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赵匡胤:“悄悄告诉大家一门子事儿,唐太宗李世民膝下几个皇子,最后一股脑儿全给他杀了,没几个善终的我记得燕王李佑,史书记载,最后也被赐死了”
朱元璋:“我作证,皇子们死了个七七八八,大唐最后让李治那个病秧子当了皇帝.刚刚群主在这里,朕怕被禁言,所以就没说”
嬴政:“那还得了,依朕看,反了他的江山!”
刘邦:“朕以为群主绝非等闲之辈,也许因为咱们这个聊天群的存在,历史未必不会被改写.”
赵匡胤:“手动艾特曹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朕认为汉高祖说的在理.”
铁木真:“我看群主颇有我草原男儿的剽悍风气,我很欣赏李世民要是敢胡来,我草原百万健儿,分分钟盘他!”
朱元璋:“还是容吾等静观其变吧.”
走过长长的廊道,李佑终于来到了府前。
“老臣见过殿下。”
薛大鼎双鬓银灰,下颌挂着一绺长髯,身子半佝偻,看上去颇有老态龙钟之感。
不过面色看上去还不错,两颊红润,精神矍铄,一双炯炯双目,紧紧盯着李佑。
他左手卷着一本皱巴巴的《孝经》,右手攥着一把一尺长,令李佑触目惊心的戒尺。
“见过薛先生。”
虽然平日里私底下一口一个“薛老头儿”喊着,但对于这位自家老爷子亲自派来的王府长史,李佑还是得毕恭毕敬地喊上一句“先生”。
“殿下这几日,可背熟了《孝经》?”
薛大鼎双眼一眯,右手大拇指摩挲着戒尺,目光专注,审视着李佑。
李佑心道:本王学渣一个,你竟让我背书?这下可凉凉了.
“这春困夏乏秋打盹,这几日天气炎热,本王总觉得身子疲倦,故而.”李佑连忙寻了个借口。
不过,薛大鼎又岂是好糊弄的?
“故而殿下,没有背下《孝经》?”
薛大鼎缓缓走近,手里的戒尺缓缓抬高,道:“两日后殿下便要去弘文馆接受考校了,如此倦怠学业,臣日后如何向陛下交代?”
“殿下,且伸出左手来”
李佑慌忙道:“先生且等等!”
“殿下还有什么要说的么?”
薛大鼎止住了脚步。
李佑道:“先生且听我一言:读书须活学变通,切忌死记硬背。本王虽未背下《孝经》,但读了几番,于书中偶有所得.”
薛大鼎闻言一笑,道:“太阳这是打西边儿出来了,殿下竟悟到了书中圣贤之道?”
李佑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随先生学习久了,本王自然开窍了些.”
“既如此,殿下不妨说说,有何见解?”薛大鼎也来了一丝兴趣。
燕王殿下素来游手好闲,以前终日跟着一群纨绔游猎骑射,这一个月来倒是有些奇怪,没迈出王府一步,每天专注吃喝享乐,时不时嘴里说着一些不明就里的胡话
难道他真的开窍了?
李佑哪有什么见解,只不过是用来拖延时间罢了,眼见薛大鼎饶有兴致地注视自己,情急之下,只好信口胡诌道:
“先生且容我徐徐道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这会儿还有三四百年才问世,鉴于穿越小说里屡见不鲜的情节,李佑只好搬出《三字经》滥竽充数,应付一下薛大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李佑充其量也就背了几行而已,哪能全文背诵出来?此时早已背得唇焦舌燥,只好停下道:“先生,我只悟到了这些,您看如何”
《三字经》虽是古代儿童读本,但却浓缩了上下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辟简要,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薛大鼎沉思了半晌,随后道:
“行文虽浅显了些,但殿下终究还是悟出了几分道理,尤为可贵,这一次老臣便不为难殿下了。两日后弘文馆考校,届时国子祭酒亲自出题,殿下须多加准备,莫在诸位皇子面前失了分寸”
薛大鼎心里还是有些欣慰的,看来燕王殿下总算是开窍了,如今不但出口成诵,还能说上几分大道理来
李佑顿时松了一口气,接着恭谨回道:“先生谆谆教诲,本王铭记于心”
弘文馆,国子祭酒?去他丫的,本王又不和那些憨批兄弟争夺皇位,管他勾心斗角,你死我活呢
而另一边,聊天群里却是热闹的很。
嬴政:“来人,给朕挖个坑,把这老头儿给埋了!”
刘邦:“谁去把这老翁桌子给掀了?”
曹操:“皓首匹夫,苍髯老贼!”
杨坚:“朕当年也应该给杨广派个这样的老师啊!”
赵匡胤:“群主偷奸耍滑,躲过一劫!”
铁木真:“读书多痛苦啊,不如跟我去放羊.”
朱元璋:“我大明学童的蒙学读物《三字经》也能让群主蒙混过关?可惜可惜,本还想听一听群主的惨叫”
努尔哈赤:“你们竟然在一边幸灾乐祸,这事儿下次我得告诉群主.”
朱元璋:“鞑子敢尔!”
两天后,弘文馆。
武德四年,李世民在长安城西招集天下名士,号称“十八学士”,其中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当世名流。
这些人充当李世民的智囊团,他们有的负责出谋划策,有的负责编纂史书,有的还负责作诗行文,为当时的秦王府招揽了一大批天下才学之辈前来。
后来到了贞观元年李世民即位的时候,他在弘文殿设了弘文馆,这群人便成了弘文馆学士,一方面负责制定礼仪教化天下,一方面负责教授皇室贵戚以及朝中重臣子女经史子集。
“本王是真不愿意来这破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