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第八十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Chapter10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

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做更好的自己有一次,儿子的两位同学小竞和飞扬一起约好到我家玩。我很热情地接待这两位小伙伴。小竞和飞扬也都很乖,争着叫叔叔阿姨。由于小竞来玩的次数比较多,飞扬是第一次到我们家玩,所以我还不知道怎么称呼他,就只喊了小竞的名字。没想到飞扬对此非常在意,来的时候还是满脸笑容,突然一下子变得不高兴,说要马上回家。事后,我回想起这件事,才意识到飞扬是个很敏感的孩子,他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态度。

后来,时间过去很久了,我去学校接儿子的时候又遇到飞扬,我主动跟他打招呼,邀请他到家里玩。没想到他还是很抗拒我,低着头也不愿看我,一听到妈妈喊他的名字,便逃也似的跑开了。我感到非常吃惊,他竟然还把上次的事记在心里。回到家,我问儿子飞扬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儿子说到一件事——有一次飞扬因为同学跟他炫耀玩具,笑他没有的时候,飞扬还急哭了。儿子说他一点儿都不理解为什么飞扬会哭,而且感觉有时候飞扬表现怪怪的。

孩子为什么变得这么敏感?我相信这种敏感易碎的心不是孩子生下来就有的,他从最开始的无知无畏、天不怕地不怕,慢慢受成长环境的影响,逐渐变成了敏感的人。而引起孩子发生这种改变的不是别人,正是跟他们关系亲近的父母——要么父母自身也是很敏感的人,要么平时父母的教育让他变得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总之,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渐渐失去自我,被别人的眼光淹没。

一次家长会上,我找机会跟飞扬的妈妈接触了一下。从聊天中我能感觉到,夫妻俩对飞扬的要求非常严格,希望他将来能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当然,很多父母都有这种想法,望子成龙也并没有错。但是,飞扬父母的教育是让孩子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而不是让他做更好的自己。

除了严格限制和保护飞扬,不让他玩“危险”的游戏外,他们还特别关注飞扬的饮食,总是让他吃很多“有营养”的食物,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对飞扬好。

不仅如此,就连飞扬在学校交朋友都得由他们决定,孩子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我看来,飞扬接受的是一种“控制教育”。这种教育的后果是,它会逼着孩子在两条路之间做出选择:一边是自己想要的,一边是父母想要的。当孩子想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他内心的声音是“我很想去”,而父母告诉他“不可以玩”;当孩子不愿意把爱吃的苹果分一半给别人时,他内心的声音是“我想一个人吃”,而父母却要求他“你必须要懂得与他人分享”。长期的这种控制教育使飞扬形成了如今这种敏感脆弱的性格,他长期过多考虑父母对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在后来与他人的交往中,习惯了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

面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孩子起初会反抗,感到委屈、不情愿,甚至会哭闹。可当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之后,孩子只得屈服,做父母眼中“听话”的孩子。

于是,原本性格强势的孩子因此变得叛逆,原本性格软弱的孩子变得自卑、脆弱、被动、没主见、盲从。而且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当父母发现孩子软弱、没有主见或是胆小时,首先想到的是该怎么改变他,丝毫没有意识到,最根本的原因不在孩子,而是在于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所以,当飞扬的妈妈表示,她也为飞扬的敏感感到无奈时,我建议她,若想改变飞扬的敏感性格,就要相信孩子,试着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试着对自己的事做决定。

俗话说“三岁看大”。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事事都由父母做主,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过选择,那么等他长大以后,即使有了主动权,也会没有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办。当然,还有一种导致孩子失去自我的原因,就是很可能父母平时给予他过多的评价,而且这些评价很多都是不客观的,它们让孩子失去主观意识和客观判断的能力,只能依赖外界对他的评价。

在我们家,教育儿子的一贯方式就是让他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做更好的自己。比如,早上上学,我会让儿子自己决定当天穿什么衣服,只要提醒他当天的天气状况,让他懂得适当加减衣服就行了。而不是直接把衣服拿给他,并“命令”

他,今天必须穿这件衣服。再比如,我会让儿子自己决定要和谁交朋友——前提是不管对方成绩好坏,只要人品没有问题就行——也不干涉他的社交活动。对儿子的这种教育,我跟丈夫感觉轻松,儿子自己也感到开心。

身为父母,尽管我们对孩子未来的生活有着无限美好的期待,但毕竟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切不可对孩子干涉太多,甚至强迫孩子去做他心里并不情愿去做的事情。

请记住:最好的疼爱和教育应该是从小尊重孩子,让他自由地发展,而不是让他活在我们设定的框架里。他们有权利活出自己的特色,活成自己想要活成的模样!

考砸了,没关系,下次接着努力

一次,期中考试过后,儿子的学校开家长会。每当这个时候,我能从每个家长的脸色中看出他家孩子这次考试的情况——满脸笑容略带自豪的父母,他家的孩子这次考得不是名列前茅,就是较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那些一脸失望甚至略带几分生气的父母,他的孩子肯定考得不太理想,或者明显退步很多。

我走到儿子的座位旁边时,听见儿子的同桌小海正自豪地对他的妈妈说:“妈妈,这次期中考试我是第三名。”看得出来,此时此刻,小海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妈妈的赞赏和鼓励。

可是,我看见小海的妈妈先笑了笑,然后严肃地对小海说:“儿子,这次考试你确实进步很大,可这次你也只是第三名,你前面还有两位同学呢,所以你要继续努力,下次考试的时候一定考个第一名。只要你能拿第一,妈妈就带你去云南旅游一趟,怎么样?”

看得出来,小海很想去云南玩,可是面对妈妈下次考试一定要考第一的条件,他心里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一句话也不说。而小海的妈妈以为她许给孩子带他去云南玩的吸引力还不够大,于是又说可以带他出国旅游。小海听后,默默地低下了头。小海妈妈刚要说什么,我赶紧轻轻地拍了拍小海的妈妈,摇头示意她不要再说了。小海妈妈明白了我的意思,摸了摸小海的头,没再说什么。

家长会结束后,小海妈妈和我聊了起来,问我为什么阻止她继续说下去。我告诉她,小海这次的成绩已经考得很不错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别骄傲,继续加油,而不是一味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小海之所以对她最先提出的带他去云南旅游的承诺不予回应,就是因为他心里对考第一没有把握,而且他也担心考不到第一,自己就永远没有去云南玩的机会了。对他来说,考第一无异于是压力“山大”,在这种压力之下,也许下次考试时他连正常水平都没办法发挥出来。

近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呼吁父母不要把分数当成审核孩子成绩的唯一标准。可在实际面对孩子的考分时,我自己看见的、能够笑着鼓励孩子的父母寥寥无几,他们无法承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于是就给自己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下次考出更优异的成绩。

我的一位朋友曾跟我宣扬她的育儿经,说在教育孩子读书、提高成绩这方面,她摸索出了一个有效的“良方”。她告诉我,之前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稳定,为了让她家孩子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她和孩子的爸爸一起制订了非常适合孩子的奖罚制度:以80分为基准,考试时如果超出80分,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且分数越高,奖励就越丰厚;反之,如果考试分数在80分以下,那就要当心咯,惩罚就要来临了,而且分数越低,惩罚越严厉。朋友对我说,试验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这套奖惩制度对孩子来说非常管用,孩子每次的考试成绩基本都能保证不低于80分,跟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于朋友采取的教育方法,我想短期内或许对孩子提高成绩有所帮助。但众所周知,学习和教育并不是短暂的、某一个阶段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这也就促使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一直不断地探索更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激励、帮助他更好地学习、成长。另一方面,这种物质上的激励在孩子年幼时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也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就拿我们成年人来说,当我们给自己定下一个奋斗的目标时,我们会拼尽全力去做,一旦目标达成或者实现,我们很有可能会立刻懈怠。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他们考取了父母要求的成绩,实现了父母对自己的许诺,以后可能就不再那么用心关注学习了。当然,也许有的父母会反驳说,这些都不要紧,自己还可以制订新的奖励制度。可是要知道,我们忽略了孩子学习的动机,迷失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一味采用刺激、奖励的做法,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认为学知识就是为了考高分,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只会机械地学习,对学习的知识死记硬背,根本不会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也就无法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关注点只在分数和奖励内容上。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刚要进小区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正在路边训斥孩子:“你怎么会那么笨!你看你的作业本上,都是红色的叉,以前你做作业的时候,同样的题型我都帮你仔细分析过,每次做完我问你是不是懂了,你都说懂了,可再做作业的时候怎么还是出错呢?到现在为止,你回回考试都考不了高分,我真想带你去测测你的智商。”孩子站在一旁看着愤怒的妈妈,不停地用手擦眼泪,一句话都不敢说。

看着孩子委屈的样子,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劝孩子的妈妈:“别着急,有话好好跟孩子说。他还小,做作业的时候难免马虎,我儿子有时候也会因为粗心做错题。

你生气吼他也无济于事,不如尝试换个方式跟孩子沟通,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让孩子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听到我这么说,孩子的妈妈开始向我抱怨:“我也不想说他,可是你问他,一样的题型,给他讲过很多次,再让他做,还做不对,就是不往心里去、就是记不住,不是欠骂是什么呢?”

孩子在旁边呜呜地哭,嘴里嘟囔着:“妈妈,我错了!下次我一定细心。”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非常难受。这个孩子的表现让我觉得他并不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只不过面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他也无奈。如果他的父母能稍微改变一下,耐心帮孩子总结,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我相信结果肯定不一样。

我坚持我的观点是有原因的。你想,这位妈妈按捺不住自己,情绪已经这么激动,孩子始终待在那里接受妈妈的教导和训斥,而且还是在大街上,过往的人都回头看他们。这种情况下,虽然他也感到委屈、难受,但是他没有和妈妈争执,甚至边哭边向妈妈道歉,说是自己的不对,是自己粗心,才导致作业本上出现这么多的错误。

我想,这位妈妈如果不把孩子的成绩、分数看得那么重,而是鼓励、安慰他,协助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相信孩子一定会交给她一份满意的答卷。

虽然说人不能完全没有压力,可是承受压力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我们时常看到选手在参加比赛时由于心理压力过重,最后发挥失常,以惨败告终。所以我们常说,不强求才是最好的结果。

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很贪玩,不爱学习,考试成绩下降也很快。

当时我和丈夫很着急,我们担心儿子会一直这样下去。于是,我们俩商量过后,决定由我找儿子好好谈谈。

一开始,儿子什么都不肯说。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跟他慢慢沟通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已经很努力地背书,希望考试的时候能考高分。可越是这样想,一到考试的时候他就越考不好,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不像别的同学那样聪明。听他这么一说,我惊讶地问:“你怎么会这么想?我和爸爸从来没有说过你的成绩不理想,也没有要求你考高分啊。”儿子沮丧地说:“你们是没有跟我说过,但我知道你们都希望我考得好。”

后来,我反思了自己和丈夫的一些做法,发现我们的做法确实存在问题。比如,虽然我们在言语上并没有指责、咒骂儿子的成绩不好,可是我们面对他成绩单时候的状态却传达出这样一种含义——考得好,我们就笑得合不拢嘴,夸他真棒;考得不好,我们的情绪就会显得低落。儿子的心思细腻,我们的反应他都能感受到。受这种无形的压力的影响,导致儿子考试的时候不能正常发挥,渐渐变得开始讨厌学习。

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他种的小麦总是比别人种得要好。每到收获的季节,他总能有比别人多得多的收成,而且小麦颗粒饱满,分量十足。其他农民都很羡慕他,于是向他讨教种小麦的秘诀。对于来访者,他只是实诚地笑道:“我哪儿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我平时很用心地照顾它们,施肥、除虫两不误,根本没有想过最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收成,也没有想过要怎么做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

看了这个故事,我突然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个农民之所以获得令人羡慕的丰收,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关注的就是小麦的整个成长过程,并没有过分地在意最后的结果。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道理也是一样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身为父母的我们关注点不是孩子以后上什么样的大学、找什么样的工作等这些问题,而是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陪孩子,给他们合理的引导,让他稳扎稳打,同时在品行和待人接物方面接受良好的熏陶,那么我们就不会因为顾虑太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变得目标清晰。反倒是我们太注重结果,让孩子失去前进的方向,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从此以后,我和丈夫注意改变自己,不再那么在意儿子的考试成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他的品行和相关能力方面。并跟儿子保证,希望他也能放下心中的包袱。没过多久,儿子不再那么厌学和怵考试了,而且他掌握的知识比以前更扎实了。尽管后来他的考试成绩也有过起伏,但他已经能够摆正自己的态度,正确应对了。他明白,一次两次考得不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坚持、努力,就可以考出好成绩。

一位关系不错的朋友后来跟我诉苦,说他的孩子也出现了厌学的情况,于是我把我的经验告诉给她。没想到,不久后她打电话过来,说自从听了我的建议后,她就吸取教训不再因为孩子考分低而责骂他,而是安慰和鼓励他。但结果并不是预料的那样,甚至孩子的成绩比以前差。她问孩子为什么成绩越来越差,没想到孩子一脸认真的样子说:“妈妈,你不是老说你不在意我的分数吗?”

于是,我就问了问之前她家孩子的表现,希望借此了解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原来,这个孩子起初成绩还可以,有一次发挥失常,成绩下降了,于是被父母责骂了一顿,后来,孩子担心考了好成绩之后再发生意外状况而被父母责骂,于是他才对学习和考试都不上心了。再后来,当妈妈跟他说考不好没关系的时候,他如同获得了特赦令一般。所以妈妈问他的时候,他便说出这样的话来反驳妈妈。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在用上述方法教育孩子时,应该分两种情况对待。

第一种情况是,孩子本身希望进步,但由于方式方法不当,导致他考试成绩不理想。对此,孩子自己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且心里感到内疚。这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千万不能情绪冲动而责骂他,给他施加更大的压力。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心平气和地跟他们沟通,彼此之间才会互相理解,同时也会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本身对学习失去感兴趣,不管父母给不给他施加压力,他们都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是分析孩子的心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而且,父母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比如一定不能说“分数不重要”,而要说“一次的考分并不重要,只要你认真学习、坚持不放弃,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取得进步”。

同样是成绩不好,但导致成绩不好的原因有所差异,父母的教育方式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只要自己肯努力,下次一定会进步。

输赢没那么重要,努力了就好

儿子上小学6年级那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变得十分争强好胜,事事都要占上风,不管做什么都想做到最好,稍微与自己的要求有点差距,他就会很生气。

为了保持自己班里第一名的位置,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儿子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写作业。

有一次考试时,儿子各科的总成绩在班里排名第二,那天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起来。我听到他的哭声,十分担心,以为发生了什么事。从儿子断断续续的抽泣声中,我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我安慰他:“需要掌握的知识你都掌握了,考多少分,是第一名还是第二名,都无所谓,只要你努力了就好。”我劝了半天,儿子好不容易慢慢平静了下来,但他仍然为自己是第二名感到遗憾和懊恼。

儿子表现出的这种争强好胜、输不起的状态令我感到无奈。为了让儿子明白并非只有出类拔萃才是最好的,输赢其实没那么重要这个道理,我上网查了一下导致孩子出现争强好胜心理的原因。

最后我总结了一下,发现导致孩子争强好胜、产生虚荣心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父母本身喜欢攀比,总是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穿名牌就是好看”“什么事都拿第一才是真本事”的思想,让孩子无形中产生了攀比心理。其次,老师及周围的人总是表扬做事效率高、学习成绩好的人,这就误导孩子,认为“只有达到最好才能被肯定,才是有意义的”。最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喜欢攀比,也容易引诱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

理清原因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生活中无意间给儿子灌输了“只能赢”

的意识,这才让他产生了虚荣心和好胜心。后来我发现,日常生活中我并没有刻意拿儿子和别的小朋友作比较,说类似他不如谁、比不上谁的话,也没有跟他说“穿名牌好看”“考第一才行”,等等,完全是如今社会环境带来的一些思想冲击,或多或少地误导了儿子,让他特别在意输赢。

当然,我并没有说好胜心和虚荣心对于孩子来说是完全不能有的,只不过要适度、合理,只有这样才不会对孩子有太大的损害,反而更容易激发他的斗志,让他努力变得更好。好胜心太强、虚荣心太过,对孩子来说百害而无一利,时间长了,它很容易让孩子脱离实际,变得越来越膨胀。甚至有时会为了达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有较高地位的目的,不择手段,或者以伤害别人作为代价等。而且一旦实现,就会助长他的气焰;如果没能达到目的,他们可能会产生报复心理,或者走极端。

意识到这些可能存在的隐患后,我决定引导儿子,让他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成败得失,避免产生过度的虚荣心。

首先,正确评价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对他的评价一定要谨慎、客观。因为我们对他的每一个评价都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能让他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他的实际情况,防止要求过高,让他产生自卑心理,或者错误地诱导孩子出现好胜、虚荣的心理和行为。

下面是一段发生在我身上的失败的教育经历。

那年,儿子上小学4年级,有一次数学测验的题有点难,儿子考了80分,班里有4/5的同学分数都比他的低,他本以为这个分数会让我高兴。可是,当他高高兴兴地拿着试卷回来告诉我的时候,我当时因为心情不好,就说他,以他的能力,就算题难,也不应该只考80分的。儿子听完,之前的喜悦顿时被我的话给驱散了,他有些不知所措——老师今天在班上还表扬他了,可为什么妈妈却这么生气?

后来,老师又进行了一次数学测试,考题的难度依然比平时大,这次考过后,儿子班里只有两个同学考了整整80分,并列第一,儿子考了76分,排在第三。

发试卷的时候,老师这次又表扬了他,这让儿子心里美滋滋的。可是,儿子想起我上次的话,看着鲜红的76分,觉得我肯定对这个分数更不满意了,想来想去,为了讨好我,儿子就把76分改成了96分。

儿子把考卷拿给我看,我看到这个分数后非常高兴,就给儿子做了满满一桌好吃的犒劳他。就这样,后来的几次测验,儿子经常这样修改自己的考试分数。

直到有一次儿子发高烧,我打电话给老师请假,偶然间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情况,让我识破了儿子的“骗局”。挂断电话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等儿子病好了之后,我坦诚地跟儿子沟通,说我已经知道他修改考分的事了,并且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儿子告诉我,之前的测试题的确很难,自己已经尽力了,可我对他的期待太高了,为了不让我失望,才想到了改分的办法。听了儿子的话,我十分愧疚,正是因为我当初没有完全了解到情况,对儿子做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评价,才导致他为了讨我欢心,而采用了虚假、欺骗的应对方式。我没有为此责骂儿子,而是向他道歉,对儿子说:“对不起!是妈妈的错误认知让你选择了这么做,我会改正,你会原谅我吗?”

后来,儿子实事求是,不再改分数了,也慢慢淡化了考试要得高分的意识,真正做到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次考试。而且,每次考得好了,他都不骄不躁;考得不好了,他都能找出哪些知识是自己没有掌握的,然后重点学习。

其次,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的价值观会受父母、同学以及周围人的影响,而父母在培养孩子价值观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孩子的一些言行,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出现喜欢攀比、好胜、虚荣心强的表现。

儿子看到好几个同学的父母经常开着各种高级轿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他很羡慕。而我和丈夫每次接他,不是骑着电动车,就是开最普通的车,这让儿子觉得很没有面子。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儿子跟我说,不让我跟丈夫去接他了,他自己坐公交车回来。一开始的时候我不解其意,问他为什么。后来儿子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

我想,如果当时我因为儿子的话也觉得很没面子,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给儿子高品质的生活,那么我的表情和言行会让儿子更自卑,更容易加重他的虚荣心。

所以,我首先要求自己能够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坦然地面对这种贫富差距。然后,我告诉儿子,财富不能代表一切,有钱并不一定说明这个人会被尊重,而没钱也不一定说明这个人会被人瞧不起,只要具有良好的品性、用心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之后,我从书上、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故事或者案例,向儿子证实有钱并不代表可以赢得人心,而没有钱并不代表失去人心。儿子看了这些故事后,也慢慢转变了自己之前的看法,接受其他同学有高级轿车接送,而自己只能被电动车、低档车接送的情况。

对于事事争第一的孩子,我们要引导他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告诉他:每个人所擅长的方面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事事都能得第一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自己能做的事做好,哪怕最后没有得第一,依然能够受人尊重。

况且第一只有一个,把争做第一的心思分些出来,让自己做到品性良好、做事认真、与人为善,长大后同样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望子成龙,适可而止

天下父母没有哪个不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都期待他能“成龙”“成凤”。

身为一位母亲,我特别能够理解这样的心情。可是我要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困惑,只有逐一攻克,才能为孩子美好的前途铺平道路。

例如,我们为了让孩子能全面发展,多才多艺,于是给他报班培养兴趣,可孩子自己从来不主动去上课,我们苦口婆心、好说歹说,最后他才勉强答应,这是为什么?每天孩子放学回家,我们不顾自己的事,先辅导孩子做作业,给他听写,可他为什么总是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孩子的成绩好不容易有所提高,可他的脾气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坏?……在现实中,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似乎已经成为我们无私付出后寻求的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有时候甚至连孩子休闲的兴趣爱好也无法挣脱我们的竞争心态——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这样一来,原本只是为了陶冶情操而培养的兴趣爱好,瞬间转变成了无形的竞争压力。说到底,我们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是孩子压力的根源,而且这种心态还有可能导致孩子逆方向发展。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场有关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的讲座。当时,心理导师为现场的数百名家长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小测试。透过投影,我看到屏幕上有一组图片:一些小石块有规律地散落在四周,中间有一个大石块,它的旁边是一堆细沙、一个空桶以及一桶清水。接着心理导师向在场的家长提问:“如果请各位家长选用上面的任意材料,无论是石块、细沙还是清水,或是其他的材料来填满空桶,你们会怎么选择呢?”

听了导师的话,家长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而且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

讨论过后,一位爸爸首先站起来说:“我的想法是先把大石块放进桶里,再放小石头、细沙,最后倒入清水。我觉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所有材料都装进桶里。”

随后,家长们也都踊跃发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中,心理导师面带微笑,没有评说他们的做法是对是错,只是仔细地倾听。最后,心理导师告诉大家:“其实怎么填和填多少都不是我们一开始应该考虑的,因为最先考虑的,也是最重要的,通常是基础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对于这道题来说,基础工作就是桶的底部,这是最薄弱的,只要桶的底部坚实了,不管怎么填、填多少,就有无数种方式了。”

家长们听了面面相觑,一脸的疑惑,显然没有听懂心理导师话里的含义。心理导师又接着解释道:“这个测试映射到我们的家庭教育上来,说明孩子成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孩子把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是学习成绩或是其他才艺,而是心理方面要保持健康。……”

听了心理导师的话,大家终于明白,如果家庭教育的方式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就会事与愿违,出现偏差,导致孩子的成长受到不利影响。

是的,世间万物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和规律。因此,我们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势必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如果我们都只顾着让孩子按照我们的主观想法去成长,那无异于揠苗助长,过犹不及。

教育孩子时,如果我们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强制性地让他去做某件事;或是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过分宠溺他,都会让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相反,如果我们遵循规律,积极地引导和发掘孩子的潜能,那么他就能不断学习和成长,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成功教育的标准是什么

自从做了妈妈以后,我十分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查阅了很多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也看了一些专职妈妈写的教育帖子。通过整理我发现,每个家长的教育方式看似相同,但却又不同。我不禁开始沉思:到底什么才是对孩子成功的教育,成功教育的标准又是什么?

我丈夫的一个远房亲戚是一位众人口中的“高人”,而这个“高”在于他把自己的一双儿女送进了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在当地曾轰动一时。如今,他的一双儿女已经在美国知名院校读完博士毕业回国,并在北京知名的外企工作,事业家庭双丰收。

于是,见过这位亲戚的人都会对他说:“要是我的儿子(女儿)有你的儿女一半出息,我就知足了。”而这位亲戚却非常谦虚地说这没有什么。当时的我只当他的话是处世圆滑之人的推脱之词,因为很多人面对采访要求谈谈自己成功的经验时,都会这么说。

那时候的我还没有成为妈妈,也并不能理解这其中的道理所在。过了几年,再次见到他时,我已经生下儿子做了妈妈。我非常诚恳地向他讨教教育儿女的经验,为我以后教育儿子打好基础。

他显得有些为难。在我的再三要求下,他告诉我,在他的儿女考上北大清华的时候,由于媒体的报道,有出版社找到他,希望他写一本关于教育孩子的书,但他并没有接受这个提议。

我问他原因,他对我说,他其实一直有写点东西的习惯,写一本书对他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之所以不接受是因为他不想误导别人。原来,他曾参加过一个论坛,论坛里的成员都是一些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父母。他们培养出的孩子全部都是顶尖学府毕业并且已经事业有成的人,在所有人的眼里,这样的父母无疑是成功的父母。可是在这位亲戚看来,成功不是这样定义的,至少它不应该这样肤浅。如果仅仅因为孩子考取了名校,事业有成,我们就成了成功的父母,孩子就被当做成成功教育的典范,那么这将是一件多么滑稽的事情。

他的话让我沉思。如今,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标准里,只要孩子考取了名校,有着其他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和地位,这个人就是成功的。可是,真正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人是少数,更多的人只能进一所普通的大学,甚至有的人连大学都没有上过。那么,就要单纯地将这些人定义为失败吗?

在我居住的小区里,我曾见过一个孩子,每周只有周末的傍晚才能下楼玩一会儿,其余时间都被父母强迫着在屋里学习。看到孩子痛苦、可怜的眼神,我很是心痛。成绩好真的能代表一切吗?本该享受天真烂漫的年纪,却被父母折磨得一点开心的样子都没有。那么即使她取得了好成绩,父母看到她这幅郁郁寡欢的样子,不会觉得心疼吗?

如果我们只教会孩子去追求名利、成功,而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那么将来即使他成功了,他也无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爱孩子,就要打破世俗的眼光和标准,让孩子明白并非只有出类拔萃才算好,并非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认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乐观上进、脚踏实地,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亲子教育必读指南(套装共7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亲子教育必读指南(套装共7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章《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