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争论
卫民文得瑟一笑,道:“大柱国说得轻巧,但你可知波斯离我大唐有多远?若是按照大柱国所言出兵相助的话,粮草损耗、钱财消耗都会极为恐怖,在下也因为兴趣看过一些兵书,孙子兵法第一章讲的就是粮草,若没粮草,拿什么打仗?”
一言就令主战派阵营里无话可说,因为卫民文说得话句句属实,如果要出兵的话,路途遥远,可能还没到波斯,路上大军就将粮草都吃完了,粮草都运不过去,那还拿什么打?
更重要的是补给线会拉得很长,出动十万大军,往往需要二十万的劳役来保证补给线的正常运输,波斯离长安这么远,到底要征发多少民夫来保证这条补给线?
要知道隋朝就是死于大规模的征发民夫和长距离远征的,唐朝皇帝对此深以为忌。
程处嗣给出了他的办法:“我们可以以战养战,抢敌人的粮食来补充自己,同时令西域各部族来相助我军,能大大的缓解补给的压力。”
卫民文似乎早就知道了程处嗣会说这段话,立马组织语言反驳道:“将军可别忘了,内战已经令大唐内耗严重,一年两年期间是很难恢复过来,如果大规模远征的话百姓将会活在怎样的水生火热之中将军可曾想过?”
“先帝曾说过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若是过得不好便会造反,到时候又得麻烦将军去镇压了。”
“将军不会知道,因为将军只想着建自己的功,立自己的业,又怎会想到其他地方呢。就算赢了,丹青上也只会记录将军的功劳,忘却百姓之苦!”
不愧是太子太师,一番话令朝堂鸦雀无声,无人能出声反驳,秦怀玉也是自小读书,此刻却组织不出一句话来反驳,心中甚至觉得卫民文是有道理的,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太过激进了。
李治也点点头同意卫民文的说法,在他说完后大声鼓掌。
“说得好,不愧是朕曾经的老师,哈哈哈!”
卫民文也对自己刚才的一番话极为自满,于情于理,他想不到主战派还有什么话能够合情合理的反驳他。
“各位将军还有什么话可说吗?”卫民文得意不已的道。
大部分都低下头来不再言语,程处嗣看向秦怀玉,他渐渐放弃了主张,心里有点认同卫民文的说法,出兵远征确实是损伤国力,特别是内战之后,相比之下,不出兵显然更有力一些,没必要为了虚名而不顾百姓的死活。
见状程处嗣有些急了,怎么连秦怀玉都低下了头,难道真的要认输了吗?
他将目光移向最后的希望——许牧身上,只见他闭上了双目,闭嘴沉默,似是也放弃了。
许牧也放弃了吗,看来皇上要接受他们的主张了。
就在程处嗣准备接受现实之时,许牧突然睁开了双眼,目光陡然变得凌厉。
“谁说相助波斯就一定要从大唐出兵?”
卫民文本以稳操胜券,闻言转过身来,说道:“难道大柱国还有更好的办法?在下洗耳恭听。”
许牧道:“我确实有办法,不用大唐出一兵一将,但是皇上要答应此事由我全权负责。”
说完他的目光看向皇上,目光锐利却不带凶意,这是要逼皇上做决定吗?
“大柱国你是在威胁皇上吗,皇上大可以对此全然不顾,能让我等在此大明宫讨论此事已是对波斯仁至义尽!”卫民文怒道。
“我并没有威胁皇上,只是将要求先说出来罢了,免得有些人到时候说我恣意专权,我许牧可没有那爱好。”许牧丝毫不让的反驳道。
“你——”
“卫尚书不必动怒,且不妨听听大柱国有何看法。”李治挥手说道。
待到全场安静下来,许牧斜看了他一眼,只见卫民文狠狠的瞪着自己,他心里莫名的快活。
“臣一人去波斯足以,至于粮草吗也不用朝廷给我拨粮,臣这些年攒的钱也不少,足够臣去一趟波斯走走看看了,只是若是臣凯旋的话,皇上可不要吝啬赏赐哟。”许牧道。
他这话在别人眼里就是大放厥词,诸臣皆震惊,秦怀玉和程处嗣震惊的看着许牧,一个人去波斯这也太冒险了吧!
卫民文冷哼道:“大柱国倒是好自信,不过一个人未免也太自负了吧,大柱国可知吞食波斯的国家是何国,实力如何,到了波斯又该如何自处?”
卫民文连问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足以拷打在场的任何一个人,但是这难得倒前世的高材生吗?
“为何不知,泰西之地有一国名为大食,短短时间内便迅速崛起,组建了一个强大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旗帜尚白的为白衣大食,尚黑的为黑衣大师,还有一个绿衣大食,能够吞并波斯的话,实力应该与大唐不相上下。”
流利的回答让所有人都听懵了,卫民文的问题让人费解,许牧的回答则让他们震惊。
此时西方崛起的大食就是后世所谓的阿拉伯帝国,经过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后,结束了纷争的场面,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帝国,实力空前的强大,即使是东罗马帝国也不敢与其争锋。
所以波斯王子才会想到来大唐求助,因为此时世界上能跟阿拉伯帝国对抗的唯有同样强大的大唐,像东罗马这样的国家根本不会接纳他。
波斯国之事看似只是帮忙,但实际牵扯到东西两大强国的碰撞,此事万不可小觑。
实际上就连卫民文都不算很清楚大食国到底有多强,他只是来吓唬许牧罢了,没想到许牧竟然对大食国了如指掌!
“至于到时候我会怎么做,就不关尚书大人的事了。”
许牧露出自信的笑容,然而在他人眼里,却是那么的气人。
“不行,朕不同意,此事还需要多多商议,若是今天没结果,诸臣就回去好好想想,明日再议吧,朕也累了,先回去休息了。”
说罢李治竟然直接离场,争论在李治的突然离场中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