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第二十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哈布斯堡王朝

原本希望一统日耳曼世界,重振神罗帝国雄风的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却落得个一地鸡毛。从公元1254年开始,持续近二十年的大空位时期出现,就是对霍亨斯陶芬家族当年所做出的,对王权与教权双重加持的报复性反弹。

这段时间,政治上的各路诸侯势力,宗教上的罗马教廷势力,都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肌体内野蛮生长。由于缺乏中央政府的监督与管理,大空位时代尖锐的政治矛盾,宗教矛盾,普通老百姓的哀鸿遍野成了德意志诸邦的另外一张名片。

其实所谓的“大空位”,也并不是真的没有国王,只是说上台的这个国王无法得到所有诸侯的认同。换句话说,当时的国王已经弱势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只剩下了一个虚名。而即便如此,选出一个能够服众的傀儡,也成了一种奢望。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273年。

鹰堡家族

新德王鲁道夫一世(RudolfI)的横空出世,算得上是众望所归了。

当时德意志境内诸侯争霸不休,南边还有个罗马教廷也不甘寂寞。教皇隔空向德意志群雄喊话:赶紧立一个国王,同时要保证所有人都认可,不然的话,教皇可就要自己指定人选去给你们德意志人当国王了。这还不算,要知道当时神罗体系下,波希米亚王国也算是“德意志诸邦”之一。而且糟糕的是,当时的波希米亚王国极其强大,其疆域更是诸邦之中最为辽阔的。波希米亚王国的领路人,此时还是普舍美斯王朝。而我们知道,普舍美斯王朝是妥妥的斯拉夫贵族阶层。如果让一个斯拉夫贵族出来竞选德意志国王,这事从胜算上来说不大,但如果按照拳头大有理的老套路,这件事又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所以,在一众德意志人的夹缝中生存了三四百年之久的普舍美斯王朝,我们确实要给它送上一个大大的赞。

因此,在种种客观条件下,德意志诸邦领袖们,最终选择了看上去还算不错的人选——鲁道夫一世。

首先来讲,这一年的鲁道夫一世,已经五十五岁了,年老体衰想来也不会有太多穷兵黩武的雄心;而且当年在先王腓特烈二世的治下,鲁道夫一世曾通过法定宗教程序,认腓特烈二世做“教父”,也就是天主教意义上的干爹。不仅如此,鲁道夫一世出身于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伯爵家族。这个伯爵家族,叫作“哈布斯堡家族”(CountofHabsburg)。

哈布斯堡家族,据称起源于法国阿尔萨斯(Alsace)的首府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后来这个家族的祖先,在此地建立了一座城堡(HabsburgCastle)。再后来,家族后人们就纷纷以Habsburg为自己的家族名字了。当然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哈布斯堡这个名字来源于今天瑞士南部日耳曼人所建立的“鹰堡”。

鲁道夫一世当时的头衔,就是哈布斯堡伯爵,只不过这个头衔所承载的意义已经聊胜于无了。当时哈布斯堡家族的地盘,只在德意志王国境内的上勃艮第有少量领土。这样的实力,在当时的德意志王国内部简直小得可怜。

如此一来,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落魄贵族出任德意志国王,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鲁道夫一世,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为了拿到德意志国王头衔,鲁道夫一世向教皇承诺了很多东西。比如国王宣布放弃法律意义上对教皇国的宗主权,以及对西西里岛的拥有权。转而依然聚焦于德意志本土,以及意大利北部。然而,如此的让步,是基于哈布斯堡家族一穷二白的现实境况而言的。

谁也不能忽视,老谋深算的鲁道夫一世同样有一颗王者之心。

刚刚上台不久的鲁道夫一世,就迫不及待地对那个曾经有可能拿到德意志国王头衔的实力派奥托卡二世(OtakarII)发动了战争。当然,既然已经做到了国王大位上,就不能是师出无名的。当时战争的借口是,普舍美斯王朝趁着大空位时代的大混乱,偷偷地占有了紧邻的奥地利与施蒂里亚(AustriaandStyria)两个公国。

奥地利我们都很熟悉,这个施蒂利亚,分属于今天的奥地利与它的邻居斯洛文尼亚。其中的大部分在奥地利境内,并且奥地利境内的这个施蒂利亚州,还曾经诞生过好莱坞著名影星阿诺·施瓦辛格。

话说奥地利公国与施蒂利亚公国,原本属于德意志诸邦中的巴本堡家族(HouseofBabenberg)。这个巴本堡家族最早起源于法兰克尼亚公国,如果往上追溯的话,跟法国的卡佩王朝其实是一个老祖宗。因此,这个家族还是颇有来头的一股势力。巴本堡家族后来受德意志奥托王朝的奥托二世(OttoII,奥托一世之子)之封,来到当时的巴伐利亚东部边防区(CountoftheBavarianEasternMarch)做了伯爵。于是,在此基础上,巴本堡家族励精图治,逐渐向东开拓,最终有了奥地利和施蒂利亚两块地盘,并最终都升级为公国。

不过,到了公元1246年,巴本堡家族的末代公爵在同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战斗中阵亡,留下了身后奥地利公国与施蒂利亚公国两块无主之地。所以说,别看当年贝拉四世同蒙古人的作战占不到任何便宜,但是五年之后的贝拉四世,虐一虐周边小国依然还是绰绰有余的。

那么到了大空位时期,眼看着周边奥地利与施蒂利亚两块肥肉,波希米亚王国蠢蠢欲动。普舍美斯王朝的奥托卡二世忍不住百爪挠心,最终从那个平行四边形的波希米亚高地上走了出来,趁德意志诸邦大乱,一举拿下了包括奥地利与施蒂利亚在内的大片领土。不仅如此,奥托卡二世向北还一度打到了波罗的海,向南则步步为营兼并了匈牙利的部分国土,版图到达了亚德里亚海。

最终鲁道夫一世不负众望,于公元1278年击败波希米亚军队,奥托卡二世阵亡。战后,鲁道夫一世代表德意志中央政府,收回了奥地利与施蒂利亚两块土地。从此以后,这两块土地也就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祖产,代代相传。

这件事,就是典型的以公肥私。

不过,以公肥私的事情显然还不止这一件。后来鲁道夫一世的胃口越来越大,发动的战争也越来越多。向东兼并了原摩拉维亚,向西一路打到了法国,并惊动了当时的法王腓力四世。

如此雄心勃勃的鲁道夫一世,却触动了德意志贵族们心底最脆弱的那根神经。

这样的鲁道夫一世,根本不是当初他们所设想中的那个人,恰恰相反,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受控,也并不符合德意志贵族们心中所神往的自由空间。

于是,鲁道夫一世死后,继承他王位的人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一个不相干的人,“拿骚的阿道夫伯爵”(CountAdolfofNassau)。只不过,这个拿骚的阿道夫,并没有斗过鲁道夫一世的儿子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ertI),最终被后者所杀。

公元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登上德意志之王宝座。

选举制度下的民主选民们,默默接受了这个无奈的现实。

直到十年之后,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被同样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侄子所杀。

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建立王朝的第一步,就算是戛然而止。

欧版襄阳

鲁道夫一世父子相继,薪火相传,不仅为德意志王权复兴做出了巨大努力,也为哈布斯堡家族大大拓展了生存空间。尤其是到了公元14世纪后期,由于旧瑞士联邦(OldSwissConfederacy)的崛起,哈布斯堡家族丧失了原有属地,最终确立了以奥地利为中心的核心疆域。这样的变迁,则更加凸显了当年鲁道夫一世父子为整个家族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而且,从地缘角度上来看,奥地利这块土地也确实是价值连城。

多瑙河走廊的最东端,就在多瑙河入海口附近,这里同时也是当年罗马帝国的东部疆界——麦西亚边墙的所在地。

如果我们往多瑙河走廊的最西端看,最西端基本上算是被群山环绕的一个大盆地。盆地向西,穿越斯洛文尼亚的狭窄通道,可以到达意大利的波河平原;如果要想直接进入亚德里亚海,则必须要翻过迪纳拉山脉。目光向北移动,当我们沿着多瑙河一路溯源而上,就会发现一段被波希米亚山地与西喀尔巴阡山夹在中间的山间谷地。

这个地方,堪称连通波德平原与多瑙河走廊的咽喉要道。

想当初蒙古入寇,大军分三路出击,北路走波德平原,中路翻越喀尔巴阡山,南路走多瑙河走廊。北路完成任务之后再南下,就必然会经过这块咽喉要道。

我们从宏观上来看,维也纳盆地的位置实在是惊心动魄。

这块盆地,恰好卡在了欧洲两大山脉——西欧的阿尔卑斯山脉与东欧的喀尔巴阡山脉之间。而且,向南跨过多瑙河,就是匈牙利王国腹地潘诺尼亚草原与匈牙利草原;向北,就是那个十分迷你的“摩拉维亚平原”,过摩拉维亚平原出奥德河河口,就是波德平原了。

如此看来的话,我们之前所说的那个“欧版三国演义”,倒真不是盖的。如今这个摩拉维亚平原与维也纳盆地组成的咽喉要道,怎么看都像是中国版三国演义中的“天下之中”——荆州。

当时的荆州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江汉平原,一部分是北过襄阳之后的南阳盆地。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顺着长江流向,南北之间的争夺焦点,往往也有两个。东边就是南京,西边就是襄阳。拿下南京,就可以拿下南方的腹地江南;而如果突破了襄阳,就可以攻占江汉平原,进而沿长江东去,整个南方也就尽收眼底了。

所以,我们惊奇地发现,如此的地缘结构,倒是像极了东欧。

长江比作多瑙河的话,麦西亚边墙就是南京。西边的话,中国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恰好对应欧洲的维也纳盆地与摩拉维亚平原。进一步分析,在中国古代,襄阳的城市战略地位,就相当于欧洲维也纳盆地核心——维也纳。

事实上,在欧洲历史上,维也纳也的确起到了类似襄阳的作用。

前文所讲的蒙古人,在蒂萨河之战后,曾经短暂地控制了匈牙利,但当时的蒙古人往北,最远也就是到达了维也纳附近;多年之后,奥斯曼突厥人也曾经想越过维也纳盆地,一举拿下整个波德平原。但最终两次兵临维也纳,也没有能够前进半步。

有了维也纳盆地这块区域,哈布斯堡王朝等于是捡到了一块宝。从此之后,哈布斯堡王朝以维也纳为核心站稳了脚跟,从而矗立在欧洲长达六百多年。

不得不说,当年哈布斯堡先祖鲁道夫一世,眼光毒辣,居功至伟。

卢森堡家族

鲁道夫一世父子的优秀,最终遭到了来自德意志贵族的抵制。

于是在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死后,德意志贵族们对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继承权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各路诸侯为了抵消哈布斯堡家族的影响,甚至不惜让来自法国卡佩王朝的王族,介入下一个德意志国王的竞选活动。而且要说,这帮贵族看人的能力、押宝的能力,也都算是上乘。他们看中的候选人,正是来自瓦卢瓦的查理。我们知道,这个瓦卢瓦的查理,就是卡佩王朝一代英主腓力四世的亲弟弟,也是后来瓦卢瓦王朝创朝太祖腓力六世的亲爹。瓦卢瓦的查理本人虽然没有称王,但很显然,这个人在瓦卢瓦的风水,绝对是虎踞龙盘的态势。

只不过,各怀鬼胎的德意志诸侯们前面一顿猛操作,之后却齐心协力,选出来一个德意志诸侯卢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HenryVII)。所以说,搬出卡佩王朝王室贵族,本意只是个幌子,作用是为了压制声名日隆的哈布斯堡家族,而并非要真的选一个法国人做德国人的国王。那么压制哈布斯堡家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幌子后面站着的人,就是亨利七世了。

卢森堡家族,起家于今天的卢森堡。卢森堡这块地方面积并不大,放在今天的欧洲也是一个妥妥的袖珍国。但这块地方在地缘上,属于德法之间的陆路交通要冲,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能够以运河水路最快速度北上京津的临清、德州。正因为如此,德意志王国后来就在卢森堡这个地方设立了一个卢森堡伯国。当时的亨利七世,就是以卢森堡伯爵(CountofLuxembourg)的身份承继大统的。

为了压制哈布斯堡家族,德意志诸侯们可谓是机关算尽。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他们绞尽脑汁选出来的亨利七世,依然走了之前鲁道夫一世的老路。他并没有成为德意志诸邦心目中的完美傀儡,反而在上任后不久,就开始为自己的家族拓展地盘。这一段掌故,我们在前文也曾经讲到过,亨利七世为自己的宝贝儿子“瞎子约翰”选定了一门好亲事,强娶了波希米亚王国末代国王瓦茨拉夫三世的妹妹伊丽莎白(ElizabethofBohemia)。此后,瞎子约翰顺利地继承了波希米亚国王的头衔。

那么如此一来,波希米亚王国普舍美斯王朝就算是寿终正寝,而波希米亚王国也就正式成为了卢森堡家族的家族产业。就像当时为哈布斯堡家族夺取奥地利以及施蒂利亚的鲁道夫一世一样,以波希米亚为根据地,后来卢森堡家族也就成了叱咤风云一个多世纪的德意志强藩。卢森堡家族入主波希米亚这件事也意味着,波希米亚人为波希米亚王、“波人治波”的好时光悄悄远去,斯拉夫人迎来了德意志贵族掌权的新时代。那么也正因为如此,波希米亚王国也就形成了德意志贵族+斯拉夫中下层的特殊二元政治生态。

所以,我们再回头看当年德意志贵族对于哈布斯堡家族的抵制,确实有点想当然了。

德意志贵族们打得一手好算盘,第一是不许德意志国王坐大,最好是能做一个听话的傀儡;第二是不许国王对德意志的王权统一有非分之想,最好是一直能够保持来之不易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民主自由局面;第三是不许国王带领德意志人发家致富,不准整合德意志诸邦势力,不准觊觎南方的教皇国和意大利王国,更不准对当年腓特烈二世的西西里王国有领土主张。

德意志国王在没有上台之前,就规定了如此之多的紧箍咒。人家千辛万苦拿到的德意志铁王座,虽然不怎么值钱了,但总要做点什么吧?嘴上虽说是傀儡不假,但不能真把人家当成纸糊的吧?

所以,德意志贵族们打倒了一个哈布斯堡王朝,顺手又扶植了一个卢森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虽然杀掉了波希米亚国王,拿下了奥地利与施蒂利亚,好在没有灭掉斯拉夫人的普舍美斯王朝。但卢森堡王朝一出手,就直接让人家普舍美斯王朝进入波希米亚人民博物馆了。两家干的事,根本就是换汤不换药,些许的区别就是卢森堡王朝搞的是“巧取”,哈布斯堡王朝搞的是“豪夺”。

如此而已。

正因为双方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互相之间也心有芥蒂,如此一来,卢森堡王朝对哈布斯堡王朝更是严防死守。德意志国王的权力固然越来越弱化,虽然他没啥权力,但他也不能让竞争对手有权力。

卢森堡家族此后的登峰造极之作,就是涉及选帝侯资格的《金玺诏书》颁布。

这件事我们前文也曾提到过,那就是公元1356年,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瞎子约翰的儿子)颁布《金玺诏书》。《金玺诏书》以立法的形式,约定了法律程序意义上的德意志国王推选流程,以及候选人资源池。与此同时,诏书的颁布说明,德意志诸侯分裂势力得到巅峰,王权以官方的形式被限定在了小小的牢笼之中。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意味着,自萨利安王朝至今,数次的教权与王权的争斗告一段落。德意志人自己选择自己的国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教权虽然对王权的控制再也没有那么明显,但王权本来就已经聊胜于无,越来越像一个摆设。反过来讲的话也成立,教权对于王权以下的大小贵族们的控制,则更加无孔不入了。

更加惊心动魄的是,《金玺诏书》中所约定的七大选帝侯,包括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普法尔茨选帝侯以及波希米亚国王。

其中,唯独少了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

这事,确实是卢森堡家族的刻意为之,目的就是不让哈布斯堡家族有出头之日。

哈布斯堡家族的眼睛显然是雪亮的。而且这种雪亮是一贯的,是绝对揉不得沙子的。

翁婿之争

查理四世长袖善舞,他的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女婿坐不住了。

查理四世的女婿叫作鲁道夫四世(RudolfIV),是鲁道夫一世的曾孙,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嫡系正宗接班人。鲁道夫四世于《金玺诏书》颁布的第二年,迎娶了查理四世的女儿凯瑟琳(CatherineofLuxembourg)。转过年来的公元1358年,鲁道夫四世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头人。

鲁道夫四世这辈子,都在跟自己的老丈人较劲。

首先就是《金玺诏书》这档子事。

既然诏书的颁布木已成舟,哈布斯堡家族没法力挽狂澜,况且诏书颁布的时候鲁道夫四世还并非哈布斯堡家族台面上说了算的那个人。这点遗憾,就只能是事后补救了。于是,鲁道夫四世即位之后,迅速炮制并公开了一个被称为“大特权”(PrivilegiumMaius)的官方文件。这个文件声称,红胡子腓特烈在位期间,曾经给予了奥地利公国以“大公国”(Archduchy)的地位,而不是“公国”(Duchy)。如此“大公国”,在地位上应该等同于选帝侯,并且拥有在大公国内长子继承世袭罔替的独特权力。

只不过,老丈人查理四世代表卢森堡家族严词拒绝承认这份文件,并且驳斥鲁道夫四世的文件是伪造的,也是并没有法律效力的。然而,这份文件在当时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为后来哈布斯堡王朝重新上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仅有大特权的争论,鲁道夫四世还矢志于给老丈人找不痛快。

比如当时的查理四世在位期间,在布拉格建立了中欧第一所大学布拉格查理大学(CharlesUniversityofPrague),也就是今天捷克闻名遐迩的布拉格大学的前身;女婿鲁道夫四世迅速反应,在维也纳也建立了一个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ofVienna),而这个维也纳大学,到今天也成了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又比如查理四世在布拉格新建了圣维特大教堂(St.VitusCathedral),而国民好女婿鲁道夫四世针锋相对,马上在维也纳开始扩建圣史蒂芬大教堂(St.Stephen'sCathedral)。并且顺手,还提升了维也纳教区的地位。

不得不说,当年的这对翁婿之争虽然并没有大起刀兵,但却无意中造就了后来享誉全球的一对中欧城市姐妹花——布拉格与维也纳。这就是这对翁婿,为后人所留下的最大财富。

鲁道夫四世,最终只活了二十六岁,但他留下的故事却依然为人传颂。

虽然在多年之后,我们重新再来鉴定“大特权”这份文件的时候,依然会得出一个“纯属伪造”的结论,但鲁道夫四世的努力是为他背后的整个家族所铭记的。鲁道夫四世后来被欧版谥号赠了一个“奠基者”(TheFounder)的名头。

这种褒奖,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也是鲁道夫四世应得的。

胡斯战争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卢森堡王朝的末世。末代君主是查理四世的儿子,他的名字叫作西吉斯蒙德(SigismundofLuxembourg)。

要说这个西吉斯蒙德,怎么看都不像是有亡国之相。

恰恰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西吉斯蒙德还算是一位文治武功的君主。

西吉斯蒙德年轻时候,就曾经鞍马劳顿来到对奥斯曼突厥人的作战一线,参与过“尼科堡战役”。战役虽然打输了,但西吉斯蒙德在波希米亚以及整个德意志的名气却越来越大。他后来又重新组织了一个叫作“龙骑士团”(OrderoftheDragon)的圣战组织,专门用来应对奥斯曼突厥异教徒对自己江山社稷的巨大威胁。

不仅如此,作为卢森堡家族的波希米亚王国祖产的继承者,西吉斯蒙德并没有满足于困守小小一块波希米亚高地,他在位期间,甚至全盘拿下了匈牙利王国。

我们前文曾经讲过,匈牙利王国到了公元1301年的时候,阿帕德王朝绝嗣。此后就进入一个外国君主兼任匈牙利国王的困窘局面。阿帕德王朝之后是短暂的波希米亚普舍美斯王朝,再之后是来自德意志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再之后,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终于抱到了一个如假包换的大粗腿。那就是来自法国卡佩王朝的安茹家族(1)。请注意,这个安茹家族也是以属地命名,跟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前身安茹家族,只是出身于同一个封地,而并非同一个家族。

安茹家族在匈牙利家族建立安茹王朝,统治了八十多年,就遇到了卢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西吉斯蒙德惦记安茹家族手中的匈牙利王国和克罗地亚王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因此早早地就同安茹家族的公主玛丽(MaryofHungary)订婚了。西吉斯蒙德的老岳父拉约什一世(LouisI)死后无嗣,匈牙利的锦绣江山传给了玛丽。

玛丽也就成了匈牙利王国安茹王朝的末代女王。

于是顺理成章地,玛丽的老公西吉斯蒙德后来就继承了匈牙利王国。

所以,西吉斯蒙德麾下的卢森堡家族,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波希米亚王国的领地,从而扩展到了喀尔巴阡山和亚德里亚海。只不过,西吉斯蒙德在位期间,最让他殚精竭虑的事情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

话说自从大空位时代以来,一直到卢森堡王朝,德意志诸邦的宗教压迫一天甚似一天。贵族在金字塔顶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底层老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中世纪的欧洲人普遍还认为末日审判马上就要到来,因此需要在末日审判来临之前洗清自己的“原罪”,以全新的形象来迎接弥赛亚的下凡。因此,上天堂这事时间紧任务急,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老百姓要想走捷径就只能买赎罪券。当然要想不买的话也容易,去战火纷飞的耶路撒冷朝圣,也是捷径之一。再不济,就是就近到罗马,直接捐钱给罗马教廷。

德意志诸邦的其他区域也就算了,最倒霉的要数波希米亚。我们知道,在德意志王国都是卢森堡王朝掌权的情况下,波希米亚的卢森堡家族变得更加强势。为了巩固德意志贵族在斯拉夫人的汪洋大海中的合法统治,卢森堡家族鼓励大量德意志贵族和教士进入波希米亚。这些人摇身一变,就掌握了大量的耕地与地产。再之后,德意志骑士来了,德意志农民也来了。各种矛盾激化,受伤害最深的还是普通波希米亚斯拉夫老百姓。

因此,如果说德意志诸邦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话,波希米亚老百姓的水更深、火更热。矛盾激化的结果,就必然产生反抗,反抗的突破口,就选在了天主教会改革上。

当时站出来振臂一呼的人,恰好就是来自天主教“体制内”的胡斯(JanHus)。

中世纪的波希米亚,教会大部分高级成员都是德意志人,胡斯算是凤毛麟角的波希米亚本地人。胡斯的理论经过了深思熟虑,他认为教会掌握大量财产是社会矛盾尖锐的万恶之源。只有没收教会财产,解救被教会奴役的劳苦大众,大家才会有活路。胡斯并不是一般的教会僧侣,他拥有十分强大的内心世界,并且还曾担任布拉格查理大学的校长。胡斯的所有思想,都以书籍为载体,被波希米亚人争相传抄。关键是,胡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斯拉夫人,他能够熟练地运用波希米亚本地语言,对那些不能够读书的普通波希米亚老百姓进行度化。

所以,胡斯的思想不仅暗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而且还能够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最大的能量在波希米亚进行传播。胡斯的活动,最终引起了罗马教廷的警觉,而这种披着宗教改革外衣的波希米亚早期民族主义的抬头,也惹怒了当地的德意志贵族。

公元1411年,罗马教廷将胡斯开除教籍。

公元1415年,胡斯在德意志王国的康斯坦茨(Konstanz)被施以火刑。

胡斯被处以火刑,彻底点燃了波希米亚斯拉夫人心中的怒火。同时,胡斯被开除教籍的这一年,恰好就是西吉斯蒙德当选德意志国王的同一年。刚刚新官上任的西吉斯蒙德马上对紧张局势进行了弹压与疏导,但维稳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是在公元1419年这一年,发生了布拉格暴民将包括市长在内的七名市政官员扔出窗外,导致七人摔死的市民骚乱。这件事情被称为“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FirstDefenestrationofPrague)。

随即,一场燎原式的大起义于1419年爆发。

这场战争因胡斯而起,因此被称为“胡斯战争”(HussiteWars)。

半个月之后,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的同父异母哥哥瓦茨拉夫四世(WenceslausIV)惊惧而死。西吉斯蒙德火线兼任了波希米亚国王职务,并且利用自己德意志国王兼波希米亚国王的双重身份,对胡斯起义进行镇压。所以说,某种意义上讲,西吉斯蒙德也算是时运不济,上任就遇到胡斯出事,而掷出窗外事件爆发则索性把他彻底拖下了水。

因为胡斯战争的规模,估计当时很多人都没有料到。

在胡斯战争之前,百年战争中的法兰西和英格兰,曾经因为战争的创伤,在公元14世纪先后爆发过农民起义。但无论哪个起义,都无法与胡斯战争的规模相提并论。

胡斯战争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434年,其间大部分的主流中世纪德意志邦国都被牵扯其中。而在胡斯起义军一侧,他们则得到了来自波兰和立陶宛的帮助。

战争的十几年间,西吉斯蒙德作为德意志一方的主要领导人,可谓焦头烂额。并且胡斯战争不仅在波希米亚一地打得热闹,甚至一度战火还烧到了匈牙利。

西吉斯蒙德无奈,只好向自己的近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求助。

哈布斯堡家族的带头大哥,当时是阿尔布雷希特二世(AlbertII)。既然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分上,帮自己的德意志兄弟出头,也算是水到渠成。然而,同卢森堡家族这几十年的恩恩怨怨,让哈布斯堡家族变得十分精明。既然邻居有难,可以雪中送炭,当然也可以是狠敲一笔竹杠的绝佳时刻。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没有放弃这个天赐良机,他提出了要迎娶西吉斯蒙德女儿——卢森堡的伊丽莎白(ElizabethofLuxembourg)。

这个事如果怨,也只能怨当年西吉斯蒙德的贪得无厌。

本来迎娶安茹家族的玛丽,是为了得到匈牙利。然而把她娶来了之后,反而把卢森堡家的生娃风水也搅乱掉了。西吉斯蒙德和玛丽生不出男娃,后来又娶了一房媳妇,依然生不出。

最后,西吉斯蒙德只能是把江山社稷的继承权给了自己的掌上明珠伊丽莎白。如此一来,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这个竹杠,就恰好敲到了西吉斯蒙德的七寸上。这个竹杠,可谓是敲得山响。

公元1437年,同胡斯战争一起折腾了半辈子的西吉斯蒙德,在胡斯战争结束后第三年驾崩。德意志国王的新人选,就是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风水轮流转。

西吉斯蒙德费尽心思娶了拉约什一世的女儿,得到了匈牙利王国。只是没有想到辛辛苦苦几十年,老江湖却为哈布斯堡家族做了嫁衣裳。到头来卢森堡家的伊丽莎白嫁给了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整个波希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都成了价值连城的陪嫁嫁妆。我们不妨再回头想一想,当年的卢森堡家族,不正是通过和另外一个伊丽莎白(ElizabethofBohemia)联姻,从而一举拿下的波希米亚吗?

卢森堡家族,兴于伊丽莎白,亡于伊丽莎白。

所以,伊丽莎白女王,才是卢森堡家族的命中克星。

卢森堡家族远去了,接棒的哈布斯堡家族又重新走到了历史台前。

王朝恒久远

公元1437年,哈布斯堡家族重新攀上了德意志国王的宝座。

而且令人艳羡的是,此时此刻的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坐拥奥地利大公国、匈牙利王国、波希米亚王国三大领地,整个东欧连成一片,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基本盘。(2)并且从此时开始之后的近五百年时间里,哈布斯堡家族几乎把持了德意志王国的王冠,其中只有三年时间旁落。

要知道,此前的卢森堡家族虽然致力于排除哈布斯堡家族,但也并没有彻底垄断王位。基本上,卢森堡家族的统治,算是和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所共享。因此,给波希米亚的卢森堡家族一个“卢森堡王朝”的尊号,有点算是人为拔高了。卢森堡家族之后,哈布斯堡家族对德意志王位的把持,则是几乎做到了没有他人染指。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童叟无欺的哈布斯堡王朝。

正因为所经历的年代绵长,所以关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故事,我们后文还会多次涉及。关于一个家族名号的传奇,仍将继续。

(1)安茹家族:CapetianHouseofAnjou,也就是卡佩家族在安茹的分支。

(2)作者注:前文说过,匈牙利王国在二十年后,又重新交给了匈雅提将军的儿子马加什一世。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