云气充满整个屋子,有一个从河东来的尼姑曾对吕氏说道:“此儿骨相非凡,不适合留在尘俗养育。”吕氏便托尼姑选择一处别馆,带着杨坚到别馆中生活,尼姑也经常前来探视。一天,吕氏把杨坚抱在怀中,忽然看见杨坚头上长出了角,遍体都是鳞片,非常吃惊,便把杨坚放在地上。尼姑正好从外面进来,急忙抱起杨坚说道:“已惊我儿,这样一来,他得天下的日子就要晚一些了。”吕氏再次上前看时,发现鳞角已经消失,样貌和平常一样。等到杨坚长大后,尼姑已经离去,不知下落了。后来杨坚官场得志,多次身居要职,周室君臣非常猜忌他,但他也没被害死,现在他得以篡周称帝。杨坚将周主宇文阐降为介公,迁居到别宫,食邑万户,车服礼乐仍用周制,准许他上书不称表,答表不称诏,似乎有永作隋宾的意思。

宇文阐的皇后司马氏因为父亲司马消难背叛周室获罪而被牵连,早就已经被废为庶人。唯独周太后杨氏是杨坚的长女,年龄也不过二十来岁,从前杨坚入宫辅政,杨太后其实并没有和他通谋,但因为嗣主年幼,恐怕政权被外人夺去,对自己不利,所以父亲既然掌权,她倒也欢喜如愿。后来,她见父亲另有异图,心中愤愤不平,但她只是一介女流,如何抗得过当朝宰相?杨太后无奈之下只能忍气吞声,拖延过去。后来周室竟然被篡,杨氏更加愤怒,屡次当面与父亲争论。杨坚也有些惭愧,不肯见她,只能派独孤后好言安抚她。随后,杨坚又改封她为乐平公主,并且见她芳华年盛,想让她改嫁,杨氏誓死不从,才得以守志终身。周太皇太后阿史那氏经历了隋朝革命后,便立即病逝。杨坚却令有司仍然用皇后的礼仪,把阿史那氏安葬在周武帝陵。周太帝太后李氏和介公宇文阐迁居到别宫,李氏不免愤恨,情愿出家为尼,改名常悲。就连介公宇文阐的生母朱氏也跟随李氏一同削发,改名为法浄。周宣帝宇文赟的五位皇后,只有杨氏留居在宫中,陈、元、尉迟三后早已为尼,与李、朱二氏一同修心念佛。朱氏首先逝世,李氏随后也去世了,不久尉迟氏也随殁。陈、元二后直到唐贞观年间,才离开人世。杨后到隋炀帝大业五年病逝,被安葬在周宣帝陵。那被废的司马皇后却改嫁给司州刺史李丹为妻,仍然去做那官宦家的妇人了。

不久,周氏诸王全都降为公,杨坚另封皇弟邵国公杨慧为滕王,同安公杨爽为卫王,皇子雁门公杨广为晋王,杨俊为秦王,杨秀为越王,杨谅为汉王。杨坚任命并州总管申国公李穆为太师,邓国公窦炽为太傅,幽州总管任国公于翼为太尉,金城公赵煚为尚书仆射,汉安公韦世康为礼部尚书,义宁公元晖为都官尚书,昌国公元岩为兵部尚书,上仪同长孙毗为工部尚书,杨尚希为度支尚书,族子雍州牧邗国公杨惠为左卫大将军,堂祖弟永康公杨弘为右卫大将军,侄子陈留公杨智积为蔡王,杨静为道王。不久,杨坚又晋升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上柱国元景山为安州总管,当亭公贺若弼为楚州总管,新义公韩擒虎为庐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为定州总管。窦毅是邓国公窦炽的侄子,曾娶了周太祖第五个女儿襄阳公主为妻,生下一个女儿,尚未成年,她听说隋主受禅后,自己跑到堂下叹息道:“我只恨自己不是个男子,不能去解救舅家的灾难。”窦毅夫妇连忙捂住女儿的口说道:“你不要胡言乱语!这话会灭我全族的。”后来此女嫁给唐公李渊,做了唐朝的开国皇后。

话说内史监虞庆则劝说隋主杨坚杀尽宇文氏,断绝后患。高颎、杨惠也同声附和,唯独李德林不赞成。隋主杨坚脸色一变,说道:“你是个书生,不能和你商量大事。”随后,杨坚命令宿卫各军搜捕宇文氏宗族,所有周太祖宇文泰的孙子谯公宇文乾恽、冀公宇文绚,闵帝宇文觉的孙子纪公宇文湜,明帝宇文毓的儿子酆公宇文贞、宋公宇文实,武帝宇文邕的儿子汉公宇文赞、秦公宇文贽、曹公宇文允、蔡公宇文兑、荆公宇文元,宣帝宇文赟的儿子莱公宇文衍、郢公宇文术等人,一股脑儿拘到狱中,勒令自杀。不久,杨坚又将介公宇文阐害死在宫中,赐谥号静帝,年仅九岁,总算做了两年多的小皇帝。周朝从闵帝宇文觉篡魏,到静帝宇文阐亡国,经历五位皇帝,共得二十五年。正是:

九龄幼主罪难论,惨祸临头忽灭门。

莫道覆宗由外戚,厉阶毕竟自天元。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南北史演义(读懂南北朝的权力游戏)(套装共2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南北史演义(读懂南北朝的权力游戏)(套装共2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二章《南北史演义(下册)》(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