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后记:人情老易悲如许

第17章 后记:人情老易悲如许

第17章后记:人情老易悲如许

素履无咎

1.阅读

读完《柔福帝姬》定稿,已是2005年的立秋。两年前我在天涯论坛上打开《柔福帝姬》的第一段时,初夏的绿荫正从容地铺开;现下窗外槐花簌簌飘落,结束和开端仿佛相隔未远。而其间是倏忽两年。两年的时间,足够一个人经历一些浮沉和变迁,与一些人相识,又与一些人失散。在这个缺乏耐心的时代,发布于互联网的小说不是快速湮没被人遗忘,便是快速付梓实现商业价值,《柔福帝姬》经历两载终成完璧,算是一个异数。两年以来,有过网友蜂拥顶贴讨论的热闹,也有过作者缀笔锁贴的沉寂。当时那个初夏,恐怕没有人想到我们将会经历两年的光阴,在互动和内省间沉静地日臻成熟。

在以互联网为发布媒质的业余小说作者中,米兰是个相当传统的特立独行者,素材严谨,文字繁密,不厌其烦地润色推敲,并非激情之下一挥而就的即兴写手。同时她又是个互联网时代的作者,秉承共享和交互的精神。《柔福帝姬》连载帖子往往成为天南海北杂谈的沙龙,不同知识背景的网友自由地发表对人物、情节、文字的意见,从历史背景的考据,结构的设计乃至宋时器物风俗,无所不谈,她的帖子往往是一个热闹的沙龙。米兰是一位热忱谦和的沙龙主人,而又保持着创作的独立意志,旁人雄辩的说辞和殷勤的阅读期待并不能真正左右她的写作,作为读者,我不能完全了然互联网上的交互对米兰的创作起着何种重要和微妙的影响,她决不是一个闭门著书的传统小说作者,但也并非为了网络声名和在线阅读快感而创作。她在交流中保持着一定的沉默,她的写作既是自己的一种探索,又是与众人共享的经历――令人想到罗兰巴特所谓写作的理想形态:既被动又主动,既善于交际又独善其身。

《柔福帝姬》是一个过程,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很多像我一样的读者,在经年辗转间记挂着这个故事,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上线阅读,此时此处我默然回想蓦然回想,两年来的纷繁世事恍成背景,环绕着《柔福帝姬》的阅读记忆。重读整个故事,更有一番厚积薄发的滋味,岁月沉静地渗入了小说,文字内外的历程微妙地互动着,时光流逝,有些谜语被我们猜中了,有些却始料未及,惊喜变成感慨,滑稽变成悲壮,漠然经行变成黯然凭吊――《柔福帝姬》之主旨并非爱情的哀伤,也并非时代的兴亡,却是人生的变迁,它叙述着成长或衰败的过程,无情或无常之间,又反现出生命的缱绻和永恒。

2.虚构

因此,《柔福帝姬》不是严格的历史小说,而是现代人翻阅历史中幻生的梦境。写作者的心意在历史和想象之间,在既定记载和空白悬疑之间,在已逝之物和恒久轮回之间转换不已。北宋宣和末年到南宋绍兴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痛史,繁华盛极而时局剧变,天上人间地狱瞬时转换,山河变色,从民族的命运到个人的荣辱,无不极具戏剧性。现代人穿越那些久远庞杂的史料,浮想在那个时代里,那些活生生的个人的流离失所和荣辱悲欢,悲悯。原始的历史记录或者有技术性的超然,或者利益不同而莫衷一是,在摆脱了历史考据的束缚后,便是小说的自由。

作者并未回避靖康之乱的鲜血和狼狈,黍离之感后是人情老易悲如许。《柔福帝姬》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虚构乃是效忠于文学的真实,效忠于“永恒的现世中”的真实的痛苦和窘迫,虚构尽量在史料记述较为空白处展开。作者尽力营造小说中真实的质感,在完成故事架构的脉络前提下,尽量追求历史的真实,作者勤奋地翻阅过卷轶浩繁原始史料,从常见的《宋史》,到笔记类如《四朝闻见录》,乃至《三朝北盟会要》《宋会要》。作为故事远景的人物和事件,多数为对史料的整理转述,米兰的新闻传媒背景,使得她具备高效而流畅的概括能力,在保持风格的优雅委婉的同时,疏密有致,细腻和宏阔互相映衬。故事中景的人物,晔晔紫芝般的玉箱、敦厚惘然的高世荣、文采风流的赵楷………都各有幻想和苦衷,各有深沉而复杂的哀乐和悲欢,在这乱世和宿命中挣扎。

近景主线中的主角赵构、柔福、完颜宗隽、婴茀并非历史上的宋高宗、柔福帝姬、讹鲁观、吴皇后,他们各自履行了史料记载的对应人物事迹,承载和体现着作者的设计匠心,从汴京华阳宫前的秋千到临安德寿宫中的纨扇,跨越了赵构的一生,从孤独的少年到寂寥的老人,一般是繁华掩映下的孤寂,其间是多少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多少惊心动魄和不堪回首。世态上的感喟如纳兰性德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兴亡上的感喟则是朱孝臧的“一去不平成永忆,惟唯有承平和少年”。然而这些古人成句并不能尽述旁观者的阅读感受。

作为女性作者,米兰对人物情感的设计和把握细腻微妙。但《柔福帝姬》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并不是常见的金风玉露和流水高山。魔鬼梅菲斯特唱道:“谁能如愿以偿,此问伤心难言。”,《柔福帝姬》中没有人的梦想能够实现、情感获得归宿、恋慕保持纯粹,没有人能心心相印,没有人能获得平静和幸福。这宿命来自时代,也来自人心不可逃避的自私、贪婪、虚伪、狂妄、报复心。作者对情感的设计和处理上也有女性的洁净、克制和含蓄。赵构和柔福之间貌似兄妹禁忌之爱,实则是彼此把对方当成了幻想中的完美自我,并无真正的理解和共鸣,他们在靖康之乱的浮沉中各自改变,重逢时仍然试图按当年心中的蓝本塑造对方,结果自然是失望和绝望。婴茀或许因理解而爱上赵构,但她的爱也因为了解的日渐清晰而永远无法抵达,萌生爱的理解转为权力博弈中的机谋和利器。宗隽对柔福则无法摆脱“勇猛的异族人”对战利品的把玩和奴化。时代的变故给予人物清平时代的不可能有的邂逅和际遇,他们彼此的挽留和牵制,宛如天意的嘲讽。

当然《柔福帝姬》的故事架构并非一切为情感而服务,相反,人物的情感生发于更宏阔的时代哀歌,爱和恨并非儿女之情那么纯粹,没有惊才绝艳的爱情,只有笨拙、荒唐、无告的人生。人物的设计中并无道德判断的先入为主,也绝非道德虚无的左右逢源,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时代的浪潮中各个生长,呈现着矛盾与和谐,缤纷多态。例如主角柔福,小说以《柔福帝姬》为名,柔福贯穿了故事的主线,是小说中少有的光明人物,乾坤颠倒的国破家亡中,她是始终不泯生命的明亮和热度,柔福对赵构的恋慕是少女对英雄的浪漫理想,不愿相信自己的民族已疲蔽到任人宰割,她这理想初始纯净而光明,而靖康之耻的鲜血和死亡浸泡了热切的向上的生命,热情和纯粹变为高蹈和酷烈,希望以绝望为终结。机心深沉的婴茀谨慎之后也有直觉的感性,一生的遗憾或就在于毫无差错;赵构得到时代的眷顾,机遇给予他实现抱负的可能,他攥住了权力,放弃了责任。没有人从故事之初就立志要变成结束时的模样,读者尽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背景,或欣赏,或鄙夷,只是赞赏中难免带有哀悯,谴责常伴随着同情,在命运的“天意从来高难问”之后,是复杂的世间况味。

在辅助人物的设计也是如此,例如韦氏,韦氏并非一个正面形象,在情节中她屈身事敌,又直接导致了柔福的死,然而作者也并未将她描述为简单的虚伪和凉薄。她的经历是多少带着喜剧般的荒谬感,她的变节和沦落中依然带有不可逃避的乡愁。在命运的拨弄和嘲笑下,她的趋利避害,以他人的死亡为遮掩的自欺欺人,是平凡世人不可逃避的自私、软弱和无能,使得如果读者直面自己灵魂中的阴暗,就无法高高在上对她斥责。

3.历史

历来以靖康之乱为背景的小说并不鲜见,这些小说绝大多数都力图表述小说作者对那段历史的解读,但是《柔福帝姬》特异之处在于,作者之志并非在于解读历史,去构筑一个想象弥补过的时代模型。容易援例的是黄仁宇同以柔福帝姬为主角的《汴京残梦》,黄仁宇说明道:小说者,“fiction”fiction也,历史只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历史小说虽不离现实,但是要兼顾应否如是展开。黄仁宇的柔福和米兰的柔福显然并非一个人物,而她们也都和历史上的柔福若即若离,历史的框架下小说各有怀抱。

作者无意在史料的整理和转述中追究各个人物的责任,推行基于道德判断的历史因果链;而是以历史为框架,构筑人物在这样一个戏剧化的时代中生存和变迁的故事。作者的关注点是永恒的人世间的感慨――当责任和权力突然降临,又或更大的责任和权力在前,人生如何慢慢衰败乃至面目全非――历史时局下各色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和折磨,是永恒的现世。“现在是一个瞬间,未来在其中回溯到过去”,读者在过往、现在和永恒之间惝恍沉迷,从阅读中沉思和反省的,有历史之思,也有人生之叹。

(全文完)

(本章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柔福帝姬(全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柔福帝姬(全集)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章 后记:人情老易悲如许

%