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第三十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怒海争锋

公元17世纪中叶的法国人,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感觉更加美妙。

其实早在公元15世纪,百年战争取胜后的法国,当时就已经不可一世。只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原本在计划中称霸欧洲并没有怎么实现,反而是让哈布斯堡王朝通过一系列联姻,把法国人弄得从东面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南面的西班牙两面受敌。意大利战争一通猛操作,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反而因此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开始的那段黄金时期。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无论从战场上还是谈判桌上都大获全胜的法国人,再也不想错过任何称霸的机会。西面的英国人虽然在海洋上咄咄逼人,但在欧洲大陆英国人的存在感还很低;南面的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看上去已经奄奄一息,东边那个哈布斯堡一时半会也不敢插手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事务;唯一让法国人感到有点不爽的,是北方已经在殖民时代四面出击的荷兰,以及荷兰南边那个一直以正统天主教自居,遥尊西班牙为正统的西属尼德兰。

欧洲大陆实力真空,法国人一家独大。更不用说法国波旁王朝又十分应景地出了一个法国人口中的“千古一帝”——路易十四(LouisXIV)。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是波旁王朝开国之王亨利四世的孙子。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路易十四都像是一个“法国版的康熙”。

首先看路易十四与康熙帝两个人的年龄,路易十四出生于公元1638年,比康熙皇帝大了十六岁;随后两个人都是幼年继承大统,路易十四即位的时候不到五周岁,而康熙皇帝坐天下的时候也不过才六周岁多一点。而且巧合的是,路易十四二十三岁亲政的这一年,恰好就是跟康熙登基是同一年,都是1661年;而且两个人的在位时间都特别长,路易十四做法国国王一直做到了公元1715年,总共在位时间达到了惊人的七十二年多。路易十四去世七年之后,康熙皇帝也在北京畅春园宾天。

据说当年两个人在位期间,还曾经互相通信,只不过后来没了下文。

除了在位时间都特别长,而且基本算是同一时代,俩人还有一样十分类似的,亲政前的内忧外患特别多,亲政后打的对外战争非常多。

路易十四的登基时间,恰好是三十年战争结束前五年。看上去这位年幼的新王恰好赶上了一个摘取胜利果实的好机会。

实则不然。

当时的三十年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但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和法国人之间的“法西战争”(Franco-SpanishWar)并没有因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而结束。法国人依然还在同西班牙人进行外战,并且战况并不理想。

法国国内也不消停。

从公元1648年到公元1653年,法国国内连续爆发了两次“投石党运动”(Fronde)。投石党运动以法国贵族为策源中心,并充分发动了底层群众参与,旨在削弱波旁王朝君主权力,甚至是实行和英国类似的君主立宪制。投石党人运动,造成法国两次暴乱,年幼的路易十四和自己的老妈两次逃亡。这是路易十四心中的童年阴影,也极大影响了成年之后的路易十四的政治选择。

虽然,少年路易十四并没有像少年康熙那样设计诛杀鳌拜,但投石党运动的尾声,巴黎市民众望所归地迎回了路易十四,为此后路易十四绝对权力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此刻,法西战争依然在继续。

关键时刻,法国人的世仇英国人,站出了拉了法国人一把。

英国人不是傻瓜,他们有自己的政治考量。

当时的英国还没有成为后世第二个“日不落”,它还在冉冉上升之中,并没有达到国力的巅峰。英国人的政治图谋,一是希望控制大西洋的绝对制海权,让自己的殖民计划不断推进;二是成为英吉利海峡真正的主人,不允许任何霸权能够在此地对英国本土造成威胁,三是不断挑拨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足以号令全欧洲的庞然大物。

当时英国人的当务之急,就是趁着西班牙日渐颓废,荷兰国力有限,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殖民空窗期,抓紧时间在海外布局,实现殖民帝国的梦想。所以在海外,当时英国人的头号对手是西班牙,第二号对手是荷兰。

因此在公元1654年,英国人向西班牙宣战,又一次开启了英西战争(Anglo-SpanishWar)。

英国人的参战,终于成了压垮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1659年,西班牙人被迫同法国人签订了城下之盟——《比利牛斯条约》(TreatyofthePyrenees),持续了二十四年的法西战争宣告结束。公元1660年,英西战争也随之结束。

《比利牛斯条约》算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一个补充条约,这个条约更加强化了对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削弱。条约规定,法国波旁王朝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联姻,并且西班牙割让了西属尼德兰的一部分,以及绝大部分比利牛斯山以北的领土给法国。作为妥协,法国波旁王朝放弃对巴塞罗那的领土声索权,放弃对葡萄牙王国反抗西班牙的支持。

所以,我们回头再来看公元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的这一年。

这一年的法国,才算是真正走上了称霸之路。

作为《比利牛斯条约》的一部分,公元1660年,路易十四强行迎娶了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PhilipIV)的长公主玛丽娅·特蕾莎(MariaTheresaofSpain)。这里我们提到的腓力四世,是腓力三世的亲儿子,腓力二世的亲孙子。

比起自己的先祖腓力二世,腓力四世这辈子绝对算是过得憋屈。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投胎到父母家里讨债的,而我们这位腓力四世同志,来到世上就是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还债的。腓力四世先是在1621年承认了葡萄牙的独立,又在1648年输掉三十年战争之后承认了荷兰的独立。并且我们刚刚提到,1659年和1660年,腓力四世又先后输给了法国和英国,割地赔款不说了,还搭上了一个大女儿玛丽亚。公元1665年,仅仅是年方花甲的腓力四世,又意外地死于一场急性阑尾炎。

一句挽联——“生得荒唐,死得窝囊”,送给我们的腓力四世同志。

然而,腓力四世绝对想不到,他死都死得不消停。他驾崩之后又引发了另外一场恶斗——“遗产战争”(WarofDevolution)。

我们认为,实际上自从路易十四讨要腓力四世家的大女儿玛丽娅开始,法国人就已经筹划了如今这一刻。腓力四世去世,他年仅四岁的小儿子卡洛斯二世(CharlesII)即位。法国人提出,法国王后玛丽娅作为腓力四世的长女,理应同样享有遗产分割权。崇尚自由与博爱的法国人要的不多,只需要西班牙人大手一挥,把西属尼德兰的地盘交给法国人治理即可。

这样的弱肉强食法则,把西班牙人按在地上摩擦,西班牙人当然不能答应。

于是1667年,遗产战争开打。

法国人这么玩,三十年战争中建立了深厚革命友情的英国、荷兰、瑞典三国不干了。因为不管法国人多么飞扬跋扈,你不可以随意破坏二次欧战业已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如果说前面的《比利牛斯条约》还算理性,大家都忍了,那么如今你法国人的胃口大到要吃下整个西属尼德兰,已经算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了。

英国人不允许欧洲出现一家独大,荷兰不希望与法国之间直接接壤,而瑞典则不愿意法国人的触角伸到北海甚至是波罗的海海域。

于是,三家开始干涉法国人的行动。

尽管战场上势如破竹,但最后法国人还是接受了三家的联合施压,与西班牙签订了《亚琛条约》(TreatyofAachen)。亚琛条约之后,法国人拿下了部分的西属尼德兰,继续保持对西属尼德兰甚至是荷兰的强大压力。

当然与此同时,路易十四的胃口也被吊起来了。

公元1672年,法国借口荷兰人在遗产战争中背弃同盟关系倒向了西班牙,发动了“法荷战争”(Franco-DutchWar)。当然,同时宣战的还有英国,因为此前已经爆发了两次英荷战争,这一次同法国联手,等于是第三次。

法荷战争中的法国人的逻辑十分清晰,因为法国人在欧洲大陆就是要向北海方向扩张,而在海洋方向上就是要压制荷兰;比较值得玩味的是英国人的态度,我们之前曾经讲到过这个时期英国人的国策——要大西洋海权,要英吉利海峡,要搞乱欧洲大陆。只是当英法联手混合双打荷兰的时候,这个国策出现了自相矛盾之处。

没错,打荷兰就是要海权,收拾了荷兰人,英国人在大西洋海域的霸权就成功了一多半。然而,如果彻底打残了荷兰人,法国人就会成为整个欧洲的霸主,同时还对英吉利海峡虎视眈眈。所以,这场战争中英国人等于是首鼠两端,莫衷一是。最后无奈,英国人于公元1674年宣布退出战争,理由就是没有任何理由。

当然,首鼠两端并不只英国一家。

法荷战争,充分暴露出了近现代欧洲列强们朝三暮四,厚颜无耻的真实嘴脸。

法荷战争,英法两国既然作为宗教上水火不容的两个阵营都能够结盟,那么宗教这个借口就实在太烂了。因此,索性抛开宗教成见,所有的事情也就一通百通。于是,天主教的奥地利哈布斯堡,西班牙哈布斯堡,纷纷站队到了荷兰一边。新教阵营中的瑞典思前想后,站队到了英法一边。作为对传统北欧对手的回应,同样是新教当家的丹麦则站在了荷兰一边。

只不过,最狡猾的依然还是英国。

英国人在1674年退出战争,却在1678年又杀了个回马枪,加入荷兰阵营。

书中暗表,这件事情发生的前一年,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就已经迎娶了英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为妻,两方早早就媾和了。

表面彬彬有礼的绅士们,撒起泼来完全不顾形象,潜台词就是,荷兰的地盘早晚都是我的,尤其海外利益。我打英荷战争可以,那是我的家事,但是同样的事情,你们都来打荷兰就不行,群殴更是没礼貌。

于是列强大和解,于公元1678年签订《奈梅亨条约》(theTreatyofNijmegen)。

战后,荷兰继续保持了领土的基本完整。瑞典在这次条约中收获颇丰,拿到了神罗北部的部分领土。法国人再次拿到了西属尼德兰的部分土地,同时通过遗产战争与法荷战争的条约,向东还牢牢地掌握了属于德语区的阿尔萨斯与洛林。

一个六边形的法国,基本形成。

路易十四的欧洲霸主之梦基本成真,法国达到了国力上的巅峰。

大同盟战争

进入人生不惑之年的路易十四,终于品尝到了专制的快感,霸权的高潮。

经过了遗产战争与法荷战争的检验,在路易十四的心目中,英国不足为惧,瑞典鞭长莫及,荷兰奄奄一息,西班牙已成冢中枯骨,德意志与意大利一盘散沙。如果说法国人还有什么担心的,那也只能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了。除了这个政权本身体量之外,他还在名义上保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只要奥地利人愿意,他们随时可以把这个“自古以来”的法理武器拿出来亮一亮。

路易十四这么想,也不算错,问题是有点不合时宜。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生存状态跟西欧这几个国家都不太一样。西欧无论早期的西葡,还是晚期的荷英法,除了控制大西洋航线,垄断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利益之外,就是在西欧逐鹿中原,玩合纵连横的好戏了。然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除了经常参与欧洲内部事务之外,对外还要面临奥斯曼帝国的虎视眈眈。尤其是到了17世纪后期,消停了很长时间的奥斯曼突厥人又开始蠢蠢欲动,打起维也纳盆地的主意来了。

我们前文曾经分析过,维也纳堪称欧洲版的襄阳。维也纳一丢,整个西欧乃至于北欧、东北欧等就算是门户洞开了。更何况,维也纳还是哈布斯堡家族经营了几百年的老根据地。

所以,正当路易十四对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乃至于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人家维也纳那边却正在跟异教徒浴血奋战。

公元1683年,奥斯曼突厥人十五万军队兵围维也纳(GreatTurkishWar,大突厥战争)。

突然之间,欧洲各小强们,感到了身上的那种浓浓的圣战情怀。原来这些年以来,大家打来打去不亦乐乎,却谁都没有注意到,当前欧洲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法国独大,而是在自己的卧榻之侧一直都有一个潜伏的异教徒敌人。这个敌人虽然在过去的几百年不声不响,但其实这个敌人才是基督教世界的共同敌人。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路易十四却依然在做自己的欧洲霸主梦。

公元1685年,路易十四解除了《南特敕令》,对法国境内的胡格诺派采取了极端措施。奥斯曼突厥人大兵压境,圣战先放一边。很显然,当时欧洲天主教代言人根本就不是罗马教廷,而是路易十四。

这样荒唐的搞法,马上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反弹。

公元1686年,作为反击,欧洲其他各小强们,迅速成立了一个“奥格斯堡同盟”(LeagueofAugsburg)。这个同盟的参与者,除了老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及他背后的神圣罗马帝国之外,还有新崛起的荷兰、瑞典,甚至于神罗内部的勃兰登堡;除了重新独立之后的葡萄牙王国,还有重新找到存在感的罗马教廷,甚至在光荣革命之后,威廉三世同时兼任了英国国王,英国也参与到同盟之中。

如此一来,欧洲反法同盟正式形成,法国单挑全欧洲的态势也已经形成。

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没有挡住路易十四的雄心壮志,他自称自己为“太阳王”(SunKing),意思是他就是太阳,只要有太阳普照的地方就有路易十四的威名。他自称“朕即国家”(1)。也就是说,路易十四代表国家,路易十四占有国家财富,路易十四还决定国家命运。如此表达方式,其实跟中国的君主专制已经距离很近很近了。

公元1688年,法国单挑全欧洲的大战拉开帷幕。

这场战争,后来被称为“大同盟战争”(WaroftheGrandAlliance),或者“奥格斯堡同盟战争”(WaroftheLeagueofAugsburg)。当然,又因为这场战争持续了九年,也被称为“九年战争”(NineYears'War)。

这一次,法国人确实是作了个大死。

有了全欧洲的支援,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东征异教徒,西挡野心家。双线开战,双线都取得了辉煌胜利。

奥斯曼突厥人羊肉没吃成,惹了一身膻。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一口气将国境线前推到了喀尔巴阡山一线,往南已经到达了塞尔维亚。几乎全境收复了当年匈牙利王国的固有疆域,拯救了躲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避难的匈牙利贵族们。

这是欧洲天主教同伊斯兰教在东线,三百多年拉锯战的一个转折点。

法国人虽然没有奥斯曼人这么惨,但也差不多。

法国人是羊肉没吃成,膻都没惹一点。

这场仗打了九年,双方除了流血,在战术上的表现都乏善可陈。没有任何有决定意义的会战,也没有留下任何经典战役。公元1697年,互相越打越疲劳的双方签订了《里斯维克和约》(TreatyofRyswick)。

和平协议签署之后,法国将战争中拿下来的领土,悉数吐了回去。

这一次的和谈其实只能算是暂时性的,战场上法国人没有失败,但谈判桌上却做出了巨大的妥协,法国人不服;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诸强面前一扫颓势,找回了那么一点点帝国荣光,他们也想回到三十年战争前旧梦重温。

所以,这次和谈虽然达成,但双方都压下了一股子无名业火。

这股子火气压了几年,一直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WaroftheSpanishSuccession)的开打。

大同盟战争之后仅仅四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驾崩。

这位官方意义上的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当家人,实际上因为家族长期以来的近亲结婚,已经完全没有个人形了。首先是从外表上,卡洛斯二世矮小而且跛足,并且遗传了他所在家族的大下巴这个特征,由于这个典型特征的存在,卡洛斯二世的嘴唇都无法闭合。这个病症,后来被称为“哈布斯堡唇”(Habsburglip)。此外,卡洛斯二世还有点智障和癫痫,当然这个病,很有可能来自疯女胡安娜以及查理五世。

如果说上述遗传病还算是勉强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天生不具备做男人的能力这一点,将击垮卡洛斯二世乃至于他背后偌大的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

国王不能生娃,这件事情经过卡洛斯二世两任媳妇的验证,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那么卡洛斯二世百年之后,如何确定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呢?

经过列强讨论,最终确定继承人在卡洛斯二世的爷爷,也就是腓力三世的后代中间寻找男性继承人。

最终,有可能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人选,圈定在了路易十四和媳妇玛丽娅的后代,另外还有神圣罗马帝国巴伐利亚一支,以及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一支。

经过种种台面之上的外交博弈,台面之下的阴谋诡计,路易十四最终胜出。

卡洛斯二世临终将王位传给了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PhilipV)。只不过愚钝的卡洛斯二世接受了西班牙贵族们的建议,虽然法国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入继大统,但以后法国和西班牙两国不准合并。

公元1700年,腓力五世在西班牙称王。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落幕,取而代之的是法国波旁王朝。

紧接着,不可一世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宣布,未来腓力五世也有继承法国王位的可能性。

便宜都让你占了,嘴上还不依不饶的,这下子列强不干了。

同年九月,反法联盟再次成立。

第二年也就是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打。

于是,西有英国与荷兰的联盟,东有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率领的神罗诸邦,甚至还有新崛起的普鲁士,又是群殴法国的态势。

这一次,法国人在战场上,是真没占到什么便宜。曾经在吨位上超过英国与荷兰两家总和的海军,在战争中居然几乎被摧毁殆尽。战争后期,如果不是因为东欧出现了一个更加强大的俄国,让英国人敏锐地觉察到不能让法国人死光了的话,估计法国人会输得连底裤都不剩。

打了十三年的战争,最终以法国人的大妥协达成了议和。

法国人答应,法国与西班牙两个波旁王朝永不合并,同时原属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西属尼德兰、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等飞地,统统转交给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其他大国中,荷兰被削弱,彻底跌出了一流强国行列;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扬名立万,在法国人手中拿到了地中海咽喉直布罗陀,成为欧洲数一数二的强权;而新兴的普鲁士则崭露头角,成为后续欧洲历史中的主流玩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争中,燧发枪彻底取代了火绳枪,成为日后欧洲战场上的主流枪械。此外,刺刀被发明,安装到了燧发枪的前端,这样一来的话,此前名扬欧洲的西班牙方阵,也随着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谢幕而宣告退出了历史舞台。

七年战争

实际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所以打得如火如荼,还有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8世纪初,欧洲诸强对于海外殖民地的争斗,已经趋近白热化。

殖民地带来的巨大利益,几乎所有欧洲列强都看到了,这块蛋糕谁要错过了谁就是孙子。那么即便如此,自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能够从中分一杯羹的,也不过就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不是因为大家都心存善念,而是有的没有强大的造船业,有的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有的则是始终没有腾出手来。

法国就属于后者。

实际上,法国人早年也曾经积极参与海外新航路的开辟,甚至是殖民地的建立。只不过早期的法国圈定的目标是今天的巴西,后来在16世纪中叶,被葡萄牙人赶走过一次。而到了17世纪初,又再次被西班牙治下的葡萄牙击败。

从南美灰溜溜走开的法国人并没有死心,转而开始在北美寻求突破。

公元1605年,法国人开始在今天加拿大的新斯科舍(2)进行殖民拓展。再之后,法国人又建立了魁北克城(QuebecCity),于是慢慢发展,逐渐形成了新法兰西(NewFrance)。但是说穿了,法国人拓展的地区大体上都在今天的加拿大,无论气候,水土、温度条件,都远远不如英国人的殖民地更加优越。因此到了后来,法国人沿着圣劳伦斯河(SaintLawrenceRiver)与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River)南下,逐渐将新法兰西的地盘延伸到了墨西哥湾。并且将英国人的殖民地阻隔并限制在了今天美国东海岸的一个狭长地带。

公元1624年,法国人在非洲塞内加尔(Senegal),设立了在非洲的第一个贸易站。又过了几十年,公元1664年,法国人在巴黎成立了法属东印度公司(FrenchEastIndiaCompany),像荷兰与英国一样,专门用来拓展亚洲贸易与殖民活动。

然而,在海外殖民拓展上,法国却一直被英国压着一头。

法国的宗教比较保守,天主教为先导导致了法属殖民地在活力上、包容性上都无法与英属殖民地相比,尤其在北美;此外就是,法国人的殖民地拓展,早期还是以商贸与转运为主,而没有形成英国人那种从一开始就本着定居移民的标准殖民模式。也就是说,扎根殖民这一点上讲,法国人并没有英国人坚决,也没有英国人的那股子狠劲儿。就法国人来讲,他们更加热衷于争霸欧洲大陆,而英国人在欧洲大陆上没有领土,并没有太多顾虑,因此反而把精力全部集中在了海外殖民上。

英法殖民地的矛盾,早在大同盟战争期间就开始了。

大同盟战争期间,本土的英法开战,同时期的北美殖民地英法战争也开打了。事实上这在后来也成了一种惯例,欧洲本土开打,殖民地肯定也随之动武。也就是说,殖民鼎盛时期的欧战,并非单纯的欧战,而是很容易发展成为世界大战。大同盟战争时期的这场北美英法殖民地战争,在威廉三世即位英国国王之后发生,因此被称为“威廉王战争”(KingWilliam'sWar),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第一次英法殖民战争。

从第一次英法殖民战争开始,类似的英法殖民战争,在北美总共爆发了先后六次。其中在第六次,两家彻底分出了胜负。

这第六次英法殖民地之战,在欧洲本土被称为“七年战争”(SevenYears'War)。

七年战争的阵容十分强大,我们也可以结合第一次欧战——意大利战争,第二次欧战——三十年战争,将七年战争称之为“第三次欧战”。

实际上,早在七年战争开打之前,欧洲就已经不消停了。原因依然是因为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依然是发生在哈布斯堡家族的绝嗣问题。

公元1740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六世(CharlesVI)驾崩,他将自己的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大女儿玛丽娅·特蕾莎(MariaTheresa)。可是,王位虽然可以传,但是根据当时的继承法,这事却遭到了很多德意志诸侯的抵制。

于是,欧陆纷争再起。

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欧洲列强纷纷选边站。新生的普鲁士、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坚决反对女王临朝,而作为相反一方,奥地利、英国、俄罗斯等国则坚决拥护女王的合理合情合法统治。

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期间只有两次大的会战,而且赤膊上阵的也只是以普鲁士奥地利为主,而且争夺的焦点也只是集中在了波希米亚旁边的西里西亚工业区。但在此期间,各路欧洲列强已经很明显地开始出现“结党”的倾向,针锋相对的两个阵营——英法、普奥都是捉对厮杀,而隔岸观火的西班牙与俄罗斯,则是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并从中渔利。

这场战争从1740年打到了1748年,战后也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奥地利丢掉了西里西亚,但女王玛丽娅·特蕾莎成功捍卫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与帝位。此后,这位女王将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约瑟夫二世(JosephII),成功为哈布斯堡王朝续命,只是此后的哈布斯堡王朝改了个名字,变成了女王和自己丈夫家的合称——哈布斯堡-洛林王朝(HouseofHabsburg-Lorraine)。列强之间,只是实现了暂时的妥协,为接下来七年战争做足了铺垫。

仅仅是八年之后,公元1756年。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更像是七年战争的预演,符合各自战略利益的利益当事方,互相之间重新进行了同盟组合。原来捉对厮杀的情况不改,但调整了伙伴组成——英奥,法普,变成了英普,法奥。当时欧洲人把这件事情称之为“伙伴交换”(switchedpartners)。这种在外交领域同盟关系发生剧烈变化的结盟现象,被称之为“1756外交革命”(DiplomaticRevolutionof1756)。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欧洲大国平衡术,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战略空间之下,列强各自选边站,保持所有的大国之间不会产生一家独大的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力争用联盟的力量牟取最大利益。

毫无疑问,1756外交革命,甚至于影响到了后来的一战、二战。

当时的情况是,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已经达到急赤白脸、兵戎相见的程度,尤其是英法之间。对比之前的战争,好歹还要师出有名,找个借口,比如宗教、继承权等等。英法之间在北美殖民地的热对抗,完全是为了争霸的需要。

所以,以后的欧洲列强争霸,也就彻底进入了要钱不要脸面的阶段。

英法既然已经公开翻脸,双方各自的小伙伴也就只能是对号入座扮演自己的角色。法国身后肯定有西班牙,因为两家都是波旁王朝;而法国和奥地利是一家,普鲁士也就主动选择了英国;俄罗斯不愿意看到奥地利和普鲁士中的任何一家变强,也就阶段性地选择合作对象。

两个联盟互相不忿,真正形成了全欧大混战。

捉对厮杀的战况十分清晰,最终法国输给了英国,奥地利输给了普鲁士,西班牙被进一步削弱,俄罗斯在东欧的存在更加坚挺。

战后,英法缔结了《巴黎和约》(TreatyofParis),奥地利、普鲁士、萨克森,三个同出一脉的神罗国家签署了《胡贝尔图斯堡和约》(TreatyofHubertusburg)。

经过这一战下来,法国人丢掉了北美和印度几乎所有的殖民地,法国的小弟西班牙也从北美退出。法国人把北美新大陆以及东方最肥的一块肉,拱手让给了英国人。不仅如此,英法大战结束后不久,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CaptainJamesCook)就紧随着荷兰人的脚步来到了南半球,于1769年和1770年分别发现了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并且宣布这两个地区被纳入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法海上争霸,在公元18世纪下半叶,英国对法国形成了碾压之势。

工业革命

英国人偷着乐的,还不止七年战争胜利这一件事情。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连续的战争并没有打乱英国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终于在18世纪6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工业革命(IndustrialRevolution)。

工业革命,也就是机器大工业全面替代工场手工业的一场大变革。工业革命诞生的标志性事件,众所周知的是珍妮纺织机以及瓦特蒸汽机的出现。工业革命虽然最早诞生在英国,但迅速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乃至于全世界。

工业革命又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自从有了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日千里,欧洲的专制王权已经越来越难以限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不断突破。此外,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现代化的城市轮廓开始形成。

更加重要的是,此前对于殖民地的占领与消化,不管是早期的西葡,还是后来的荷英法,都是以占领沿海港口平原为先导。但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利用现代化的军事镇压,修桥架路,交通工具升级等等,已经可以深入到殖民地的内陆。如此一来,欧洲人对于南北美洲的殖民,迎来了一个空前的彻底欧洲化的过程,包括后来的欧洲。于是,欧洲慢慢变成了老欧洲。而欧洲人彻底将欧洲社会文明移植到了南北美洲,甚至在人种上都进行了灭绝再置换,终于建设成功了一个“新欧洲”。

新欧洲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

法国虽然在七年战争中完败给了英国,导致法国人在北美的殖民地几乎完全消失。但七年战争的惨烈,让英国人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没有办法,只能向北美殖民地征收重税,于是在七年战争后不久,英属北美就开始出现反抗的声音。

公元1775年,殖民地起义军在莱克星顿(Lexington)打响了反抗英国的第一枪,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RevolutionaryWar)正式爆发。

公元1776年,英属殖民地东部的十三个州宣布独立,美国建国。

公元1778年,法国承认美国独立,并且随即向英国宣战。

在法国海军的强力支援之下,美国独立战争终于在公元1783年,以美国人的胜利而告终。

美国独立,是殖民地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殖民地的老百姓第一次发现,原来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还能有这种操作方式。尤其是对于已经完全欧洲化的殖民地而言,这种示范的力量更是无穷的。

从此,欧洲列强争霸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方面要取得欧陆霸权,一方面又要腾出手来抢夺更多的殖民地,此外还要防备竞争对手对于殖民地的策反。

在这个方面,法国人就是后来人的好榜样。

法国人全心全意帮助美国人搞成了独立,为18世纪英法海上争霸,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而更加复杂而纠结的对抗,即将到来。

(1)作者注:Iamthestate,法语:L'état,c'estmoi.

(2)新斯科舍:NovaScotia,意思是新苏格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套装共2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欧洲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