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南北史演义(下册)》(43)

第九十四章《南北史演义(下册)》(43)

第九十三回上天示警

话说高昌王麴伯雅和伊吾吐屯没等人来朝,炀帝特地设置观风行殿召他们入宴;此外蛮夷使臣在下殿列队相陪,差不多有一二千人。炀帝命人奏乐,并献上杂戏,十分热闹。宴会散席后,炀帝又命人搬出许多绢帛,赏赐在场所有西域人,只博得几声“万岁”而已,又耗去许多资财。等到炀帝起驾回京时,路过大斗拔谷,山路狭窄,只能容一人一骑鱼贯而行;这时又正值天气寒冷,风雪纷飞,前后不能相顾,累得断断续续,疲惫不堪;驴马十有八九被冻死,吏卒也冻僵倒毙甚多,后宫妃主更是狼狈不堪,掺杂在军士中夜宿山间,徒落得男女无别,一塌糊涂。

炀帝顺道进入西京住了两三个月,因长安没什么可游玩的,他很不耐烦,就继续赶赴东京。这时东京已改称为东都,炀帝将其视为乐国,不愿再入长安。从此朝朝暮暮,花天酒地,再加上四面八方按时进贡,有的献明珠异宝,有的献虎豹犀象,有的献名马,有的献美女,一股脑儿地收入西苑,供炀帝自己赏玩。唯独道州献入一个矮民,名叫王义,生得眉清目秀,心灵嘴巧。炀帝召见他,见他身材短小,举止玲珑,也觉得很是奇异,却故意责问道:“你有什么技能,竟敢将自己献上?”王义从容地回答道:“陛下怀柔远方,各地异族纷纷前来投奔,所以我一个南楚小民也来观仰天子龙颜。虽然没有奇能绝技,却有一片赤胆忠义,还望陛下降恩收下我!”炀帝笑着说道:“朕有无数的文臣猛将,没一个不竭力忠诚侍奉朕的,要你又有什么用呢?”王义又回答道:“圣恩宽大,惠及困穷,小臣是远方的一个废人,无处求生,只好自己投奔陛下,仰望您的恩泽生活。”炀帝最喜欢听奉承的话,听了王义几句话,就好比如漆投胶,不熔自化,便将他留在身边随时驱使。好在王义知情识意,一经差遣,事事都能让炀帝满意,简直无孔不入,因此炀帝渐渐宠爱他,几乎顷刻不能相离。

一天下朝回宫,炀帝回头见王义跟随着,皱着眉头说道:“你侍奉朕好久了,深合朕意,可惜你不是宫中人,不能随便入宫。”说着,炀帝又叹了几声,自己入宫去了。王义不便跟随进入,只是站在宫门外痴等着。凑巧有个老太监张成从宫中走出来,看到王义这般模样,就问他何事这么为难,王义便将炀帝的话重述一遍,并求张成替他想一个进宫的办法。张成说道:“想要进宫,就只能净身了。”王义还不知道“净身”二字的含义,等张成再三说明,王义竟不管死活,托请张成替他买药,狠下心自宫了,接连病了几日。炀帝免不了问到王义,张成代为报明,这使得炀帝感动不已,连赞王义忠心。等到王义伤痕痊愈后,便令他出入寝宫,有时令他睡在御榻下面,把他当作宫女一般。

到了大业六年正月,有数十名强盗身穿白衣白帽,焚香持花,自称是弥勒佛。他们偷偷潜入建国门,打劫卫士的甲仗,想要作乱。亏得炀帝的次子齐王杨暕率兵抵御,将群盗诛死。因此杨暕有了功绩,并因元德太子杨昭早逝,按长幼次序应当立他为储君,炀帝也有这个想法。杨暕生平好色,曾私自纳柳氏的女儿为妾,并和妃子的姐姐韦氏通奸。韦氏的丈夫当然有怨气,虽然不敢上书诉讼,但怨恨诽谤已经传得满城风雨。杨暕毫不在意,反而召相士给后庭妃妾相面。相士说韦氏能当皇后,杨暕很是高兴。可他又怕炀帝册立嫡孙,便暗中命巫师施蛊诅咒,不料事情全都泄露了出去。王府中官吏如长史柳謇之以下多半获罪,韦氏也被赐死。杨暕的爵位虽没被削去,但也失去了炀帝的宠爱,所以始终没被立为储君。只是百姓们听说都中有强盗,非常惊骇,但炀帝却不以为意,仍然照常行乐。

正巧这时诸番入朝,酋长全都会集在东都,炀帝又要夸张富丽,暗中传旨,不论城内城外,所有酒馆饭肆,如果遇到番人前来饮食,都要用上等酒肴款待他们,并不能向他们索要饭钱。炀帝再命有司在端门街上,搭设许多锦栅,排列许多绣帐,就是丛林杂树上也都缠着绵帛;又传命会聚乐户,或歌或舞,有几处放烟火,有几处耍长竿,有几处蹴圆球,百戏杂陈,哗闹得不可名状。从早到晚,天天如此,番人看了,都连连惊叹道:“‘中国’如此繁华,真不愧为天朝哩。”

于是,他们成群结队到处游赏,有的到酒肆中饮酒,有的到饭馆中吃饭,壶中装的都是佳酿,盘中盛的都是珍馐。等他们吃饱喝足后准备付账时,偏偏店主都摇手说道:“不要不要,我‘中国’富饶得很,区区这些酒菜,要什么钱哩!”此举更是令番人啧啧称奇。于是,这些番人便穿街过巷,高兴地吃着这些免费提供的食物。有几个狡猾的胡奴偶然看见一些贫穷的百姓穿着破烂的衣裳,便语带嘲笑地询问市集上的人道:“‘中国’也有贫困的人家,为何不将树上的绵帛送给他们,免得破坏这盛世景象!”市集上的人都羞愧得说不出话来。炀帝哪里知道这些?他只知任由番人游玩吃喝,一直持续了十多天才将他们遣送回去。炀帝还称赞裴矩有才能,对群臣说道:“裴矩明白朕的心意,他所有奏陈的事情都是朕想施行却还没有施行的,他如果不是真心实意地侍奉朕,又怎会做得如此之好?”群臣没人敢有异议,只能随声附和罢了。

当时炀帝宠幸的大臣除了裴矩外,还有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光禄大夫郭衍、工部尚书宇文恺等人,都是靠谄媚奉承得宠的。郭衍曾劝炀帝五天上朝一次,炀帝说道:“这恐怕有违先例。”郭衍又说道:“现如今和高祖时期不同,高祖亲定天下应该尽心尽力,如今四海升平,府库充盈,又何必效仿先人如此勤劳辛苦呢?”炀帝才高兴地说道:“郭卿与朕同心,真不愧是忠臣。”

司隶大夫薛道衡上书颂扬高祖,炀帝怅然说道:“这是《鱼藻》的寓意呢。”这《鱼藻》是《小雅》的篇名,意在讽刺周幽王。炀帝认为薛道衡隐喻讥刺之意,便想降罪于他。这时新政令刚刚颁下,很久都没有结果。薛道衡对人说道:“假如高颎还没有死,裁决早就下来了。”裴蕴与薛道衡不和,因此他弹劾薛道衡负才怨望,目无君主。炀帝立即收押薛道衡,处以绞刑,其家眷流放各地,天下人都为薛道衡喊冤。

那时,御史大夫张衡已出任榆林太守,不久又调到江都监督行宫建造之事。张衡自恃有旧功,非常骄横自大。他听说薛道衡被杀后,也为其打抱不平。这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奉旨到江都,与张衡相见。张衡没说别的,只是再三念叨薛道衡死得冤枉。杨玄感立即据实上报,再加上江都丞王世充奏称张衡扣减修建行宫的物料。这两人都弹劾张衡,由不得炀帝不信,于是炀帝立即命令宫廷侍卫去抓捕张衡,想将他处死,转念想到大宝殿之事都是张衡出力,只好暂时宽恕,将他免官回乡。吏部尚书牛弘博学宽容,一向安静沉稳,被晋升为上大将军,又改授为右光禄大夫,直到病死,又被炀帝追封为文安侯,赐谥号为宪。隋朝的文武官吏只有牛弘富贵终身。牛弘有个弟弟叫牛弼,喜欢酗酒纵性。有次他喝醉酒,竟然将牛弘驾车的牛给射杀了。牛弘将死牛抬回家中,牛弘的妻子问他道:“弟弟为何杀牛。”牛弘只说正好自己想吃牛肉干,于是命人将死牛抬去做成了牛肉干。等到牛弘坐定后,妻子又问他道:“弟弟突然杀牛,只怕不是好兆头。”牛弘也不多说,只说了句:“我知道了。”他便不再答话。牛弘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提倡,我想大家心中早有评定,不用我再多说了。

话说炀帝和萧后以及十六院夫人悠然地住在东都,整天游玩行乐。显仁宫和芳华苑的通道上种植了许多青松翠柳,御驾时来时往,两旁都有卫兵值宿护卫。后宫的佳丽一日多过一日,炀帝今晚在这院留宿,明日到那院逗留,不但十六院的夫人多半被宠幸,就连三百二十名美女也凑着机缘得到炀帝的临幸。这其中最得宠的美女有朱贵儿、袁宝儿、韩俊娥,还有什么雅娘、杳娘、妥娘等美人,也分辨不出什么姓氏,只要容貌生得俊媚,身材生得袅娜,都会被皇帝宠幸,风流一番。甚至还有僧尼道士也被召入宫中同游,叫作四道场。从前高祖设宴时,文武官员列一席,僧尼道士和女官列一席,自己则和妃嫔同列一席。如今炀帝设宴却是男女混杂,简直放浪形骸,杂乱无章。甚至长得美貌的杨氏女子也公然留下徘徊,妃嫔公主也常和宠臣交欢,女官尼姑和僧人道士通奸。炀帝对此都置之不理,认为是盛世景象。他还在泛舟游览五湖时,亲自作《望江南》八阕,分别咏叹湖上的八处景观,我照录如下:

(一)湖上月,偏照列仙家。水浸寒光铺枕簟,浪摇晴影走金蛇,偏欲泛灵槎。光景好,轻彩望中斜。清露冷侵银兔影,西风吹落桂枝花,开宴思无涯。

(二)湖上柳,烟里不胜摧。宿雾洗开明媚眼,东风摇动好腰肢,烟雨更相宜。环曲岸,阴伏画桥低。线佛行人春晚后,絮飞晴雪暖风时,幽意更依依。

(三)湖上雪,风急堕还多。轻片有时敲竹户,素华无韵入澄波,望外玉相磨。湖水远,天地色相和。仰面莫思梁苑赋,朝来且听玉人歌,不醉拟如何?

(四)湖上草,碧翠浪通津。修带不为歌舞缓,浓铺堪作醉人茵,无意衬香衾。晴霁后,颜色一般新。游子不归生满地,佳人远意寄青春,留咏卒难伸。

(五)湖上花,天水浸灵芽。浅蕊水边勾玉粉,浓苞天外剪明霞,只在列仙家。开烂漫,插鬓若相遮。水殿春寒幽冷艳,玉轩晴照暖添华,清赏思何赊?

(六)湖上女,精选正轻盈。犹恨乍离金殿侣,相将尽是采莲人,清唱漫频频。轩内好,嬉戏下龙津。玉管朱弦闻尽夜,踏青斗草事青春,玉辇从群真。

(七)湖上酒,终日助清欢。檀板轻声银甲缓,醅浮香米玉蛆寒,醉眼暗相看。春殿晚,仙艳奉杯盘。湖上风光真可爱,醉乡天地就中宽,帝主正清安。

(八)湖上水,流绕禁园中。斜日缓摇清翠动,落花香暖众纹红,蘋末起清风。闲纵目,鱼跃小莲东。泛泛轻摇兰棹稳,沈沈寒影上仙宫,远意更重重。

这八阕词句,炀帝命令宫女演习歌唱,每当乘着夜色游湖时,歌声四起,一派脆生生的娇喉细音,如黄莺百啭,悦耳动人。其中有几个精通词律的侍女,更是将原阕分成波折,变得抑扬顿挫,更加旖旎风光,让炀帝更觉得风光艳丽,游兴勃发。

一天晚上,炀帝在北海泛舟游玩,与内侍一同登上海山,忽然月光被薄云遮住,夜色迷蒙,当然不便登山,就在海山旁边的观澜亭中休息。炀帝正带着三分酒意,醉眼模糊,凭栏四望,恍惚有一艘小船驶过来,舟中坐着几人,炀帝还以为是十六院中的美人儿前来迎驾。等小船停驶在亭前,有一人首先登岸,报称陈后主求见圣驾。炀帝酒意上头,忘记他已经死了,只记得从前和陈后主经常见面,志趣相投,此时便传令陈后主来见,不一会儿果然见陈后主前来,穿着当年做长城公时候的衣服。炀帝连忙起身迎接,陈后主屈膝再拜。炀帝连忙用手搀住道:“朕与卿本是故交,何必行此大礼。”说完,炀帝便让他坐在身旁。彼此坐定后,陈后主开口道:“想当初和陛下交往游玩,情同手足,如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还记得我陈叔宝吗?”炀帝惊讶地问道:“卿已经好久没来看望朕了,爱卿现在在何处啊?”陈后主说道:“亡国之主,何处寄身?无非是往来漂泊,做一个异乡孤客罢了。”炀帝又说道:“卿怎么知道朕在这里,前来相会?”陈后主答道:“听说陛下登上宝座,安享太平,心中很是钦佩。只是当初认为陛下会勤政爱民,治理天下,哪知陛下也像我当年一样纵情游乐,流连忘返,只图眼前快乐,没有什么政绩。如今陛下又凿通洪渠,东游扬州,我觉得一时技痒,特地来献诗助兴。”说完,陈后主便从怀中取出一纸呈给炀帝。炀帝听完陈后主的话已经有些不高兴,勉强接过诗词一看,恰好这时月色渐渐明朗,于是凝神细视,只见纸上写着:

隋室开兹水,初心谋大赊。一千里力役,百万民吁嗟。水殿不复返,龙舟成小瑕。溢流随陡岸,浊浪喷黄沙。两人迎客至,三月柳飞花。日脚沈云外,榆梢噪冥鸦。如今游子俗,异日便天家。且乐人间景,休寻海上槎。人喧舟番岸,风细锦帆斜。莫言无后利,千古壮京华。

炀帝看后似懂非懂,但总觉得诗中带着讥讽之意,不由得愤怒起来,便挥袖起座道:“死生有命,兴亡有数,你怎么知道我开河通渠不会有利于后人呢?”陈后主也起身说道:“看你还能猖狂几天,只怕将来的结局还不如我呢!”陈后主一边说,一边走。炀帝也从后面追来,又听到陈后主揶揄道:“快回去吧,往后吴公台下少不得和你相见。”炀帝不知其话中的意思,还用力追去。那陈后主已经上了船,船中还有一位绝世美人,花容玉貌、倾国倾城,可惜月光半明半灭,匆忙之间看不清楚,炀帝正想回头叫侍卫扣住这条船,不料海面上卷起一阵阴风,吹得炀帝毛骨悚然,等到风过浪平,那船早已不见,哪还有什么美人。炀帝这时才猛然惊悟,想起那陈叔宝早已是个死人,那船中的美人大概是张丽华,两人都是鬼魂,怎么能和自己相见呢?炀帝当下就吓出一身冷汗,便把双眼睁开,仔细一望,发现自己仍然坐在亭中,便询问左右道:“你们曾看见什么吗?”左右答道:“不曾看见什么,只看到万岁爷沉默无语,好像在小睡,所以不敢惊动。”炀帝更加惊疑,急忙乘舟返回西苑,就近来到迎晖院中。院妃王夫人来迎驾,炀帝便和她谈起陈后主相见一事,王夫人也觉得奇怪,唯独朱贵儿上前说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莫非是陛下想起了张丽华,才做了这般奇梦。或许张丽华是花月精魂,知道万岁在海中寂寞,所以入梦来和陛下相会,这有什么可介意的呢!”炀帝听了才稍稍宽慰,当晚便留宿在迎晖院。

又过了一段时日,夏日暑气渐升,天气炎热烦闷,西苑中草木虽多,也遮不住空中的烈日,炀帝白天不方便游玩。到了日落月升,清风吹走暑气,院落清凉,炀帝才带着矮民王义悄悄来到栖鸾院。院妃李庆儿正仰睡在床帘内,沉睡不醒,正巧月光照在她脸上,炀帝见她微皱柳眉,檀口微张,脸上露出一种慌张的神情,欲言又止。炀帝对王义说道:“她好像在做噩梦,你快替朕把她叫醒!”王义走到榻前,连叫数声李娘娘。李庆儿才从梦中醒来,可已挣扎得满身珠汗,娇弱不堪。炀帝亲自将她扶起,坐了半天,她才起身下拜道:“妾刚才在梦中,不知道圣上驾临,有失远迎!”炀帝说道:“卿刚才在梦中有何急事,怎么露出这般慌张的神色?”李庆儿答道:“妾做了个噩梦,幸亏陛下叫人唤醒,但梦中情节支离破碎,是吉是凶,妾不敢直说。”

炀帝又说道:“但说无妨。”李庆儿说道:“妾梦见陛下和平时一样,携带妾前往各院游玩,到了第十院中,正值李花盛开,陛下就入院高坐,设宴赏花,妾仍然服侍在身边,哪知一阵风起,树上的花儿变作火光,烈腾腾地烧了过来,妾吓得急忙逃走,回头一看陛下还在烈火中,便急忙呼人救驾,偏偏四处无人,妾正着急万分,就被陛下唤醒,这梦不知道是吉是凶?”炀帝沉思半天,才勉强解释道:“梦境往往是相反的,梦见死就预示着生,火势威烈,朕坐在火中,不正好验证朕得威得势,怎会不吉利呢?”李庆儿这才放下心来。炀帝又下令摆酒压惊,两人喝到夜静更阑,才相拥而睡,共赴佳梦。

第二天早晨,炀帝走出明霞院,正好与院妃杨夫人相遇。杨夫人笑着对他说道:“陛下来得正好,妾正要前去报喜。”炀帝问她有什么喜事?杨夫人答道:“酸枣县进献来的玉李树现在疯长,树荫李花遮盖好几亩地。”炀帝淡淡地说道:“玉李树为何突然繁盛异常?”杨夫人答道:“昨晚院中各人听到空中似有仙人说道:‘李木当茂’,今早前去探视,李树果然茂盛无比。”炀帝正因李庆儿梦见李花,今天又听说玉李树茂盛,暗中思量这可能不是吉兆,便回头对王义说道:“你去传话给各院的杂役,令他们将玉李树全部砍去。”王义说道,“树木繁盛是受陛下恩泽惠及的结果,臣认为正是好兆头,即使真有不祥,也希望陛下修德消灾,砍树又有什么用呢?”炀帝这才放弃,随后在明霞院中逗留了一日。第二天,炀帝驾临晨光院,院妃周夫人迎驾奏报道:“院中的杨梅如今很是茂盛呢。”炀帝高兴地问道,“杨梅可比玉李繁盛?”旁边有宫女答道:“还比不上玉李荫浓繁盛。”炀帝没有说话,便掉头离去。后来杨梅和玉李树同时结果,院妃们采下果实进献。炀帝问这两种果实哪个味道更好,院妃答道:“杨梅虽好,但味道清酸,始终不如玉李甘甜。”炀帝叹息道:“不喜欢杨梅而喜欢玉李,难道其中寓含天意吗?”不久,夏尽秋来,草木凋零,炀帝又想游幸江都,后妃等大多不愿随行,都想办法阻止。正是:

汤孙修德蹷祥桑,玉李何能为国殃?

怪底昏君终不悟,徒将气运诿穹苍。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南北史演义(读懂南北朝的权力游戏)(套装共2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南北史演义(读懂南北朝的权力游戏)(套装共2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十四章《南北史演义(下册)》(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